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藏安民经历抽绎四川禅宗多重性

向世山∵∵唐希鹏

摘要华藏安民是宋朝住持峨眉山中峰寺的住持。本文细致还原安民求学禅宗并最终成为禅师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以下七个阶段:生疑、请教、弃经、大疑、小悟、中悟、彻悟、禅僧。

关键词华藏安民禅宗阶段

作者向世山,唐希鹏,四川省社科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

禅宗在巴蜀地区的输入、传播与流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到宋朝,禅宗在巴蜀地区掀起一个高潮。这跟五祖法演的众多杰出弟子有极大的关联。其中,圆悟克勤两度回到成都,是这个高潮的“暴风眼”。峨眉山自晋朝以来,已成为国家级名山,且佛教的色彩愈来愈浓。自南朝起,禅僧进入峨眉山始,也愈来愈多。唐宋时,成都与峨眉山僧人之间互动频繁。克勤住持昭觉寺期间,峨眉山僧人多有请益之行。华藏安民就是其中一僧。阅读华藏安民的传记,发现其经历暗藏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因子,对理解巴蜀佛教的流变与特色很有助益。

据灯录、僧传记载,华藏安民禅师,字密印,是“嘉定府朱氏子也”,即四川乐山人。安民身体特征有二:“有异表。声若洪钟。”跟许多有名蜀僧的经历一样,安民也经历了从讲经大师变为禅僧的戏剧性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个过程:

生疑——请教——弃经——大疑——小悟——中悟——彻悟——禅僧

下面我们按照这个流程解读安民的转变过程。

亚、生疑

安民在四川出名奠基于经论造诣上。“初讲《楞严》于成都,为义学所归。”“民初开讲于成都,雅称‘《楞严》独步’。”可见,安民对《楞严经》用功颇深,被推为第一大家。但是,经论大家常常被禅僧一句问话难倒,难堪的场面来自于安民到昭觉寺拜访克勤时发生的。

时圆悟居昭觉,师与胜禅师为友,因造焉。闻悟小参,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

“赵州拈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处?”

师心疑之,告香入室。悟问:“座主讲何经?”师曰:“《楞严》。”悟曰:“《楞严》

有‘七处征心八还辩见’,毕竟心在甚么处?”师多呈艺解,悟皆不肯。

这应当是圆悟克勤第一次回川住持昭觉寺时发生的情形。圆悟克勤那时声誉正隆,全国各地来请教的学者和尚很多。安民无非是来访者之一。安民拜访克勤时,正好遇见克勤拿一个公案考问某位僧人。“国师三唤侍者”公案的由来如下:

南阳慧忠国师一日唤侍者,侍者应喏。慧忠禅师如是三召,侍者三应。慧忠国师

道:“将谓吾孤负汝,却是汝孤负吾?”后来,有僧就此公案请问赵州和尚:“国师唤

侍者,意作么生?”赵州和尚道:“如人暗里书字,字虽不成,丈彩已彰。”

2、弃经

这其中还有一个插曲,安民纠结于“那里是文彩已彰处”,但或许碍于自己的名声,对于去不去向克勤求教犹豫不决。此时,朋友提醒他不要自作苦受:

君既匡徒领众,广文彩日彰。倘有从上道理,消不去处。直与堂头和尚,坐而商略,

何不可耶?顾而蕴结胸次。无乃病乎?

你是讲经的大家,出口成章,还怕了圆悟不成?何不对决辩论,争个雌雄?不然,会得心病,何苦呢?于是,安民告香入室,向克勤提问。克勤反而“用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安民最擅长的《楞严经》句子提问:“心在何处”?安民百般解析,但没得到认可,克勤反而指出,用义解方式解题会走入歧途:“悟笑曰:‘座主他日入地狱,莫怨老僧不道。’民愕然折节,胡跪求说前旨。”这就是经师与禅僧“对决”时经常发生的场景,文字知解遭到禅宗顿门的彻底否定。安民再次请教如何破解,克勤给以指点:“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但是,安民还是不懂,无奈只得退出。

