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因三相”正本清源——兼答姚南强先生 因明研究“再论“因三相”正本清源——兼答姚南强先生”。摘∵∵要:运用因明与逻辑的基本常识,对姚南强《再论“因三相”—对郑伟宏<“因三相”正本清源>∵的几点质疑》一文进行反质疑。关键词:文恩图∵∵因三相∵∵所作性∵∵舍尔巴茨基作者简介:郑伟宏(1948—∵∵),男,祖籍广东兴宁,出生江西会昌,复旦大学古籍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拙文《“因三相”正本清源》[...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8 浏览
《真唯识量》略释草 因明研究“《真唯识量》略释草”。《真唯识量》略释草宽彬《真唯识量》是唐三藏玄奘大师,在中印度的曲女城辩论会上提出的。他用因明论的三支比量公式组成,专为在辩论会上讨论,用以成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佛教大乘唯识宗学说和教义。这是真唯识量的由来。北宋初杭州永明延寿禅师,在《宗镜录》中的“三支比量义”上写道:“真唯识量者,即大唐三藏,...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因明入正理论》教案(四) 因明研究“《因明入正理论》教案(四)”。《因明入正理论》教案(四)●释智德编辑(7)、所别不极成:(P32)就是立宗时作为所别(前陈)的宗依不能得到立敌双方共许极成。【所别,指宗支之前陈(主词);不极成,不成就之义,即非经双方共同认可因而不得成立。此过即宗之前陈不被敌者(问难者)认可所招致之过失。因明之法规定,宗之前陈与后陈两项各别之概念...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8 浏览
因明中所说的四种“似现量” 因明研究“因明中所说的四种“似现量””。在因明中,“量”是指新起的符合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非为现量和比量两种。所谓现量,就是不需要逻辑思维而直接体认、体验的当下识,比如我们眼睛看见白色的雪等。在现量中,有四种相似现量,就是四种错误的、颠倒的认识:1、由所认识的事物本身引起的颠倒识。比如,我们极快的转动一根燃点的香支,由于转动的速度非常快,...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0 浏览
宋恕与因明学 因明研究“宋恕与因明学”。宋恕与因明学沈海波宋恕(一八六二—一九一O),浙江省平阳人。原名存礼,字燕生,後改名恕,字平子,号六斋,晚年又改名街。近代启蒙思想家,有(六斋卑议)等着作行世。宋恕精通佛学,曾经阅读过大量的佛家典籍。他自述道:余于《内典》,海内有刊本者十九过目,最喜(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精理名言,令人应接不暇,殆如...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6 浏览
因明发展简史 因明研究“因明发展简史”。因明发展简史宏度法师大凡一种学说根植于社会,自必有它存在的客观条件、历史背景并社会根源。因明的产生、发展,同古印度学术文化的繁荣和辩论风气的盛行是紧密联系的。公元前四世纪笈多王朝时期,是印度文化史上诸教派的争呜时期。极盛于当时且影响于后来的学派有:数论派(Sankhya僧伽)、声论派(Mimamsa...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数论之量论因中有果论与二十五谛通释 因明研究“数论之量论因中有果论与二十五谛通释”。数论之量论因中有果论与二十五谛通释杨超[编者按:本刊新增“旧作新刊”栏目,刊登学界前辈有价值的未刊旧作]绪论Werner∵Mahrhalz尝于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literargeschichte∵und∵literarwissenschaft)一文中谓学术材料之处理,或出诸体系哲学之观点,或出诸历...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5 浏览
论因明三支式的逻辑性质 因明研究“论因明三支式的逻辑性质”。论因明三支式的逻辑性质曾庆福玄奘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翻译家、旅行家、佛学家、中印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因明家,对因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玄奘的努力,因明在我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宝贵的组成部分,我国也因此成了因明的第二故乡。今天,我们纪念玄奘,弘扬玄奘精神,继...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唐奘师真唯识量直解 因明研究“唐奘师真唯识量直解”。唐奘师真唯识量直解★作者:明古吴蕅益释智旭述宋永明寿禅师宗镜录中节出【文分为三。初叙述。二正明。三结叹】【(甲)初中二。初直叙。二引证。(乙)今初】真唯识量者。此量即大唐三藏于中印土曲女城。戒日王与设十八日无遮大会。广召五天竺国解法义。沙门、婆罗门等。并及小乘外道。而为对敌立一比量。书在金牌。经十八...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唐代三高僧对真唯识量的疏解 因明研究“唐代三高僧对真唯识量的疏解”。唐代三高僧对真唯识量的疏解刚晓玄奘法师留下来的真唯识量,只有短短的二十三个字——“真故极成色非定离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因为篇幅简短,给后人很大的解读空间。后来者在解读时忽略了语境,因而出现了一些谬误。一、文轨法师的解读文轨法师,隋末唐初人,京师长安庄严寺僧,具体生卒时间不详。他曾...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