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列表

念佛法门是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

净土宗“念佛法门是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深圳黄忠昌居士为我们做的实验,三年。他闭关,看到古人念佛人很多三年往生的,他也听我讲,三年功夫成就。还有没有寿命?有,不­要了,我现在就想去,他真去了,两年十个月,预知时至生西了。他给我们作证转,三转***当中作证转,证明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今­天念了几十年,问你哪一天往生,还没消息...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87.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87.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皆令众生修戒定慧,断贪瞋痴。了幻妄之生死,证真常之心性者。然众生根有利钝,惑有厚薄。根利惑薄者,或可即生了生死,或二三四五生了生死。根钝惑厚者,十百千万生,或十百千万劫,犹不能了。此系依通途教理修持而论。乃仗自己修戒定慧力,断尽贪瞋痴烦惑者,其难也难如登天。任汝见地高,功夫...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72.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显荫笔记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72.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显荫笔记”。佛法的最要问题,就是了生死。若论了生死这桩大事,很难很难。我们凡夫,根机劣,知识浅。而且五浊恶世,邪师外道甚多。要了脱生死,究竟如何了脱呢。惟有念佛法门,真信切愿,精进念佛,求生净土。佛法之中,方便多门,参宗学教,都可以了脱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因为参宗研教,都要务到极处,如实修证,才有希望。这是...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78.湖州道场山万寿寺募化长年斋米疏(代作)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78.湖州道场山万寿寺募化长年斋米疏(代作)”。食轮转在***先,无粮难修深妙禅。若肯布施助道业,定感福寿广增延。道场山万寿寺者,五代高僧伏虎志逢禅师所建之大道场也。禅师於峰顶结庵行道,一夕宴坐,毫光烛天。四方人士,谓遭回禄。次晨往观,见师深入三昧,知为放大慈光。由是善信感化,各输净资,营建寺宇,成大丛林。咸谓师为地藏菩萨化身,故又称其山为小九华...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86.三余德堂名说跋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86.三余德堂名说跋”。堂名大义,已为宣示。然欲利人,先须克己。倘言行或有不符,则尚难化及妻子,况乡邻乎。果能真诚无伪,虽异类尚能感格。况於同类之人乎。故一切法,皆以身为根本。故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欲为天地行化育,欲为祖宗着潜德,欲为子孙立懿范,若不以躬行实践为事,则如贫无立锥者,妄欲富贵盖...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85.饬终津梁跋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85.饬终津梁跋”。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窃谓徒悲,究有何益。须知生死大事也。信愿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当於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则死不但无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净业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渐次修习,直至成佛而後已也。然欲得此大幸,必须敦伦尽分,...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77.赣州寿量寺重兴缘起疏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77.赣州寿量寺重兴缘起疏”。实际理地,历尘劫而不变不迁。佛事门中,随因缘而有兴有败。虽否极泰来,属於天运。而革故鼎新,实赖人为。昔世尊将入涅盘,以法道付嘱国王大臣,令其护持流通。盖预鉴後世法弱魔强,若非仗有权力之伟人,保绥御侮。则人天眼目,如来慧命,或几乎息矣。寿量寺者,赣州千五百年之古道场也。当萧梁时,防御使卢光裯为僧道诚所...

论“念佛三昧”∵——∵龙树菩萨

净土宗“论“念佛三昧”∵——∵龙树菩萨”。龙树菩萨:论“念佛三昧&rdquomdash;—《大智度论》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余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嗔;有能除嗔,不能除淫;有能除痴,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70.净业社开示法语∵寄尘记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70.净业社开示法语∵寄尘记”。今天,是念佛七的第一日。我把佛七的来历,说与诸位听。现在打念佛七的地方很多,其所修方法及开示的言辞,大致亦复相同。我今先将此次念佛七的因缘说说。再将念佛的大纲说说。如此可以明白念佛宗旨之所在。否则根本未知,立不定脚跟。或随经教知识语言所转,以致舍此而修余法门也。念佛一法,如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华言...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76.赎迁西湖放生鱼募缘疏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八→76.赎迁西湖放生鱼募缘疏”。凡在生死轮回之中,悉皆随业受生。忽焉为人,忽焉为物。当其为人时,则以强陵弱,以众暴寡,不知栽培来福,任意造诸恶业。及其宿福已尽,杀业已深,难免堕於异类。口不能言,心无智谋,身无技勇,只好任人割烹咀嚼。然推究其心,其贪生畏死之情,临危望救之念,惨凄何可名状。所以古之贤哲,多皆爱惜物命,不忍伤害。如子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