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三、依实破
论主又破斥道:(不但依类假说其理不成,就是)依实假说,理亦不成。
实有论者问:为什么?
论主回答说:因为世间的任何一种假说,有的固然是依类的,有的根本不依类的,有的固然是依实的,有的根本不依实的,那里可以一概而论?妄执假说依类已破,现在续破妄执假说依实。
实有论者又问道:为什么?
论主回答说:(因为火的)猛赤等德,(并)非(是与人所)共有(的)故。(所)谓(如)猛赤等(德,一部份是)在火(的,则以色微、触微为体,依火而住;一部份是)在人(的,则以色、心为体,依人而住),其(人、火之)体,(是)各(各差)别(不同的。而)所依,(一个是无情,一个是有情,亦是各各差)异(的)故。(如是猛赤之德既然)无(不是)(火与人的)共(德,而)假说(是火是人,那你们所)有(的)过(失),同前(是一样的,就是应于水等假说火名)。
论主又说:(假)若(你们又)谓(说),人(与)火(的确是不同的,一个是有情,一个是无情,当然不可相提并论,但暧)德(是)相似(的)故,(所以)可(以)假说(此人似火的话)者,(对此仔细的推究起来,其)理亦(是)不然。
实有论者说:为什么?
论主回答道:(因为必需)说火(的猛赤,是)在人(的体上,然后方可假说人似火,并非毫无理由的,就在人的德上,说人似火,前面说过,人是有情,火是无情,两者的德性,怎么能相似?如劫火能坏三千大千世界,人那里有这猛赤之德?所以只可说火在人,并)非在德故,(只能说人似火,而不能说德似火)。
实有论者又问:为什么?
论主回答说:(因为德似火时,应当猛似猛、赤似赤,德是实家之德,可依假说,今不在德,唯在于人,怎么可以说人似火)?由此(可见世间)假说(火人火法),不(一定要)依实成。
癸四、依真破
此是破依真不成假说:
前破依实假说中,但明假说不是依实成,并未说明事实真相,怕以现在特再破道:
论主又问道:(如果说)假,必(定是)依(于)真事(而)立(的话)者,亦不应理。
论主破斥道:(当知)真,(就是所)谓(的)自相,(亦就是诸法的自体,要知道,任何一种自相,不是比量)假智(所缘的境界,亦就是心识之所不能缘到的,所谓是离心缘相的,以)及(亦不是名、句、文身假)诠(言说之所能说得到的。所谓是离言说相的,因而自相唯是现量所证知。唯有言说说之不及,假智缘之之所不着,方可说之为真。如一涉及心缘言诠,有了能缘所缘、能诠所诠,那就不是诸法自相。如是说来,证知诸法自相),俱非(假智及假言诠所缘的)境(界)故。(如人缘火,心分别时,是为假智,口说火时,是为言诠,可是尽管如此,火不烧口,亦不烧心,是假智诠)。
实有论者问:为什么?
论主回答说:要知火以烧物为它的自相,现在既不烧口,亦不烧心,可见是假。
论主又说:(所)谓(若不是无漏真智的比量)假智(及假言)诠,(既)不(能够)得(到诸法的)自相,(当然)唯(独在)于诸法(的)共相(上)而转(生起)。(如色声香味触的五尘自相,为五识现量之所证的,一旦第六识随着五识之后起智而缘,自比量智发出语言诠说诸法,到了这个时候,那所能得到的,唯是诸法共相,不能得到法的自相,因为自相离言诠及分别假智。虽则如此,然而)亦(并)非(是)离(开了)此(各种事物的共相之外,而)有别(的什么特殊)方便,(另外)施设(一个)自相,(作)为(分别)假(智及假言诠的)所依(止。因为诠说火的这个名词,无始以来由串习力,一直是依火的自相,不是依于什么水等)
实有论者说:照此说来,这就是假说必依于真,正符合我们的说法,为什么你们要予破斥?
论主回答道:虽说这是依于自相,但是并不称于所依,所以不可说假必依真!
实有论者又说:假若这样,我亦如是,虽假是依于真的,但亦不说是称于真?
