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六三八年)生惠能,逐为广东新州人。惠能幼年丧父,後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惠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他因之有寻师之志。咸亨初(六七○年),他把母亲安顿後,即北行。到了韶川曹溪,遇村人刘志略,引其出家之姑无尽藏尼,持「涅盘经」来问字。惠能说∶「我虽不识字,但还了解其义。」尼说∶「既不识字,如何解义?」惠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闻其言,深为惊异,逐告乡里耆老,竞来礼敬,即请惠能居於当地宝林古寺,称他为卢行者。

惠能在宝林寺住了不久,又至乐昌西石窟,从智远禅师学禅,智远劝他到黄梅东禅寺(寺在黄梅双峰之东,亦称东山)去从弘忍受学。惠能於咸亨三年(六七二年)到了黄梅东山,弘忍见着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惠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獠(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如何堪作佛?!」惠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和尚佛性与獠佛性无别;和尚能作佛,弟子当能作佛。」弘忍逐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

惠能在碓房间踏碓八个月,当时东山禅众达七百人。相传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准备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验。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弘忍看後对大众说∶「後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惠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较通行的记载,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见了,即於夜间,召惠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并即送他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因此惠能回到广东曹溪後,隐遁於四会、怀集(今广西怀集县)二县间。过了十馀年,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惠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印宗便延他至上席,请问深义,惠能回答,言简理当。印宗便问∶「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惠能便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即集众就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惠能剃发。又请名德智光律师等为他授具足戒(按法性寺即今广州光孝寺。寺中有六祖瘗发塔、菩提树、风幡堂、六祖殿诸古迹)。两月後,惠能法师即於寺中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禅门,说般若波罗蜜法。

不久,惠能法师辞众归曹溪宝林寺,印宗与道俗千馀人相送。那时,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法师入城,於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馀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又加入後来的法语,即世所行「法宝坛经」(今世流通的「法宝坛经」有四本∶一、敦煌本,二、惠昕本,三、德异本,四、宗宝本。)从此以後,惠能法师在曹溪宝林寺说法三十馀年。其间,中宗曾请慧安、神秀二师於宫中供养,并问禅法。二师皆说∶「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神龙元年(七○五年),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他入京。他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法师新州故宅为国恩寺。延和元年(七一二年)惠能法师回至新州小住,命门人建报恩塔。先天二年(七一三年)圆寂於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弟子等就在那一年迎其遗体归曹溪。宪宗时(西元八○六~八二○年)赠以大鉴禅师谥号,柳州刺史柳宗元为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八一五年)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又撰「曹溪大师第二碑」。从达摩六传而至惠能,故一般称他为六祖大师。

惠能法师的遗体未坏,弟子方辩裹涂漆於其上,形象生动逼真,现存於广东曹溪南华寺(即古代的宝林寺)。

中国禅宗从达摩始百馀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法师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於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惠能法师本与神秀法师同为弘忍门下的大弟子。但因对禅的看法不同,後来逐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禅法多弘传於北方贵族阶层,南宗初行於岭南一带。後由惠能法师弟子神会法师於开元十八年(七三○年)在洛阳定南北宗是非大会上,极力批评北宗禅为「师承是旁,法门是渐」,影响所及,北宗的势力遂逐渐衰退。

惠能法师的禅学思想,见於其弟子法海集记的「法宝坛经」。此经後来曾被神会系一度改编作为传宗的典据,故其中夹杂後起之说,但大体上还可见到慧能主张是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澈心源。他说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悟即能超脱三界。」

惠能法师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以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有光,灯是光之体,这是所谓定慧一体观。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不同於北宗的教人静坐看心,以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他教人只从无念着手,并不限於静坐一途。

惠能法师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因此他对於当时僧俗念佛愿生西方的净土法门,另有一种看法。他对韦刺史开示说∶「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惠能法师的弟子很多,「景德传灯录」及「传法正宗记」皆载有嗣法四十三人。「法宝坛经」说有门人十人,「祖堂集」列举八人。但是最着名於後世的,即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五人。他们得法後,都各成一家。其中以青原、南岳二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衍为临济、沩仰二派;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形成了禅宗五派法流。

此外,「僧传」、「传灯录」所未载而见於金石着录者有净藏(西元六七五~七四六年),也是六祖知名弟子,他把南宗禅传入嵩山(「金石萃编」卷八十七「净藏禅师身塔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