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茶去(赵州茶)∵∵茶事佛学典故

“噢茶去”,为禅林法语,出自唐代高僧从讫禅师之口。

从论(公元778一897年),本姓郝,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一说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人,自幼出家,为池阳南泉山普愿禅师法嗣,属清源系,居赵州(今河北赵县)观音院,人称“赵州古佛”,又称“赵州禅师”。卒溢“真际禅师”。从论崇茶、爱茶,主张“任运随缘,不涉言路”。有学人问:“如何是赵州一句”,其曰:“老僧半句也无”,惟认为噢茶能悟性,能消除学人的妄想。宋普济《五灯会元》载:“有僧到赵州,从德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噢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噢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噢茶去,不曾到也云噢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咯,师曰:‘噢茶去。夕”赵州禅师的三云“噢茶去”,其意就在消除人的妄想,打消人的杂念。为此,清湛愚老人《心灯录》载:“赵州‘噢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清杨悼《游弃山资福寺呈霞撤师》诗曰:“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在今杭州九溪烟霞有座古亭,亭上书有一副古楹联,上联是:“小住为佳且嗅了赵州茶去”;下联是:“曰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1989年秋,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茶文化展示周”上,中国佛教协会主席、着名诗人赵朴初也引用“噢茶去”这一典故,作诗一首:“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年渴,不如吃茶去。”我国着名书法家启功也曾有诗曰:“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茶苦近称茶。赵州法语吃条去,三字千金百世夸口’,诗末还有注释:“吃茶去为赵州从谕禅师机锋语。”由此可见,古往今来,在禅林中历来多沿用赵州的方法去杂悟性。

其实,“噢茶去”之所以能成为禅林法语,并付诸实施,是与茶的功用密切相关。古人认为,茶能清心去邪、生精陶情,具有“三德”,即坐禅时可以提神,通夜不眠;满腹时,可以助消化,轻神气;心烦时,可以去杂念,平和相处。所以,饮茶最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应顺佛教的教规,因此,自然为禅林所提倡。

如今,“吃茶去”一语,已成为中国人以茶敬客、用茶联谊的惯用语,正如本世纪30年代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谈到的:“中国人最爱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打架讲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壶,便可随遇而安。”茶,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各个阶层,成了老少咸宜、男女皆爱的倾国之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