论主又回答道:这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你们所说的真事,认为是识外所有,这在前面已予详细破过;我们说的但是心识所变,不是心识之外所有的,所以我们说的可以成立,你们说的不能成立!
论主说:然(而)假智(及假言)诠,必(然是)依(于相似的言)声(而)起(的,如果是)声(之所)不及处,此(假智及假言诠)便不(会运)转,(犹如声一样)。
实有论者问:假若真的名不离声,那声与名应即没有差别,为什么还要分别的说假智及假言诠?
论主回答说:要知名与声的二者,虽则说是不相离的,但是它们意义,各有殊胜不同,不能不说它们有别。如名句文,在能诠方面,固然是很殊胜的,但在表业方面,其作用则很劣;至于声体,在表业方面,固然是很殊胜的,但在能诠方面,其作用则很劣。约这意义有别,说它们不相离,又有什么不可?
实有论者说:声所不及的地方,为什么假智及假言诠就不运转?
论主回答道:当知声所不及的地方,就是声不能到自相上,因为心行处灭,所以假智缘之不得,因为言语道断,所以假诠诠之不得,是为假智假诠于自相上不起。犹如声,是说假智唯能诠得共相,自相是不能诠得的,因为自相是离名言的,怎么可以为声之所诠?
论主又说:(由此证知)能诠(之名)、所诠(之法),俱非(是事物的)自相。故(所以)知(道)假说(是决定)不依(托)真事(而有,只可以说它是依于共相而转的,要知自相是离名言的,假说共相是带名言的,那里会有名言共相亲依离名言的自相?这是绝对没有这个道理的)!
论主结总说:由此(上述道理看来,我们可以明白知道:所谓假说),但(是)依(于影像的)似事而转(起的,不是依于真事而转起的)。
似事——————就是指的共相,假智及假言诠,皆依共相而转,决不依于真事自相而转。
论主说:似,(就是所)谓增益(的假相,并)非(是)实有相。
实有论者问:为什么?
论主回答道:(因为)声(音的言说,是)依(托)增益(的影像)似相而转(起的。譬如说火,不过是表达火的意义,令人知道这就是火,拣别不是非火就行。不见得口说于火,就会生起烧的作用),故(所以)不可(以)说(事似的)假,必(定是)依真(事的,以)是(之)故,彼(外道、小乘假依实事之)难,(是)不应正理(的)。
增益者————就是意识变现的影像,依此影像,有所言说,言说为能诠,影像为所诠注,所以假并不依真。
癸五、结成正义
外人问:假事既然不依真立,现在所要请问的,就是所谓假我假法,究竟是依什么而起的?
论主回答说:(假我假法虽不依于真立),然(而)依(于内)识(所)变(现而有,既是识所变现有的,那里可以说它真实?由于世间的外道及佛法的小乘,妄计心外有实在的我法,为了)对(治)遣(除此)妄执真实我法,(所以)说假似(我、似法之)言,(为内心识所变。不特如此,就是说假,也是勉强说的,实际假说亦不可得)。
论主又说:在前总结我法文中,曾经说到凡夫会有二执的所以;现于是结成正义,亦显示圣教假说我法的所以。
由(于如)此,(所以在)契经(厚严经)(中),伽他中说:
为(了)对(治遮)遣(世间)愚夫所执(着的)实我(实)法,(使凡夫断除惑染,令凡夫得到清净,让凡夫生起真智),故于(内)识所变(的见相二分上),假说我法(二者之)名。(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实在的我法,虽说是没有的,但识所变的见相二分,不能说没有,依此见相二分,假立我法之名,自然没有什么不可,而且这所假立的我法,亦是识所变的,这就是唯识义,亦本论的宗旨)。
丁二、释后三句颂戊一、标举三类
在前略辨唯识中,标出六句颂文。最初的三句颂文,已经略为解释;其次的三句颂文,现在续为解释。如上略释,已经知道,所谓实体我法,是绝对没有的,一般说的或我或法,是依识所变的相见二分之所安立的。相见二分不是本身如此的,而是由能变识之所变现的。但能变识究竟是什么,前面固然没有说到,能变识到底有几个,也还未曾有所交代。现在所释的这三句颂,就是解释这问题。
