世间禅的修习∵

台宗讲座

第十六讲

世间禅的修习(电子初校版)

宋智明

“禅”是梵语禅那略译,意为静虑或思惟修。即通过寂静(定),的观察(慧),或思惟

的修持能达到心一境性的境界,故又称为禅定。

世间禅是诸禅的基础,是外道、凡夫、二乘、菩萨所共修的禅法,有四禅、四无量心、

四空定的三类。

一、四禅定

修习系缘止(五轮禅、数息等法门)。从粗住到细住,心念安住缘中不乱不动,然后进

入欲界定,这时不见身首床坐,惟觉轻安,喜悦,此后进入未到地定,渐生初禅功德。

1、初禅——初禅共分五支:(一)觉支;(二)观支;(三)喜支;(四)乐支;

(五)一心支。

(一)觉支:初心在缘称为觉,修行者依未到地定,发初禅色界的清净色法,触欲界身

根,心大惊喜,这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生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觉又译为寻,即粗

心缘境之心)。

(二)观支:细心分别称为观。修行者既巳证得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中色法诸

妙功德境界,分别无诸盖障覆蔽,如是功德,欲界未曾有,故名观支。(观又译为伺,即细

心分别于境不舍义)。

(三)喜支:欣庆之心称为喜。修行者发初禅时,即有喜的条件构成,但因分别未了,

放喜心未成,如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获禅定之益甚多,如是思惟,则内心欢

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称为乐。修行者发初禅时,就有乐的存在,但因分别喜动扰心,

故未成息如,:喜心乐下,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内心怡悦豫愉,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合一称为一心。修行者初证禅时,即会执着于定境,内心又

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软动,如果进一步去了喜乐之心,∵自然与定法合一,故名一心

支。

2、二禅——二禅有内净支、喜支、乐支、一心支的四支。

(一)内净支:心内没有觉观的浑浊称做内净。修行者欲离初禅时,用种种方便诃责觉观

的过错,觉观既灭后,则心内静,心与净色法;相应,豁然明静,故名内净支。

(二)喜支:得内净时,即与喜同时发生,而喜心未成,次心内自生欣庆,没有觉观所

生喜的过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三)乐支:喜动之心息下后,则恬然寂静,受于内净喜中的悦乐,故名乐支。

(四)一心支:受乐心息下后,则心与定合一,澄清不动,故名一心支。

3、三禅——三禅有舍、念、慧、乐、一心的支支。

(一)舍支:离喜不悔之心称为舍心。修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

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得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支。

(二)念支:念是受禅乐之念。修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保持使乐

得以增长,乃至遍及全身,这时犹如慈母爱子一样,须以爱念哺养,故名念支。

(三)慧支;解知之心称为慧。修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遍身,若没

有善巧的解慧,就不能方便地长养此乐,使它因遍全身。

(四)乐支:修行者发三禅乐后,若能善用舍念慧的方便保护调养此乐,于乐中不生过

失,则能增长遍及全身,怡悦受乐,安快无比。(三禅之乐是三界中最快乐的境界)。

4、四禅——四禅有不苦不乐、舍、念、一心的四支。

(一)不苦不乐支:中庸之心不住于苦乐二边,称为不苦不乐。修行者欲离三禅时,以

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灭谢,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此时内心湛然,不苦不乐。

(二)舍支,离乐而不生悔称为舍。修行者既已得到四禅不动真定,则舍弃三禅难舍的

悦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也有说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而起动念心。如果心行舍,

则无动念之乖失了。

(三)念清净支:念即爱念之心。修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应当思惟下地的过患,思惟自

证的功德,方便将养使不退失,进入胜品,故称为念。也有说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

分明”,故名为念支。

(四)一心支:修行者既得四禅舍俱的定法,舍念将息,则心无所心,泯然凝寂。一心在

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明,万象皆现。

为什么此四禅独称不动地?因初禅被觉观所动;二禅被喜所动;三禅被乐所动。这四禅

中,先离忧喜,今又除去苦乐的对待,所以才称为不动的真定。

假使三乘修行人,善巧照了分明,则能依此定而发真无漏。有漏外道,因无慧的方便,

入此定时,不坏身色,直灭其心,入无想定,认为已证涅般,而这是邪倒所执,并非真正涅

般。

以上十八支法是四禅分派出的功德。

二、四无量心

四禅的证得,只有自利的功德,并无利他的功德作用。因此欲自利利地修大功德者,还

须怜愍一切众生,修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定。因为所缘的众生无量,能缘的观心也无量,所

以称为四无量心。

l、慈无量心——给予他人快乐称为慈。修行者在禅定中思惟近、中、远一切众生得乐

之时,心所法中生定,称为慈定。这慈所相应之心,无嗔无恨,无怨无恼,善修得解;广大

无量,遍满十方,故称慈无量心。

2、悲无量心——拔除他人痛苦称为悲。修行者在禅定中,思惟近、中,远一切受苦的

众生,使令他们都得解脱痛苦之时,心所法中生定,称为悲定。这悲所相应之心,无嗔无

恨,无怨无恼,善修得解,广大无量,遍满十方,故称悲无量心。

3、喜无量心——庆贺他人得到快乐自己生欢喜之心称为喜。修行者在禅定中,思惟

近、中、远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生欢喜时,心所法中生定,称为喜定。这喜相应之心,无嗔无

恨,无怨无恼,善修得解,广大无量,遍满十方,故称为喜无量心。

4、舍无量心——缘于他人无憎无爱之心称为舍。修行者在禅定中,思惟一切众生同得

无憎无爱。如证得涅般一样,寂然清净。这样思惟时,心所法中生定,称为舍定。这舍相应

心,无嗔无恨,无怨无恼,善修得解,广大无量,遍满十方,故称为舍无量心。

三、四空定

在四无量心中,虽有大功德,但未免有形质的过患与挂累,如果修行人厌恶形色有如牢

狱者,就在心心之间希求出离它。因四此在无量心四进后修空定,使人进一步空掉形色而入

于空处的胜定。

1、空处定——若灭除内根色、外尘色与无表情,缘于空处而入定者,称为空处定。修

行者厌色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析破形色,超越一切色相,灭有对待酌现象,不再

思惟,入于无边的虚空处,心与虚空之法相应,证虚空无为,故称为虚空处定。

2、识处定——舍弃虚空处而缘于第八识处而入定者,称为识处定。修行者厌患虚空,

因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坏禅定,故即舍弃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即入识处

定。

3、无所有处定——舍弃识处定心,依无所有处而入定者,称为无所有处定。修进者厌

患于识,因识无边,缘多则散,能破坏禅定,故舍弃缘识之心,转心依为所有法,心与无所

有相应,即入无所有处定。

4、非有想非无想处定——舍弃有想无想的二边而入定者,称为非有想非无想处定。修

行者厌患无所有处如痴,有想处如痛如疮,更有尸定称为非有想非无想处,即舍无所有处,

应,缘念非有想非想之法,心与相即入此定。

以上四禅、四无量心、为四空,总称定十二门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