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开示就到此为止,祝福大家正确了解修习毗婆舍那的技巧,尽你的最大

努力,时时保持正念,清楚知晓什麽是身和心。

五、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

∵昨天已经向各位解释过身心的痛苦,以及苦的原因,痛苦之所以生起,乃是因

为种种烦恼,像贪爱、欲望、嗔怒、忿怒、愚痴、骄慢、怀疑、昏沉、掉举、散

乱、嫉妒、焦虑等等,当我们能够灭除一切烦恼,我们就能够解脱一切的身心痛

苦,过着幸福安乐自在的生活。

什麽是烦恼的原因,烦恼的原因就是认为有真实的人、我、众生,之错误见解,因

为我们无法正确了解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是自然的过程,自然的现象,也没有时

时刻刻提起正念,专注来观察身心现象的真面目,正确认识与了解身心现象。

修行毗婆舍那,训练我们的正念,让我们的正念强而有力,就能够时时专注来观察

一切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正确了悟到身心的真实本质,不再误认为身心现象是

人、我、众生,错误观念。除我见的错误观念,一切烦恼就不再生起,痛苦的原

因烦恼灭除掉了,能够过着幸福安乐自在的生活。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遵守五戒是修行最基本的条件,因为如果不遵守五戒,

身业、口业不能得到清净。若身业、口业不清净,对自己所曾经做过的行为,或者

曾经说过的言语必会有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就造成你心理不愉快、不安稳,於是在

修行的时候,就不能用心注意观察一切修行的目标,你的修行当然受到障碍,於是

很不容易进步。如果修行的时候,能够遵守五戒,心就会很平安、很清净、明觉,

假使身业、口业清净,这种平安,清明的心便是达到深度定力的基础,因为当你的

心觉得平安清明,很容易专注观察一切修行目标,不久你就能够达到深度的定力,

因此我们必须确实遵守五戒,令我们的心能够专注观察修行目标。不论是修行禅、

坐禅或者修行内观,若心很平静、清明,能够深度的专注观察修行目标,渐渐的我

们就能达到相当深度的定力,心就能从烦恼和五盖中清净出来,这时候我们的心就

非常平静、安宁、喜悦、快乐,这样子跟随着定力生起来的内观觉悟力会变得锐

利,能够透视了悟身心的本质,因此就纯粹修行毗婆舍那的修行者而言,刹那定就

是心清净,他是藉着刹那定达到深度的定力,当心有深度定力的时候,心从烦恼五

盖当中清净出来,也就是达到心清净。

刹那定的意思,是因为修行者(所指的是毗婆舍那修行者)他必须去观察每一项当

下发生的身心现象,因此他所专注的目标一直在改变,观察每一个目标只是一舜间

非常短暂的时间,然後下一个目标生起,就改换观下一个目标,然後又有下一个目

标生起,他又转移目标继续观察,所以他的心观察每一个目标,只专注短暂的时

间,这种定叫做刹那定,譬如当修行者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当腹部开始胀起来,

开始上升的时候,修行者专心观察腹部上升的过程,他的心一直停留在观察腹部上

升这项目标,可是腹部上升的过程就短短的二、三秒钟,然後上升就完成,这时候

修行者没有上升的目标可以继续观察,接着腹部开始向内缩下降,修行者就改换觉

知腹部下降的过程,他用心注意在腹部下降的动作,然後一直到腹部下降结束,腹

部不再下降时,观察下降的心就跟着停止作用,接着腹部又开始膨胀上升,修行者

就改换观察上升、上升,如此他的心只停留在每一个目标短暂的时间,用心注意在

每一个目标的时间极短暂,而且必须马上更换下一个目标,专注观察下一个目标。

虽然如此,当修行者能持续专注的观察每一个不同目标,专注观察到下一个目标

时,他的专注力持续没有间断,心能够持续的专注,定力会越来越加深,定力的深

度、强度能够达到近行定的深度、强度。

所谓近行定就是接近不动禅定,接近安止定的定力,例如在行禅当中,当脚举起的

时候,修行者专注的感受观察举起的移动,从开始举起就非常用心注意感受,一直

到举起动作完成,这时候不再有举起的动作可以观,从脚开始跨出,修行者专注的

感受注意脚跨出的移动一直到跨出的动作结束,不再有跨出的移动可以观察,接下

来修行者观察脚落下的过程,落下的移动,一直到落下移动结束,脚接触到地面,

修行者用心注意感受,注意接触的感觉,然後脚开始向地面压下,修行者用心注意

感受,注意脚向下压的情况,如此修行者的心专注观察每一个目标的时间,虽然不

长,但是他持续保持正念和正念之间没有空隙,所以他的定力能够越来越加深,越

来越强,渐渐的定力深到相当的程度,心能够从烦恼和五盖中清净出来,也就是藉

着刹那定达到心清净。我们需要清净的心,才能够透视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达到

觉悟的智慧。如果我们的心受到烦恼和五盖的染污,我们的心不清净,也就无法透

视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

所谓五盖,也就是贪欲盖、嗔恨盖、昏沉盖、掉悔盖、疑盖。我们的心达到相当深

度的定力,心就脱离五盖的染污,这时候就是达到所谓的心清净,随着定力同时生

起的内观觉悟力也会变得锐利,此时能够透视身心的真实本质。我们开始能够分辨

身体现象,或者是物质现象,与心理现象或是精神现象,二者之间的差别,亦即分

辨身体与心理现象的差别,或是物质与精神现象的差别。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

的心常常向外跑打妄想,有时後开始时便能觉察到,有时候妄念想到一半才觉察

到,有时候妄想已经结束了才觉察到自己在打妄想,不管怎样,一旦觉察到妄想,

我们必须立刻很专注地观察这个妄想。在观察妄想的时候,必须用心注意、专注、

准确,而且要速度稍为加快地观察,全神的注意当下妄想的心,同时心里对妄想做

记号说∶妄想、妄想、妄想,如果注意观察妄想的正念薄弱,就无法很有精神、很

专注、很准确的观察,此刻妄想就会持续不断,甚至压倒正念,乃至忘失了正念。

所以为了让我们观察正念强而有力,在观察注意妄想时,必须提振精神,要很准

确、密切、专注的来观察,而且所做的记号速度要稍为快,当我们的正念持续不

断,力量越来越强就能够超越妄想的力量,妄想就会越来越弱,乃至消失。於是修

行者了解到妄想也是生灭的,是无常性,不是长久不变的,然後还会有另外的妄想

生起,修行者必须立刻专注观察妄想、妄想、妄想,一直到妄想消失为止,才能够

回来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如此每一个妄想能够很有精神、很准确的正念观察消

