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与中国佛教的儒学化 佛教史“慧能与中国佛教的儒学化”。慧能与中国佛教的儒学化赖永海佛教自传人中国之后,受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佛教的中国化,就思想理论说,最突出的表现为佛学的儒学化;而佛学的儒学化,又以佛教学说的心性化和注重人世为表征。隋唐二代的中国佛教,特别是隋唐之后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在强调心性和注重人世两...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研究 佛教史“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研究”。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研究许抗生东晋名僧慧远(334—417),早年从道安学般若学,讲说般若实相义,并“引庄子义为连类”以玄解佛,具有玄学风尚。自慧远离别道安,从襄阳先至荆州时,还曾驳斥过道恒之心无义说。在这一时期里,慧远系为一位般若学者,属于道安的本无宗。慧远人居庐山后,晋太元十六年(391),小乘毗...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话说佛教之二 佛教史“话说佛教之二”。话说佛教之二刚晓史∵接下来应该简单介绍一下佛教在印度的流派以及演变,但我估计天数不够,就只给简单顺一下子好了。∵释迦牟尼佛初成道不久,人数少,自然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所以就纯,但到后来,人多了,各种各样的事儿都出来了,这就是咱们常说的,“人一上百,形形色色”。释迦牟尼佛为了保持僧团的纯净、为了...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话说佛教之三 佛教史“话说佛教之三”。话说佛教之三刚晓b·定,就是常说的禅定。我们平时把禅说得太玄乎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儿的,禅定就是静虑、思维修,按梵文来叫的话,就是三摩地。咱按汉语说,因为咱们是中国人么~~“静虑”就是把心静下来思维、专心地思维一个问题,不要心跑来跑去的;“思维修”更好说,就是“在心中思维一个问题,这就是修行”。在...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3 浏览
东汉六朝时代的浙江佛教 佛教史“东汉六朝时代的浙江佛教”。东汉六朝时代的浙江佛教莫幸福/文浙江佛教,始于汉末,盛于隋唐,迨吴越两宋发展到顶峰,史称“东南佛国”。元明清时代,一直称盛于世。可惜自古至今,对浙江佛教史的系统研究,一直是个空白。有鉴于此,本文试对东汉至六期时代的浙江佛教,作一粗浅的探讨,就教于方家。据《山海经》载,秦时评定全国名山,会稽名列其中,...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惠能和他的佛教思想 佛教史“惠能和他的佛教思想”。惠能和他的佛教思想李富华惠能是我国唐代的着名和尚、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作为佛教思想家,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影响。关于惠能及禅宗史的研究,中外学者已不乏着作问世,但观点并不一致;关于惠能的一些问题,学者们的看法还分歧很大。这就使我们对惠能和他的佛教思想得不出——个清楚的概念。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胡适--佛教的翻译文学 佛教史“胡适--佛教的翻译文学”。胡适--佛教的翻译文学胡适先生《白话文学史》第九章,第十章分别有《佛教的翻译文学》上下部分。该书收录于蓬莱阁从书中,由上海古籍出版,骆玉明导读。介绍了二世纪到五世纪的的佛经翻译情况。近来有安徽教育出版社重出的本子。九、十章目录如下:第九章∵佛教的翻译文学(上)总论第二世纪的译经三世纪的译经——维祗难...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画史中的宗炳 佛教史“画史中的宗炳”。画史中的宗炳潘金龙山水画,千余年来,一直在我们画史中居乎主题的显赫地位。而其创始者宗炳却像神话小说《封神榜)裹的姜子牙那样,宇宙间万圣万灵,皆由他斩将封神而建立起来,最后他却被扩弃于诸神系列之外,无立足余地。宗炳敷创山水画,奠立了严谨的理论与实用的技艺,使之在宗教画范畴之外,得能卓然独立为陶养人文精...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3 浏览
湖北黄梅县佛教渊源及现状 佛教史“湖北黄梅县佛教渊源及现状”。湖北黄梅县佛教渊源及现状∵王凌云湖北省东南角的黄梅县素有“小天竺”的美誉。“佛教大事问黄梅”更体现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历史上,黄梅是一个佛教国,在方圆不大的地界内,禅宗四祖道信大师设道场于双峰山(又称西山),五祖弘忍大师接受四祖衣钵后设道场于东山,其后,六祖慧能与神秀竞偈于东山寺,得传五祖...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中道’在佛教中的意义 佛教史“‘中道’在佛教中的意义”。‘中道’在佛教中的意义∵‘中道’的梵语为madhyama^-pratipad,巴利语为majjhima-pat!ipada^。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又作中路,或单称中。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场,于大、小二乘广受重视,故其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以此语表示其教...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