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

列表

《坛经》心性说对佛教中观思想方法的应用(曾传辉)

中观“《坛经》心性说对佛教中观思想方法的应用(曾传辉)”。《坛经》心性说对佛教中观思想方法的应用曾传辉内容提要:本文指出非有非无的中观思想方法是《坛经》的基本思想方法,并历史地分析了惠能对这一思想方法的彻底贯彻而产生的思想在中国心性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从《坛经》佛性论、本心论及心性关系三方面进行了条分缕析。作者曾传辉,1965年生,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

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张祥龙)

中观“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张祥龙)”。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张祥龙(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一、佛家与印度正宗的不同表达方式在古代印度,所谓“非正统”或“非正宗”者,是指不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的那些流派,其中最突出的有三派:顺世论(Ca^rva^kism∵或Loka^yata)∵∵、耆那教(Jainism)和佛教(Buddhi...

般若中观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冯学成)

中观“般若中观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冯学成)”。般若中观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冯学成佛教教理分有为法和无为法两大组成部分,有为法表现了世俗人生的精神形态,而无为法则体现了出世间的佛菩萨们的精神状态,般若中观的学说,则是架通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桥梁。《心经》中讲到了苦、挂碍、颠倒梦想、十二缘起这些四圣谛的苦集二谛,当然也讲到了解脱于苦的“灭、道”二谛,其方法...

“中观”互发互尽(理净)

中观““中观”互发互尽(理净)”。“中观”互发互尽(作者∵理净)这是讲“中观”互相成就,互相于缘,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四种关系:即中观互发、中观互尽、缘观互发、缘观互尽。所言中观互发者,即是“中发观,观发中”,“中”谓中正之理,“观”是观心之智慧,“发”是发生或发现之义。中观互发即是说: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引发正确的知见(观点),...

中观与空(池田大作)

中观“中观与空(池田大作)”。中观与空池田大作王雷泉译本文节译自日本着名佛教学各池田大作‘我的佛教观’∵∵一书第十章。据伯顿·瓦特松的英译本:Buddhism,∵theFirst∵Minnennium”(1977)译出。——译者日本佛教学者三枝充德在论述龙树最重要的哲学着作时,将它们划分为五大类。第一类包括‘中论’,‘十二门论’...

略论中观思想本性(胡晓光)

中观“略论中观思想本性(胡晓光)”。略论中观思想本性胡晓光用现代哲学维度看龙树中观佛学,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观佛学思想是关于辩证逻辑思维的学理。从佛学自身的维度看龙树中观佛学,中观佛学是关于中道实相的教理。我们知道佛学本身不是哲学,但佛学中包含哲学思想,作为印度大乘佛学的一个宗派的中观宗的教理中观学,它自然在其理论中包括一定意义的...

中观之学(王路平)

中观“中观之学(王路平)”。中观之学作者:王路平一、中观学的由来及师承(一)中观学在印度的产生和发展古印度龙树菩萨以般若思想造《中观论》(简称《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广宣般若性空法门,此法门在古印度被称为中观学派,或名中观宗,是以弘扬龙树思想的《中观论》而得名的,又被称为空宗或般若空宗。在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到中期...

中观思想的实践[上](释传道)

中观“中观思想的实践[上](释传道)”。中观思想的实践(上)1991年7月4日讲于高雄佛教堂“中观思想研习营”主讲:释传道纪录:谢芳珠壹、前言各位法师,各位学员,大家早安!这一次原本安排了学有专精的蓝吉富老师与江灿腾老师,先就史学的观点,来为大家介绍中观思想是如何产生、如何集大成,又如何流布世界各国,以及该思想对***佛教的影响。但唯恐一...

中观学的基本观点(刘嘉诚)

中观“中观学的基本观点(刘嘉诚)”。中观学的基本观点刘嘉诚法光第131期(2000)--------------------------------------------------------------------------------第四版中观是印度大乘佛教首先出现的学派,此一学派约在公元2~3世纪间由龙树菩萨所创立。龙树上...

三论宗的理论思想研究(慧永)

中观“三论宗的理论思想研究(慧永)”。三论宗的理论思想研究作者:慧∵永∵∵一、绪∵∵言大千世界,人海茫茫;无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亦无论是人生现象,还是宇宙的森罗万象,本来佛性平等。正如《维摩诘经》所说:“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净即佛土净,一念迷则成众生,一念悟则成佛,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为什么凡夫众生会流转生死轮回不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