失。

一旦胡思乱想,我们立刻观察妄想、妄想、妄想。若在想像某一件事情,某一件状

况就观察想像、想像、想像,或者回忆过去的事情时,我们就观察回忆、回忆、回

忆,或内心有某种影像现起,我们的心正在看内心的影像时,我们就观察说看见、

看见、看见。任何一种心里状况都必须立刻觉察,专注的来观察当下心理状况的面

貌,直到这些妄想消失。

当修行者的心越来越专注,定力越来越深,渐渐的修行者能够观察到腹部起伏上下

的真正面目。当修行者观察腹部上升的动作,从腹部开始上升到持续上升的中间,

一直到上升完成,整个过程,能够很清楚的感受观察,腹部下降时也一样,从头到

尾能够专注很清楚的感受,如此,他开始发现腹部的上下是两项不同的过程,能够

很清楚的观察到腹部的上、下,了解到腹部上下只是很单纯的自然现象,单纯的移

动,有时候完全没有腹部的感觉,腹部的形状消失了,乃至身体的感受完全消失,

所观察到是单纯的移动,这时候发现到腹部的上升是单纯的移动过程,观察腹部上

升的心是另外一个单纯的过程,而腹部下降也是一项单纯的过程,观察腹部下降的

心也是另外一项过程。腹部上升下降的移动,及观察的心是不同的两种过程,这时

能很清楚地分辨出身体的现象,也就是腹部的移动,及心理现象,也就是观察的心

二者之间的差别,很清楚分办出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差别,在这时候完全没有

人、我、众生的分别心,观察到的只有两项过程,也就是腹部上下的移动过程及观

察的心,这时他不会认定腹部上下的移动是一个人、一个我、一个众生,同时也不

会认定观察腹部上下的心是一个人、一个我、一个众生,於是经由亲身的体验,他

非常清楚了解到腹部上下的移动及观察的心是两项单纯的自然过程。达到这种能够

分辨身心现象差别的智慧,也就是所谓色心辨别智,这是第一层的观智,能够去除

人、我、众生这种我见,於是达到了正见,正确了悟到只是身心现象,不是人、

我、众生。在这时候一切烦恼不会生起,因为一切烦恼的原因我见被去除掉了。但

是我们的心不应该去分析,虽然我们的心不主动去分析,但是正念和觉观的智慧结

合,自然会起分析的作用,这时是智慧的作用。在这个当下,人、我、众生这我见

被去除掉,修行者的见解得到清净,得到所谓的正见,也就是修行者达到见清净,

这是七清净中的第三项,第一项是戒清净,持守戒律,而身业口业清净,第二项是

心清净,也就是修行者达到相当深度的定力,第三项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见清净,去

除了人、我、众生这种错误的见解→我见。

当修行者达到相当深的定力,达到心清净,然後才来观察一切身心现象时,譬如他

来观察腹部的上下,他开始能够分辨出风大的独特性质。当修行者定力深的时候,

观察腹部的上下,会发现腹部的上下,并不是平滑的单一移动,而是分开成一系列

的小移动,腹部的上升是一系列彼此分开的小段上升,小段上升,腹部的下降也是

一样。当修行者观察腹部上下越来越清楚,他发现到腹部的上下,只是单纯的移

动,这时他完全没有腹部的形象,或身体的感觉,当时所存在的只有一系列上升的

移动,与一系列下降的移动,或者说逐渐向外的移动,逐渐向内的移动,在这种情

况下,修行者了悟到风大的独持性质只是一个接一个生起、消灭,生起、消灭的自

然现象,他完全没有自我的感受,或身体存在的感受,腹部上下只是一个接一个分

开的小移动,这时他也就去除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他藉着了悟到风大的独

特性质,而去除我见,和刚才藉着分辨身心现象的差别而去除我见,是同样的情

况,都是达到见清净。

同样道理,当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观察手臂的伸出、伸出、伸出,或弯

曲、弯曲、弯曲,或者手臂举起、举起、举起,落下、落下、落下,或站起、站

起、站起,坐下、坐下、坐下,开、开、开,关、关、关等等的一切移动,当时能

够用心注意、慢慢的观察,他都能够发现这些移动也都是单纯的身体现象,也都是

生灭不停的。

如果他能够观察日常生活让正念持续不断,定力越来越深,他也能观察到每一个移

动都只是单纯的自然过程,当中没有人、我、众生,所以同样也能够达到去除我见

的见清净,很重要的是观察一切身心现象必须用心注意、很准确、很密切的来观察

每一项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观察越来越仔细,如此修行者很快就能够在修行上得

到进步,得到成就。最後愿大家尽自己最大的精进努力修行能去除人、我、众生这

种错误的见解,灭除一切烦恼,达到离苦得乐的境界。

六、第一、二、三内观智慧

∵上次跟大家解释过,当定力达到足够深度的时候,修行者如何透过了悟身心独

特性质,而达到见清净,同时修行者也能够经由分辨身心现象差别的这种智慧,而

达到见清净。

在毗婆舍那修行当中,注意观察每一个妄想,是进步最重要的条件,因为毗婆舍那

是一个心的训练,所以观察当下的心是非常重要的,随时观察当下的心理状况是妄

想,或是任何情绪作用,这是修行毗婆舍那要能顺利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修行者观

察妄想时,他的态度是要了解妄想的真面目而不是令妄想赶快消失。

在坐禅及行禅当中,一切妄想生起的时候,都必须觉察并观照这个妄想,或者有任

何的回忆,回忆过去的情形,或者计划未来的事情,或者心中生起任何影像,或其

他情绪作用,快乐、悲伤、忧愁、焦虑、懒惰、懈怠等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情

绪作用生起的时候,修行者都必须注意觉察,观察当下生起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很

准确的很密切的注意,然後心中做记号,一直注意观察这一切妄想消失为止。如果

能够勤观妄想,不移漏掉任何一个妄想,定力就能越来越深,妄想就会越来越少,

能够专注观察修行目标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於是就能够透视了悟到身心的真

理。如果修行者不能勤观妄想,他移漏掉很多妄想懒的去观,他的定力无法加深。

因为他的心中常常夹杂妄想在干扰,妄想一直是那麽多,这样子就无法专注修行目

标,达到长的时间,当然也就无法透视了悟身心的现象,因此在坐禅、行禅当中,

觉察到有妄想必须立刻用心注意观察这个妄想,这时观察妄想的正念必须要很专

注、很有精神、很准确、密切,而且要稍为快妄想、妄想、妄想,这样子观察妄想

的正念才能越来越强而有力,持续不断,妄想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弱,最後消失,反

