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分心的处理(下)

(禅修时分心?别紧张!)

就这样,你坐在那里禅修得很好,你的身体完全不动,你的心也十分平静,你正畅顺地随着呼吸的气流在进、出、进、出……∵平静,安祥,而又集中,一切都很完美。然后,突然间,一个完全无关的念头在心中跳了出来:「我真的想吃蛋筒雪糕!」显然,那是一个分心,那不是你该做的事,你注意到分心了,于是把自己拉回到呼吸上,回到畅顺的流动,进、出、进、出……。然后另一念头又出现:「我付煤气费了吗?」那是另一个分心,你留意到它,又把自己拉回到呼吸之上,进、出、进、出……。「那新的科幻影片上映了,也许星期二晚我可以去看,不!星期二不行,星期三要做的事太多了,还是星期四去较好……。」又是另一个分心,你又再把自己拉回到呼吸之上,可是,你未能做到,因为有一微小的声音在脑中说话:「噢!我的背正痛得要命。」这样的念头不断出现,一个分心接着一个分心,好像没完没了的。

多么困扰啊!然而,事实的确如是,这些分心实是要关注的重点,关键是要学习处理这些分心,学习觉察它们而又不会受其所困,这就是我们坐在这里的主要目的。当然,心意漂荡是令人不快的,然而,这是心的运作常态,不可把它当作敌人,它不过是朴素的事实而已。如果你想改变什么,首先要做的,就是看清楚它本身的实际活动情况。

当你第一次坐下来把心意集中于气息时,你会因心意那么难以置信的忙乱而大吃一惊。它时而跳跃、时而踌躇、时而转向、又时而反抗,它不断循环地追逐自己,它喋喋不休,它思索,它亦会幻想和发白日梦。不要为这些现象而心烦意乱,那都是自然的事。当你的心离开禅修目标时,只须留意地观察着这个分心即可。

(将注意力暂时移到分心上面)

当我们提到内观禅里的分心时,我们是指任何令你的注意力离开气息(禅修的主要目标)之出神事件。这里要为你提出禅修的一条重要而新的准则:当任何强大的心态生起,令你偏离禅修目标时,可暂时把注意力转到分心上去,让分心成为你的暂时禅修目标。请留意「暂时」这个字眼,它很重要。我们不是要你在中途改弦易辙,也不是要你在每三秒钟左右就转换新的禅修目标,呼吸永远是你的主要禅修目标。你把注意力转到分心上所逗留的时间,只须足够令你注意到它的某些特点即可,那些特点包括:它是什么?它有多强?它持续了多久?当你已默然回答了这些问题时,实已检视分心完毕,然后让注意力回到气息上来。这里请再一次留意「默然(Wordless)」这个有用的运作字眼。这些问题不是为了引发更多的内心喋喋不休(Mental∵Chatter),那会把你导致错误方向,引来更多的思想;我们只想你离开思想,回到直接、默然、与非概念性的呼吸体验上去。这些问题设计是要让你解除分心的束缚,洞察它的本性,而不是要你更深地受其所困。它们让你察觉到什么事情令你分心了,以及帮你脱离它,全部皆在一个步骤中完成。

(对治分心的三个善巧问答)

问题来了:当分心或任何心态在心中生起时,它是在「无意识」中开始的,片刻之后,它才会浮现在意识心中。此瞬间的时差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让执取有充足的时间发生。执取可在瞬间生起,而它是在「无意识」中开始的,因此,待执取浮升至能认知它的意识心时,

我们已被锁在它的上面了,既然受其所困,也就自然随着那过程单纯地继续下去,而继续观看分心时,我们亦会对分心的执取越来越加深。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肯定是在思考着那个分心的念头,而非单纯地在观看着它了。整件事在一瞬间发生!这提醒了我们一个问题:在我们开始觉察到一个分心时,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已经被它缠住了。

要善巧地对治这一特殊病症,可试用我们的三个问题:「它是什么?」「它有多强?」以及「它持续了多久?」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那个分心的性质,要这么做,我们就要与它分离,意识上后退一步,脱离它,然后客观地观察着它。为了使它成为一个观察对象,我们必须停止想那个念头、停止感受那个感觉,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保持中立、客观、无执的留意觉察练习。对分心的执取就这样被打断,而我们又可专注了。这时,专注可平滑地回到原来的目标上来,而我们又可回到呼吸上了。

(不要为分心自责,谁不会分心?)

