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

列表

佛教讨论俗谛的目的是为顺应世俗

佛教史“佛教讨论俗谛的目的是为顺应世俗”。∵导语:佛教顺应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及人的不同根性,宣传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从不同的角度言说真理的两个层面--俗谛和真谛。本文作者陈红兵认为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应该是以佛教缘起论为理论基石,以缘起论的整体论、无我论、生命观、慈悲观、净土观为基本内容的。需要在这一理论体系基础上,不断挖掘佛教生态文化观念...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佛教史“古代比丘生活器具”。钵∵钵(梵patra)比丘六物(三衣、钵、坐具、漉水囊)之一。又称钵多罗、波多罗、钵和兰等。意译应器、应量器。即指比丘所用的食具。∵其种类有铁钵、瓦钵之别。持钵行乞称为“托钵”。由于比丘持钵以应受他人的饮食,故钵亦称应器。∵《四分律》卷九中提及钵之种类云:“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

原始佛

佛教史“原始佛”。目录《一》原始佛教的定义《二》佛陀及其教团《三》原始佛教的教团生活《四》原始佛教的教理思想《一》原始佛教的定义对于佛教思想史的分期法,近代的学者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不过,一般来说,可以分作两大类:佛陀时代的称为基础的佛教,佛陀以后的称为发展的佛教。基础的佛教,可以称为原始的;发展的佛教,则又分...

《部派史略论》

佛教史“《部派史略论》”。(1)如是传闻(依据南北传相关资料综合而得):(2a)佛般涅盘当年,大迦叶乃召集优波离、罗怙罗、阿那律、阿难等五百比丘於王舍城举行第一结集。先由阿难诵出《四阿含经》,而後由优波离诵出律藏(依据:《摩诃僧只律》;说有律杂事卷39)。大迦叶为使经律义不失,故亦编出摩窒里迦。(依据:说有律杂事卷40)(2...

东晋时期的儒佛之争

佛教史“东晋时期的儒佛之争”。东晋时期的儒佛之争西行漫记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间,政局一直很不稳定,东晋政权也一直受到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的侵略和威胁。在此期间,东晋统治者虽几次出兵北伐,但都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重重矛盾冲突而告失败。淝水之战的胜利虽然使东晋王朝得以暂时的喘息,但东晋王室内部、王室及士族、中央朝廷与方镇之间的矛...

《菩萨行证》第七课∵地藏菩萨的事迹

佛教史“《菩萨行证》第七课∵地藏菩萨的事迹”。“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地藏菩萨的写照。在诸大菩萨中,地藏菩萨与观音、文殊、普贤等,同列名为“悲、智、行、愿”的代表。关于“地”的意义:一、能育,大地能育万物,菩萨亦能培育圣行;二、能载,大地能载万物,菩萨亦能荷载众生;三、能生,大地能生万物,菩萨亦能普孕德用。关于“藏”的意...

历代僧官的演变

佛教史“历代僧官的演变”。法果受命道人统∵∵∵∵其实,在后秦设置僧官制度之前,早在东晋及北魏之时,就已经建立了僧官制度。根据《续高僧传》卷六记载,在晋代就有“僧司”的设置,它的时间,根据现代人的研究,至少应该是在西元四○一年之前。在此同时或稍后的北魏时代,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也曾敕命沙门法果担任“道人统”,来统摄僧众。∵∵∵∵太...

迎接第一尊佛像

佛教史“迎接第一尊佛像”。传说迦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西域高僧随着蔡愔等人,用白马驮着佛像图卷轴及《四十二章经》等,自西域到中国弘扬佛法,这时是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蔡愔等人将携回的佛像呈给明帝。明帝一见,正与梦中的金人相同,惊喜万分,令人临摹多幅,分别供奉在南宫清凉台及高阳门显节寿陵上,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有佛像的开始。∵∵∵∵...

经典结集的过程

佛教史“经典结集的过程”。佛陀在世的时候,不但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当时也没有用文字记载佛法,抄录成书,所以佛陀说法四十五年,都是以亲自证得的经验,来开示徒众。因为没有经本可读,所以徒众们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只有牢记在心,反覆背诵,互相授受。等到将经文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用线将其贯穿成为筴册,那已经是佛陀入灭以后的事了。至于用纸...

丝路明珠米兰古城(图)

佛教史“丝路明珠米兰古城(图)”。米兰古城遗址出土的震惊世界的“有翼天使”壁画(资料图片)抵达罗布泊后,我们稍作休整,便前往米兰古城。走完一大段河床,再进入河滩河谷和沙漠,一路艰辛。夕阳西下,米兰古城一片荒凉,橘红色的夕阳为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米兰古城位于***若羌县东北80余公里的沙丘中。1906年12月斯坦因考察米兰古城时,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