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祖师的足迹——湖北黄梅四祖寺短期出家禅修班掠影

如山

5月的鄂东部地区已是绿树娑婆、翠竹摇曳、芳草遍野的初夏时节。5月2日至6日,位于黄梅的四祖寺,迎来百名佛子入寺参加为期5天的短期出家禅修班的法会活动。由黄梅四祖寺组织举办,以体验僧团生活,提升信仰层次为宗旨的短期出家禅修活动,在生机勃发的千年古道场,开始了播撒菩提种子的这一大事因缘。

众善聚会体验僧团生活

在短期出家禅修班正式开班之前的几天,来自黑龙江、河北、北京、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安徽等地的百名学员就开始陆续抵达四祖寺。据了解,此前这种短期出家禅修班活动,四祖寺已成功举办两届,而此次最为殊胜之处就是首次吸纳了女众的参加,为向往体验僧团生活的女众提供了难得的修学佛法的机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参加活动的人员年龄、地域、文化层次的构成呈现多层面的特点:年龄上既有20多岁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又有年逾7旬的老人和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来自五湖四海的诸众生共聚一处,其城乡各个层面人员构成的丰富性,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的慈悲博大胸怀。更为奇妙的是,参加此次短期出家禅修班活动的人员还包括一部分夫妻眷属、同胞姐妹等特殊群体的积极参与。“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我们此生能够有缘相逢在双峰山前祖师的座下,在禅宗祖庭一起用功办道,而使此次活动更显因缘殊胜。

四祖寺方丈净慧老法师对参加短期出家禅修班的众人开示说,寺院生活对于修习佛法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舍家——出家,也可以说是舍家——入家,舍烦恼家、舍生死家,入菩提家、入如来家,要从这个方面来体验出家的意义,要每时每刻有体验、有提高、有进步。在这几天的短期出家生活中,大家会感到安定、自在、欢喜,过一种欢悦和谐的生活、过一种清静庄严的生活,安住在道场的修行之中,使烦恼、习气、毛病逐步淡化减少,每天、每小时、每秒钟都在关照自心,不要放逸,过一种有仪轨、有文化的清静的生活。这个因缘殊胜,来之不易,要怀有感恩的心。

在寺院受戒、拜忏、礼佛、上殿、过堂、拜塔、参禅、行脚、寻根、拜祖、出坡……短暂而意义重大的短期出家生活就这样在清静庄严的祖师道场开始了。每一个参加短期出家禅修班的学员,由此亦开启了一段非同寻常的人生智慧的华彩乐章。

四祖寺的古往今来

具有中国禅宗丛林之始重要地位的四祖寺,高僧辈出,龙相云集,群星璀灿,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影响深远。据有关资料介绍,四祖寺,古称幽居寺,又名双峰寺,位于湖北黄梅县双峰山下,距县城15公里,占地百余亩,与东山五祖寺相隔20公里,是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创建于唐武德7年(公元624),距今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中国禅宗丛林由此发端,四祖道信大师成为中国创建僧团的第一人,四祖寺亦成为其亲手创建的第一座禅宗祖庭。

站在通往毗卢塔的高层石阶上远眺,四祖寺全景尽收眼底:红瓦黄墙的四祖寺依山而建,褐红色的琉璃瓦在阳关的照射下泛着红光,与四周的青山、山泉、绿树、翠竹相映成趣,又与“毗卢塔”和“传法洞”遥相呼应。

山间百鸟婉转,布谷声声,野花飘香。红红的野桑葚挂在绿色的桑叶间,路旁的野山笋、野果、蕨菜等闲适地沐浴着山风……不知疲倦的窸蟀和着蛙鸣声,让晨钟暮鼓的古刹更显神秘而清寂,间或可以看见僧人安详徐步在殿宇间。

亲手创建第一座禅宗祖庭的道信禅师(580—651年),是隋唐着名的高僧。据史籍记载,道信禅师,俗姓司马,世居河内(今河南汝阳县)。12岁投司空山璨禅师求解脱法门,言下大悟,摄心不寐,胁不至席60年。21岁于江西吉安受戒修学。越3年,闻璨和尚遍游江右告竣,归司空侍之,得传衣钵,为中国禅宗第四祖。