当你开始练习这技巧时,难免要依靠文字,你要用文字发问、用文字作答,虽然字句不长,你仍需依靠它一段时间。一旦内心习惯之后,你只须察觉到那个分心,察觉到它的性质,然后回到呼吸上来,那完全是一个非概念性的过程,且异常快速。分心本身可以是任何事情:一个声音、感觉、情绪、幻想等,几乎什么都可以。无论它是什么,都不要去压抑它,也不要去赶走它,无需这样做,只须以单纯的注意力专心地观察着它即可,无言地仔细观察着那个分心,它自会完全消失,而你的注意力又可轻松地回到呼吸上来。也不要为了分心而自责,分心乃自然之事,它们总会自来自去。

虽然这是圣者之言,你还是会自责的,那亦是自然之事,就把自责的过程作为一个分心来观察,然后回到呼吸上去吧!

要知事件的次序为:呼吸,呼吸,分心之念生起了,因分心而受挫之念出现了,你因分心而开始自责,你察觉到自责之念,你回到呼吸上来,呼吸,呼吸。如果你做得正确,那真的是一个很自然畅顺的循环。当然,其中的要诀是忍耐。如果你能学会观察这些分心,而又不会被它们缠住,那就轻易不过了。你只悄然滑过分心,你的注意力很轻易地又回到呼吸上来。当然,同样的分心可能会在片刻之后又冒出来,若是的话,只须再度专心地观察着它即可。如果你在处理一个顽固的惯性思想模式,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多时,甚至经年累月。不要气馁心烦,这亦是自然之事,只须察觉那个分心,然后回到呼吸上去即可。不要与这些分心之念搏斗,不要紧张或挣扎,那是徒劳无功的,你用在抗拒的每一分精力(能量),只会进到思想情结之中,令它们更加强大。因此,不可试图强迫思想离开你的心意,你是无法获胜的。只须专心地观察着那个分心,它最后自会离开。很奇怪,你越能单纯地注意那些分心,它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弱。如果能够经常长时间地、单纯地注意着它们,久而久之,它们自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若与之搏斗,只会增强它们的力量,能超然、客观地观看着它们,它们自会凋谢。

(让觉知助你一臂之力)

觉知具有破解分心的功能,就好像军火专家有拆掉炸弹雷管的能力一样。轻微的分心只须一瞥即可化解,以觉知默照,它们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于根深柢固的惯性思想模式,则须不计时间多少,坚持重复不断的恒常专注始能破解。实际上,分心是纸老虎而已,它们本身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它们必须经常被喂养,否则就会死去。如果你拒绝以自己的恐惧、贪、瞋等喂养它们,它们就会奄奄一息。

觉知是禅修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你要奋力培育发展的一个基本东西。因此,实际上是不必去与分心对抗的,关键是要觉知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去控制它们。记住,定力只是一件工具,其重要性仅次于单纯的注意。从觉知的角度来看,根本就没有所谓分心,心里生起的任何现象都只是另一个培育觉知的机会而已。记住!呼吸只是一个任意选择出来的禅修对象(焦点),被用作为注意的主要或基本对象,而分心则是注意的次要对象,它们与呼吸一样,都是现实的一个部分。作为注意的对象,是什么东西实在分别很微,你可以注意呼吸,也可以注意分心;你可以注意到自心静止的事实,亦可以注意到定力强的事实;你可以注意到定力散失,也可以注意到自心一团糟的事实。所有这些都是觉知活动,只要维持此觉知活动,定力自会随之而来。

(禅修究竟是为了什么?)

