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

列表

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功德更大吗?∵——∵印光大师

净土宗“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功德更大吗?∵——∵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功德更大吗?龙舒文,令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此事当从用工上论,不当从多少上论。此一句,若单念六字佛号,虽日念十万,念满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数。然则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纵有信愿,未必即能往生。念一生,而...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一→62.复丁福保居土书十二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一→62.复丁福保居土书十二”。适接惠书,不胜愧怍。光任意狂言,何堪奉为圭臬。但一念愚诚,深为阁下闵纳耳。佛学指南,光但累阅其上编及下编之余论。余皆未能遍阅。随便见其不次第者,累标一二。近来目力更加衰劣,全书遍阅,似觉吃力,实难奉命。(作序一事、光学业肤浅、笔墨疏淡、数十年来、一切知交、皆未开此一端、祈原谅、)时事报馆,亦令备将上...

念佛除灾

净土宗“念佛除灾”。过去有个贤慧的妇人,因为常常听闻佛法,了悟到人生的短暂和痛苦。她知道假如不修学佛道、防范过失,将永无尽期地沉沦在六道里。虽然持家忙碌,她仍不忘在行住坐卧中精勤念佛,连左邻右舍的人都受她劝化,跟着她殷勤修学,大家沐浴在佛号中,日子过得很和乐。也许是机缘未熟吧!这位贤慧的妇人,就是劝化不来自己的丈夫。妇...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一→52.复丁福保居士书二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一→52.复丁福保居士书二”。昨接佛学初阶一书,不禁感愧之至。光乃无所知识,强应世缘,随自己愚见所说之芜语,虽意稍可取,而文不雅驯。阁下於後载其数篇,恐大雅通人阅之,或讥阁下失审矣。阁下唯以启人正信为心,光去岁曾拟以佛学起信编结缘,阁下乃以自己发心,拒不取资。今有福建福宁福鼎县北关高邵麟者,宿有信心,近数年来专修净业。三年前光曾...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一→45.致关絅之居士书一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一→45.致关絅之居士书一”。光无知无识,谬蒙青盼,不胜感愧。前日所赠百金,命印文钞,实为要务。友人黄幼希,一家俱皆淳善,而宿障所缠,贫病交迫。前者光往,愍其苦状,以孙月三所送之两半疋洋布送之。十九夜在净业社,闻江味农居士言,其病甚危险,现已转机,即从此好,当须养二三月,方好於印书馆作事。彼作事之薪,尚难开消,况几月间居,将何以...

念佛的究竟实义是什么?∵——∵印光大师

净土宗“念佛的究竟实义是什么?∵——∵印光大师”。念佛一法,如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华言普生,亦云总治。以普生总治一切病故。念佛一法,能除八万四千烦恼,亦复如是。所以念佛法门,包罗万象。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诸法,无不还归此法界。以其为诸法总持,故得无法不备,无机不收也。佛唯欲众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然众生根机不一,心愿各别。或有众生求福求...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一→41.复高鹤年居士书六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一→41.复高鹤年居士书六”。久未会晤,兼不知阁下行踪,是以未曾致书。前者张瑞曾居士来函,言因他事,蒙居士厚爱,为之转旋,未至受坏人之累,故欲赴沪申谢,光因附函问候。次接梅荪函,言居士与柏农居士十八日到宁,一视法云形势,以定殿基。又许建大殿时,当复再来,不胜欣慰。兹接手书,知尚在南园听经,所言琥珀朝珠,供养菩萨,实为难舍能舍,莫...

为何有人作恶却获福,有人作善却遇殃?∵——∵印光大师

净土宗“为何有人作恶却获福,有人作善却遇殃?∵——∵印光大师”。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生悔罪心者。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稂莠则不能得嘉谷。种荆棘则勿望收稻粱。作恶获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恶,则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而不即冻馁者,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纵有百万之富,不几年即便家败人亡,扫地而尽矣。作善遇...

念佛只在心中念,不出声可以吗?∵——∵印光大师

净土宗“念佛只在心中念,不出声可以吗?∵——∵印光大师”。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互相资助。若心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世之举重物者,尚须以声相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谓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耳。而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则欲得一心,末由也...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一→44.复叶玉甫居士书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一→44.复叶玉甫居士书”。接手书,不胜感愧。光何人斯,敢当此说。然既命为说,不说则有过咎。窃谓阁下欲匡时救世,而不能随心,遂将此念放下,勉求自度,正宜以自己之学识,为同人之倡导。俾一切信佛法者,悉知三世因果。以至令一切不信佛法者,亦知三世因果。知因果报应,则自利自私之心,渐可消灭矣。又世少善人,由於家庭无善教。而家庭之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