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观庄严金鬘疏》---第八讲·禅宗无门关

萧老师学佛这些年,一直闭关自悟,一直在人世间默默赶路。人生苦短,今生不能解脱,就要等带来生,万一来生无缘见佛。就永远这么断了佛缘,更何况是现在这个末法时代,邪师辈出,群魔乱舞。



悲心使然,让我不得不停下脚步,偶尔出言指点一下一些与我有缘的同修。时间一久,我开始觉悟,学人要悟时,机缘一到,好消息自然来到,那时光景灿烂,猛着精彩,一把就将其擒住,顿时透脱心根,脱胎换骨。



若是学人无见道机缘,无论我如何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也是徒然无用的。有时候心里想,这佛教到底有什么用?该悟之人自然开悟,无缘之人,今生休谈。



就好像刚才,我已经通过一个梦境的比喻,明点真如,如果对机之人,一看之下,细细把玩,与峰回路转出生出疑惑,有如一枚铁丸在口,吞咽不得。天上地下无处可钻。刹那间,若是心根一动,透影观镜,便能猛着精彩,亲证人无我,透脱心关。若是透脱不得,就当即死在句下,大眼瞪小眼。



说到心关,我想接下来给大家谈几则公案,然后谈一谈另外一个镜影观。当初萧老师就是通过镜影观而在现实中亲证人无我。



说起心关让我想起《碧岩录》。这本书被称为禅门第一书,乃是宋代着名禅僧圜悟克勤大师所着,其后有垂示和评唱。后来又有高僧慧开编纂《禅宗无门关》,里面的公案有重复。慧开教人参一个“无”字。



其实宋代以前的禅门,大多参的就是这个“无”字。这个无字,不是有无之无,更非虚空之空。到了后代,禅净合一,大多教学人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时你本来面目如何?”等等。



其实《无门关》这本书记载了四十八则公案。若是破参之人,一看书名,就能领会无门关的真意。我们且先来看看高僧智慧开是如何说的:“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既是无门,且作么生透”“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

若是能透此无门关,见性矣!



但是既然是关,总该有门吧。各位看看,慧开和尚也说,既然是无门,怎么透呢?各位注意,我们已经渐渐逼近心路绝处,都给我摒住呼吸,认真听,能透,就是一刹那,若不能透,也讲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你依然是毫无所得。



既然是关,则必定有门。但是眼前的关,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他是无门关,无相,无形,无影。所以,这个关,必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关,也就是说,并非一个实体存在的关卡。既然不是实体,那它是个什么呢?



首先,我们参的同时,应该时时刻刻保任内心,千万不可将“无门关”想象为一扇门,甚至是大脑中都不能出现这样一个影子和门的形像。一出现就是执着,必须马上舍。



我们用唯识的教理来通禅门。唯识说万法唯识,阿赖耶识造作根身和器世界。也就是造作人心和外部世界。也就是造作七识,构成人心,人的前五识提供资料给第六识思考,第七识则执着为我。然后造作器世界,构成外境。



无门关已经说了,不是一个现实中存在的门,因为器世界中不存在没有门的关。所以这个无门关存在于人的内心中。只有在人心中,在七识中,才可能有一个古怪的无门关。



这个无门关阿,其实也叫心关。是心造作出来的,是第七识的执着造作出来的。



好,我们怎么具体的参呢?其实大家都想听实修的经验,喜欢听技术性的细节。我们来到自己内心,来到无门关前。本以为就算是我执造作的无门关,也应该有个门的样子吧。哈哈!对不起,不光外部世界没有这个无门关的影子,就连你到内心中去找,亲自到第七识哪里去闯,它冷冰冰的让你闯,但是却不告诉你无门关在哪里。他只是说,无门关无所不在,就在你面前。你闯就是。



同修们!我们想要创无门关,证人无我。但是到了绝顶一看,无门关啊,还真是名副其实,根本是一个看不见的关,让你闯,让你过,让你透脱。



有敌人在还好,偏偏去打仗,看不见敌人。有关还好,那怕你门关的严严实实,我砸不开,我给你炸开总成吧。偏偏他玩太极,让你神力打空,石牛入海,天神神力,一点也使不出来。



想闯无门关?没门儿!



