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禅师开示

一、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

憨山大师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这两句话有点含糊。识与智一是脑筋,一是佛性,没有“转识成智”之时,分别固然是“识”,不分别亦见“识”;已经“转识成智”,则不分别是“智”,分别亦是“智”,分别与不分别不能以之来判别凡圣也。

大手老人评:多少禅客,一昧将“不分别”视若智慧,将“分别”视若情识,皆不知均为脑筋用事范围。故道不可以分别或不分别来论也。

=======================================================

二、染与净

染与净是相对的。《楞伽经》云:“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无有更明白于此者。因为有染,才说有净,和生灭一样,因为有生才说有灭,染净生灭同是见闻觉知作用。一般人认为不起念是“净”,就是佛性,起念是“染”,就是妄想,这是错的。不起念是无始无明的净缘,并非佛性,佛性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是绝对的,与染净无关。憨山大师说:“染是识,净是智。”此乃错误。《坛经》云:“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僧问慧忠国师:“坐禅看净,此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

大手老人评:因染而立净,净亦染矣。佛性本无染,何用净之说?是知净除妄念,是对中下根人一时权宜的开示。究竟讲来,只论见性,不沦染净。故今人有谓“脱开当下一念为净、为本性”,已然大错,此为无始无明之净缘,属见闻觉知范围,并非佛性也。

=======================================================

三、如如不动

“如如不动”一语乃写象真如佛性之形容词,意思是说真如佛性本来现成,无有增减,亦无动静,增减动静乃人之脑筋作用,与真如本体无干。现在有一般修行人终日枯坐,强将思想止住,使同海水无波一样,以为这样便是“如如不动”的真如佛性,此乃大错。活人的思想是不能永远停止的,要永远停止只有死人才做得到,活着的人勉强把思想停止,只能停几十分钟或几个钟头,最多亦不过几天,终有一日再起思想。如果同在一天之中停止思想的时候是“佛”,过一会儿思想起了又是“众生”,那么一天之内忽是佛忽是众生,不是一天之中就有轮回,难道不嫌麻烦吗?这样的“佛”有什么“做头”呢?如果你真个明心见性,那就是轮刀上阵,还是如如不动哩!

大手老人评:今有人谓“脱开第一念”为到位见性,并要人去常常“脱开第一念”。苦哉!“第一念”何其多也,“脱开”了又冒出来,冒出来又“脱开”去,如此反复何有了期,岂不成了月溪禅师所说的:“一天之内忽是佛忽是众生,不是一天之中就有轮回,难道不嫌麻烦吗”了吗。

四、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一语,是说明心见性之后,五蕴皆变为佛性,遍满虚空,万象物质皆为佛性,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现在一般修行人以为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便是“五蕴皆空”,此乃大错。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乃是任五蕴起灭不去管它,但五蕴仍然是五蕴,没有变成佛性,他仍会作坏。而你一天到晚要存着“不去管他”这个念头不能放松,岂不心劳日拙,那里能“无心”、“无碍”、“五蕴皆空”呢?

大手老人评:月溪禅师说:“现在一般修行人以为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便是“五蕴皆空”,此乃大错。”这对那些不解方便,将祖师权宜之语当实法会,死执“放下不睬”就是的人,无异于当头一棒、晴天惊雷也。

为什么呢?月溪禅师说:“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乃是任五蕴起灭不去管它,但五蕴仍然是五蕴,没有变成佛性,他仍会作坏。而你一天到晚要存着‘不去管他’这个念头不能放松,岂不心劳日拙,那里能无心、无碍、五蕴皆空呢?”所以,不向内观心去打破无始无明,只是一昧的“放下不睬”,这本身就是五蕴识心,又怎能打破得了五蕴呢。所以,不观心的心,只一昧的“放下不睬”,久之常常觉得内心迷闷烦乱得很,这根本就不是无心、无碍呀!

