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蟠龙寺——蟠龙古剎太平隈
一
在新近出版的《古剎新生》(邓慈煌着)一书中,明代文人邹元标曾对蟠龙寺有诗云:“蟠龙古剎太平隈,朵朵莲花水面开。路出恩江行径绕,门当幽涧秀峰来。龙飞石钵朝霞冷,虎啸寒林夜壑哀。欲向宗门传一指,萧萧松柏倚荒台。”这首名为《游蟠龙寺》的诗,叙述了蟠龙寺峰秀林寒、霞冷涧幽、松柏苍翠、花开无语的清寂意境,而蟠龙寺的开山祖师李和光正是慈化寺普庵祖师的弟子,和慈化寺有很深的渊源。
去年十月的一个秋日,笔者和几位朋友相约前去寻访蟠龙寺。那天原定领我们前去的别号蟠龙山人的一位农民书画家易邦钺老师因临时有事,没有与我们同行。笔者一行乘坐开往洪江的公交车至绛桥下车,再往前行一公里便开始从左边一条小路登山,只见山路陡峭,竹林茂密,溪流潺潺,沿途有许多野果很是诱人。由于路线不熟,又缺乏鉆山林的经验,一行十余人几近“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经过反复试探和近两小时的跋涉,大家眼前一亮,一座古城门豁然出现在眼前,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蟠龙关,又叫龙门关。整座关门为花岗巖卷拱结构,纵联并列分节砌置,坐东向西,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蟠龙关依然保存完好。笔者记得宜春市志上记载了在蟠龙关上洞正中卷拱石上刻楷书“龙门”二字,右侧有一竖行刻字难辨。左侧竖行刻字“□崇□□□□重修”。下洞正中卷拱石上刻楷书“沥泽维新”,洞内东侧墻上刻楷书“南无阿弥陀佛”,西侧为行书“□片佛心”。当时笔者在蟠龙关尚未找到这些字样。
出得关来行不多时,∵笔者就看到∵路边有∵2∵块摩崖题刻路碑,∵其一为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碑文:“召匠∵凿石,∵从三门外至关前北石路一带”,∵其∵二为宋宝∵右∵社∵四年(1256年)“雇工修砌行路,自水口山起至龙门止”,有关记述的详情还有待细细辨认。
再往前行便能看见一大片开着野花的平地,笔者猜测蟠龙寺就在不远处了。果不出所料,行不多久就看到隐匿在一片野草丛中的蟠龙寺遗址。虽然由于年代久远,这座据记载面积有四百多平方米、上下两栋的宫殿式建筑早已倒塌,但墻、砖、瓦、门、窗都还能依稀可辨,足以见证当年的辉煌。看得出来这座寺庙当年还是很有一定规模的,背靠青山,风水极佳。
十二月的一个冬日,由易邦钺带路,再上蟠龙山,这次希望之家志愿者协会的几个年轻人也加入了我们的寻访队伍。由于熟门熟路,又有老易拿着砍刀开道,登山的路途容易了许多,很快笔者一行就到了蟠龙关。只见老易凝神在洞里仔细寻找,不多时就把一个“佛”字和一个“心”字找到了,老易边走边给笔者一行讲述蟠龙寺的神奇传说,据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乡***来人把蟠龙寺的几个石柱搬去乡里使用,可后来总是接二连三地出事,吓得只有赶快将石柱送回来。
老易凭着记忆领笔者一行去寻找和光祖师的塔林,在他领去的地方没有找到塔林,连一些砖块瓦片也没有,显然地址有错误,看来还有待三访蟠龙寺才能解开这个谜团。
据90年版宜春市志记载,龙门关,亦名蟠龙关,位于城南23公里洪江乡绛桥东南的蟠龙山上。另据民国《宜春县志》记载,蟠龙山“自麓至顶凡三十六曲,上有蟠龙寺,唐末南平郡王钟传(高安人)建,四周峭壁,瀑湍飞流。前有龙门关,平挹云表,诚胜境也”。
龙门关建在半山腰两山隘口之间,花岗巖卷拱结构,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整座关门坐东向西,长13.45米,深4.75米,下洞口高4.26米。1984年1月,该关列为宜春市(现袁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
据清同治《宜春县志》记载,蟠龙寺的来历是这样的:蟠龙禅院,和光祖师道场也。师姓李,石里乡钟家岭人,相传为普庵弟子。先是,师为学博,将赴举,遇普庵,以一二偈语挑之,大有所契,即参法座。后传心印,授以秘符,曰“遇桥即止,遇龙即住。”师由是杖锡而南,徘徊大仰、木平岐路之间,至虹桥而止。遇一蛇,翘首折行,师随至蟠龙山下。蜿蜒而上,抵绝顶,蛇因蟠而伏焉。师即其地为禅室。蟠龙,盖以蛇得名也。