过来如果观察妄想的正念不够强,只是浮上的、肤浅的这样的观察,或者观察得

慢,妄→想、妄→想、妄→想,这样子妄想会继续存在,正念力量会越来越弱,最

後忘失了正念,跟着妄想跑了。因此观察妄想的心,必须是很有精神用心注意、很

准确、很密切的观察,而且速度要稍为的快,妄想、妄想、妄想,这样子专注的观

察下去,一直到妄想消失,妄想消失时你就了解到妄想并不是恒常的,不是常久不

变的,妄想也是生灭无常的。

这时你了解妄想的无常性,无常是身心三种共同现象的一种,我们修行的时候精勤

来观察妄想,具有两项利益,第一项利益就是了悟到妄想是无常的性质,第二项利

益,观察妄想到妄想消失之後,心就能够专注,观察修行目标。越勤观妄想,观察

力越敏锐越能够专注,定力会越来越深,因此在坐禅或行禅当中,不要遗漏任何一

个妄想,觉察到有妄想的存在,必须立刻用心注意的观察妄想。

在毗婆舍那内观修行法当中,观察妄想对於定力还有慧观的进步,具有最重要的影

响力。如果修行者能够很认真、很精进努力修行,那麽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

保持正念,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观察一切动作移动的过程会越仔细,於是他的定

力越来越深,当修行者的定力渐渐加深,观察腹部起伏,从开始上升到上升的中

间,然後到上升的最後,他都能够观察的很清楚,腹部下降也是一样,从一开始下

降到下降的中途,到下降的结束,从头到尾注意的观察很清楚,如果修行者能够持

续的专注腹部上下,观察它的开始、过程、结束,这时修行者的定力相当好,有时

候修行者会发现在腹部下降和上升的中间有一个空隙,意思是说腹部下降到底,下

降的移动动作结束之後,这时停顿住了还没有开始上升,这中间会有个空挡,在这

空隙时,修行者没有任何目标可以观察,所以他的心很容易向外跑去打妄想、胡思

乱想,为了防止在下降和上升的中间,空档的时间里打妄想,这时修行者可以在这

空隙填入一个目标,也就是观察坐,观察自己坐的时候,上半身直立的情况,修行

者可以专心的感受自己上半身直立的情况,而不去注意头部的形状或身体的形状,

或手的形状,只观察上半身直立的形态好像是划一条直线,这是风大的作用,支持

上半身的作用,当修行者观察下降,下降的过程到下降结束,腹部上升的动作还没

有开始,这中间空隙的时间,修行者用心注意观察感受上半身直坐的状态,然後内

心做记号说坐、坐、坐,然後上升的动作开始就继续观察上、上、上,这样修行者

就观三个记号,也就是下、坐、上,如此修行者的定力会越来越好,因为心起妄想

的机会越来越少,有时候修行者观察下降到下降结束,然後观察坐之後还有空隙存

在,还有空挡的时间,在这空挡的时间很容易心会跑掉,打妄想会忘失正念,这时

修行者可以填入观察感触有很多接触点可以观察,譬如∶臀部和地面接触,所接触

的感受,接触的感觉,看是要选择右边的臀部或是左边的臀部接触地面的感觉,或

两手接触的感觉,或手和脚接触的感觉,或两脚接触的感觉,乃至嘴唇接触的感觉

等等,修行者可以选择一个很明显的接触点来注意感觉,同时内心做记号说触,如

此修行者就有四个记号了,他观察下、坐、触、上,这时必须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

够观察的很准确,於是他的定力更好,心更加活跃敏锐,也就是说在下降和上升的

中间空挡的时间填上坐,也就观察下、坐,但下降和上升之间的空隙变得更长更大

时,修行者必须填入坐和触,而观察下、坐、触、上,这样子修行者的定力会越来

越深,乃至能够透视了悟到身心的真相。

同样道理,在行禅当中,如果你观察左脚、右脚、左脚、右脚,可以观察得很好,

很顺利,这时应该增加的记号,一步需要做二个记号观察举起、落下,举起、落

下,当你观察两个记号时,能观得很清楚、很专注、很轻松愉快,你就必须再增加

到三个记号,这时观察举起、跨出、落下,当你一步三个记号能够观察得很好,这

时可以增加到四个记号,当你脚举起时,可以观察脚举起的移动,做记号说举起,

当你跨出时,注意感受跨出的移动,做记号说跨出,当你脚落下时,注意感受落下

的过程,心理做记号说落下,当你的脚底平平的接触到地面时,注意接触的感觉,

同时做记号说触,於是你完成举起、跨出、落下、接触的观察,然後更进一步当接

触时,你的重心会慢慢向前移动,你的前脚会感受到压力,脚底向地面压下的感

觉,所以你的心专注感受脚向下压的压力,而不去注意身体的其他部份或身体重量

的移动,完全只注意脚向下压的感觉,同时内心做记号压下,於是就有五个记号,

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更进一步,你可分别脚跟举起时是一个过程,所

以你就可以观察脚跟慢慢举起的动作,同时内心做记号举起,接着脚尖部份要慢慢

提起,注意脚尖慢慢提起的移动过程,内心做记号说提起,接下跨出、落下、接

触、压下,於是就有六个记号,举起、提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当你六个

记号慢慢的经行、行禅,你能观察的非常顺畅,非常的清楚,而且相当容易的就能

够观察,这时你的定力已达到相当好的程度。

进一步可观察到动机在脚要举起之前,要举起脚跟之前,你要注意想要举起脚跟的

动机,你就可以观察动机,或者观察说想要,然後观察举起,然後脚趾提起、跨

出、落下、接触、压下,於是你就有七个记号,先注意到想举脚的动机,做记号说

动机,然後观察举起、提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当你能够轻而易举的观察

这七个动作很清楚,这时须要更多的记号,因为你能轻易观察这七项部份,於是每

一个部份能观得更仔细,可以做二次的记号,或三次的记号,於是观察到动机,举

起、举起、提起、提起、跨出、跨出、落下、落下、接触、接触、压下、压下,如

此你能够更加深你的定力,然後乃至於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移动之前你都能觉察到

有一个要做动作的动机提起、提起,动机跨出、跨出,动机落下、落下、接触、接

触,动机压下、压下,大家可以注意到接触的感觉是没有动机,因为脚向下落下的

过程,当脚落到地面时,是自然而然产生接触的感觉,心理没有事先生起动机,所

以除了接触没有动机,其他的动作之前,都有想要做这样子动作的动机存在,所以

当你能够很容易的察觉到这一项动机,你就要注意观察这个动机,同时做记号动机

或想要,当你这样子观能够观察的很清楚而不费力,这时你的定力已相当的深。

但是如果你不能够做到,你就不应该这样子观察这麽多的记号,当你观察这麽多记

号时,如果你感觉到心理紧张疲累,感觉到身体沉重,身体觉得疲累,那就表示你

不能够观察的好,不能够做这麽多的记号,你就不应该观察,就不应该继续做这麽

多的记号,应该减少记号数目,直到你能够很轻松、很自然、观察很清楚的程度。

也许你只观察说动机举起、跨出、落下,或者说动机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

下,能不必费很大力气能够观的很清楚分明,那麽应该照着这数目来观察,在注意

观察的时候,必须要用心注意、很密切、很准确的来观察每一个移动、感受移动的

过程,不应该是很肤浅、很轻柔表面的观察,如果只是很浅,表面的观察心就很容

易跑掉、打妄想,於是你一面胡思乱想,一面走路行禅,这时并没办法达到真正修

行的效果,因此你不应该很肤浅、很表面的观察,必须振作精神,用心注意、很准

确、很密切观察感受移动每一个过程,当你的定力越来越好,渐渐的你感受到脚步

很轻,有时像在空中走路一样,脚步好像没有接触到地面,有时感觉好像在海上航

行的船苹一样,感觉地面会摇动,有时好像走在绵花上脚接触地面上的感觉非常柔

软,你很容易的能够一步一步的走,每一个移动都很容易而且很清楚的观察,於是

你能观察到移动本来真实的样子,这时完全没有脚的形状,脚的感觉乃至於当你的

