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佛法
/李元松
“存在,拥有的本身即是苦”──这是自己曾经痛感的一句话:而今呢,想起这句话,都觉得稍有勉强,更何况大谈自己没有深入的佛法呢?虽然如此,却也不妨随缘随喜一番,“也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佛法”吧!
***的佛教,就自己观察所及来说,这十年以来的转变是蛮大的。稍早以前,除了在寺庙中或丧事的法会上,比较可以看到“僧宝”之外,在其他诸如医院、监狱、学校、文化中心……等处,是少有出家法师出现的。其次,在此之前,凡有讲经说法的消息,印象之中,还是以佛教以外的宗教团体较多。可庆的是,十年来佛教内部自身的觉醒,以及大量知识份子、青年学子的归依投入佛门,上述的情况有所改变。今天,佛教新的气象,正在酝酿之中,一种人文的、理性的、社会性的佛教,就将大大地开展出来──这得感谢许许多多的佛教先进,他们在几十年前,就默默地为我们在铺路了,此中特别要赞叹的是印顺法师,事实上,若不是他所着的‘妙云集’为整个中国佛教理出一个新方向,替重视理性的现代佛教徒,澄清许多深奥、精辟的理趣,我认为,佛教这股新气象,至少将迟到二十年吧!
人文的、理性的佛法,可说正在发展中,然而,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吾人就此歇手,不再继续努力的话,那么新气象的佛法,也有可能“胎死腹中”的。“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为的是期能“止于至善”,底下为笔者对此所提出的几点浅见:
一、我们需要“宽宏大量的佛法”
佛说“人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法”,这是多么宽广的胸襟,众生的苦难有那么多种,根器又那么地庞杂,光靠佛教又岂能解决一切,度尽一切呢?对于他教、他道,不论他们“究不究竟”,只要有助于人们免于自害、被害,可以帮助人们利自、利他的,吾人是否可以抱着尊重与乐观其成的态度呢?事实上,有多少人是从一开始就信仰佛教?如果没有佛教以外的百千法门,曾经给过我们教育,我们能读书识字?我们听得懂佛法吗?佛陀曾经说:“维护真理的人,只要努力宣扬自己的教义,那他就是在维护真理了,不须复说:此是真理,余者皆非。”我想,这不但是佛教行者无嗔的表现,也是多苦多难的社会所需要的宗教吧!
二、我们需要“没有山头主义的佛法”
“山头主义”在此指大师崇拜和英雄作风。人,无论是常人,或是“大师”,到底都是六尺之躯,凭一己之身能有多大的力量?一位大师,如果不是有无数的“小师”──没有出风头的无名英雄在背地里支持,又如何能够成就大事业呢?佛法上所谓的“因缘生”不正是在述说这种道理吗?单一、自主、自成的事物何曾存在?“头发”并不比“肩膀”高大,之所以高大,乃因为它站在肩膀之上,承受肩膀之“恩赐”的呀!“山头主义”带给个人的尊宠与荣耀,往往会腐蚀一个人的道心,忘记自己乃是因缘生,因为“掌声”和众人钦服的眼神是十分迷人的啊!不仅如此,大家互相效法“大师”的结果,是使佛教出现更多的山头,这岂是佛教之幸,众生之福?据闻,佛陀虽然是法的创觉者,但是从来亦不以僧团的领导人自居。尝自谓:吾亦僧数。那种民主、平权,毫无山头作风的胸襟,是多么令人景仰。倘若佛教徒归依的是整个僧团,而不是护持、“效忠”某一特定的法师;倘若佛教的“大师”能力既然强,学问又好,却愈甘愿做众生之“牛马”,来服侍大众、顶礼大众的话,我相信佛教会更兴盛,众生会更有福气的。
三、我们需要“重视禅定的佛法”
“禅定”在整个菩提道次第上的重要性,我想稍有研究经论的人,都会明白的。一个欠缺禅定力的人,无论学理研究得如何透彻,观念多么地正确,永远也只是“知解宗徒”而已。佛教到底是从“宗”(体验、内证)出“教”(教理、学说)的,而体验非透过禅定根本不可能。欠缺禅定的明白,虽然知道,却“感触”不到;欠缺禅定的决心,虽然想做,却总是“做不来”;欠缺禅定的观察,虽然参究,却总是流于“自言自语”、“胡思乱想”,并无法触及念头未起之前的冲动,当然也就更无法现观“冲动”兴起的原因和止熄的方法了。且不说禅定是现观世界实相──缘生无生的唯一途径,才值得我们来倡导它,就是一般现代人,若能具备禅定的修养,不但得以在十分忙碌、紧张、散乱之时刻,令心念瞬间进入“心空如洗”之境,使散焕的一颗心,可以从“零”再度出发;并且也能够充份驾御自己的脾气和情绪,练就一付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力,而个性也将大大地稳重、沉静下来。总之,对于习惯以思考代替感受,以头脑代替心灵的现代人(当然也包括佛教徒)来说,禅定应该如同清爽的空气一样的重要,这点一般文明人似乎仍然没有察觉,而心理学对此虽然在实验上是肯定的,但似乎没有重视到认为这是“刻不容缓”的事,然而,这却是事实!无论是为了个己的现观涅盘,或是为了佛教慧命的延续,乃至为了人类的福祉,“禅定学”都应该好好阐扬才是啊!
人文、理性、社会性的佛教,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然可以代替强调鬼神、感应、他力、业障的佛教,来主导佛教弘法的方向,我们在提出个人的浅见之余,也由衷的感激,在我们之前,和与我们同处左右的佛教先知,谢谢他们的奋斗,谢谢他们为我们所揭橥的人文、理性之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李元松敬撰∵77.12.3
(1988.12.《新雨》第19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