唐武德7年(公元624),蕲州道俗请师至黄梅造寺,见双峰有好泉石,一住近30年。大敞禅门,聚徒500人,自耕自足,勤坐为本,着《菩萨戒本》一卷以传戒法;又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教人修习一行三昧以明心地。以农养禅,行证并重,禅戒和一,融摄止观等一切法门。蕲州、双峰多有得果之人。

唐永徽二年(公元651),道信禅师将衣钵传与弘忍大师,使其成为中国禅宗的五代祖师。不久,道信禅师圆寂。道信禅师对中国禅宗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光阴似箭,千年飞逝。当历史的长河流淌到1995年12月的时侯,本焕长老担起重兴四祖寺的大业。含辛茹苦,历时5载,建成殿堂楼阁200余间,昔日祖庭,胜景再现。2003年9月,本焕长老功成身退,净慧大和尚,接过重担,继任祖庭方丈,以重振四祖禅风为己任,倡导生活禅法,加强僧制建设,开始举办以禅修为主旨的四众共修法会及禅文化夏令营等活动,进一步整治寺院的周边环境,并提出了建设大四祖的理念。而今寺院前宽阔的停车场、“慈云之塔”石牌坊、寺院至“毗卢塔”和“传法洞”的朝圣台阶等工程都已相继竣工,这是老法师慈悲愿心的最好体现,使得千年禅刹,生机盎然。

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智慧之路

5月3日,上过早课,过堂用斋后,百名身着灰色海清的短期出家众及常住大众,在寺院当家师明基法师的带领下,开始踏上朝拜“毗卢塔”和“传法洞”的智慧之路。

“毗卢塔”和“传法洞”位于四祖寺西南的山脊上,两处古迹相距约200百米,“毗卢塔”是四祖道信大师的墓塔。据有关史料记载,唐永徽二年(公元651),祖命弟子造塔于寺之西岭。同年古历闰9月初四,自入塔中,垂诫门人,言讫而寂,世寿七十有二。第二年,塔门自开,肉身不朽,众迎真身回寺供养。代宗敕谥“大医禅师”,塔曰“慈云”。明正德十四年,四祖真身举手至顶,吐火自焚,得无数舍利,殿亦同灰。

走出四祖寺山门,经过新建的“慈云之塔”石牌坊,百余名短期出家众及常住大众,开始四人一排,口持“南无四祖道信禅师”圣号,沿着前两年刚竣工的1000级石阶三步一拜,朝着“毗卢塔”和“传法洞”一路向上。

拜过“毗卢塔”,继续一路前行再拜到“传法洞”。此洞为一天然石洞,相传这就是四祖传法于五祖的神秘山洞,洞内可容纳两三人打坐,当年四祖道信禅师经常在此讲经说法。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四祖道信禅师在此将衣钵传给了弘忍五祖大师

远远望去,那拜塔的队伍蔚为壮观:蜿蜒的石阶、满目的青山、遍野的芳草伴着洪亮的圣号、庄严的容颜、飘逸的海青。虽然汗水、灰尘粘附在人们的脸上、身上,但内心的清净、清凉如一把神奇的金钥匙,悄悄开启着每一个人的无上智慧之门。

老法师言:四祖道信禅师在常寂光中,看到如此多远道而来的佛子,一定会开颜欢笑的。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何处青山不道场

据《黄梅县志》记载:“梅多胜景,异迹昭然。仙踪释郭,衣钵绵延。”这些简约的文字,透露出在黄梅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曾出现过不少的奇人异士和仙踪的足迹。行脚、寻访祖迹是此次短期出家禅修班法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5日上午,短期出家众及常住大众等跟随老法师来到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一个有着1600年的古老寺院——老祖寺。

老祖寺位于黄梅县城北28公里处的苦竹乡紫云山的莲花峰下,古名老寺、紫云山寺,寺周群山璧立、奇峰参天、云雾缭绕,并有着非常美丽和动人的历史传说。据史料记载,老祖寺为东晋印度千岁宝掌和尚所开创,他从印度来到中国的时候已有600多岁,走过千山万水来到这座紫云山后,结茅定住。不久他又离开此地,行至庐山、雁荡山、峨嵋山、杭州等地,千岁宝掌和尚在中国开山的寺院也有十几座之多。千岁宝掌和尚至唐显庆二年(657)示寂,住世1072年,被世人称为佛门第一寿星,其所创建的紫云山寺就被称为老寺,历朝兴衰,几经修复,盛时曾有600僧人常住,堪称鄂东名蓝。

