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附体是怎么一回事 修学指导“谈一谈附体是怎么一回事”。万行***开示录之一《降伏其心》今天再谈一谈附体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现在这个时代被附体的特别多?附体与神通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谈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这个时代被附体的特别多呢?尤其是最近10年,到处都能听到有附体的人。而且我们周围有附体的人,也大有人在。凡是有附体的人,都有一个共性,都不是高智商...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7 浏览
生气是慢性病纺最主要的根源之一 修学指导“生气是慢性病纺最主要的根源之一”。生气是慢性病的最主要的根源之一作者:养生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发怒说成“生气”,从小到大一直用这个名词。学了中医之后才晓得原来人一发怒,真的会在体内产生“气”,严格说来“生气”根本就是一个中医的名词。不单是人会生气,多数的动物都会生气,动物生气之后接下去就是打斗,因此,生气是打斗之前身体的...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8 浏览
关于巖将庙及巖将老太 修学指导“关于巖将庙及巖将老太”。关于巖将庙及巖将老太在楼塔镇管村、河上、凤坞一带,巖将老太的故事流传很广,且三地都建有巖将庙。在管村的纪贤山还有乾隆年间修的巖将老太墓。将来或许有可能将其与巖上汤团庙、镜台山许询幽居地元度巖、仙人洞等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本人不揣剪陋,现就浅见所及,略述如下,引玉之砖,未必确当,请高明指教!康熙以前的《...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7 浏览
朝礼荆溪大师遗蹤 修学指导“朝礼荆溪大师遗蹤”。朝礼荆溪大师遗蹤荆溪大师(711-782),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九祖。他生于中唐时代,毕生定慧***,著述等身,是天台宗学说的发扬光大者。大师门下法徒云集,高僧大德如道邃、行满、普门等,硕儒学者如颜真卿、梁肃、柳宗元等,皆是佼佼者。大师圆寂后,天台宗盛传海内。贞元二十年(807)春,日本国高僧最澄大师...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7 浏览
培养无著心 修学指导“培养无著心”。培养无著心游乾桂什么是无著心?无著心,简单说,便是没烦恼的心态。什么东西、什么事情、什么忧愁都不放在心上的“无住”、∵“无心、∵“无著心”,代表的是真正的坚强,因为它没有为我的动机,也没有为人的动机,而是超越人我的实现。对于事事无著的人而言,内心是“虚空”的,所以大肚能容,没有偏袒,不必执求。佛家云...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8 浏览
清宁古剎∵再创辉煌 修学指导“清宁古剎∵再创辉煌”。清宁古剎∵再创辉煌座落于潜江市浩口镇柳泗河旁的清宁禅寺是一座有着近1400年历史的古剎,在广袤千里的江汉平原上,饱受着楚文化与佛文化源远流长的滋润浦育,历来以“荆楚名剎”、“潜江首剎”雄踞。1965年被湖北省人民***(原湖北省人民革命委员会)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潜江市***批準开放的五所佛教...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7 浏览
访蟠龙寺——蟠龙古剎太平隈 修学指导“访蟠龙寺——蟠龙古剎太平隈”。访蟠龙寺——蟠龙古剎太平隈一在新近出版的《古剎新生》(邓慈煌着)一书中,明代文人邹元标曾对蟠龙寺有诗云:“蟠龙古剎太平隈,朵朵莲花水面开。路出恩江行径绕,门当幽涧秀峰来。龙飞石钵朝霞冷,虎啸寒林夜壑哀。欲向宗门传一指,萧萧松柏倚荒台。”这首名为《游蟠龙寺》的诗,叙述了蟠龙寺峰秀林寒、霞冷涧幽、松柏苍...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7 浏览
宝巖开新运∵禅林谱华章 修学指导“宝巖开新运∵禅林谱华章”。宝巖开新运∵禅林谱华章曾任苗宝峰禅寺地处濠江宝峰山(金钟山)麓,源于一石洞,由一半圆状巨石覆盖而成。天工不让人力,奇妙无比,俗称“狮喉”。创自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历代屡有修葺。据说明崇祯年间,村民、牧童常闻洞中出钟鼓之音,甚奇之。遂置石炉香火而供奉礼拜,并设名“南海真蹤厅”。石洞洞口朝...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7 浏览
高峰体验与涅槃大乐 修学指导“高峰体验与涅槃大乐”。高峰体验与涅槃大乐陶贵堂《坛经·无相颂》引句:“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敬礼,无上卓越的人类心灵导师们!一、简述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提出的一个心理概念,特指人的内心愿望得到满足时——即自我实现时,其内心中所产生的一种瞬时的狂喜经验。根据马斯洛先生《谈谈...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7 浏览
道迹贤蹤话老僧 修学指导“道迹贤蹤话老僧”。道迹贤蹤话老僧林啸释新曦大和尚(1911—1994),俗姓卓,名孔怀,生于清宣统三年辛亥(1911),广东省饶平县汫洲镇山家村人。师幼家贫丧父,母邱氏信佛,从小蒙受佛教之熏陶。后因家境难以度日,邱氏决定随亲属赴泰谋生,深知其子夙具善根,遂送幼子居于附近永福寺中。师居永福寺时仅13岁,受师友教诲,立志...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7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