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答疑

列表

等流习气和异熟习气的区别何在?

佛学答疑“等流习气和异熟习气的区别何在?”。简单地说,等流即因和果是相似的,又称名言习气。异熟即因和果是不同的,如因是善或恶,果是无记,又称业习气。在生命延续过程中,这是两种重要的潜在力量。相关图书推荐:∵《佛教基本知识》《菩提道次第略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现代学佛者修正对话》《佛教文化与佛教教育∵》《赵朴初文集∵》《南怀瑾全集》(精装...

喜欢学佛,可时冷时热,怎么办?

佛学答疑“喜欢学佛,可时冷时热,怎么办?”。凡夫(梵语prthag-jana)在因地学佛的过程,道心往往不易坚固,如空中的羽毛,随风飘动,无有定处,时冷时热,这是很正常的情况,若遇到这种现象,更应该抖擞精神勇猛精进,凡夫在因地修行是应该带有勉强的意愿,因为懈怠的习气已经无量劫以来就本有了,若不带勉强的意志力,始终易被懈怠之心所蒙蔽,因而不得自...

为什么说念佛法门是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

佛学答疑“为什么说念佛法门是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藕益大师言:“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

为什么法布施大于财布施?

佛学答疑“为什么法布施大于财布施?”。财布施功德虽然很大,但不能在根本上改善人生,更不能究竟解决人生烦恼。我们以财富扶贫济困,虽能帮助他们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但钱再多也用得完。有时,钱多了甚至会使人堕落,或滋长受施者的依赖性。而法布施则不同,它能使有情的生命品质得到彻底改善,并使未来生命不断得益。因此,法布施功德更大。相关图书推荐:∵《...

知道佛法,吝啬不向人讲,有没有罪过?

佛学答疑“知道佛法,吝啬不向人讲,有没有罪过?”。自己明白佛法的道理,有人请问,吝啬不向人宣说,是有罪过的,第一、此人忘恩负义,不知报三宝(梵语tri-ratna)恩故。第二、对自己而言,自心自私自利,我执深重,不得解脱,得愚痴(梵语modha)果报故。相关图书推荐:∵《佛教基本知识》《溯流徂源(上下册)∵》∵《现代学佛者修正对话》∵∵《学佛者的信...

修行必须按次第修吗?

佛学答疑“修行必须按次第修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任何的事情都有一个次第。如:平时做饭炒菜,一般来说是要先放油再放作料,最后放菜。若是我们颠倒炒菜的次第,先放菜再放作料后放油,这样炒出来的菜还会有人喜欢吃吗?所以修行也是一样的。若修行没有次第错乱而修,就很容易会走入邪道。所谓:闻思修,戒定慧,信解行证这都是修法次第。所以修行佛法就...

生活中如何修学《阿弥陀经》中所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等法?

佛学答疑“生活中如何修学《阿弥陀经》中所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等法?”。此问题很重要,这是讲三十七道品。许多人可以熟背,但实践如何运用不会。我不揣浅陋,将自身修学之体会略作供养:道品,为梵语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盘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

菩萨化身也会造业吗?—理净法师

佛学答疑“菩萨化身也会造业吗?—理净法师”。请问法师怎怎样理解《地藏经》中,“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句话?像那些伟人,如周总理,岳飞等人,是否也是如此?答: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的起心动念,无不分别心而起。分别心所起者无不是以贪嗔痴,所以说,我们众生的起心动皆是业。由于众持的起心动念皆是业,由此业力而招感三界生死。至...

为了不麻烦别人,可以不说实话吗?

佛学答疑“为了不麻烦别人,可以不说实话吗?”。佛教所说的妄语,有大妄语、小妄语及方便妄语之分。如果是怕麻烦别人,没吃饭却说吃过了之类,属于方便妄语。其目的既不是为了伤害、欺骗他人,也不是为了个人利益,通常是没有妨碍的。还有一种情况,则是为了利益众生。戒律记载,有位老比丘住在山中,某日,一只被猎人追赶的鹿从他面前跑过。当猎人追来询问时,老比丘却指...

受菩萨戒后,能否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

佛学答疑“受菩萨戒后,能否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佛教徒受戒后,戒律规范可能和原有生活习惯发生冲突,尤其是受菩萨戒。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菩萨戒中,不仅自己不能喝酒,也不能让别人喝酒,因为酒戒是佛教各项戒律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学佛修行,最终是为了开发般若智慧,而酒精会遮蔽理智,使身心浑沌蒙昧,为修行极大障碍。受戒,是我们的自觉选择。发心受戒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