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的禅学思想

方兴

——为纪念虚云和尚圆寂三十周年而作——

虚云(1840—1959),法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生于福建省泉州,原籍湖南湘乡。俗姓萧,父名玉堂,任泉州府吏。1856年,由父母包办与田谭二氏女结婚。1858年,作《皮袋歌》二章,留别田谭二氏女,逃到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和尚披剃出家。翌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得戒后,在鼓山任水头、园头、行堂、典座等苦行事四年。此后,行脚天涯,到全国名山大刹参学。1895年,于扬州高曼寺禅堂,因沸水溅手,茶杯落地,一声破碎,豁然大悟。史家以此划其历史为两个阶段,此前为参学时期(1858—1895),此后为宏法时期(1895—1959)。

虚老的一生宏法,主要活动在滇、闽、粤、赣四省。先后任鸡足山总住持,昆***亭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广州南华寺、乳源云门寺、云居山真如寺等寺方丈。是我国近代着名禅师,他的禅学思想有以下六个方面,现介绍如下:

一、戒为根本

虚老认为禅、净、密、教各个法门,都要以持戒为根本。如不持戒,不论修学什么,都是外道;不论怎样去修,都不能成佛,佛法进入末法时代的主要特征,是戒律荒废。如僧娶尼嫁,袈裟变白,白衣上座,比丘下座等现象,比比皆是。有人说日本佛教如何发达,如果按上述现象来衡量,日本佛教则是典型末法时代的佛教。建国后,有些僧人提出中国佛教日本化,废除戒律,僧娶尼嫁,穿着俗装,饮酒食肉等意见。虚老为扞卫戒律,与这些人决一死战。在大会小会,痛斥邪说:向各级领导,恺切陈词。结果虚老的正确意见被采纳了,才使那伙破戒的比丘有所收敛,不敢放肆。虚老抢救戒律的果敢行为,是现代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的一件事。

虚老的一生,以严净毗尼,行头陀行,着称于世。他主持的寺庙,都年年说戒,月月诵戒,还在鼓山涌泉寺办戒律学院,请当代着名律师慈舟法师,主讲四分律,菩萨戒等。1955年10月,虚老于云居山真如寺着有《传戒缘起》、《外来者不得参加之原因》、《开自誓受戒方便》、《衣钵》、《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大小乘戒之同异》、《三皈五戒》、《十戒、具戒、三聚戒》、《末法僧徒之衰相》、《答客问千佛衣》等文,结合当代我国佛教实际状况,阐述戒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对戒学的某些内容有所突破。

1、开耕织二戒:戒本规定比丘不得白手掘地及织纺,现代比丘参加耕织是否犯戒呢?虚老认为佛戒有性戒与遮戒两大类。性戒无论佛制与不制,若作均为犯罪,如杀、盗、淫等戒是。遮戒有各种原因,都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如耕织戒,是因世俗讥嫌而制订。古代印度社会,以乞食乞衣,一心办道,为出家人的本分。若自己营谋衣食,便会招到社会的诽谤,佛因之制此戒条。但印度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二干五百年前的释迦时代与现代社会又不同,因此对戒律不能墨守绳法。故《五分律》引证佛的话说:“虽我所制,于馀方不为清净者,则不应用。虽非我所制,子馀方必应行者,不得不行。”唐朝的百丈禅师就是认为中国与印度的国情不同,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美举。假如释迦牟尼佛生在今日的中国,绝对不会制订掘地纺织等戒。所以今日比丘的耕织生活,绝不是犯戒,恰恰相反,不从事劳动生产,被世人讥为“寄生虫”,倒是犯戒的行为。因此受持遮戒,贵在领会如来制戒的本意,不在死守条文。若得佛意,虽与条文相违,亦名持戒;若不得佛意,虽形式上遵守条文,也是犯戒。

2、开自誓受戒方便:1955年虚老准备为云层山未受戒者,传授方便戒。不料消息不胫而走,全国各地纷纷来信要求受戒。因住房、伙食都有困难,只能开自誓受戒方便。传者与受者约好时间,受戒者在本处自誓,虚老在云居寺戒坛作法,遥为回向。正如《增一阿含经》说:“诸佛如来,若称善来沙门,便成沙门。”这是在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下,万不得已开设的权巧方便。

3、反对衣上绣千佛像:有的僧人衣上绣有千佛,俗称“干佛衣”。这种做法大违因果。佛弟子对佛像,只能恭敬顶礼。怎么可以把佛像绣在衣上呢?穿在身上颠三倒四,坐下来又把佛像压在屁股下,你说罪过不罪过!佛制三衣,有安陀会、郁多罗陀、僧伽黎三种。佛佛道同,千佛相传,都是一样的,故称“千佛衣”。后人将衣上绣有千佛,称为千佛衣,实在是一场误会。

二、禅学思想

禅宗的传统,是不立文字。虚老是禅教律密净浑然一体论者。所以他一生着有《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遗教经注释》、《圆觉经玄义》、《心经解》等作品。他于1897年被道明和尚请到杨州,助理重宁寺。四月,通智老法师在焦山讲《楞严经》,命虚老讲偏座,听众千馀人。自此以后,他多次讲《楞严经》。

因此他的禅学思想受《楞严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达摩禅是楞伽禅,曹溪禅是金刚禅的话,那么虚老的禅无疑是楞严禅了。

1、楞严思想:虚老对《楞严经》非常熟悉,每次开示和答问,都流露出楞严思想。如1943年1月17日在重庆慈云寺开示,他如数家珍的说:“《楞严经》原有百卷,我国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六卷示修行,第八、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

阿难见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爱乐。

佛问阿难是用什么见的?

