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禅境与诗境

禅的境界,普通之中蕴含奇妙。

善静禅师“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那阻野云飞”两句诗,传达禅者所独有的精神境界。竹林密集,苍翠如海,似乎连风都难以穿行;然而,你若是潺潺流水,你便可以畅通无阻。山峰巍峨,高耸天际,飞鸟无法到达,走兽难以逾越,但是,片片白云却悠然飘过,峰峦益高,益见其惬意。竹林流水,清泠活泼,流遍原野都是歌;青山白云,灵动飘逸,万里蓝空任挥洒……融通万境而无挂碍,韵出象外而意无穷——禅者因解脱而自在、而豁达、而空灵的心境,由此可见一斑。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禅者如是说。

“事来心现,事去而心随空。”——禅者如是做。

临济宗黄龙派创始人——黄龙慧南说:“夜来风起满庭芳,吹落桃花三五树。”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云峰志璿禅师说。

当代最杰出的比丘尼——***花莲慈济功德会会长——证严法师说:“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缩小自己,开阔胸怀,让自己可以走进别人的眼里,甚至进入他的心里,而不会刺伤人。”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六祖五大弟子之一、永嘉玄觉说。

汉州无为随庵的守缘禅师,闻听他的师父宝峰禅师在法堂举说此语,释然顿悟。说道:“以一统万,一月普现一切水;会万归一,一切水月一月摄。展则弥纶(遍满)法界,收来毫发不存。虽然收展殊途,此事本无异致……”

青原惟信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回来,亲见知识(高僧大德),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种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分别)得出,许你亲见老僧。”

禅的渗透,使得诗的魂魄更有灵性,变得更加空明灵透、飘逸超脱,达到空前的审美境界。所以,元好问说:

“诗为禅客添意气,禅是诗家切玉刀。”

正是禅的修养、禅的体验与禅的领悟,成就了许许多多伟大诗人:王维,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陆游……。在他们的作品中,诗的意象与禅的意境去留无痕,水乳交融,产生一种物我两忘、意味无穷的独特美感,从而达到涤荡世俗污浊,向往人生解脱的高洁情趣。

同时,随着禅宗的兴盛,祖师们为了阐释不可说、不可道的禅,多用偈子、诗颂“绕路说禅”。于是,诗歌海洋中诞生了一朵奇葩——禅诗。禅者有着大死大活、大破大立的气概,独具“芥子纳须弥,于一毫端现大千”的大智慧;加之禅者开悟之后,精神上获得了绝对的自由,因此他们的气质转变得超逸、洒脱、豪放,与诗人的气质相近;更主要的是,他们的日常思维方式转化成为直觉型的灵感思维:“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所以,禅者吟诗不用像诗人那样“为赋新诗强说愁”,随手拈来,即是大好诗篇:

欲知吾道廓,不与物情违,大海纵鱼跃,长空任鸟飞。

第一个明确提出,深入禅定的心灵状态与诗歌创作的精神状态相即相融的,是“清境派”的创始人——禅僧皎然。而他的的学生、大文学家刘禹锡也曾契入、描述过这种境界。

刘禹锡天生与佛有缘,他幼年时期曾经就学于着名的诗僧皎然,所以皎然也是他诗歌创作的的启蒙老师。他曾经是“永贞革新”的主要成员,政坛失意后,被流放了长达二十二年。因此,他有了大量空闲时间打坐参禅。在一次静修中,在灵明不昧的禅定状态下,他无意之中窥探到了一个天大的秘诀:

诗境与禅境,相近且相通!

他详细描述道:“能离欲则心灵空明虚静(因戒而生定),心灵明静则森罗万象映入(禅定显发智慧),此时,如形之于诗词,其词美妙而深邃;若赋之于声律,其曲婉转而灵动。所以,自古以来,有许多禅僧以惊人的诗才闻名于世。因禅定而得到诗的意境,故而修然以清;由禅定显发的智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到宋代,禅宗如狂飙突进,风靡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文人士大夫更是以参禅、谈禅为时尚。他们在禅修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参禅与写诗有着几乎一致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悟”——参禅须悟禅境,学诗须悟诗境。

天才诗评家严羽首发“诗禅一致”之先声,他指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不知禅,亦必不知诗。”——要知道,严羽本身就是一位禅者。从此,诗与禅便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韩驹《赠赵伯鱼》)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吴可《学诗诗》)

欲参诗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

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戴复古《论诗十绝》

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龚相《学诗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