定力更深,你完全没有自我身体存在的感觉,这时候你所感受到的只有一系列的举

起、举起、举起、跨出、跨出、跨出、落下、落下、落下,只感受到移动,还有一

个在观察移动的心,这时就去除掉有一个在走路的人这种观念,因为在当下你所观

察到只有单纯移动的过程,或单纯移动的感觉,没有脚的存在,没有自我身体的存

在,没有自我的观念,这时没有一个人在走,没有一个我在走路,有时当你脚落下

的时候,你的脚会反弹过来,有时在脚跨出时,你的脚会自然向前跨出、向前滑出

去,你一点都不须要费力,这些是风大的独特性质。

风大的独特性质就是具有移动性、动作性、振动性,及支持性。走路是风大的作

用,当你很清楚的体验到风大的作用时,会发现不是一个人在走路,也不是一个我

在走路,你很清楚的亲身体验到透过了悟风大的独特性质,这种智慧你就能去除

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这时所观察到是一系列分开的小动作,而且不断的

生灭、生灭一个小动作生起,然後迅速消灭接着下一个小动作生起,迅速消灭,经

由自己亲身直接的体验到观察了悟到身心的真实本质,会发现这些移动一个接一个

迅速生灭相续不停的现象,让你了悟到身体移动是无常的,这时就了悟到身心的共

同性质,身心的共同性质是无常、苦、无我,这三项是一切身体现象与一切心理现

象所共有的,每一项身体现象都是无常、苦、无我,每一种心理现象也都是无常、

苦、无我,因此我们说无常、苦、无我,是一切身心现象的共同性质。

在行禅当中,当你发现脚的移动只是一系列分开的小移动,一个接着一个生灭相

续,此刻你完全没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观念,於是你透视了悟到风大的独特性

质,及共同性质。脚的移动只是单纯的自然过程、自然现象,不是一个人、一个

我、一个众生。你已去除有一个人在走路,一个我在走路,一个众生在走路,这种

错误见解。去除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之後,就不会生起贪欲、嗔忿、愚痴、

傲慢、嫉妒、怀疑、昏沉、掉举等等一切的烦恼。

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才会生起,如果你认定身心现象

是一个人、一个我、一个众生,那麽这个人、我、众生他就有欲望,想要发财、富

有,这个人想要英俊、美丽,想要具有崇高的地位,当总统、总理,当他人对这个

人不礼貌或污辱,这个人就会生气发怒,这个人会嫉妒、自私、骄慢,这一切贪、

嗔、痴、慢、疑种种烦恼都是因为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生起,当你透视了

悟身心的真实本质,你就去除人、我、众生的错误见解,於是一切贪、嗔、痴、

慢、疑种种烦恼不再生起,而烦恼是痛苦的根本,痛苦的原因,当烦恼不再生起,

烦恼被灭除掉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再生起,於是你解脱一切的痛苦,能够过真正的

幸福、安乐、自在的生活。

因为你的心很清净,没有任何的烦恼,所以当你能够很精进专注的行禅时,能体验

到这一些不寻常的经验,这是第一层的观智。第一层毗婆舍那的智慧,叫做色心分

别智,也就是能够分辨身体现象与心理现象的差别,或者说分辨物质现象与精神的

差别,当你的定力更深,能够透视了悟到身心现象的生灭,渐渐的了悟到身心现象

都是无常、苦、无我,这种智慧是第三层毗婆舍那智慧。第三观智,有人翻译叫做

三法印智,也就是了悟到无常、苦、无我等三项性质。

当修行者肯精进努力修行,他的正念保持持续不间断,於是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内

观觉悟力越来越锐利,在行禅当中能进一步觉察到动机的存在,而且觉察到动机越

来越清楚,於是观察动机举起,动机提起,动机跨出,动机落下、接触,动机压

下。

同样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的动作在它发生之前,必然先有动机的存在,如

果没有动机不会有一切的动作发生,是动机造成动作的产生。当修行者定力够深,

能够觉察到每一个动作之前动机的存在,譬如说要坐下之前,先觉察到有一个想坐

下的动机,於是马上观察这个动机,并且做记号说动机,然後开始坐下,观察坐下

的移动过程坐下、坐下,同样的要站起、伸手、曲手、开门、关门、举手等等,先

注意到动机之後才观察动作移动的过程。在禅修训练时,观察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

动必须像蜗牛一样,把动做放慢仔细来观察,不应像兔子一样,每一个动作做的很

快,你就无法透视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

毗婆舍那修行者在精进禅修的期间,训练自己将一切的动作尽量放慢,譬如在你伸

手的时候,必须慢慢的伸手,专注观察手伸出移动的过程,必须注意移动的本身,

而不是注意手的形状,然後内心同时做记号,伸、伸、伸,必须做十五次,乃至二

十次或二十次以上的记号,这样才能够将动作尽量放慢,尽量仔细的观察,於是你

的定力越来越深,你所观察感受到的是许多小的伸出动作,彼此分开,完全没有自

我身体的感觉,这时你就去除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

当我们还没了悟到伸手的过程,他的独特性质真实面貌,我们就会认定是我在伸

手,我的手伸出去,於是你就有人、我、众生的错误见解,你就会生起贪爱、嗔

怒、傲慢、愚痴等种种烦恼,这一切贪嗔痴慢疑种种烦恼是痛苦的原因,但是当你

透过很仔细很慢的专注观察、感受到一系列小的移动,彼此分开的移动,这一系列

移动的过程,不是人、我、众生,於是你会去除人、我、众生的错误见解,所以一

切烦恼不再生起,能够解脱痛苦。

因此为了要透视了悟风大的独特性质,要了悟移动的真实面貌,我们必须放慢一切

的动作,正念专注的观察每一个移动过程的一举一动,没有遗漏,没有间断,这样

定力就能够越来越深,乃至你能够觉察到每一个动作之前的动机,於是你观察动机

伸出、伸出、伸出,动机缩回、缩回、缩回,动机坐下、坐下、坐下,动机举起、

举起、举起,有时候你发现到当你观察动机之後,动作自然的发生,譬如在行禅当

中,当你定力相当好观察到动机非常的清楚,你观察想举脚的动机之後,脚会自动

的慢慢举起,观察到想要跨出的动机,脚它自动的跨出,不必费力,有时候脚会跨

得太出去,你自己无法去阻止它,无法去控制它,你会发现你并不是命令脚举起的

人,不是命令脚跨出的人,不是命令脚落下的人,是动机令脚举起,动机令脚跨

出,动机令脚落下。动机是因,脚举起、跨出、落下的动作是果,有因才有果,有

动机才有动作,如果没有动机就没有动作这时你了悟到因果的关系,因果的法则。

同样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观察到的动机,你会发觉是动机造成手伸出,动机造

成手握住,动机造成手舀菜,动机造成手缩回,动机造成口张开,动机造成手送

入,动机造成咀嚼,当你很清楚的觉察一切动作的动机,你了悟到动机与动作之间

的因果关系,这时你完全没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你发现世界上所存在的

只有因和果,没有一个真实的人、我、众生,这是第二层毗婆舍那的智慧,第二观

智,也就是了悟因果法则的智慧,如果你想要达到这一层的智慧,你必须要很有耐

性不能太快,一切动作必须放慢,如此训练後,经过不久的时间,你就能达到这一

层观智,而很重要的关键是在於你必须具有持续不间断的正念,能够让观察的正念

持续数小时,乃至半天,乃至整天,如此定力会越来越深,内观觉悟力变得锐利,

而能够透视到身心的真实本质,能够觉察到动机的存在。最後愿大家正确了解佛陀