在民间也广为流传着普庵祖师与和光祖师的传说。据说在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乾道初年(公元1165~1173),在袁州府慈化乡钟家岭有位解元名叫李和,有一天他上京会试,骑着毛驴有些洋洋得意,遇见慈化寺的住持普庵祖师也不打招呼,被普庵祖师大喝一声下得驴来,普庵祖师大施法缘渡化新科解元,当即要他来修行,并杜绝功名之念,还帮他把名字改为李和光。当下李和光就跟着普庵祖师到慈化寺出了家,后来妻子来寺里来找他,见他专心诵经礼佛不理世事也就只得作罢。
此后,李和光跟着普庵祖师修行多年,有次问到自己日后的事,普庵祖师告诉他,异日到九十九道湾,“遇桥即止,遇龙即住”。又过了许多年,某日,李和光辞别普庵祖师,外出云游,往南前行,到虹桥处停下了脚步,开始登山。到得山腰处看见两根竹子上盘了两条蛇,李和光暗想,这也许就是师傅说的遇龙即住吧,于是把这里当作了他的栖身之处。当时蟠龙山上有股土匪占山为王,靠打家劫舍为生。李和光来到土匪寨中化缘,并相告寨主想在寨中吃饭。寨主好生奇怪,他说我们都是喝酒吃肉的主,你一个和尚能沾荤腥吗?李和光说:“无妨,但煮就是。”说罢,念声阿弥陀佛就用手扯了根丝茅放在锅中,顿时锅中的水泾渭分明:一半是清水,一半是油水,不多时吃斋的那边就弄熟了饭。众盗匪大骇,纷纷拜伏在地,惊为天人。李和光接着对寨主提出想在这里弄地建寺庙,寨主满口答应,说你要多大的地盘自己选,李和光说只要袈裟那么大的地盘,说罢脱下袈裟双手一撒,只见袈裟把整个蟠龙山都罩住了,寨主和土匪们吓得瑟瑟发抖,李和光对他们说:愿修行的可以跟着我修行,不愿修行的可以回家种地。那些土匪遂在李和光的感化下都金盆洗手,改恶从善了。从此,李和光就在山腰上一片向阳的平地上盖起了蟠龙寺。
笔者在∵1988∵年版宜春市志初稿里找∵到了关于和光禅师墓塔的详细记载,据∵载:和光禅师墓塔,位于洪江绛桥村的蟠∵龙山,距蟠龙寺后右侧∵100∵米的山麓下。∵坐东南向西北,六角,楼阁式重檐塔,酷似∵宝塔。现残高为∵4∵.∵08∵米∵,∵三檐四层∵,∵因宝∵顶部分都已坍∵,∵究竟几层∵,∵尚不清楚。全部∵用花岗巖雕琢后垒砌的,∵占地面积∵30∵平∵方米。塔下有地宫。它砌在花岗巖垒砌的∵高∵4∵米宽∵8∵米的石∵石∵勘∵上,一层为1.22×0.8米,一檐1.35×0.1米,翘角0.16米;二层为1.08×0.47米,二檐1.20×0.1米,翘角0.16米;三层为0.9×0.45米,三檐1.1×0.1米,翘角0.16米;四层尚余残高0.84×0.25米。塔上的碑刻为平首楷书,因年深月久,剥蚀严重,字迹不清,仅和光禅师4个字可以辨认。塔因造型奇特,与众不同,成为全市独一无二的城市墓塔。
三
蟠龙寺在历史上有过相当辉煌的时期,因为当年宜春温汤的夏皇后的父亲曾经在这里生活过。
据宜春市志记载,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蟠龙禅院赐额“永庆”,关与禅院齐名。温汤乡夏协(1101~1157年),其女被选入宫,送时弄得家贫如洗,由禅院住持和光禅师收养,病殁院中。其女入宫后侍懿高宗皇后吴太后。隆兴元年,孝宗郭后薨,吴太后赐夏氏即位进贤妃,逾年立为皇后。乾道三年,夏后崩,册謚安恭皇后,宁宗加謚成恭。夏后生前知父亡于蟠龙禅院,命谒之,孝宗追赠协为太子少师,爵封信王,改禅院名为“报亲显庆禅寺”以作夏后之功德院。嗣后又对和光禅师赞题赐匾,山寺两次建新葺旧,妆金饰彩,禅风远播,声誉不胫千里,游客纷至沓来,蟠龙关亦因人重寺重而名扬。
也就是说在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三年∵(公元∵1153∵年)温汤夏协的女儿被选入∵宫,∵为了方方面面打点应酬,∵家里弄得一∵贫如洗,∵只好四处流落,∵到了蟠龙寺,∵被∵好心的李和光祖师收留,∵夏协在庙里一∵直住了四年,∵后得病身亡。到了夏协的女∵儿夏云姑册封为皇后,∵她派人四处打听∵父亲的下落,∵最后找到了蟠龙寺,∵这时夏∵协已经去世了。孝宗皇帝追封夏协为太∵子少师,∵爵封信王,∵并改蟠龙禅院名为∵“报亲显庆禅寺”,∵表彰了和光禅师,∵并∵送给和光禅师一把题了诗的扇子,∵对寺∵庙两次重新修葺,∵殿宇金碧辉煌,∵一时香∵火旺盛,∵四面八方的游客闻风前来。为了∵方便大家前往,∵寺庙于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和宋宝∵右∵社∵四年(1256年)两次修整上山的石板路,蟠龙关外两块路碑记载的就是这件修路事宜。据说当年建寺的南平王钟传还经常会带家属来寺里住。
(特约撰稿:段润萍(淡淡的云)文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