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文海

列表

佛教的生活态度

修学指导“佛教的生活态度”。和人闲谈的时候,只要谈到佛教的话题,对方就会问,为什么会信佛?经常到庙里去吗?∵信佛是因为觉得佛所讲述的道理很可信,至于寺庙倒是很少去,因为信佛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生活态度,与是否去寺庙无关。佛教的生活态度是什么呢?我认为,佛教所倡导的生活态度有如下几个方面:1、慈悲慈悲不是高高再上的施舍,而...

净空法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修学指导“净空法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真有命运,“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要没有大善、大恶,总是按照自己命运去走,起伏不大。如果他有大善、大恶,这起伏就很大。积大善,果报就很殊胜;造大恶,福折了,寿命也折掉了——折福折寿。你造作恶业,恶业是折福折寿,这个因果报应的道理,一般人也很难懂,现在人也不容易接受,这个原因就是他接受圣贤教育太少...

净空法师:放下就如意

修学指导“净空法师:放下就如意”。我们现在过年,有很多人见面的时候,都恭贺“新年如意”,怎样才能如意?给诸位说,放下就如意。中国古时候大富大贵的人,手上常拿着如意,如意多半是玉做的,玉如意,这是很贵重的。这如意是什么意思?回首如意。如意的头是弯回来的,看到这个东西想到,我要知足、要回头,够了,不能再多。回首如意,这一回头就如意,佛门...

净空法师:懂得惜福

修学指导“净空法师:懂得惜福”。佛告诉我们,我们这一生所受用的,都是过去生中所修积的福报。福报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不懂得惜福,任意地糟蹋,随便地滥用,福报就会提早耗尽。我们看到社会上许许多多人,年老了之后,受贫穷之苦。实在讲,他晚年应当享福,不应当受这个苦报。为什么受这个苦报?年轻的时候不懂事,把福报耗尽了,所以到年老的时候求别人救...

圣严法师:只顾耕耘

修学指导“圣严法师:只顾耕耘”。绝不能用企图心、希求心、期待心修行。诸位怀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参加禅七,这种有所为而来的态度毋宁说是正确的,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却应该把所有期求、期盼的目的暂时忘掉。工作时应该只顾耕耘,不管收成;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努力工作,不能守株待兔,也不可揠苗助长。以种田为例,风灾、雨灾、旱灾、地震、战争等,都...

净空法师:心定就开悟

修学指导“净空法师:心定就开悟”。自性是什么?我们本有,我们的自性跟圣人的自性、跟佛菩萨的自性是一个性。释迦牟尼佛从自性流出《华严经》、流出《无量寿经》,我们自性里头也有《华严》、也有《无量寿经》,跟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所以只要明心见性,你不就统统见到了吗?在中国古时候,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证明,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他没有一样不知...

宣化上人:三种布施

修学指导“宣化上人:三种布施”。“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一)财施。财施有内财和外财。内财是身心性命;外财就是一切的金银财宝,即是属于身外的财产,都能布施。大抵来说是:(1)能把自己国家的财产都布施给其他人,自己不做国王,请其他人做。好像释迦牟尼佛,他就是有国王的地位,却让给其他人,这是以整个国家的财...

净空法师:占别人便宜就是折福

修学指导“净空法师:占别人便宜就是折福”。浪费是折福!世出世间圣人都教我们惜福,释迦牟尼佛是最懂得惜福的人,绝不浪费。业因果报,我们要清清楚楚,钱不可以随便用,能够省,尽量节省。节省不但是惜福,实际上讲就是修福;糟蹋,那就是折福。这个世间人悭贪心很重,对于财富贪而无厌,自己有的,很小气,不肯布施,跟诸位说,那是损自己的福报。自己有一百分福报...

供养出家人的功德

修学指导“供养出家人的功德”。一、佛经中说供僧功德∵《俱舍论》云:“若能一昼夜持不杀戒,于未来生,决定不逢刀兵灾;若能以一粒诃子,以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若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楼房经》中说:“若对僧众供养一粒诃子、一勺饮食,未来生中决定不逢疾疫、饥馑、刀兵三大灾劫。在《...

净空法师法语:积善与造恶的命运差别

修学指导“净空法师法语:积善与造恶的命运差别”。1∵人真有命运,“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要没有大善、大恶,总是按照自己命运去走,起伏不大。如果他有大善、大恶,这起伏就很大。∵2∵积大善,果报就很殊胜;造大恶,福折了,寿命也折掉了——折福折寿。3∵你造作恶业,恶业是折福折寿,这个因果报应的道理,一般人也很难懂,现在人也不容易接受,这个原因就是他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