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唯识史观及其哲学(三) 唯识“法舫:唯识史观及其哲学(三)”。第三节作者与译者一、作者及其造论之意趣④本论的作者是天竺世亲菩萨。“天竺”即印度(Indu)之古译。“世亲”梵云婆薮盘豆,译曰世亲,亦译天亲。“菩萨”是称呼。他的青年时代,即造《俱舍论》时代,人称世亲***。到了研究大乘时代的晚年,才称他曰“菩萨”。(菩萨具言菩提萨埵,译曰觉有情。谓若其人是已觉悟的...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法舫:唯识史观及其哲学(五) 唯识“法舫:唯识史观及其哲学(五)”。第六节阿赖耶识之因果“恒转为瀑流”,恒就是常,显此识不断。转谓转变,变即非常,显此识的非常。此常与非常,是属时间性的,因为此识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是无始终的,所以宇宙是本体之识性,亦必无始终。故云:“非断非常。”以无自性无有实体,故能转变。在无始生死流转中,此识虽是一类性的,好像是恒常如一的东西,可是...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法舫:唯识史观及其哲学(四) 唯识“法舫:唯识史观及其哲学(四)”。㈢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又名灭定。修此定的人,只求寂静,了知受、想二心所,是一切贪着分别的起源,是一切纷争的根本。故灭受想为主,而修定使六识心所灭,令不生起,故名灭受想定,或灭尽定。入此定的人,并不以此为涅盘。灭定为九次第定中的最高一定,是圣者所修。由此定力压制使第六意识不起。㈣睡眠:谓入睡眠时毫无...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8 浏览
于凌波着: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八) 唯识“于凌波着: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八)”。【唯识俗诠】明代明昱述,全称《成唯识论俗诠》,又作唯识论俗诠,凡十卷。系明末明昱应王肯堂之请,将讲解、诠释《成唯识论》集录而成者。【唯识开蒙】二卷,元代云峰辑,全名为《唯识开蒙问答》,唯识一宗,自唐代由玄奘、窥基二师创立后,百余年间,宗风甚盛,研究者颇多。唐武宗‘会昌法难’时,本宗经疏多被焚毁,继之...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于凌波着: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二) 唯识“于凌波着: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二)”。【十重唯识】又作十门唯识,乃是唯识的十种层次。华严宗对一切诸法认为皆由一心所现,故说万法唯心。其义有十种不同,即:一、相见俱存唯识:虽有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之别,但二者皆由心识变现,故主观与客观俱存乎一心。二、摄相归见唯识:客观乃是随主观的作用所显现,故包摄于主观之心、心所(精神作用)中。三、...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于凌波着: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四) 唯识“于凌波着: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四)”。【四大种】指构成色法(物质)的四种要素,即地大种、水大种、火大种、风大种。古代印度的哲学家,认为这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原素,故称为种。其实、这是依据日常实际经验而得的。亦有如中国古人,将物质现象归纳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性之中。《大乘五蕴论》曰:‘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云何地界?谓坚强性,...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于凌波: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三) 唯识“于凌波: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三)”。论文二十五:外榖、麦等,识所变故,假立种名,非实种子。此种势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远、残果,令不顿绝,即名引因。内种必由熏习生长,亲能生果是因缘性。外种熏习或有或无,为增上缘办所生果,必以内种为彼因缘,是共相种所生果故。讲解:唯有第八识里的种子具足六义,才能名为种子。那么,世间的谷、麦等非情之类,...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于凌波: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四) 唯识“于凌波: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四)”。讲解:这是五教证的第四证。《入楞伽经》也这样说:‘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意思是说藏识也如大海之水一样,一遇风力鼓荡的外缘,便兴起了激湍的七识波浪,相续而转,无间断时。但是间断的眼等转识,没有像大海那样‘恒相续转,起诸识浪’的...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于凌波着: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六) 唯识“于凌波着: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六)”。【成唯识论学记】八卷,唐代新罗僧太贤集,系注释《成唯识论》之作。【成唯识论随注】十卷,又名《成唯识论随疏》,明代高原大师原着,比丘明善随文疏释其义,书未成而明善逝世,其法嗣慧善补成之。【成唯识论观心法要】明代僧智旭撰,凡十卷,又称《唯识心要》。为阐释成唯识论之着作。这是智旭依据元代云峰的《唯识开蒙问...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5 浏览
于凌波: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五) 唯识“于凌波: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五)”。第六意识的所依有二,为第七识和第八识。这二依若缺其一,第六意识也决定不转。问:五识既以意识为分别依,意识亦应以五识为依才对,何以但说依七、八二识,而不说依五识呢?答:虽然五识与意识同缘现境,分别明了,但那是不一定的。五识不起时,意识亦有,所以五识但有依义,而非所依。第七识的所依,唯有第八识一种。如果...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