自千岁宝掌开山以来,老祖寺历代高僧辈出,龙相云集。唐代的天王道悟禅师、元代静川禅师、明代道安禅师、云外行泽禅师及清代茆溪行森禅师、三昧寂光律师等都曾先后驻锡行化于此。茶圣陆羽、诗人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亦曾来此,并留有诗篇。1923年,太虚大师也来到老祖寺,品茗看山,感慨万千,并留下“尘嚣阻重岭,清静真佛国”的诗偈。

可叹的是,由于历代兵乱所致,老祖寺几度废毁,昔日千年古刹现仅存瓦房数间,一片荒凉。在当地***和十方信众的乞请下,净慧老法师不忍刹杆扫地,于2005年秋奠基,2006年春破土动工,发愿再振名蓝。在建设中的老祖寺施工现场看到,大雄宝殿、斋堂、紫云堂的整体建设已基本完工,禅堂、天王殿、山门、钟鼓楼等建设正在进行之中。

我们期待着昔日古刹,生机重现、殿宇庄严的那一天。

恋恋不舍地拜别老祖寺,又来到正在建设的‘芦花庵“施工现场,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芦花庵位于黄梅西山胜境,距四祖寺不远。左倚平川瀑布,右凭罗弯河,上望观音古寨,下邻传法洞水库,背靠双峰山麓。四周群山起伏,幽竹苍翠,好似仙境一般。

四祖寺是四祖道信大师创建的开法传禅之地,同时亦有禅居庵院数十处,芦花庵即是其中一处,世传为四祖寺下院,宋代以前即有禅人居住,耕田植蔬,修行办道,至今还存有古代舂米坊旧址。传有观音显圣、菩萨据贼之说,曾经香火鼎盛、殿宇高起,盛极一时。但沧海桑田,昔日梵刹如今已是断壁残垣,片瓦无存。

净慧老法师于古稀之年,遂发大愿,再树法幢,并已依制奠基,破土动工,芦花庵的一切设施正在建设之中。不久的将来,一番“双峰深处锁层岚,明月芦花复旧庵;打破虚空为法座,百城烟水不须参”的景象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恢复后的芦花庵,将作为四祖寺的下院,供尼众安禅弘法之用。

善用其心的生活禅法

在短期出家禅修班法会活动期间,净慧老法师在四祖寺刚刚建好启用的双峰讲堂,为大众作了题为“生活禅”的系列讲座。老法师分别从生活禅的生命关怀、人文关怀、现世关怀、临终关怀四个方面对生活禅理念的诸多层面和内涵进行了阐释。

老法师介绍说,生活禅的修行理念的提出并公之于众,是在1991年河北柏林禅寺举办的第一次共修法会上把生活禅的理念初步表述出来。修行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不能没有目标,生活和修行要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落实修行,在修行中净化身心、净化生活。经过不断完善和充实,最后形成了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的修行理念。觉悟人生就是智慧,奉献人生就是慈悲,与大乘佛教的精神结合起来,就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个理念提出后,又把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作为落实生活禅的具体方法。

从目前现实情况看来,所谓的生活禅实际上就是把世间与出世间、把迷与悟、把凡与圣、彼岸与此岸、生死与涅盘在实践中统一起来,把菩萨精神在实践中统一起来,所有具有宗教情怀的人都向往一个彼岸的理想世界。在我们人生几十年的煎熬中,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在人生中有太多的迷惑、烦脑。

怎样才能过一种清静、清凉、自在的生活呢?老法师认为,生活禅就是清净无染的生活、是智者的生活。怎样才能够回头是岸,达到清凉自在的境界呢?生活禅就是通过禅修来转化、观照、净化身心,所以在迷失的生活中能观照、觉悟,当下就是觉悟的生活。我们飘游在生死苦海中,转化、回头就是岸,就是家,就是自己心灵的故乡。生活禅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一个回归精神家园的方便,提供了一个转化生活的法门,是一个最直接的修行法门,一个顿超的法门。有生存就有生活,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契入禅,把握此心,在种种迷惑中提起觉照,就可以真正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从而做到自觉觉他。