所教导的修行方法,对这样修行方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付出勇猛精进,努力修行让

正念持续不间断,定力越来越深,生起锐利的内观觉悟力,能够透视了悟身心的独

特性质与共同性质,达到一层又一层越来越深的内观智慧,最後都能够离苦得乐证

悟涅盘。

七、四谛

∵在佛陀的教法当中有四种法,毗婆舍那修行法是根据佛陀这四种法,毗婆舍那

就是这四种法的过程,这四种法∶第一种必须完全了知的法,第二种必须完全灭除

的法,第三种必须完全证悟的法,第四种必须完全修行的法。第一种必须完全了知

的法,指的是身体现象及心理现象,精神与心理现象叫做名,身体现象(物质)称

为色,所以名色这两种法涵盖心理现象及身体现象。

身心这两种现象是必须完全了知的,如果修行者还不能了知身心这两种,他就无法

解脱一切痛苦。第二种必须完全灭除的法,指的是贪爱,贪爱是修行者必须完全灭

除的,因为贪爱是一切痛苦的原因,一个人若能完全灭除贪爱,就能够解脱一切痛

苦,过着幸福、安乐、自在的生活。第三种必须完全证悟的法,指的是止息一切痛

苦的境界,解脱一切痛苦的境界,那就是涅盘。修行毗婆舍那四念住,正念的修行

法,这样的修行者,只要他精进努力必然能够解脱一切痛苦,证悟到涅盘的境界。

第四种必须完全修行的法,指的是八正道分,八正道指的是中道,他能引导修行者

灭除一切烦恼,达到解脱痛苦的涅盘境界。

佛陀就是根据这四种法而教导毗婆舍那,第一种法必须完全了知的法,就是身体现

象与心理现象,为什麽我们必须完全了知身体现象与心理现象呢?因为想解脱一切

痛苦。佛陀教导的四谛法门,第一项苦谛所说的苦这项真理,苦谛所指的是一切的

身体现象与心理现象,它就是苦。这是修行者必须了知的,因为如果一位修行者不

完全了知苦,就不能真正的解脱苦,唯有当他能完全了知痛苦,他才能真正解脱痛

苦,因此修行者必须完全了知痛苦,痛苦就是一切的身体现象与心理现象。在佛陀

第一次说法,所说的***经当中,所开示到生是苦,老是苦,痛是苦,死是苦,忧

愁、悲伤、苦恼、焦虑等等都是苦,与亲爱的人分离也是苦,与自己所厌恶的仇人

相会也是苦,所欲望、所追求的得不到也是苦,总而言之一切五蕴都是苦。

所谓五蕴∶第一、色蕴是一切物质现象的集合,或者说身体现象的集合。第二、受

蕴就是一切感受的集合。第三、想蕴是一切欲望、想像的集合。第四、行蕴是心理

现象的组成,也就是一切附属心理作用的,除了感受、意想、心意本身,其他所有

一切的附属心理现象,或者所谓心所,他的集合是行蕴。第五、识蕴是心意的本

身,具有认知部份心识的集合,五蕴归纳起来也就是身心这两部份,或刚才说的名

色,也就是身体现象与心理现象,所以想要解脱一切痛苦的人必须完全了知一切身

心现象,就是苦,不愉快、不顺意、不舒服等。

这是佛陀之所以教导毗婆舍那,教导我们要正念观察一切身心现象的理由,这种苦

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苦苦,是一切众生普遍能够了解的,一切众生受到苦苦,而

且很容易可以知道感受到苦苦的存在,一切身体的不愉快、不舒服就是苦苦,譬如

说疼痛、麻癖、酸、痒、老、疾病、死等等都是苦苦,这是身体方面的苦苦。一切

心理方面的不愉快、不舒服也是苦,像忧愁、悲伤、焦虑、烦恼、懊恼、灰心等

等,这是心理方面的苦苦,尤其是对於修行者而言身体方面的苦苦是很明显很容易

注意到的,毗婆舍那的原则是要按照一切当下发生的现象,发生时的样子去观察他

们,但是修行者仍然不喜欢这种身体方面的苦苦,像打坐时感觉到痛、麻、酸、

痒,或感觉压力、胀、僵硬等等,修行者越修行经验到苦的机会就越多,然而修行

者应该感受到很幸运能够经验到这一些苦,这些身体方面不愉快的感觉,因为苦能

帮修行者专注的观察痛、麻、酸、痒,这些苦的感受。他能够具有强而有力的正

念,修行者如果能够忍耐,持续的,很有恒心的一直观察下去,他就很容易开悟佛

法,但是有些修行者很不喜欢观察这些苦的感受,希望这一切不愉快的感受赶快消

失,其实真正了解毗婆舍那的人,不会存着苦、痛、麻、酸、痒赶快消失的心态,

他具有正确的观念,当一切痛、麻、酸、痒,不愉快的感受生起时,他能够很准

确、很注意、很密切的来观察这一些痛、麻、酸、痒,所以他的正念强而有力,定

力可以迅速加深,能够达到一层又一层的内观智慧,一层又一层的开悟。

讲到第二种苦,坏苦,变坏时所感受的苦,其实是指一切快乐的感受,为什麽说一

切快乐就是坏苦呢?因为一切快乐的境界,快乐的感受并不能持久,一切的快乐都

会消失变化,当快乐的境界、快乐的感受变坏消失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不愉快,

感到可惜、粘着,我们感觉这种痛苦之所以生起,是因为快乐变坏消失掉,所以快

乐本身是一种坏苦,当他变坏消失的时候会引起痛苦的感受,如果快乐是持久的佛

陀就不会说快乐是一种苦,因为快乐并不能持久,它也不断在生灭,当快乐变坏消

失时,我们会去想念这个快乐,渴求这个快乐,但是我们不在得到这种快乐,於是

感觉到痛苦,一切快乐都必然会变坏,必然会消失,所以称它为坏苦。

第三种苦行苦,指是生灭现象,所有一切身心现象都不能够持久不变的,一切身心

现象都是迅速生起,然後迅速消灭,下一个身心现象迅速生起、迅速消灭,一切都

是变化无常,这种生灭无常叫做行苦,刹那刹那之间没有停止过,一直在生灭变化

当中,这三种苦是修行者必须完全了知的,尤其行苦是修行者必须完全了知,修行

者才能解脱一切的痛苦。然而修行者不能藉着研究讨论、思惟、分析、推理、判断

这种种方法来了知行苦,要了知行苦必须藉着修行毗婆舍那,用单纯的正念专注观

察一切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如此修行者才能真正了知行苦,唯有当修行者能够专

注观察一切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让正念保持相续不断,定力越来越加深,内观觉

悟力才会变得锐利,而能透视了悟到一切身心现象,都是不断在变化,迅速的生起

又迅速的消灭,他才能够体验了悟这种身心的现象,也就是完全了悟到行苦,一切

身心现象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即使有人想要一切身心现象恒久不变,但是却永远

无法做到,因此一切身心现象是苦。於是想要解脱一切身心现象的苦,想要解脱这

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想解脱痛苦,必须先了解痛苦的原因,什麽是这三种

苦的原因呢?佛陀说这三种苦的原因是贪爱、执着。贪爱执着是一切身心痛苦的原

因,也就是一切生死轮回的原因,因为贪爱执着,才会造作种种善业、恶业,这些

善业、恶业造成我们继续不断的生死轮回,佛陀说贪爱执着必须完全灭除的法。

当你对你的房子财产有贪爱、执着,你就会很珍惜地爱护他们,万一有一天你的房

子、财产受到了损坏,被火烧毁或被水冲走,或被仇人损坏,你会觉得很伤心、难

过、焦虑,这些伤心难过、焦虑的痛苦,是因为你对你的财产贪爱执着所产生。当

你对你的儿女有贪爱,如果有一天出了意外,你会非常的伤心难过,失意感受、伤

心难过等心理的痛苦,是因为你对你的儿女有贪爱、执者才生起。因此佛陀说∶贪

爱、执着是痛苦的原因,如果你能够灭除贪爱、执着,你就能解脱一切痛苦,过着

真正幸福、安乐、自在的生活。而灭除贪爱执着的方法就是要正确了知身心现象的

方法,如果你能完全了知苦,也就是完全了知苦苦、坏苦、行苦,完全了知一切身

心现象都是无常,就不会对一切有生命的人或无生命的事物生起贪爱、执着,因为

你了解到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或没有生命的事物,都只是自然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的组合,你了解到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或者是一切身体现象与心理现象都是