(由)识所变(的)相(分),虽(说是有)无量(无数那么的)种(类,然)而(此)能变识,(如果)类别(起来,不过)唯(有)三(种。既不可说多有四,亦不可说少只二,多说则无用,少说则不够)。
戊二、别释三名
此是正式解释三能变的名义:
一、(就是所)谓(的)异熟(能变:异熟,是引业所感得的有情总报的真异熟果报,此异熟能变),即(是)第八(阿赖耶)识,(由于它是属于果报识,所以得名为异熟,因为是)多异熟性故。(如第七末那识,完全不是果报识,至于前六识,虽可说有少分的果报,但还有赖于现在的助缘,可是第八识,完全由过去的业因,成熟现在的果体,所以名为多异熟,拣别不是第七识及前六识)
异熟是中国话,印度叫做毗播迦。向来解说有三义:
一、变异而熟:是说要那因的本身不断变异,而后果方渐渐的成熟。如所长的桃子,最初是怎样的,后来变成怎样,最后成熟为果子,其间是在不断改易的,所以名为变异而熟。
二、异时而熟:是说因果不同时的,与因异时,其果方熟,所以叫做异;至于这个熟,是约正在造业时,望着果熟时说的。因为业种子和异熟果身,恒住现世一切刹那,不论怎样都是同时的,可见不是在种子面讲,是指正在造业与受果时说,造业是在过去,受果是在现在,因果是异时的,所以名为异时而熟。
三、异类而熟:是说果异于造业的因性,成熟的果酬于因力,所以名为异熟。如“因是善恶,果唯无记”。
【真异熟】
真实之异熟果。为唯识宗所说第八识总报之果体。又称异熟。若对真异熟而言前六识别报之果,则称异熟生。
《唯识论枢要》卷上之末解释真异熟具有三义:
业果,乃前业所感果报之义。
不断,乃一期相续不断绝。
遍三界,即三界遍在之义。
第七识具不断、遍三界二义,然缺业因之义,又第六识之异熟生具业果、遍三界二义,然缺不断之义,前五识之异熟生仅具业果,缺不断、遍三界二义,故皆非真异熟;唯第八识具备此三义,故得名真异熟。
二、(就是所)谓(的)思量(能变:此思量能变),即(是)第七(末那)识,(它是)恒审思量(的)故。
恒审思量:
如前五识,不但没有计度深明的审义,亦没有相续不断的恒义,而是非恒非审的。至于第六识,计度深明的审义,虽然是具有的,由于它有时有间断,相续不断的恒义,则不具有,而是审而非恒的。若第八识,相续不断的恒义,虽说是具有的,由于它的暗昧不明,深明计度的审义,却是缺少,而是恒而非审的。唯第七识,不但在有漏位上,恒审思量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就是到无漏位时,亦恒审思量无我,所以第七识具有恒审思量的二义,而是亦恒亦审的。
前五识
第六识恒思量
八识意
第七识审思量
第八识
【末那识】
末那,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唯识依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称为末那三位:
(一)、补特伽罗(即人)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人我见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学、七地以前之菩萨等有漏心位。
(二)、法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萨位而言。
(三)、平等性智相应位,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属有漏之位,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
又依本论卷五载,末那识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经》、《解脱经》二种教说,及六种道理证明之,此谓“二教六理”。
二教:
(一)、《入楞伽经》卷九说,思量之性,名意。