禅修目的,不是为了要把心意永无间断地集中于呼吸之上,这目标本身是无法达致解脱的。禅修目的,不是为了要达到一完美无缺的静止、安祥心态,虽然那境界甚为可爱,它本身是无法令人解脱的。禅修目的,是为了达致无间断的留意觉察力(念力、静观力),(完美的)留意觉察力,亦只有(完美的)留意觉察力才可以令人开悟、解脱。

(五种盖障)

分心会以各种大小、形状和风格等不同形态出现,佛教论师把它们分门别类,其中一种被称为「盖障(Hindrances)」[1]。它们被称为「盖障」,是因为它们障碍你在禅修中要培育发展的「止」与「观」。请留意一下这个用语,「盖障」这个词包含一种贬意,事实上,那些心态也是我们想根除的。不过,那并非意味我们要去压抑、回避或谴责它们。

让我们以「贪」为例,我们不欲延长在心内生起的任何贪念,因为延续贪念会导致束缚与悲痛。这不是说在觉察到它出现时,就要把它抛出心外,我们只是不鼓励它逗留,以不迎不拒的态度,让它自来自去。当贪念刚刚被觉察到时,心是不会对它起价值判断的,心只是站在一旁看着它的生起。由头到尾,整个贪念的动态,都应只是用此方式来观看即可。我们一点儿也不去帮助它、阻碍它、或是干扰它,让它逗留多久就多久,我们只是在它的逗留时间内去尽量认识它:默察贪念在做些什么,默察它怎样打扰我们和怎样困扰他人,我们默察它是怎样令我们一直无法称心如意。从这些第一手经验,我们深心确知依从贪欲生活是不善巧的,而这种领悟(认知)是绝非理论性的。

对于所有「盖障」的处理方式都是一样的,在这里让我们仔细地逐一检视。

贪盖障

假设在禅修中,你因美好的感受而分心,那可能是一念令人愉快的幻想、自豪或自尊自大的感受,可能是一念慈爱的感受,亦可能是禅修时生起的身体轻安感受。无论它是什么,紧接而来的将是贪念,也就是欲得到任何你正想着的东西之贪念,或是欲延长正感受着的美好体验之想法。无论其性质为何,你都应用下述方式来处理贪念:在贪念或感受生起的当下就要觉察到它,将伴随而来的贪念区分开来觉察,留意一下它的确实范围和程度,留意它会持续多久,以及留意它最后会在何时消失,如是地完成之后,将你的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来。

瞋盖障

假设在禅修中,你因负面的感受而分心,那可能是令人恐惧或困扰的东西,也可能内疚不安、情绪低落、或是身体痛苦,无论那心念或感觉的实质为何,你发觉自己已在抗拒或压抑它,也即是想避开它、抵抗它、或是否定它。这里的处理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在心念或感觉生起的当下就要觉察到它,留意伴随而来的抗拒心念,估量一下它的范围与程度,看看它会持续多久,以及何时消失,然后将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来。

昏沉盖障

昏沉以不同的等级与强度出现,由轻微的昏昏欲睡至完全呆滞、迟钝皆有。我们在这里说的是心理状态,而非生理状态。心理上的困倦与身体上的疲劳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而在佛教论典的分类中,它属于生理上的感受。心理上的昏沉较接近厌恶(瞋),因为那正是心意为了逃避不适意感受所耍的一种聪明小手段。昏沉有点像心理功能的关闭、或是感官与认知功能的迟钝化,它假装昏昏欲睡来迫使自己愚笨。

处理昏沉是棘手的,因为它的存在会直接违反觉知的运作。昏沉几乎是觉知的相反现象,然而,觉知亦是对治此障碍的良策,而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当昏沉现象出现时就要立即觉察到它,觉察到它的范围和程度,觉察到它的出现、持续多久与消失。这里要特别留神的地方是,你要在它刚萌芽时就要立即猛然地觉察到它,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错失第一个时机,它的高速发展很快就会压倒觉知的力量。当昏沉胜过觉知力时,心就会沉下来,甚至熟睡起来。

掉举(散乱)盖障

忧虑与不安心态是内心的掉举表现,你的心一直在四周飞奔不停,不愿在任何一件事上安顿下来,你可能在一些事上重复不已。就算此时此地的你,不安的感觉仍占内心的主要地位。心不愿在任何地方安顿下来,它不停在四周跳动。这情况的对治还是同样的基本程序。不安给意识一种特定的感觉,你可称之为味道或质地(Flavor∵or∵Texture),无论你叫它做什么,那不安之感在当时是会呈现出一些可被定义的特质的。寻找它,一旦你发现它后,就要注意它的剩余程度,注意它的生起,注意它的持续时间,以及注意它何时消逝,然后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呼吸上来。

疑盖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