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迁士人与“孔门禅”

蒙古大军南侵,兵戈连日,烽火遍地,中都的官吏士绅纷纷南迁避难。中岳嵩洛,暂成安然的一隅。仅见于《金史·隐逸传》的人嵩洛者就有杜时升(字进之,霸州儒者)、郝天挺(字晋卿)、薛继先(字曼卿)、高仲振(字正之)、王汝梅(字大用)、辛愿(字敬之)、张潜等人。另外,易州的麻九畴、磁州的赵秉文(字周臣,晚年号“闲闲老人”)、太原的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中都耶律楚材的家眷等等,也移居嵩洛。《析津志》所记中都士人人嵩洛者,有大兴人王师扬(字仲雄,号“闭户先生”)、宛平人赵伯成(字子文,明昌五年经义、词赋两科进士)、大兴人李芳(字执刚,承安二年进士)、幽州人崔遵(字怀祖,大定二十五年进士)、刘文学(字元鼎)等等。

耶律楚材的大哥辨材、二哥善材奉老母杨太夫人,随金宣宗迁汴京。善材的女儿耶律淑卿曾人掖庭,后遁人嵩山为尼,法名了真。楚材在《思亲》诗中写道:“故园屈指八千里,老母行年六十余。何日挂冠辞富贵,少林佳处卜新居?”又有《感事》诗:“山寺幽居思少室,梅花归梦绕扬州。萱堂温清十年阙,负米供亲★仲由。”金亡前后,耶律楚材妻梁氏及杨太夫人亡于河南方城。

这样,贞★至金亡的二十年间,在嵩洛汇集了一大批顶尖级的社会精英。

元好问有诗《寄英上人》云:

“世事都销酒半醺,已将度外置纷纭。乍贤乍佞谁为我?同病同忧只有君。白首共伤千里别,青山真得几时分。相思后夜并州月,却为汤休赋碧云。”

这些南迁士人的“同病同忧”,一是为避战乱,背井离乡,家道中衰;二是身为金臣,但政局腐败,报国无门;三是有人投了蒙古,有人未投蒙古,贤佞如何评判,令人困惑。

此时,“湛然居士”耶律楚材,以金臣投奔成吉思汗,被称为“吾图撒合里”(美髯公);万松也由金章宗的宾客变成了窝阔台的宾客,儒家的“忠”不但不能谈,避之亦惟恐不及。

万松于此背景下乃公开阐扬他的禅法精髓——“显诀”。

这“显诀”是:“其法,忘死生,外身世,毁誉不能动,哀乐不能入。”他还说:“湛然居士得此显诀,大会其心,精究入神,尽得其道。世人皆说佛法可以治心,不可以治国。证之于湛然,正心、修身、家富、国治之明显效果,我的显诀不比《大学》差!”湛然居士曾以此“显诀”敬告他的朋友们,但都不体会,惟有屏山(李纯甫)、闲闲(赵秉文)二居士心照神会。

“闲闲居士”赵秉文(1158~1232年),良臣大儒,著作等身,“自幼及老未尝一日废书”,时人称为“斯文盟主”。

“屏山居士”李纯甫,一代奇才。当时学者雷渊(字希颜,1186~1231年)甚至主张立他为“亚圣”。雷渊认为,李的学说前无古人,卓然自见,不苟同于众人。还有学者认为李纯甫文法庄子、《左传》,词句雄奇简古,可称“当世龙门”。说到他的雄辩之才,更是“问如雨点,答似雷轰”。他的气节,尤为时所重,曰“宁为时所弃,不为时所囚”。他还研究军事,洞悉地理,逆料胜负。然而怀才不遇的李纯甫终于归心万松,游戏禅儒。

此后,以少林寺住持性英为中心的僧俗,李纯甫、赵秉文等士大夫们进一步把万松的“显诀”发展为“孔门禅”。

“孔门”者,儒家孔夫子之门槛,何以会生出“禅”来呢?

这“孔门禅”亦不外时代思惟之产物。全真道的王重阳主张会通儒释道;云门宗的澄徽,也在注解《道德经》;曹洞宗的万松,更是一位“冶五宗为一炉”、“儒释兼备”的人物。

而当此国破家亡,人心动荡之时代,传统的儒家道德思想和理论亦受到了挑战。士大夫们,如李纯甫、性英、福裕、元好问等等,遂从“外佛内儒”,转而为外儒而内佛的形态。

“孔门禅”即脱胎于这一思想文化背景。

李纯甫为少林寺写了一篇《重修面壁庵记》(1220年作,1222年刻石立碑),“孔门禅”的精髓可从此中寻觅。

《重修面壁庵记》首段自叙学儒书经历,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学至于佛,则无可学者,乃知佛即圣人,圣人非佛;西方有中国之书,中国无西方之书也。

