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

列表

三论宗大意

中观“三论宗大意”。第一篇∵绪论∵第一章∵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此宗依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开宗,故名三论宗。以教义大都依于般若,一名般若宗,又其所显大分空义,亦称大乘空宗。佛灭后七百年顷,龙树论师,依摩诃般若,以无得正观为宗,造无畏论十万偈,说诸法皆空不可得之法门。次从无畏论中,拈示八不一颂,纵横分合,成五百偈,立二十七观门,...

明海法师:在生活中观自在——心经与生活禅

中观“明海法师:在生活中观自在——心经与生活禅”。建设禅意的生活,实现禅与生活的不二,这是生活禅的主旨;空色不二,空受不二,乃至空识不二,总之,存在(生活)与超越(自在)不二,这是《心经》的主旨。生活禅与《心经》表达同一个主题:在生活中观自在,实现自在。∵一、《心经》的精髓是“生活与解脱不二”∵《心经》简短的二百六十字直指般若的心要:不二。“二”是...

在生活中观自在——心经与生活禅

中观“在生活中观自在——心经与生活禅”。建设禅意的生活,实现禅与生活的不二,这是生活禅的主旨;空色不二,空受不二,乃至空识不二,总之,存在(生活)与超越(自在)不二,这是《心经》的主旨。生活禅与《心经》表达同一个主题:在生活中观自在,实现自在。∵一、《心经》的精髓是“生活与解脱不二”∵《心经》简短的二百六十字直指般若的心要:不二。“二”是...

惠能的般若中观思想浅析

中观“惠能的般若中观思想浅析”。众所周知,根据《坛经》中的记载,六祖惠能最初因听闻《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前往黄梅求法。后来五祖为惠能密付心法,也是为他讲说《金刚经》,使他“言下大悟”。因此,在惠能的禅法中,般若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宗宝本的《坛经》①中,记载了惠能与神秀、法达、志道、智常等人之间的公案,通过他们思想上的碰撞,...

般若中观的心理效应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再生法

中观“般若中观的心理效应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再生法”。——从色不异空到空中元色,从四圣谛到无苦集灭道佛教教理分有为法和无为法两大组成部分,有为法表现了世俗人生的精神形态,而无为法则体现了出世间的佛菩萨们的精神状态,般若中观的学说,则是架通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桥梁。《心经》中讲到了苦、挂碍、颠倒梦想、十二缘起这些四圣谛的苦集二谛,当然也讲到了解脱于苦的“灭、...

通往天国和佛土之路——禅定意识和般若中观中的合壁

中观“通往天国和佛土之路——禅定意识和般若中观中的合壁”。——略谈止观阿赖耶识、末那识和意识这三种不同层次的“能变”之识,各有其属性和特性,并一体地展现为人生宇宙的真实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佛教不可动摇的信念。作为三界中最低层的这个欲界中的人,既处于“五浊恶世”之中;又沉溺于“生死苦海”之内,怎样才能使自己解脱呢?佛教说,这必须“断烦恼”,只有斩断...

三论宗的∵于谛教谛两种二谛义

中观“三论宗的∵于谛教谛两种二谛义”。(写于一九六零年佛诞日于中国佛学院)"二谛"是佛教对一切事物总的分属法。在佛教认为世间事物虽然无穷无尽,但以二谛来统摄便可概括无遗。二谛,就是"第一义谛"和"世俗谛",第一义谛也叫做"真谛",世俗谛也叫做"世谛"或"俗谛”,也有叫做有元二谛和空有二谛的。作为佛教的教义来说,二谛是佛教各宗共同理论的中...

中观宗宗义

中观“中观宗宗义”。中观宗宗义敦珠法王∵造论谈锡永∵译释【正文】中观宗分二:外宗、内宗。外宗说无体性,属粗品;内宗说了义大中观,属细品。外宗复分为二:中观自续派(Svatantrika∵madhyamaka)、中观应成派(Prasangika∵madhyamaka)。【释义】一向以来,汉地学者都无中观宗分外内二宗的说法...

中观与空

中观“中观与空”。中观与空池田大作王雷泉译本文节译自日本著名佛教学各池田大作‘我的佛教观’∵一书第十章。据伯顿·瓦特松的英译本:Buddhism,∵theFirst∵Minnennium”(1977)译出。——译者日本佛教学者三枝充德在论述龙树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时,将它们划分为五大类。第一类包括‘中论’,‘十二门论’和...

中观学的基本观点

中观“中观学的基本观点”。中观学的基本观点劉嘉诚中观是印度大乘佛教首先出现的学派,此一学派约在公元2~3∵世纪间由龍树菩萨所创立。龍树上承阿含与般若思想,确立了「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的中观宗旨。由于中观主张诸法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