阿难答言:我用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

佛问阿难心目在那里?

阿难答说: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见观此浮尘四根,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佛说:心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若一切无著,亦无是处。诸修行人,不能成就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应知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心性是什么,如何由此心性生起诸法,虚老在《答某公问法书》中说:佛教所言心性,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自觉明,是本有自尔之性德,绝诸能所相待,本无所谓十方三世,更无所谓山河大地,人畜木石,地狱天堂。只以妄立一念,致起诸有为法。如《楞严经》释尊答富楼那问:觉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起山河大地?佛答: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客观)明,因明立所(客观)。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主观)。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分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拢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无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漳。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漳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水劣,抽为草木。是故林薮,迂烧成土,因绞戍水。交忘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星云之说,恐亦不及此说之详)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渝。以是因缘,昕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僧,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成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云(胞胎中受生之质)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为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想。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干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干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觉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佛明三界(宇宙),本无一法(事物)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真心亦不过因有妄物对待而立之假名。究其实,所谓真心亦无一法可得。因此佛学虽说唯心,然与哲学上唯心论者,有根本不同。哲学上的唯心论,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迦所谓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以为真实。佛学认为有物则有心,无心则无物。然此“有”非有无之有,乃非有而有之妙有,此“无”非断灭之无,乃超有无之妙无。此妙有妙无,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故为禅门要关。

2、信为基础:虚老认为佛说一切法,无一法不是为了医治众生的病苦。念佛法门名阿伽陀药,总治一切病。但无论修学何种法门,都要信心坚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到圆满的利益。信心坚固,持咒可成,参禅可成,念佛可成,都是一样。如参禅和念并,在初发心的人看来,好象是两会事。在久修的人看来是一件事。参禅提起一句话头,横截生死流,也是从信心坚定而来的。若话头把握不住,禅也参不成。若信心坚定,死抱着一句话头参去,直待茶不知茶,饭不知饭,工夫纯熟,根尘脱落,大用现前,与念佛人功夫纯熟,净境现前,是一样的。到此境界,理事圆融,心佛不二。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差别何在?是以虚老有“问予镇日浑何事,一句弥陀万虑舒”的名句。

若信心不坚,万事不能成。若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听人说参禅好,便废了念佛的功夫去参禅;听人说学教好,又废了参禅去学教;学教不成,又去持咒。头头不丁,账账不清。只凭自己的微小善根,浅薄智慧,或记得几个名相,几则公案,便胡说乱道,谈论是非。更有甚者,有人不怨自己信心不坚,却说佛祖欺哄众生,谤佛谤法,造无间业,岂不可悲!

3、百丈农禅:虚老上追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遗风,古德说:∵∵“诸方说禅浩浩地,怎及我这里种地搞饭吃”的精神。近察现代社会政治制度之演化,深知今后佛教,要不被淘汰,僧伽必须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自食其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特别建国以后,社会进步,经济发达,过去寺庙经济来源:租息、募化、香火、经忏等收入,皆不可恃。因此虚老在云门寺创办大觉农场。规定凡在寺共住者,均须参加垦荒种植。农具、种子,由常住供给。收获时,除归还常住种子外,产品由常住与个人均分之。又于韶关大鉴寺开办纺织工厂。使佛陀四众弟子,均须在修行办道之外,面向工农,从事生产,以开辟寺庙经济的新来源。

1952年,师于云门寺,以大无畏精神,集中寺僧,另聘少数工人为技术指导,自爆石,自伐木材,自烧砖瓦,自建造,自髹漆,自开垦,自种植。云门寺的僧众,在前后十年的岁月里,自己动手,建造殿堂阁寮,厅楼库塔一百八十余楹。殿宇宏丽,法相庄严。四众弟子看了赞叹不巳。在农业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55年云门寺四众二百余人,计开水田一百八余亩,旱地五十余亩。收入稻谷四万五千余斤,杂粮二万六千余斤。此外,竹器、茶叶、银杏、笋干等项收入,也相当可观,还积极开荒造林。一年的经济收入,可供五百僧众一年的生活。在劳动中,虚老还写了多篇意境深远的禅诗,如:

采茶

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罢山椒又采茶

此外别无玄妙串∵∵春风一夜长灵芽

山∵∵居

彗帚扫穿百杂碎∵∵锄头筑破五家宗

清风明月常如此∵∵懒较诸方同不同

锄云种出松千树∵∵汲水携来月一瓢

除此现成公案外∵∵更无别法可相招

4、禅与净土:近代禅净二家一些学人,互相诽谤,好象死对头,必欲置对方死地而后快,这是佛门最堪悲哀的恶现象。俗语说:“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兄弟阅于墙,怎能不受外人耻笑和歧视呢?其实禅净二家,是互通互融,相辅相成。譬如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念佛,安有不见弥陀之理。净者念佛,从头到尾绵绵密密,一字一句,历历分明。佛来也是这样念,魔来也是这样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何愁不开悟?所以禅者是净中之禅,净者是禅中之净,禅净本是一体。奈何世人偏执,横起门户之见,自攒毁他,水火不相容。无意中犯了谤佛毁法,危害佛门的重罪,殊可哀悯。

永明《四料简》出,禅净二宗,顿起斗争。虚老于此不能无言。考《四料简》,未见出于永明寿何种著作之中。永明延寿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怎么可能自抑己宗,说禅宗不好呢?

净土宗徒依《四料简》为据,指责禅者死后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说什么戒禅师的后身为苏子瞻,草堂青的后身为曾鲁公,逊长者的后身为李侍郎,雁荡僧后身为秦桧,善曼为董氏女……此数人若修净土,焉能“展转下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