(二)、《解脱经》说,染污意恒时与诸惑俱生灭。
六理:
(一)、不共无明证,谓第六识之作用虽有间断,凡夫不共无明,则恒无间断而相续,故须有末那识。
(二)、六二缘证,前五识以前五根为所依,以前五境为所缘,第六意识亦须有末那识作为其所依之意根。
(三)、意名证,末那名意,因系恒审思量,故末那识必须恒存。
(四)、二定差别证,圣者所入之灭尽定与外道所入之无想定有所区别,因灭尽定无末那识,而无想定有末那识之存在。
(五)、无想有染证,修无想定而得生之无想天,虽无第六意识,但仍有我执,故须有末那识。
(六)、有情我不成证,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乃因有末那识之故。
恒——————是显示它的相续不断。
审——————是显示它的计度深审。
三、(就是所)谓(的)了境(能变:此了境能变),即(是)前六识,(因为它们是了别粗显境相的,所以说)了境相粗故。
所谓了别,是诠辨所对的境而说的。讲到了别是识的作用,不但前六识有,就是七八二识也有的,现在怕以特就前六识名为了别,是约粗了别说的。
(当知颂文当中的)及言,(是)显(示前)六(识)合为(了境)一种(说)。
有人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答:因为它们所了别、所缘的境,能了别能缘的行相,都是粗显的,所以合为了别境识,简别不是七八二识。
戊三、因果能变己一、标数
(如上所说的异熟、思量、了别的)此三(识,虽)皆名(为)能变识(体)者,(但论其)能变(义,则)有二种:
己二、正释
一、因能变:(所)谓(因能变,是指)第八识中(能转变现行的诸法和自类的种子,这种子,有)等流、异熟二因习气(的两类。如分开来说,就是等流习气和异熟习气)。
【因能变】
略称因变。为果能变的对称。唯识家就诸识变现诸法,分别为因能变与果能变二种,其中,第八阿赖耶识中所摄藏的种子,能转变而现起诸法,称为因能变。另由种子所生起的八识,能各从自体变现出见、相二分,称为果能变。因能变的“变”,是转变之义;果能变的“变”,则为变现之义。
一切种子现起诸法时,有两种之别,一是现起与三性(善、恶、无记)色心各自之自性等同流类之法,一是善恶种子资助其他劣弱的无记性种子而令现起。前者为产生万法的亲因缘种子,称为名言种子,又称等流习气。此亲因缘种子系由于名言(表义、显境)而于第八识中所熏生,能使三性色心之法引生与各自之性类等同流类的结果,故称等流习气。即如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无记之因生无记之果,心法的种子生心法,色法的种子生色法,皆是此等流习气的能变作用。
后者为产生万法的疏因缘种子,称为“业种子”,又称“异熟习气”。此疏因缘种子系由善恶二业而于第八识中所熏生者,势用殊胜故,能扶助其他劣弱的无记性习气而产生无记的结果。异于自性善恶,而令非善非恶之无记结果成熟,故称异熟习气。
如此,此二种习气或为亲因缘,或为疏因缘,能转变而产生诸法,故名为因能变。即等流习气引生与后之自类种子同类的现行,异熟习气引生与自类相异的现行异熟果。
罗时宪《唯识方隅》〈诸行〉(摘录)【戊一】因能变与果能变
一切现行相分、见分,皆是识所转变(转是生起义,转变即变生)。有所变即有能变,以能与所恒相待故。能变有二重︰(一)因能变;(二)果能变。
因能变有三解︰
(1)因能变唯自种子︰因,谓赖耶所摄持之种子,不论其为名言种子或业种子,相分种子或自体分种子,皆有能生果之功能,名因。此因种子,能变生心、心所之自体分(自体分与见分同一种子而生,故自体分种子即见分种子)、相分(别有种子之相分),及能变生后刹那之自类种子,故名能变(因即能变,持业释)。此解全依《识论》。
(2)因能变通种现︰窥基于《识论述记》十二中别出己见,以为种子为因变生现行固是因能变,现行为因而熏生种子亦应是因能变。此解于理可通,然摄法太广;以依此解,则一切行皆是因能变,安立因能变名反无用故。此解虽出自窥基,然慧沼作《了义灯》,已弃不用。