民俯首出,而叹曰:“禅门委有长处,叶公之龙不足贵也!”即散讲依栖焉。

此番经历犹如蜀僧德山宣鉴在湖南龙潭遭遇一样,把经论扔了,跟在禅僧身边好好体悟一下禅宗的奥妙到底在哪里。

3、小悟

安民便随侍在克勤身边,有一天旁听时有所契入禅宗之门,但是,克勤进一步提示下,安民又糊涂了:

偶僧请益“十玄谈”,方举“问君心印作何颜”(时),悟厉声曰:“文彩已彰!”师

闻而有省,遂求印证。悟云:“以本色钳锤。”师则罔措。

这就是小悟,似懂非懂,经不住反击。

4、中悟

但是,安民毕竟是讲经大师,他努力想打通经论与禅宗的“隔阂”,破解心中的疑团。经过多日思考,觉得有心得了,他再次向克勤请教:

一日,白悟曰:“和尚休举话,待某说看。”悟诺。师曰:吖禅宗所谓)寻常拈槌

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吗)?”悟笑曰:“尔

元来在这里作活计。;师又曰:吖禅宗所谓)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自性,性成

无上道’(吗)?”悟曰:“尔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吗)?”师于言下

释然。

圆悟克勤一面讥嘲安民义解的思维方式,一面又好心提示,以经解经,让这个有经论造诣的老乡尽快悟入禅宗境地。因为,克勤进入禅宗,也是从经入禅的路子(好像蜀僧都是此路好汉)。幸亏安民悟性比较高,进入了中悟的境界,“于是罢讲侍圆悟”。从此,安民抛弃讲经的职业,老老实实跟在克勤身边参禅。

5、彻悟

圆悟克勤是禅宗大师,他收到邀请,便出省到湖南常德的夹山,就是他后来写出《碧岩录》的地方。安民是随侍僧人之一。这里是安民的福地。因为,在这里的一个晚上,安民终于获得大悟桶底脱,真正体悟到了禅宗万物一体自性五分别的境界。

悟为众夜参,举“古帆未挂”因缘。师闻未领,遂求决。悟曰:“尔问我。,’师举

前话。悟曰:“庭前柏树子。”师即洞明,谓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

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这汉何。”

另一古籍记叙同样的场景,欢喜之情跃然纸上:

复请曰:“古帆未挂时如何?”悟曰:“庭前柏树子。”民积滞顿豁,踊跃趋出曰:

“古人道‘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巨壑投于一滴’矣!”于是民之美誉溢丛林。

“古帆未挂”又是一个着名公案,具体内容是:有僧问岩头全蓖禅师:“古帆未挂时如何?”岩头禅师道:“小鱼吞大鱼。”又有僧一如前问,岩头禅师道:“后园驴吃草。”后来有很多禅师,皆借用“古帆未挂时如何”这一话头来接引和勘验学众。

6、分座

在成都,安民跟随了克勤7年。在夹山,安民随侍在克勤身边也已经3年。经过长达10年的考察与历练,圆悟克勤认为安民已经登堂入室,名声在外了。便提拔他升任首座。在就职仪式上,克勤心有所触,对四川禅僧的求学经历做了一个高下的比较,意味深长:

未几令分座。悟说偈曰:

休夸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

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

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

今日烦充第一座。白华丛里现优昙。

亮公指西山亮座主,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德峤指德山宣鉴禅师,龙潭崇信禅师之法嗣。克勤为什么要提出这两个人呢?因为,这两个人是两个不同的典型,是四川僧人在学习南方禅法过程出现的两类迥然不同的“范式”。亮公拒绝了禅宗,被滚滚历史长河淹没于无影无踪;德山从开始拒绝到最后接受禅宗并成为耸动天下禅林的“德山棒”,垂范千秋。这实际上是风靡天下的禅宗对四川佛教和僧人的“考验”,两种结局的解读对四川禅宗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发价值。

