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
列表
唯识学建立之缘起∵(上)
唯识“唯识学建立之缘起∵(上)”。唯识学建立之缘起∵(上)唐思鹏唯识学建立之缘起,可从两个方面加以介绍。一是佛陀时代唯识学的最初出现与建立,二是无著时代唯识学的再出现与再建立。∵一、佛陀时代唯识学的最初出现与建立(一)教分三时∵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中说,世尊说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佛陀在菩提树下顺逆观察十二缘起,彻悟...
基因优生的唯识心理法则
唯识“基因优生的唯识心理法则”。基因优生的唯识心理法则作者:黄祖相(一)心理中的谜。人生总是不断为自己提出任务和寻求任务的方法和途径,人有目的生活的核心是人的意识生活,人对对象进行认识,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中,与对象打交道中,∵产生了有作为但有错漏的许多思想行为,伴随着人类无始以来的历程,反复烙印在神经系统,成为先天的自主性的基因。...
道伦《瑜伽师地论记》之研究
唯识“道伦《瑜伽师地论记》之研究”。113页∵∵∵提∵∵要:∵道伦的「伦记」为现存最完善的《瑜伽师地论》注疏。∵在金藏未被发现以前,学者皆以大正藏本或卍续藏本作为研∵究之参考。但那里知道这二种刊本竟是错误百出,误传了唐∵代诸家之原意。本文是拙着《圆测之研究》之副产品,故只∵以圆测为例,指出其重大的谬误处。《伦记》的刊本,现共∵有四种,...
唯识学的现代诠释——评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
唯识“唯识学的现代诠释——评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唯识学的现代诠释——评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燧石∵在中国佛教的诸多宗派门类之中,法相唯识学是保留印度传统最多而中国化最少的,其严密艰深却为人所共知。自玄奘东归弘扬光大,唯识曾盛极一时,门下济济,因其名相牵缠、陈义幽玄,非小器之能担当,大众之所摄受,以至三传智周以后即告传承不明。后世虽多有大德援唯识...
陈鹏释译:唯识四论(3)
唯识“陈鹏释译:唯识四论(3)”。∵2唯识二十论∵∵译文本论是通过对外道驳难言论的反驳来证立大乘佛学[三界唯识]的命题,即万事万物皆因识而生起,皆随识而变化。这一思想与大乘《华严经》中的[三界唯心]是相互契合的。本论中[心]、[意]、[识]三个概念是从不同的方面描绘识总体的不同状态。其中的[心]和[意]包括各种随心而起的心理活动,即...
陈鹏释译:唯识四论(4)
唯识“陈鹏释译:唯识四论(4)”。(二十五)理解了三性、三无的义理,即是掌握了佛法胜义,就是获得了[真如]的智慧境界。所谓[真如]即是对事物永恒性质的理解,一切事物的根源是三能变的心识,就是事物的绝对性质。原典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注释:处处经:各种佛经。]中说有三性[注释:三性:指三种自性,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
唯识思想的转迷开悟之根据
唯识“唯识思想的转迷开悟之根据”。唯识思想的转迷开悟之根据---工藤成树/文∵∵李世杰/译转识得智迷乱与基于迷乱而来的苦恼的我们的存在,都是“识”的显现,但我们执有外界实体的对象,加上又执着那个“执着的自我”,于是,由于对着外、内、“能”、“所”之执着而生起我们的苦的存在。我们如能知道:外界的东西是内识的显现,那在真实上是“无”的,...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
唯识“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三自性理论比较作者简介:林国良,1952年生,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唯识学。摘要:《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在三自性理论上存在着差异,包括遍计所执自性是否遍一切法、依他起自性能否依遍计所执自性而生起等。这些差异的根源在...
“唯识观行”与思惟结构之改造
唯识““唯识观行”与思惟结构之改造”。“唯识观行”与思惟结构之改造作者简介:孔祥玲,1967年10月生,女,祖籍山东曲府,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博士,现为山东大学宗教与社会科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印度大乘佛教之初期唯识学部分。摘要:本文主要探究《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摄抉择分”之止观思想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尤其强调最初心态之建立(即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