苦,你就不会再对这一切身心现象生起贪爱执着,你不会贪爱、执着痛苦,所以你

能解脱一切痛苦,达到止息痛苦的境界。如果想要正确了知一切身心现象,解脱一

切痛苦,你必须修行八正道分。

八正道分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当你修行

毗婆舍那,照着一切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他们发生时真实的面貌去观察他们,就

是在修行八正道分,你就能够了知身心现象是苦,於是能灭除贪爱、执着,当你灭

除贪爱、执着,就能解脱一切痛苦,而达到离苦的涅盘境界。想要达到离苦的涅盘

境界,就必须修行八正道分,也就是修行毗婆舍那四念住正念的法门,如果能修行

八正道分,必然能够了知身心现象,就是苦。而且能够灭除对身心现象的贪爱、执

着,当你完全灭除贪爱执着一切痛苦就不再生起。达到解脱痛苦的涅盘境界,这就

是你必须修行毗婆舍那正念修行法的原因。

在修行毗婆舍那时,譬如察觉在行禅当中,很专注的观察脚步的每一个移动,举

起、提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这时必须付出身体的精进,身体必须付出正

确的要领在行禅,也必须付出心理的精进,才能够很专注、很准确、很密切在观

察,这种精进是正确的,是正精进。因为这种精进能令你正确了知身心现象是苦,

能令你灭除贪爱、执着,令你证得解脱痛苦的涅盘,所以这种精进是正确的,叫正

精进。

当你在观察脚步每一个移动,必须一直保持注意,每一个脚步移动的过程,这种保

持密切的注意就是念,所谓念就是时时保持注意现在当下身心的情况,这种念、这

种密切的注意,正确的叫正念。因为这种念能够正确了知身心现象是苦,令你去除

贪爱、执着,令你达到解脱痛苦的涅盘境界,所以这种念是正确的叫做正念。

你的正念必须很敏锐、用心注意观察,而且要持续不断,於是你的心专注程度越来

越深,达到相当的定力,这种定力是正确的叫正定。因为这种定能令你了知身心现

象是苦,令你灭除贪爱、执着,最後达到解脱的涅盘境界,所以这种定是正定。

但是在行禅当中,你的心不会一直保持在脚步的移动,有时心会胡思乱想,有时会

想到过去,有时计划未来,这时有一种心理作用能够将你的心引导回来观察修行的

目标,这种心理作用能够令你的心越来越专注,这种将心引导走向修行目标的作

用,叫正思惟。这种思惟是正确的,因为能令你了知身心是苦,令你灭除贪爱、执

着,最後达到解脱痛苦的涅盘境界,所以这种思惟是正确的叫正思惟。

佛陀在经上讲到正思惟,能引导心走向修行目标,而且将心保持在观察修行目标,

令心专注目标,於是,有这四种的帮助,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思惟,修行者专

注修行目标,修行者专注脚移动的过程,透视了悟脚步移动的真实本质,而没有脚

步形态的感觉,乃至修行者感觉不到自我身体的存在,当时所存在的只有移动的本

身,脚步每一个移动是一系列分开的小动作,这时所达到的智慧是正见,因为能够

正确了知脚步本身的真实本质,於是能正精进、正念、正思惟、正语、正业、正

命、正定。

修行毗婆舍那时,在行禅时身体不造作三种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所以具

备正业,所谓正当的身体行为,你的嘴不说谎话、粗话、骂人的恶语和没有意义的

话,也就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因为不说这四种言语,所以具备正当的言

语,所叫正语。而且在行禅中你不从事邪恶的活命,用不正当的手段从事职业损害

生命,如果在从事职业做杀、盗、淫,这三种职业行为,或说妄语、两舌、恶口、

绮语,这四种邪恶的语言,藉不正当的身体、行为与言语来赚钱养活生命,那麽就

是邪命,但是在行禅当中,不藉这种错误的行为来从事职业养活生命,所以具备正

命,於是在修行毗婆舍那专注的行禅当中,你具备八正道全部八项,也就是正见、

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八正道分能正确引导了知正确修行方向,完全灭除贪爱、执着,证悟到离苦得乐

