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的禅学

Fenny

译/球∵球

网上一直流传着这个“红楼版”禅学公案的段子——

林黛玉问贾宝玉:“这么多的姐姐妹妹,你怎么舍得?”

贾宝玉回答:“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黛玉再问:“水在流,你又怎么留得住。”

贾宝玉回答:“瓢去,漂不去。”

这个似是而非的段子仿佛在剖析禅解的“缘”。能够“瓢来的”是有缘,“漂去的”便是无缘。实际上,红楼梦中的宝黛纠葛印证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法门。禅修讲求“直指人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修行,而夫妻则是生命中最漫长的俩人相处状态,不断建设、维护两个人的相守岁月,也应当是一种生活禅。

因为有大师曾说过,禅是解世间万物的妙理。

现象:婚姻让我们失望

30岁的柳欣刚结婚不到一年,便对婚姻充满了失望。结婚前,老公爱干净,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她更是细心体贴,甚至帮她洗脚、洗内衣,还偶尔想出些点子逗她开心。婚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老公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很晚才回家,袜子到处扔,澡也不洗就倒头大睡。而且,不再像以前那样处处顾及她的感受,甚至连她的生日都忘记……柳欣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她觉得老公不再爱她了,她对幸福生活的种种预想也破灭了,俩人争吵不断,且各执己见。柳欣有时会怀疑,这个男人还是不是她两年前认识的那个人?

在所谓完美世界里,夫妻只需要恩爱就可以永久享受俩人在一起的乐趣。即使是争吵也会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我们期待永远相爱,还需要不断出现新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要求不断增加,可实际生活又无法满足,直到夫妻间出现了第一次争执——我们会产生巨大的担心和怀疑:我的选择是错误的吗?他/她是我的另一半吗?这是否宣告,我们的关系即将结束?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这些期待,恰好可能是通往甜蜜世界的主要障碍。

禅解——去除我执

“逢佛杀佛,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这是临济义玄禅师说过的一段禅门奇语。他实际想表达的,就是推翻一切权威,去除一切世俗执着。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不该过分相信一门“信仰”,不管它有多么神圣。

“当我们还没有对成就和自我价值形成自己观点的时候,我们就是初学者。抱以‘初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在禅学大师看来,这种心态比“老手”的心态更加难以获得,并且只有在不受自身信仰和各种习惯羁绊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延续。

夫妻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怀着这样的“初心”去相处,一切也许都会不一样。前文中提到的柳欣,如果对婚姻不抱着自己的种种预想,不仅凭自己的想象去看待老公,把婚姻看作一次全面了解另一半的开始……也许不会这样失望。

现象:乏味的生活消磨了爱情

于飞已结婚7年,他逢人便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太早结婚!每天早晨起床一睁眼是那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面孔,日复一日的工作和家庭琐事,今天油盐酱醋、明天七姑八姨……一切浪漫和惊喜都会被日常琐事消磨得一干二净,用于飞的话说是,乏味透了。工作,照顾孩子,购物……夫妻生活难道就只是这些吗?俩人最初在一起时的乐趣逐步转变成乏味的日常琐事,习惯逐渐消磨了爱情。如何使日常生活重新充满欢乐?

禅解——活在当下

有人问道于赵州和尚:“请问高僧,何为修行?”赵州和尚回答:“吃饭、睡觉、喝茶。”“那么如何修行呢?”赵州和尚起座离开,回头说了一句:“我得去上厕所了。你看,这么点事情也得我亲自去做。”修行无大小,事在亲为,这就是禅解的“修行”。

如禅所说,悟道的生活是“运水搬柴”,是“饥来吃饭困来眠”。真实的爱情在大风大浪后的平静才出现。它看来静态,却绵绵密密吐露生命的幽光。

我们的婚姻就是在吃饭、睡觉、购物中一点点磨合的,如果我们能在柴米油盐的平凡日子中去细细体会,观照彼此的变化,也许就会有不断的惊喜出现在我们看似乏味的夫妻生活中。

现象:夫妻双方的空间

38岁的王可与吉军结婚10年仍然恩爱有加。王可说,她对婚姻的最大感触就是要给对方、给自己都留有空间。夫妻就像两个相交的圆,有重合也有各自的空间。如果像《中国式离婚》里的林小枫一样,疑神疑鬼,监控丈夫的一举一动,那样只会让幸福离自己越来越远。

禅者林谷芳认为,两性生活越亲密越容易察觉彼此不合之处,这样,想要恩爱也难。有人说,婚前要擦亮眼睛,婚后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恋爱中人总想更为亲密,希望所有的空间都被彼此填满。所以,开放性的婚姻人人会讲,实际做来却不是那么一回事。

禅解——感恩惜缘

夫妻恩爱的关键,就是空间的有无。给对方空间,自己也就有了空间。从禅学上来讲,这要从“恩”的角度来体会。修行者由于观照生命本质的困顿——生死无常,因此,对万缘都能惜之,而婚姻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缘。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惜缘,就不会要求对方太多;如果我们懂得感恩,就不敢“过分”要求对方时刻与自己形影不离。在禅宗中,“惜福”是种重要情怀,它所说的,不只是对既有珍惜,更根本的还在“因多得而感激”的体会。

夫妻生活中,除了不断有小的新发现,让生命色彩一直保持鲜明;还更得有一分谅解。因为越是了解,越会知道对方的局限,缺乏谅解心,两性就会因误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离。这种谅解心当然不是纵容,而是在体会自己局限的同时,谅解对方的局限。

有了谅解,彼此的生命才会保有自己的空间,两个经历不同的人凭着激情硬要凑在一起,最终只会搞得彼此头破血流。谅解一旦出现,我们就不会追根究底,甚至反过来“欣赏”对方的局限。如此,在自我与对方间才可能找一个平衡点。王可也许已经找到了这个平衡点。

(摘自《心理月刊》)

出自:∵《花生文摘∵》∵2007年11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