7、禅斗

五祖法演(四川绵阳人邓氏子)是北宋末年天下第一等宗师,他的僧团是当时最耀眼的僧团,把临济宗风传播天下。众多弟子中,三个特别杰出,·即佛果克勤(四川彭州骆氏子)、佛眼清远(四川邛崃李氏子)和佛鉴慧恕(安徽人),时有“三佛”.“三杰”之誉。禅僧又是游历天下,寻对厮杀,四处历练打磨。安民后来到了金陵(今江苏南京)蒋山,拜访师伯佛鉴。

后谒佛鉴于蒋山。鉴问:“佛果有不曾乱为人说底句,曾与尔说么?”师曰:“合

取狗口。”鉴震声曰:、“不是这个道理。”师曰:“无人夺尔盐茶袋,叫作甚么?”鉴曰:

“佛果若不为尔说,我为尔说。”师曰:“和尚疑时退院别参去。,’鉴呵呵大笑。

师伯勘验侄子,竟然没有占到便宜。可见,安民已经成长起来了,是个优秀禅师了。

8、归峨

安民在金陵名声渐起,先后住持保宁、华藏寺。或许年岁大了,思乡心切,遂辞去职务,回川上了峨眉山,住持中峰寺。

师未几开法保宁,迁华藏。旋里,领中峰。上堂:“众卖华兮独卖松,青青颜色不

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蔼中。可笑古人恁么道,大似逃峰赴壑、避溺投

火。争如随分,到尺八五分镢头边,讨一个半个。虽然如是,保宁半个也不要。何故?

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

安民此次上堂开示中,前面四句其实引用了一个四川禅宗史上的一个典故,这个典故说的是禅宗在四川戏剧性的遭遇。故事的主人公是西蜀銮法师,他也是北宋人,但是比华藏安民生活的时代要早。西蜀銮法师是一个钻研大小乘理论的学问家,擅长唯识学。认为禅宗的说法很多没有理论根据,靠不住。但他在东京遇到法云佛照禅师后被问得哑口无言:

西蜀銮法师,通大小乘。,佛照谢事,居景德,师问照曰:“禅家言多不根,何也?”

照曰:“汝习何经论?”曰:“诸经粗知,颇通《百法》。”照曰:“只如昨日雨,今日晴,

是甚么法中收?”师懵然。照举痒和子击曰:“莫道禅家所言不根好!”师愤曰:“昨日

雨,今日晴,毕竟是甚么法中收?”照曰:“第二十四时分,不相应法中收。”师恍悟,

即礼谢。

后来西蜀銮回到四川传播“直道”(禅宗),但是却遭到强大的传统势力的冷遇,销声匿迹20年。

后归蜀居讲会,以直道示徒,不泥名相,而众多引去。遂说偈罢讲曰:“众卖华兮

独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霭中。”由是隐居二十年,道

俗追慕,复命演法。笑答偈曰…‘遁迹隐高峰,高峰又不容。不如归锦里,依旧卖青松。”

众列拜悔过。两川讲者争依之。

显然,安民引用这个典故是有深意的,.是警醒四川的信徒不要拘泥于名相,反观自身就行,“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对于四川僧人喜讲经、僧人爱听经的传统,五祖法演也深有体会,所以,正觉宗显(四川三台人)回四川前,法演特别告诫他不要忘了禅宗:

后辞西归。为小参,(法演)复以颂送曰:“离乡四十余年。一时忘却蜀语。禅人回

到成都。切须记取鲁语。”∵∵

所以,在四川传播禅宗最大的阻碍之一就是讲经的传统。

9、不朽

安民在峨眉山走完他生命的最后历程,也留下了他最后的瑞相:

后示寂于本山。阇维,舍利颇剩,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心舌不坏。

并建塔焉。

大量晶莹的舍利和不坏的心舌,被供在新建的塔里。名山与圣僧的结合相得益彰。只是千年风雨和时局变幻,安民的塔已经消失于大山中。后人对他的凭吊和怀念只有完全寄托在天下名山峨眉山身上了。

参考文献:

《大明高僧传》

《南宋元明僧宝传》

《续传灯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