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福寺问茶

□岳红蕾

一湾碧水,依着山势,由高及低,渐次而来。沉积成一潭,澄净、清冽。这是虞山递来的眼神,青山绿水的身影,映在自己的眼睛里,透亮、分明、不染尘埃。

我接过这一波眼神,撷其清,取其净,漫步而上,去兴福寺。远道而来的风尘在这一波眼神间平静了下来,燥热在绿树和风的安抚下消停了下来。

兴福寺依山而建,随势而上,寺在涧边。走着的路,是一条碎石古道,想来有些年岁了。随处可见百年以上的榉树,古木参天,流水潺潺,兴福寺就躲在这里,看人来人往,观岁月更迭。古寺幽然,却香火旺盛。走在寺院里,见一张张恬静的脸,眉眼淡然,步履轻轻,虔诚祈祷、叩拜,这是一种体己的坦然自在。

兴福寺为南朝齐梁古刹,始建于南朝。据记载:萧梁时建大殿,发现一石隆起,左看似“兴”字,右看似“福”字,取其祥瑞,改寺名为兴福寺。唐咸通九年懿宗御赐“兴福禅寺”额,兴福寺成为江南名刹之一。在我看来,兴福寺其实更像个园林,寺内青嶂叠起,古木参天,飞泉石桥,幽径花窗,玲珑可人。除了景色喜人,更让人欢喜的,是可以喝茶。在古寺喝茶,于我,还是头一遭。

入门处,是方形的白莲池,中有千叶重萼白莲,还未到盛开季节,池中有小龟、鱼儿游弋,微动涟漪,水纹慢慢扩散。入了眼,倒看出这一池的闲情。

搬来木桌,竹椅,在一棵大树下坐下来。茶是虞山本地的茶,热水一泡,满杯青翠,似乎周遭的风光绿意全融入了杯子里。茶香扑鼻,轻啜一口,抬头,才把周围的风景纳入视野里来。身边一小潭,潭中桥作九曲,周围黄石堆砌如峭壁,潭边树木高大劲拔。潭中老龟爬上石块晒太阳,金鱼浮在水面一动不动。但见风过处,树叶悠悠飘然而下,一片、两片、三片,打着转、旋着舞,轻轻飘落。落进潭里,便又随着水纹轻轻晃动。

我们喝着茶,聊着天,时光走得轻缓而悠然。有白鸽飞至身旁,白羽、红爪,绕着我们打转,乞食。于是,嗑了瓜子,把瓜子仁搁掌心,伸出手,但见它脖子一伸,尖喙轻啄,细小的瓜子仁便入了它的嘴。又闻咕咕声,又一灰鸽飞来,羽可见花纹,脖颈处的孔雀蓝尤其漂亮,随着它扭脖蹦跳的动作不时泛着紫盈盈的光。灰鸽并不吃食,离我们几步之遥,伴着白鸽,飞起又飞落。梧桐落花,在地上浅浅地铺了一层,拿来手里仔细端详,花淡黄绿色,已枯萎,举到鼻端轻嗅,气微,味淡。有小小的红蜘蛛爬上我的衣,却并不用手去捻,轻轻吹了口气,让它自行下地。此刻,体恤一只蜘蛛的命运,关注一朵花的芬芳,时间停顿处,让我对一切都抱有尊重、体恤、悲悯之意。

忽地扭身看见“空心潭”三字。想起唐代诗人常建的名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起身看到米碑亭内有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书碑内容即为此诗,但读了几遍,与原诗有少许字的改动,想来是故意为之,为了使前朝之诗与宋代兴福寺景点更贴切的缘故罢。

不管初衷所谓何来?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深入人心。空,有使之空明之意,于我,更愿理解为澄澈。心静,自然使人性情空灵,灵魂澄澈。空心潭边问茶,倒算得是茶禅一味了。都说禅意是一枝花,一枝人间解语花,茶非花,却只有茶才配得上那芬芳禅意。茶,只取高山青黛,人间精华。云雾风雨,不过是情笃深处的流连,依了上苍的指引,安到人间,解乏、滋心、养神、修心。如此这般,便为禅。于向佛之地问茶,其实问的也是禅。佛说:修行是点滴的功夫。那么,安禅何须山水?得半日闲暇,一茶、一书、一隅,眉目低垂,心必然是静的。此刻,做个闲人,清茶一杯,正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