(3)因能变唯自体分种︰近人熊十力于所着《佛家名相通释》下云︰“因变,即种子为因,而生识体。果变,即由识体现起相见二分。(中略)如眼识心王自证分,从其自种而生;故说彼自种为因能变。即此心王自证分上,现起相、见二分;便说此心王自证分,为果能变。”熊氏此说,于相见同种家可通,于相见别种家说不通。何以故?以相分种子既不属因能变,亦不属果能变故。熊氏既许有一分相分别有种子,而又不说此种子是因能变,可见其摄义不周也。
故三说中,以第一说为胜。
1、等流习气:(是)由(前)七(转)识中(的)善、恶、无记(三性种子)熏(习于第八中),令(第八识中的三性种子,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长,(像这样的,就名为等流习气。而能为生起八识三性诸法的亲因缘者就是)。
论主说:习气是能生的因名,是现行所熏习成的气分,因为不论那一法发生现行活动时,不是活动过去就算完了,必然会有残留于第八识破中的影子,到了后来一旦遇到缘时,就发生生起现行的作用,像这样的东西,就称之为习气,如是习气,实际就是种子的异名,种子望它自身所生的现行而得名的,习气则是望于能熏的现行而得名,虽说有着这样得名的不同,实际种子就是习气,习气就是种子,一体异名而已。
此通于八识有为三性诸法的各各自果,可以引生等流果法能生的种子。望所生果,这是亲因缘,所谓自性亲因,亲能办生自体同性果法的真原因。
●作者:法空整理
【等流习气】
指亲因缘种子。又称名言习气、名言种子。为“异熟习气”之对称。“等”是相似之义,“流”是流类之义,“习气”为种子的异称;与所生之果(即现行法)流类相似的能生之因(即种子),即称等流习气。也就是指善、恶、无记等三性诸法中,能由善因引生善果,由恶因引生恶果、由无记因引生无记果的能生种子。熏成如是种子的能熏识为七转识。
等流————等是相似的意思,名之为因;流是流类的意思,名之为果。是果法,相似于因,是因的流类,善、恶、无记三性种子,各各引生自类的果,所以得等流名。
2、异熟习气:(是)由(前)六识中(的)有漏善、恶(二性),熏(习于第八中,成善、成恶种子),令(其)生长,(后从善、恶二业,招感第八识,受其苦乐果,是无记性,因果各各差别,名为异熟习气)。
论主说:如是善、恶业种子,为招异熟果的增上缘,亦可叫做助缘。能熏这习气的,是唯属于有漏前六识中善和恶的现行识,不过异熟习气,亦可名业种子,就是由业所熏成的种子。业有两种,就是善和恶。善业能招可爱的果,就是人天趣报;恶业能招不可爱的果,就是三恶趣报;而发这善、恶业的,是前六识。虽说通于六识,但若严格的讲,前五识只能随转发业,真正能发业的,是第六识。
论主又说:等流习气与异熟习气,看来好像是有差别的,实际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离了等流习气,异熟习气的自体,根本是不可得的。
有人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说有两种习气?
答:当知这是在特殊作用分点上而别立的“就是有漏善、恶二业的种子,它的自果即是生起善、恶二业的现行,在这点上名它为等流习气;而善、恶的种子,也能扶第八识和前六识的异熟无心的种子,使之生起现行,在这点上名它为异熟习气。这异熟习气势力强胜,不但生起自身之果,且能扶助其他的劣弱种子使之生果,这样地和其他的种子异其作用,故别得异熟习气的名。因为异熟无心法,它的势力羸劣,不能自生现果,必须依靠别的强胜的助缘方能生起。那强胜的助缘,就是这异熟习气。不但此也,假使没有异熟习气的扶助,虽修了善业,也不能感总报第八人天的乐果;虽造恶业,也不能招三途苦报的异熟果体;无异熟习气,有坏于因果赴感的正理。无异无记法失了扶助故,所以有别开异熟习气的必要”。
有人又问:如是等流、异熟二种习气,为什么都叫做因能变?