的境界。八正道就是中道,也是所谓道谛,所以毗婆舍那根据这四种法,也就是必

须完全了知的法是苦谛。了知一切的身心现象必须完全灭除的法是集谛。贪爱执着

必须完全证悟的法是灭谛。离苦的涅盘必须完全修行的法是道谛八正道分。如果能

够持续不间断精进努力修行就能够完全修行八正道分。

经由八正道分修行毗婆舍那的修行者,能够令你灭除一切贪爱、执着,解脱痛苦。

最後愿大家正确了解毗婆舍那修行的原理、方法,尽自己最大努力修行八正道分,

能够达到离苦,解脱一切烦恼。

八、禅修问与答

∵学者十天的禅修已经到了尾声,十天的时间只是一个开始,还不足够让您证悟

阿罗汉果,不过对於老修行的人,他可能在这十天当中能够达到某种深度的内观智

慧,是婆舍那智慧,在佛法当中有四个阶段的证悟,第一阶段须陀洹初果的证悟,

第二斯陀含翻译一来,二果的证悟,第三阿那含翻译不来,三果的证悟,第四阶段

阿罗汉翻译无生,是四果的证悟。

当你能够证悟这四个阶段的道智或果智,你就能够灭除某种的烦恼,在第一阶段的

证悟,初果须陀洹时就能够去除我见,一切烦恼的根本,第二阶段的证悟,斯陀含

能够拔除粗的贪、嗔、痴等等烦恼,第三阶段的证悟三果阿那含能够拔除几乎所有

的贪、嗔、痴、烦恼。剩下来的是微细烦恼到了第四阶段阿罗汉就能拔除全部的烦

恼,心完全从烦恼中清净出来,这时就能够过着真正幸福、快乐、自在的生活。

所谓十天只是一个开始,只是学习的阶段,回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家里,必须要

继续精进努力的修行,若能够留在禅修中心修行,或者有机会参加禅修活动,就在

禅修期间修行,如果修行时付出的精进努力少,只能得到很有限的利益,因为没有

付出足够的精进努力,定力不能够加深到相当程度,内观觉悟力就不能够开显出

来,或仅仅少部份的开显,只有偶而的体会,然而您能够付出足够的精进,很努力

精勤的来修行,勇猛精进持续努力,你的定力能够持续加深,内观觉悟力越来越锐

利,而能够达到一层一层更高的内观智慧,才有希望在今生证得一果、二果、三

果,乃至四果,在经上佛陀教导四念处的法门,四念处就是所谓的身念处、受念

处、心念处和法念处,佛陀在讲解这四念处法门之前先说到修行四念处具有七项利

益,七项利益就是∶

第一清净众生∶当你提起正念观察一切身心现象,你就有机会透视了悟到身心的真

实本质,而能灭除一切烦恼,当你的心能够解脱某种烦恼,就能过着幸福,快乐的

生活。如果你能够精进修行到达第四层的证悟阿罗汉果,你就能够从烦恼当中清净

出来,能够过着真正幸福安乐的生活,这也就是清净众生的意义,即使你还没达到

第四阶段的证悟,只达到第三阶段的证悟,或是第一阶段的证悟,同样的能从某些

烦恼当中清净出来,而达到某种程度的自在、安乐,这就是清净众生这项利益,

第二项利益是超越忧愁,

第三项利益是能够超越悲痛,如果你能够了悟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就不会认定身

心现象是人、我、众生,是男人是女人等等,於是你不会因为身心现象而生起种种

烦恼,所以就不会因为人、事、物而生起忧愁或悲痛,因为一切的人事物,都只是

生灭变化无常的,自然的过程,这里面没有一个真正的人,真正的我,真正的众

生,没有实在的事物存在,因为你有这样子的透视了悟,所以能够超越忧愁和悲

痛。

第四项利益是能够超越一切身体的痛苦。

第五项利益是能够超越一切心理的痛苦,如果你能够精进修行,达到初果,乃至四

果,就能超越身体与心理的痛苦。

第六项利益是果智的证悟。

第七项利益是达到离苦得乐涅盘的境界。如果你能够付出足够的勇猛精进,努力修

行,而且具有足够长的时间,投入在修行当中,你必然能够达到灭除烦恼,解脱痛

苦的证悟。

从初果的道智、果智直到四果的道智、果智,这些都是可以达到的修行成就,这也

是佛陀在念住经教导我们要来努力精勤修行的四念住,正念的修行法,也就是毗婆

舍那修行法,以便得到这七项利益,你须要做的就是精进努力修行。禅修的活动,

大多是十天的时间,十天的时间不足以令你证悟到初果,乃至四果,如果你有充份

的时间,能够继续留在禅修中心,长期的修行,这是最好的,能够让你的修行工夫

持续进步,境界持续提高,但是既然没有时间,要回到自己的家里,你仍然要继续

修行,因为正念修行是必须保持下去,不应该令他间断,如果你在家里能够继续修

行,这就表示你能够将禅修期中所学到的运用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譬如说你每天

能够修行二小时、三小时这是最好的情况,但是即使只有五分钟空闲的时间,你也

必须用五分钟的空闲来修行,如果你每天早晨有一小时的时间用在修行上,你必须

先行禅,约十分钟至十五分钟,然後你慢慢走到坐禅静坐的地方,坐禅四十五分钟

到五十分钟,总共一小时的时间坐禅,静坐之前必须先行禅经行,因为在行禅中你

很容易将心安定下来,很容易引生定力,然後要慢慢的走到静坐的地方保持正念观

察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动作必须放慢,而且很仔细的在观察,直到你完全坐好,调

整好姿势,端身正坐开始坐禅,如此就能将你在行禅中所得到的定力一直保持到坐

禅当中,但是有时因家事,或者事业种种不如意,会引起你忧愁焦虑、烦燥,这时