没门我怎么进呢?要是你一直睡在这个“我”上,那我恭喜您了,今生甭想见性。为什么?已经跟你说的很清楚了,无门关是无门的。你有一个“我”在,你有一个我想进的心,你就永远进不了。



怎么进?当下消灭我执,刹那间好消息来到。将他一把擒住。你会发现,刚才拼命要过,但是一旦透脱了后,证悟人无我后,才明白,根本没有一个能过的“我”,消灭我执,便是别教圣人。



悟了后才明白,关键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关键不在于最后透脱了没有,而在透脱的过程中,你已经亲证了,你已经开悟了,破了初关了。如果你还执着说,我最后应该透过无门关了,我闯过无门关了。那依然是没有见性,依然是魔见。



若真是已经透脱无门关的修行人,透脱之后,无门关这劳什子早就扔掉了,不落悟相上。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金刚经上须菩提是如何跟如来谈这个悟后之境。人家是一点不执着,甚至连开悟本身也不执着。

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金刚经》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

说了这些,不晓得大家能够受用多少。趁机我们再破一则。我们随便选吧,看看《碧岩录》第二卷;举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这个公案,多少人错会,直是难咬嚼,无尔下口处。何故?淡而无味。古人有多少答佛话,或云“三十二相”,或云“杖林山下竹筋鞭”,及至洞山却道“麻三斤”,不妨截断古人舌头。



谈“如何是佛”,其实问的就是真如佛性。洞山回答说:“麻三斤”,一般未梧学人和禅师,大多未悟强说,说什么“万物皆有佛性”云云,用来糊弄学众。学众自不知,亦不知师不知。师知自己不知,亦知学众不知自己不知,故而为了名利闻养,敢于开口胡说。



“万物皆有佛性”。狗屁!诚然,万物皆有佛性,但是如果用此句笼统解释,定然是胡说八道,乱解一通。我们学人参公案,其实也不能乱参一通,有时候还是要看看上下文,因为禅宗语录大多用当时口语写成,当时的僧人们看起来没有文字障碍,但是我们现在看起来,因为不了解当时的文化氛围,有时候不仅参不透公案,冤枉的是,有时候连禅师的话是什么意思都没搞清楚,参个鬼参啊!



禅宗祖师的语录,也是不脱离时代的,那时侯的农禅经济,让他们自食其力,有什么说什么。说的内容也没有超越时代,但是其中包含的真如佛性,却一直保留,不生不灭,等着我们来参。



我们且看洞山回答“如何是佛”时的环境。那时洞山正在山下称麻。正在干活好不得,有学僧突然来一句:“如何是佛”。我们看洞山的表现,他几乎是脱口而出,不假思索道:“麻三斤”



关键就在不假思索上。关键就在当下他正在称麻,那堆麻正是三斤。他当下承担,没有起一个分别心。没有起分别心很重要的。没有起分别心就是没有攀援外界,没有攀援内心。能所双亡。



你们看看,他当下承担,当下说出麻三斤,不攀援外界,不执着内心,没有左思右想,然后回答“如何是佛”。这是什么?这种境界,和当初我们过无门关之时,不执着是否有无门关一样吗?



管你无门关有门无门,我已灭掉,不再攀缘,你无门关能奈我何?



管你如何是佛,老僧无思无想,正称麻,当下回你“麻三斤”



麻三斤如何不是佛?佛是什么?佛在此是真如之意。麻三斤如何不是破执后真如所现?



同样,如果现在透脱了麻三斤这个公案。那赵州丛念的那个“庭前的柏子树”也自然融通了。今天我们讲到这里,以后还会多多讲公案,也会讲我个人当初证人无我时候的种种方便法门。到时候送给大家,希望大家也能见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