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

列表

答起信论唯识释质疑

唯识“答起信论唯识释质疑”。──十五年作──王君恩洋,对于起信论唯识释,摄为二义,一者、对于起信论立论依据之审定,二者、对于真如含义之解释──以质其疑。设难扼要,立语谦冲,不可无答。先总答之:一、菩萨造论之宗点虽立于自证心境,而所说明之一切法,上探佛智,下揽生情,非限自证心境,盖宗犹一国政权集中之国都,谓其国都在此,非谓此外无...

大乘起信论唯识释

唯识“大乘起信论唯识释”。此论辞简义隐,未广分析,古今解者,除天台家之荆溪、灵峰等,多用贤首家说。贤首宗在华严?明大乘果,依庵麾罗识持一切无漏种,彰法界缘起──法界缘起可名庵麾罗识缘起,或无漏界缘起,成一切种智缘起,或大牟尼法缘起,或净心缘起,或佛果缘起,可参考缘起抉择论──以释此论,虽亦可通,究多未符之处,不能解人疑惑。成...

成立唯识义

唯识“成立唯识义”。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3册(原刊《内学》第一辑)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唯识义者,可得说言:“世间诸法,若有若无,若假若实,或由执起,或随心生,俱识所变,皆不离识。”又得说言:“世间诸法若离识者,性相体用皆无所有,识以外法一切都无。”以是之义,说言唯识。有何依据成立是理?将立此义,文且分三:先述外执,次破彼...

读唯识新旧二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

唯识“读唯识新旧二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佛法是圆融绝待不二法门,本无不同之义,今有唯识新旧二译不同,而不仅不同,且多反对,关心佛法者,莫不怀疑。兹有梅撷云居士,论其不同之原义,以破学者之怀疑曰:西方空有二宗,起于龙树无著,真谛旧译,是为空有过度之学。玄奘新译,是为唯识极成之学,创始自粗,历终自精,十家之学,展转立破,理有固然,无足怪也。若...

对辨唯识圆觉宗

唯识“对辨唯识圆觉宗”。──十一年春月作──∵或曰:依贤首五教分判,则唯识乃大乘分教,与三论同为大乘始教,属大乘权教摄;而圆觉则正为顿教,前绾终教,后通圆教,属一乘实教摄。又依圭峰三宗分判,则唯识仅为法相宗,进之乃为三论之破相宗,再进之乃为圆觉法性宗。教相宗体,如此迥然不同,今乃和会以为一宗,其乌乎可?∵辨曰:立名取义,判...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唯识“法相唯识学概论序”。十一篇一西方近代学说思想,并国势以勃兴。科学、哲学,风起云涌,气盖全球,可谓盛矣!而哲学穷究宇宙之本体,示导人生之归趣,尤异于科学之但究枝叶,仅求实用。是故博大精深,特在哲学。哲学之派别繁多,而旗鼓对立,厥为唯心、唯物之两系。主张唯心者,以为宇宙万象皆唯心变,所谓外物,都非实有。盖云有者,不越所知;...

关于中土唯识学历史兴衰的思考

唯识“关于中土唯识学历史兴衰的思考”。唯识学属佛教哲学中理论最复杂的学派。中土唯识思想最早的译籍是公元五世纪昙无谶在西域译出的《菩萨地持经》和求那跋摩译的《菩萨戒经》。其后有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的零星翻译。到公元六世纪前半,即北魏时期,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等译家相继来到中国,再加上陈朝真谛三藏的译述活动,使得唯识学的研究在中土逐渐...

《新唯识论》第二章∵“唯识”

唯识“《新唯识论》第二章∵“唯识””。第二章∵唯识∵陈强∵熊十力在本章开始即开宗明义,扼要地阐明了新唯识论与旧唯识论的义理分际。他先是引述历史上慈恩家的唯识观以为自已立论的起点:“唐窥基大师在他做的印度佛家《唯识论》底序里面,解释‘唯识’二字的意义云:“唯字,是驳斥的词,对执外境实有的见解而加以驳斥,因为如世间所执为那样有的意义,是不合...

《新唯识论》第一章∵“明宗”

唯识“《新唯识论》第一章∵“明宗””。第一章∵明宗∵陈强∵“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一切物的本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46首章“明宗”相当于佛家论典中的偈颂,乃一部《新唯识论》之纲领所在。在进行诠释之前,我们先要澄清一下作为新论之关键概念的“心”的内涵。熊十力将“心”区分为“本心”与“习心...

《新唯识论》第六章∵明心

唯识“《新唯识论》第六章∵明心”。《新唯识论》第六章∵明心∵陈强∵新唯识论将心区分为本心与习心——作为本心的纯白之意只以无知之知证会无相之相,一旦沾染感性经验的客尘即生遍计所执的习心,从而使“我”迷以逐物、沉溺生死海中。千条万绪的习气储积而不散,繁赜而不乱,形成下意识表层含藏经验理性的新薰种界。藏识的新薰种和本有种当时机成熟之时即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