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

列表

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评

唯识“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评”。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评郭齐勇摘∵要:熊十力《新唯识论》与唯识学者争论的第一个枢纽是关于“性体”之“性觉”与“性寂”的问题。在心性本净的理解上,唯识学主张自性涅盘,强调离染转依和修行工夫。熊十力抓住佛教唯识学的“性空”“寂静”做文章,以儒家的立场,强调“心性”不是“空”的,而是“实”的,不是“寂”...

略谈唯识学之佛教的特质

唯识“略谈唯识学之佛教的特质”。略谈唯识学之佛教的特质韩镜清∵唯识学可以说是佛教史上最后的产品,最能代表佛教的精神。而佛教的精神果如何,还为世人所昧。自然与兴趣和需要都有关系了。他们所切求的是眼前的趋避;似乎佛教所谈的问题和他们离得太远。要不然,便认为它是趋向绝灭,极端消极,毁谤现实,希冀死后的学说。与其他宗教有个共同性质,正可给...

唯识谈空与二谛

唯识“唯识谈空与二谛”。唯识谈空与二谛宏印法师∵唯识学讲空,只是空掉偏计所执性,又在依他起性建立清净心和杂染心的和合。∵唯识也讲空,但唯识对二谛是怎麽解释的呢?唯识谈空是用“三性”--偏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唯识对世俗谛的解释不同,世俗谛分假、实,假的那个该空,实的就不能空了,由修行所证入的圆成实性是“离言自性”,...

唯识与二谛的关系

唯识“唯识与二谛的关系”。唯识与二谛的关系一∵二谛有多名,如云第一义谛与世谛,或曰真谛与俗谛,或曰胜义谛与世俗谛。总之,胜义谛约理说,世俗谛约事说。佛法不出理事二门,故二谛摄尽佛法。佛说法不外理说事说,故佛以二谛说法。法有四种,曰教理行果,二谛者教理也。教因理而立,理因教而明,故教者理之教也,理者教之理也。有教无理则妄,有理...

唯识的三性与二谛

唯识“唯识的三性与二谛”。唯识的三性与二谛∵∵蔡伯郎【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文献属性】[***]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1999年度,博士学位论文【出版年代】2000年【文章标题】唯识的三性与二谛【文章作者】蔡伯郎【指导教师】李志夫∵【文章页数】196页------------------------------...

熊十力《新唯识论》析论

唯识“熊十力《新唯识论》析论”。熊十力《新唯识论》析论──本书平章儒学唯识理论述评刘桂标(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兼任讲师)论文提要本文的目的,是讨论熊十力先生《新唯识论》中比较儒学和佛教唯识哲学的理论。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笔者先从本体-宇宙论及心性论两方面阐述熊先生的有关理论。在本体宇宙论方面,他提出“体用不二”及“翕辟成变”...

大乘菩萨戒中的教育伦理-以《瑜伽师地论.戒品》为主之探讨

唯识“大乘菩萨戒中的教育伦理-以《瑜伽师地论.戒品》为主之探讨”。大乘菩萨戒中的教育伦理-以《瑜伽师地论.戒品》为主之探讨∵王惠雯∵华梵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壹、∵∵前言:∵本文的主旨拟从大乘佛教戒律学理论中,探究关于教育主体:施教者与受教者(师、生)应当遵行的自我规范、实践原则中所涵具的教育伦理意义、概念与理论。以下即分就三个部份进行讨论:一、原典内容探究...

《新唯识论》研究·导言

唯识“《新唯识论》研究·导言”。《新唯识论》研究·导言陈强十九世纪西学的东渐激起中国文明内部与之性相略类的一些学术流派在沉晦多年之后的复兴――民国时期的唯识学运动即为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个事例。唯识学源于雅利安人聚居之西北印,以讲求因明、注重论典着称,和欧洲哲学有许多相似之处。历史上的有宗诸师在消化南方般若1思想的基础上对小乘一切...

一切唯心,万法唯识

唯识“一切唯心,万法唯识”。∵按照佛经上说的,我们的身心,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这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类东西。蕴就是聚积的意思,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现象以及人的心识活动,最后都可以归纳成这五个大类,而由五蕴的缘起和合,从而产生我们现在生存的这个物质世界。五蕴具体是:∵1、色蕴——∵这个色,就是物质的意思∵,构成色蕴...

“万法唯识”和“转识成智”

唯识““万法唯识”和“转识成智””。法相唯识宗远承印度瑜伽行派,特别是护法一系的学说思想。窥基曾把该宗所依的经典归纳为“六经十一论”。六经是:《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毗达磨经》、《楞伽经》、《密严经》;十一论是:《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