在谈到生活禅的现世关怀的问题时,老法师语重心长地说,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把所有的力量、关心倾注到现实生活中,契理契机普渡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生活禅的临终关怀,就是佛教的了脱生死。佛法的终极关怀就是从生命的当下做起,随时随地提起觉照,断恶修善,一念不生,安住当下。坦然面对,生死一如,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风景这边独好

俗语道:天下名山僧多占。但不知是由于是名山才有了僧?还是因为有了僧才成为了名山?不得而知。毋庸置疑,因为山中古刹的缘故,而使得山名大振,随之名胜古迹也多了起来。

四祖寺风光旖旎,名胜繁多。其中,“三塔两桥一石刻”最为着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塔就是毗卢塔、众生塔、衣钵塔;两桥就是灵润桥(花桥)、明月桥;一石刻就是灵润桥摩崖石刻群。另外还有栽松塔与鲁班亭、无名墓塔、笔架石塔、引路塔、观音古砦等遗迹可寻。

在四祖寺前方不远处有一座古时留下来的灵润桥。走近时,看见的便是一座约10余米长、砖瓦结构翘檐状的古桥。桥的顶部斜铺木条砖瓦,可以避风遮雨。下边是光滑的青石板路,内有数个石墩上搭有窄窄的木板凳,前后有青砖石砌的圆拱门供行人走路。远观灵润桥更像是一个长方形的花轿,也象一个亭子。斑驳的青砖白灰和光滑的青石板显示着它年代的久远。书有“灵润桥”的拱门下方的左右两侧分别是清代、明代诗人的《灵润桥》和《西山》的题诗。

在桥的另一端的拱门上方则写有“花桥”二字。在其下拱门的右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七绝《破额山》: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寄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无繁体字)花不自由。遥想柳公当年,把兰舟停靠在江边,沿着古道,行至四祖寺山前,面对郁郁葱葱的青山、碧水,不仅浮想联翩,欲想采那美丽的苹花……

灵润桥的四周芳草萋萋,清风徐徐,潺潺的泉水从桥下流过。走下灵润桥十余步就是着名的摩崖石刻群了。据史料记载,碧玉流,在四祖寺山灵润桥下,中有石矶,状如鱼,泼泼欲上。据称在汛期,碧玉流瀑布如碎玉飞溅。

站在这弥漫着古代书香的摩崖石刻群的岩石上可以看到,摩崖石刻群的诗文石刻约有30余幅,多是唐代至清代文人墨客的一些题诗书刻等。“碧玉流”、“泉”、“洗笔”等石刻,笔法遒劲,风格多样。其中,“碧玉流”三字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所书。三字楷书竖写,气势磅礴、恢宏。以此为中心,其余石刻,散布其边。碧玉流从此成为人们心中爱恋四祖寺山山水水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

大凡千年古刹都有神异之说的古树与之相依相伴。在四祖寺就有四祖当年亲植的“祥云柏”依然挺立在大雄宝殿的前面,细看其树冠还真像一朵祥云挂在天际。人们常绕柏以静心,赞曰:天天转柏,不高不矮。处处随缘,无挂无碍。而四祖寺殿前的“倒插柏”传说是四祖于池中捞起秃枝倒插地上,竟成活。赞曰:不来而来,无我我在。千年一瞬,天承地载。

四祖寺殿东边的“龙云柏”在梅雨的凌晨常闻掌声,且有腥味,或叹息声。赞曰:树有灵性,如身有神。蓦地打失,亡虑捐尘。

而那已有300年树龄的桂花树更是顽强不屈。虽然花开满园飘香,但其树干已被虫蛀空且倒下,仅留有少部分连着树根,其枝叶依旧繁茂。赞曰:戒定真香,智慧之香。清人心脾,洗脑浣肠。这些古树都在无言地说法。

清净无染而短暂的出家生活转瞬间就结束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短期出家众又回归到了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之中,但菩提的智慧种子将永远植根在心田。这些菩提种子会像星星之火,终究会有可以燎原的那一天。“守一不移”将是我们善用其心通往彼岸的般若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