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

列表

怎样才是爱自己

佛教知识“怎样才是爱自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在空闲处。独静思惟。夫为人者。云何爱己。云何恶己。复作是念。若身口意。行于善业。远离诸恶。名是爱己。若身口意。行不善业。作众恶行。名不爱己。波斯匿王。思惟是已。从静处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世尊我独静处。作是思惟。云何名爱己。云何不爱己。若能于身口意行善。是名爱己。若身口意。行不善业。名不爱己。  佛言。大王实...

心不嗔恨者必获无上智慧和超凡美貌

佛教知识“心不嗔恨者必获无上智慧和超凡美貌”。∵∵  【佛经介绍】《十善业道经》,为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即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嗔恚、愚痴。离此十种恶业,就是修行十种善业。十善业是佛法修行的最基本法,无论大乘、小乘佛教都视此十善业为修行基础。  不骂人将获言行号召力强等8大...

修行人当知的一些常识

佛教知识“修行人当知的一些常识”。∵∵  (1)佛:即佛陀,源于梵语的音译。其意义是指觉者或智者。觉知各种事物的原理而能了了分明,观照清晰,称作觉悟。自己觉悟之后,又能使他人觉悟的,智慧圆满,功德无量,这才称为“佛”。大约2500多年前,天竺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断绝一切烦恼,悟道成佛后,号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仁慈清净之意。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只是众多三世诸佛中的一位。因此,佛不是特指释迦牟尼。  (2)...

佛说不挑拨离间将得家庭和睦等5大福报

佛教知识“佛说不挑拨离间将得家庭和睦等5大福报”。∵∵  【佛经介绍】《十善业道经》,为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即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嗔恚、愚痴。离此十种恶业,就是修行十种善业。十善业是佛法修行的最基本法,无论大乘、小乘佛教都视此十善业为修行基础。  不两舌有五种功德  【经典原...

佛门三皈依者有36个护法神

佛教知识“佛门三皈依者有36个护法神”。∵∵  三皈依后有36位护法神、受五戒后有25位护戒神日夜24小时护持我们,但是请各位网友注意,这些龙天善神们是来护法和护戒的,不是护持我们个人的,因此,只要我们犯戒或修持外道,这些善神们就会立刻离开。  36个护法善神的护持责任和分工:  (一) 弥栗头不罗婆(善光),主疾病。  (二) 弥栗头婆呵娑(善明),主头痛。  (三) 弥栗头婆逻波(善力),主寒热。  (四) 弥栗头∵陀罗(善月),主...

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佛教知识“凡夫、圣人有何差别?”。∵∵∵∵∵∵∵∵∵二枝毒箭、一枝毒箭的妙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惟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苦痛逼迫,乃至夺命,忧愁啼哭,称怨号呼。”  佛告诸比丘: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

佛教知识“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  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

佛说犯戒对人生命运有5种恶劣影响

佛教知识“佛说犯戒对人生命运有5种恶劣影响”。∵∵  【经典介绍】《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3)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是纂辑阿含经典中篇幅较长的经典而成。  凡人犯戒,有五衰耗  【经典原文】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长阿含经》  【经文解释】佛告诉在家居士:犯戒有五种衰耗。清信士...

何以“四大皆空”

佛教知识“何以“四大皆空””。∵∵  佛教“四大皆空”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般人因为不认识佛教,再加上以讹传讹,经常对佛教的思想义理,乃至名相用语等,产生许多误解。譬如佛教所讲的“四大皆空”,往往被世人误以为酒、色、财、气叫四大,因此戏称那些不贪酒、色、财、气的人是“四大皆空”。其实“四大皆空”是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现象及本质上的说明,它所蕴含的深奥义理,以及它与我人关系的密切,实非一般仅知追逐酒、色、财、气之徒所能理解。  一、四...

佛说不偷盗的善报是财富丰足无人抢夺

佛教知识“佛说不偷盗的善报是财富丰足无人抢夺”。∵∵  【佛经介绍】《十善业道经》,为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即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嗔恚、愚痴。离此十种恶业,就是修行十种善业。十善业是佛法修行的最基本法,无论大乘、小乘佛教都视此十善业为修行基础。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