五、真如不守本性

一般人说:“真如本来不动,因不守本性,一念不觉遂起妄想,造业作福轮回生死;倘一念觉悟真心复得,恒守不变,不受轮回,名为成佛。”此乃外道见解也。真如本体本来圆满现成,不变不动。《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变易。”倘真如而可变易,则是生灭法矣。《大乘起信论》所阐明者为“真如缘起”,只此四字,可以判定此论乃外道伪作,假托马鸣之名以行世。否则,真如无有缘起,不受熏染,倘有缘起,定有生灭,生灭之法,定非佛法也。

大手老人评:由向内观心的般若熏力故,一旦打破无始无明后,就能彻彻底底的见到佛性,而永觉不迷。而今人有谓“一念初动昧失本际”,实是附佛外道之语啊!何也?若一念初动,便昧失“本际”,那么不起念就是“本际”了吗?非也!盖无始无明未打破之前,起念是妄之动,不起念是妄之体,同是妄心也。佛性不於起念、不起念论之也。打破无始无明,不独不起念是佛性,起念亦是佛性,起念、不起念皆平等不二也。虽然是平等不二,就无所谓起念、不起念矣。所以说,佛性不於起念、不起念论也。

月溪禅师呵“一念不觉遂起妄想”、“一念觉悟真心复得”为外道见解,正此谓也。故知某些人要人常常勘破“当下一念”而“到位脱开”谓之本性,实是错误见解也。

六、“一念净是佛界,一念染便是九界”耶?∵

一般人说:“一念觉悟是佛界,一念发大乘心是菩萨界,一念发二乘心是缘觉界,一念发小乘心是声闻界,一念瞋心是修罗界,一念善举心是天堂界,一念好心是人界,一念悭贪是饿鬼界,一念邪淫是畜牲界,一念恶心是地狱界,谓之十界。”十界互具,互具者,一念净是佛界,一念染便是九界,一念悟便是佛,一念迷便是众生,此乃错误。佛界不能与九界互具,众生虽可成佛,佛不能再变为众生,倘佛而受熏染再变为众生,则佛亦有轮回,成佛有何价值?真如倘受熏染,则真如便不是绝对,不是最究极之实性,不能称为第一义本体矣。故祖师云:“佛性能转万物,不为万物所转。”《华严经》云:“譬如真如,不受熏染。”可以指证。

大手老人评:观月溪禅师所呵的“一念净是佛界,一念染便是九界,一念悟便是佛,一念迷便是众生,此乃错误。”便知某人所谓的“勘破第一念到位脱开”为是,“不能勘破第一念脱开”的为非,实是大错也!

七、“心法双忘,破我执法执是佛性”耶?

一般人每认为心法双忘、我执法执已破,便是佛性,此乃错误。心法双忘是无记忆空,我执法执已破是落放空执,便是无明窠臼、漆黑桶底,非佛性也,须打破空执,然后能见佛性。佛性是真知真觉,心法双忘是脑筋酩酊境界,不可同日而语也。∵

大手老人评:心法双忘是无记忆空,如牧牛图中谓人牛双忘,即此境也。我们用功,若不向内观心,只一昧歇下不睬,忽得心念暂歇,能所双亡,于中无观无照无记持,如婴儿无梦之甘睡,此即是无记忆空,即是六祖所呵的无记空。中国道家老子要人学婴儿行,即此境界。月溪禅师谓此“心法双忘”是“脑筋酩酊境界”。所以,吾师元音老人要人于念佛持咒到能所双亡,须回光返照,看是什么?却不可一昧坐于歇下不睬之中也。所以某人谓脱开“笫一念”就是脱开“能所”,实好笑也。

更有人认为,心法双忘后,进一步打破“我执法执”就是佛性。其实,破“我执法执”是二乘罗汉境界,虽了分段生死,而不了变易生死。因为“我执法执”都破了,就是空执,空执就是无始无明。一昧地放下不睬,时时警惕脱开化空“当下一念”,这是用功久久,只能达到心法双忘的无记空境界,纵然十分精进地这样用功,最多也只能达到空执的无始无明境界,是根本无法破此空执的。所以,只有不停地向内观心,才能打破此空执的无始无明境界而了脱生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