你必须提起精神,用心注意的来观察当下的情绪,同时做记号说忧愁、忧愁、忧

愁、焦虑、焦虑、焦虑,或烦燥、烦燥、烦燥,一直观察到这些忧愁、焦虑、烦燥

等等的情绪消失为止,你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内心生起这些不愉快的情绪、忧愁、焦

虑、烦燥而感到沮丧,因为当你在家里修行时,不比在禅修期中,必然有许多不如

意的情绪作用,所以你不必感到沮丧,反而必须提起精神振作你的正念,很努力的

来观察这些情绪,一直到这些情绪消失为止,如此每一小时的修行,每一次的修

行,都必须包括行禅和坐禅两项,然後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必作意将动作放慢,只

必须保持正常的速度来运作一切的举动,但是也必须保持普通的注意,保持正念,

时时知道自己的动作情绪,在观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你不必要做记号,所须

要做的只是尽量保持醒觉,知道你当下所做的一切动作,一旦有机会参加禅修活

动,你应该尽量把握这个机会去参加,更好的情况,就是你能够有充份的时间到禅

修中心修行二个月、三个月,如此你就有机会达到相当阶段的证悟,你就能够过着

真正的幸福、安乐、自在的生活,最後愿大家尽自己最大的精进努力修行,禅修结

束之後,仍要继续保持努力,让你的修行工夫不间断,每个人都能够达到解脱一切

痛苦,得到究竟安乐的涅盘境界。

以下有几个问题∶

问题一∶情绪作用是否属於受蕴,生气这种情绪是否属於受蕴?

答∶受蕴包括一切感受,一切身体的感受,和心理的感受,这一切感受的集合就叫

做受蕴,身体的感受譬如说∶身体的痛、麻、酸、痒、冷、热等等。心理的感受譬

如说∶快乐、喜悦、忧愁、苦恼、悲伤、失意等等,所以一切的情绪作用,不管是

快乐、喜悦、忧愁、悲伤、苦恼都是属於受蕴所涵盖,然而在佛法当中,生气并不

算是情绪作用,不是属於受蕴,生气是另外一个范围,是属於行蕴,所谓行蕴是一

切附属的心理作用,所涵盖的层面很广,除了心意本身,以及一切感受,一切想像

作用之外,其他心理作用都涵盖在行蕴当中,意思是说∶除了识蕴、想蕴、受蕴这

三类其他心理作用,你贪心、嗔心、愚痴、我慢、嫉妒,或精进、正念、定力等

等,这些都属於行蕴,一切附属心理作用,或者说是心所。

问题二∶在行禅当中脚步的移动是否算是主要的目标,当最明显的目标消失後,是

否我们应该观察第二个目标,当第二明显目标消失後,我们是否应该回来观察脚步

的移动?

答∶是的。在行禅当中我们必须观察明显的目标,而行禅中最明显的目标往往是脚

步的移动,因此脚步的移动是行禅中主要的目标,但是当有其他更明显的目标发生

时,譬如说∶妄想你必须暂时停住脚步专注的来观察妄想,内心同时作记号说妄

想、妄想、妄想,当妄想很浅、很弱的时候,你可以不必停住脚步观察妄想,在你

继续行走的时候专注观察几次,妄想消失,你就继续专注脚步的移动,可是如果你

观察妄想几次之後,妄想仍然不停止,这时你必须停止行禅,停止行走,站在原地

专注观察妄想的心,同时内心做记号,说妄想、妄想、妄想,一直到妄想心停止消

失为止,才能够再继续经行,继续行禅,如果还有其他明显目标发生,譬如说∶疼

痛、麻、酸、痒、僵硬等等,你也必须停住脚步观察痛、痛、痛,麻、麻、麻,

酸、酸、酸,痒、痒、痒,硬、硬、硬等等,一直到这些明显的目标消失,你才再

继续观察脚步的移动,毗婆舍那修行法的原则,就是要观察当下最明显的目标,当

最明显的目标消失後,你必须观察第二明显的目标,当第二明显目标也消失,没有

其他更明显的目标存在,你就回来观察主要的目标,在行禅当中,主要的目标是脚

步的移动,所以当其他明显目标消失之後,你应该继续行禅、经行观察脚步的移

动。

问题三∶如果没有痛苦,是否我们就不需要修行?

答∶是的。修行目地就是要解脱痛苦,如果我们没有痛苦,我们就不需要修行。

问题四∶修行毗婆舍那是否要研究经论?

答∶当你在修学期间,你不需要学习研究经论,因为我们的禅修方法就是根据经论

而来修行的一套方法,不过如果你已经能够去除相当程度的贪、嗔、痴、烦恼,你

会有想要研究经论的欲望,但是最好你能够证悟到初果须陀洹,乃至四果阿罗汉,

然後你才去学习研究经论,因为学习研究经论不能令你灭除烦恼,过着真正幸福安

乐的生活。

问题五∶十天的禅修之中,我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定力,而且能够达到某种程度内

观透视的觉悟力,回家之後,我能够花半小时乃至一小时时间来修行是否能够维持

我的定力和内观觉悟力,达到禅修期中的百分之五十?

答∶这是因人而异,如果回家以後,在假日当中,你能够有全天时间用在修行上,

你就必须下定决心全天时间完全投注在修行当中,如此也许能达到在禅修期间的定

力和觉悟力,但是这要依你的精进程度而定,也许你能在半小时或一小时之内达到

相当深度定力,相当程度的觉悟力,这是有可能的,如果你能够注重你的日常生

活,培养你的正念,持续让你的定力加深,觉悟力会变的锐利,因此,你若有可能

抽出半小时,就必须作半小时修行。

--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