第二段指出学士、大夫们畏佛典之高深,顶之而不观,目之而不解,却一味攻击佛法为“怪咏”,为“邪淫”;另一方面,佛教各派又各执所见,使佛教大意扫地。只有禅宗的教外别传,似雅乐,如甲第,历代师承剧谈高论,径造佛心。

第三段例举历代高僧、高士们应用禅法精华的专着。

代州五台山清凉寺澄观(760~820年)作《华严经疏》六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抄》九十卷;圭峰草堂寺宗密(780~841年)作《圆觉经大疏抄》十三卷;“无尽居士”张商英(字天觉,1043—1121)得之以解《法华》;颍浜苏辙(字子由,1039~1112年)得之以释《老子》……伊川兄弟(程颢、程颐)得之以训《诗》、《书》;东莱(吕祖谦,字伯恭,1137~1181年)得之以议左氏(《左传》);无垢(张九成,字子韶,1137~1181年)得之以说《论语》、《孟子》。

第四段指出:上述诸家的阐释才使“圣人之道”不堕于寂灭,不死于虚无,不缚于形器,即使是狂夫愚妇也可以“立悟”;道冠儒履也能为之解脱。洋洋洒洒的文章也不过是“游戏三昧”!

李纯甫大胆向传统提出挑战,敢言人所未言。《重修面壁庵记》一出,诸儒大哗,群起攻之,斥为异端。这景象正如元好问送给李纯甫的挽幛:“世法拘人虱处挥,忽惊龙跃九天门。”意思是传统束缚下的人就像裤子里的虱子,李纯甫则一跃而出藩篱,使他们惊惶失措。

面对“腐庸呆儒”的攻击,李纯甫写了《新修雪庭西舍记》作答。

批驳他的人提出,你举出的各位人士中,和尚及佞佛者可置而不论,但伊川、东莱、无垢诸位先生视佛、老如仇雠,你却说他们得了佛道,岂不太荒诞吗?

李纯甫笑而应之曰:“诸先生的书尚在,所谓阳济而阴助者多矣,真得祖师扫荡之意。学者疑其云云,是对痴儿不得说梦也!”

他举伊川兄弟的弟子胡寅(字明仲,号仲虎,1098~1156年)为例。胡氏力主排佛,着《崇正论》七十余篇,对破戒僧徒诟骂讥笑无所不至,但他在《读史管见》一书中却历诋诸儒,说荀况正而失之驳;董仲舒粹而失之泥;扬雄潜而失之软;王通懿而失之陋;韩愈达而失之浅,由秦汉至五代,一千三百年间无知道者!唯有老庄之言奥妙,而佛教之理精微,老庄也不可与佛相比拟。

屏山居士最后说:“噫嘻!孔、老复生,不废吾言矣!”

李纯甫的着述还有《楞严外解》、《金刚经别解》及《鸣道集解》等等,从中会三圣人——佛、老子、孔子——“理性之学要,终归指佛祖而已”。

然而,儒学的影响毕竟根深蒂固。蒙古人一旦得了天下也还需儒学来安定天下。所以有人嘲讽地说:“毕竟诸儒板不去。”而这位一度被尊为“亚圣”的李纯甫也落了个“为名教所贬”的结局。

另一方面,“孔门禅”为大批儒士逃避现实设下了台阶,也为儒士投奔蒙古备好了理论说辞,竟至成了不辨忠奸的遮羞布。

如此看来,这“孔门禅”亦不过是士大夫们为金朝灭亡而吟唱的一首挽歌!

“孔门禅”的思想领袖,少林寺住持性英,字粹中,号木庵,生卒不详。他弱冠作举子,后受到博州(今山东省聊城)高仲常的影响,出家为僧,从万松老人淘汰法门。贞★初(1213年)他南渡黄河,居洛西子盖山。时人把他看做是一位“诗僧”。他与三乡(今宜阳县三乡镇)人辛愿、赵宜之、刘景玄,还有1216年南下的元好问,常常聚在一起讨论诗词文章而成为好友。据说,他们都有“一条生铁脊,两片点钢唇”。

下的元好问,常常聚在一起讨论诗词文章而成为好友。据说,他们都有“一条生铁脊,两片点钢唇”。

北方文坛一代宗师元好问,是性英四十多年的好友。元好问有诗云:“不见木庵师,胸中满尘泥。西窗一握手,大笑倾冠巾。”感情之真挚,可以想见。

性英出世后,在龙门西山宝应寺做住持多年。这宝应寺是埋葬唐代禅宗南宗七祖神会大师(684~758年)的地方,寺址今为粮库。从1224年至金亡(1234年)前后,性英为少林寺住持十年左右。

金哀宗时,赵秉文奉命祠太室山(中岳主峰),过少林寺而会见性英。时性英倦于送往迎来,思欲退席,闲闲公作书挽留,书中称赞他“书如东晋名流,诗有晚唐风骨”。

性英后北上大都(今北京),作仰山栖隐寺住持五六年。据记载,1259年时他还健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