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小女升高中了。除了认识了新同学外,孩子又带回了一堆的物品:二三十本新书、五十多本作业本、夏秋两季十件新校服。看着这堆“新品”,我不觉又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然而9月14日,一则新闻使我半月前的心态产生了一丝“波动”。当天,环境保护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签署了《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虽然这一文件跟孩子的课本和校服无关,但此举可谓“功在今日,利在后代”,可贺可喜!

其实,提起印刷,中国堪称“大国”和“强国”。汉代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不仅让纸张替代了此前的甲骨、简牍、金石等沉重和昂贵的材料,同时也为北宋中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使其完成了世界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时至21世纪,世界范围的印刷技术日新月异,花样翻新,但总的说来大都还是离不开铅、乙醇、甲苯、二甲苯等具有毒性的物质和有机溶剂。也正因如此,一些新的油墨和印刷技术得以在世界各地诞生,如大豆油墨、水性油墨、紫外光固化油墨、数字印刷机和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CTP)等。而此次环保部与新闻出版总署的合作无疑就是要在教材印刷这一大规模、大范围印刷领域开展一次“绿色革命”。

据介绍,新闻出版总署已经组织了7家出版单位及11家印刷企业开展了2010年秋季中小学教材绿色印刷试点,覆盖了20余个省(区、市)。看来教材印刷的“绿化”之火很快就可以“燎原”,全方位或领域的绿色印刷也许指日可待,渐成气候。因此,作为家长和从事环保的新闻记者,从此每每在开学和期末时对孩子课本“降生”和“退休”的感慨惋惜和惋惜感慨也许就“大不如从前”了,而课本和校服也许将渐渐延长退休时间直至“寿终正寝”?。

其实,学生教材的推迟服役或回收利用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是常态。在美国,许多大学里一般都有专门收购旧教材的书店,甚至有专门从事这项业务的公司。由于书本要重复使用,因此学生们也特别注意爱护书籍,同时还能督促学生上课更注意听讲和做笔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对于两三亿的青少年群体,书本的重复利用意义实在是“无与伦比”。

在中国,校服的“传代”不仅环保,其实也能从其他许多方面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例如解决一些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曾经就有报道说,刚上到三年级的一位小学生就已经在学校的要求下订购了四套校服,有些困难家庭不愿意,学校则告知家长如果不买校服就不许来上学;提高校服生产质量。目前由于校服的生产量大,一些不法分子浑水摸鱼,以次充好;解决校服生产中滋生出的腐败问题;防止有的服装厂家染料和材料不环保给孩子带来潜在的身体危害。

提到服装,特别是在今夏无数自然灾害导致大量灾民的情形下,另一个长期萦绕在脑海里的问题又再次浮出。不知从何时开始,过去中国人表达对灾区群众援助之心的方式开始变化:捐赠衣物从旧衣服变成了八九成新直至现在“全新”要求。其实作为对灾区人民临时和过渡性的“御寒”工具,应急应该是第一位的,特别是那些非常偏僻的地区。即使从灾民的心理感受来看,八九成新抑或是一般旧衣并不说明捐赠者没有爱心,“瞧不起”灾民。对于现代城市人来说,即使是旧衣服也绝不会有破损,与其让它们在衣柜里躺着,还不如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如果说担心衣服的清洁度问题,一来我们应该相信大家的觉悟,同时也可以采取在城市捐赠前就把衣服消好毒、打好包,既节省灾区的财力也节约了时间。

总之,在当前中国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在“十一五”即将结束之际,节能环保的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的。课本“循环”、衣服“传代”以及捐赠旧衣等其实都是践行低碳、环保和中国传统文化勤俭节约的有效方式,对青少年教育、对节约资源和传递爱心都能起到“点滴”作用。唾手可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