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论的知识可能性和可靠性思想探源 唯识“唯识论的知识可能性和可靠性思想探源”。唯识论的知识可能性和可靠性思想探源∵佛教知识论可以大乘唯识论的因明学量论为代表。但在研究因明学量论时,笔者觉得一些源头问题还有待探讨。例如,因明学立现量和比量为正量,即将凡夫的现量和比量视为正确认识,但唯识论的另一些说法似乎与之冲突。这就提出了如下问题:现量和比量作为正确认识的可能性如何?可靠性如何...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89 浏览
中国唯识学传承述要 唯识“中国唯识学传承述要”。中国唯识学传承述要郭文友唯识学,又称法相学、法相唯识学,或称大乘有宗,是佛教哲学中一门独具特色的学说。唯识学派依《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经论,着重论证如何通过止观思悟佛教真理,以证得大菩提、大涅架的理论,组建“万法唯识”的思想体系,解释宇宙万象尤其是有情众生生死轮回的因果关系和解脱成佛的原理。这...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99 浏览
玄奘大师所传的唯识佛法的特点(2) 唯识“玄奘大师所传的唯识佛法的特点(2)”。四∵∵法是一乘种姓有五乘是运载义,由譬喻而立名,其体有二:初就人说,次就法言/就人说者,谓诸有情种姓非一、根机各别,故有发趣修声闻乘者,有发趣修大乘者,更有唯能修习人天善法,终不能出世得解脱者。就法言者,佛所说法,有了义教不了义教。不了义教者乃是世尊为适应众生的根机,从了义教中选取少分或多分而说的密...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97 浏览
唯识宗语言哲学初探:名言及其意义的生成与消解 唯识“唯识宗语言哲学初探:名言及其意义的生成与消解”。唯识宗语言哲学初探:名言及其意义的生成与消解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维中内容提要:本文从现代语言哲学的角度对唯识宗的教义作了分析。如果从语言哲学角度看,唯识学突出的是语言或言语的生成与消解对于沉沦于三界或解脱成佛之重要性。关键词:语言∵∵哲学∵∵唯识宗∵∵意义∵∵;究极而言,大乘佛教中的“佛”实际上...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1 点赞 0 评论 199 浏览
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 唯识“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四川省旅游学校高级讲师∵∵赵嗣崇内容提要:本文把佛学和佛学的重要派系——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进行了一些比较。从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佛学的戒定慧学术系统等方面,阐述佛学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体系。而作为佛教的重要派别的唯识宗,除了秉承佛学以心性为研习宗旨这一基本特征外,从其理论基本构架上...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1 点赞 0 评论 194 浏览
玄奘唯识学佛性思想探析 唯识“玄奘唯识学佛性思想探析”。玄奘唯识学佛性思想探析仰恩大学社科部∵∵王宏涛内容提要:佛性论是玄奘佛学体系的中心论题之一,我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围绕“什么是佛性?”“佛性与心及性的关系”等问题对玄奘大师的佛性思想进行了思考与整理。关键词:佛性∵∵心性∵∵属性一∵∵佛性的定义及主体关于佛性的概念,中国古代学者受时代的限制,没有...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195 浏览
朱子学与唯识学心性论的比较 唯识“朱子学与唯识学心性论的比较”。朱子学与唯识学心性论的比较四川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聂飞内容提要:∵∵自魏晋以来,佛学在中国的思想界与民间信仰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其心性论影响尤为巨大。面对这一挑战,儒家自觉以“继绝学”的精神积极回应,产生了具有以吸收和发展佛学为特征的宋明理学。而朱子学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则在心性论上亦表现出受...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194 浏览
从唯识认识论看现象学的意向性构成理论 唯识“从唯识认识论看现象学的意向性构成理论”。从唯识认识论看现象学的意向性构成理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湘霖内容提要:唯识学与现象学都站在认识论的立场上,对自我之“境”即对象世界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性主义的独特诠释,并在人的心识功能和意向性构造研究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全新方法论,显示出唯识学与现象学对人类理性反省极高的智能和理念,对于开发人类心...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186 浏览
从五种姓看唯识宗衰败的原因 唯识“从五种姓看唯识宗衰败的原因”。从五种姓看唯识宗衰败的原因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李娅内容简介:玄奘法师历尽艰辛创立了最具有印度本土风格的佛教派别唯识宗,该派学说理论精密艰深,内容复杂,可以说是所有中国佛教思想中最具理论性和思辨性的一派。但是作为一个佛教派别,它却很快地衰败乃至消失了。本文正是从唯识宗本身的五种姓思想入手,...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220 浏览
析评上世纪关于法相与唯识的“分、合之辨” 唯识“析评上世纪关于法相与唯识的“分、合之辨””。析评上世纪关于法相与唯识的“分、合之辨”周贵华内容提要:本文对上世纪欧阳竟无先生与太虚法师关于唯识与法相的“分、合之辨”作了较系统的分析,认为前者的观点是“一而分观”,后者的则是“一而合观”,并且认为印顺法师对二大师的评析是较理性的,遂成为定论。本文还认为“分、合之辨”是在支那内学院与中国佛教界在思...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185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