答:当知因是所由的意思。如等流习气,为等流果之所由生;而异熟习气,则是异熟果之所由生;因为如此,所以名因。此因能变生现行和种子,因即能变,名因能变。
所谓所变,在等流方面,就是同时八识三性各自生起诸法的现行和各自所引后念的自类种子,因为是自类种子之所变的;在异熟方面,就是第八识的以及六识中异熟无记的现行法,因为是由善、恶引业、满业种子之所变的。
【异熟习气】
为“等流习气”之对称。指能招感三界异熟果之业种子,即前六识之有漏善、恶业薰习第八识而生之业种子。习气,为种子之异称,以其具有薰习之义,故又称习气。此业种子即是第六识相应的善恶等思心所之种子,乃招感第八异熟识之增上缘,而第八异熟识则是一切有情总报之果体。
此种子有二功能:(一)自生现行之功能,(二)资助其他异熟无记之种子令生现行之功能。其中,自生现行之种子,称为等流习气;资助其他异熟无记之种子,称为异熟习气。盖此乃一体之二用,并非远离等流习气而另有别体。
所谓资助所生之其他无记之果,系指总报之第八识与别报之前六识;而第七识仅为无记,故非异熟因所摄,又具有覆蔽圣道之性质,故亦非异熟果。又总果之第八识,称为异熟或真异熟;别果之前六识,称为异熟生。此异熟与异熟生,合称异熟果。
二、果能变:(就是所)谓(由)前(面所说的等流、异熟)二种习气(的)力(量)故。(就)有八(个)识生(起自体分,再由此八个识的自体分,变)现(见相二分的)种种相。(八个识的自体分,是前等流、异熟二因习气所生的果,所以名为果能变)。
此果能变,又分为二:
一、是等流果:是由等流因结成的三性现行果。
二、是异熟果:是由异熟因结成的第八识的无记果。
【果能变】
“因能变”的对称。略称果变。唯识家就诸法唯识所变之义,称种子(被摄藏于第八识)生出现行的八识为因能变,而其所生的八识上会现出能缘、所缘之作用的见相二分,称为果能变。变是变现之意,因能现出能缘、所缘之作用,故又称缘变。
又,果能变之果,并非全指因所生者,而是能变现种种相的能缘之法。此方可称为果能变。此因种子亦为现行所熏之果,又能自类相生,似乎也可称为果能变。然而由于种子是识之所缘(即相分),故为果之所变而非能变。所以,论中所谓“有八识生现种种相”,只是说现行的果法称为果能变。
(如以)等流习气为(一种)因缘故,(那)八识(的)体相(就会)差别而生。(以什么因生什么果,就)名(为)等流果,(因为所生的)果(相)似(于)因(的)故。
此中所说的“体”,是指自证分。
相————指见分和相分。
所谓差别而生——————是说八种识的各各亲种,生起各各的现行。如眼识的亲种生起眼识的现行,耳识的亲种生起耳识的现行,乃至第八识的亲种生起第八识的现行,或说色种子生起色的现行,有漏种子生起有漏的现行,无漏种子生起无漏的现行。
(如以)异熟习气(一种)为增上缘(的力量,亦就是以善、恶业为一种助缘,招)感第八(果报)识,酬(它)引业(之)力,(常无间断的)恒(时)相续故,(像这样的,就)立(为真)异熟(这个)名,(就是第八识)。
(假若是由善、恶业所招)感(的)前六识,(因为它是)酬(先世)满业(的力量)者,(是)从异熟(识而)起(的,只可)名(为)异熟生,不(得)名(为真)异熟。
有人问:为什么?
论主回答道:(因为它是)有间断(的)故。
有人又问: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它们都名为异熟?
论主又回答道:(要知道),即(如)前(面所说的第八真)异熟(以)及(前六识的)异熟生,(因为它们都是异时而熟、变异而熟、异类而熟的关系,所以都)名异熟果,(由于)果异(于)因(的)故。(如果单名异熟,那是专指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果名异熟果,那就八识全收在里面,因为总报主,果是圆满的)。
此(前颂文当)中(所说的异熟,是)且(就)说(的)我爱执藏,(因它能执)持(善、恶一切)杂染种(子的,同时又是)能变(善、恶二种异熟)果识,(像这样的,所以)名为(真)异熟。(亦就名为初能变,并)非(是)谓(说),(异时、变异等)一切(业所感的,皆得名为能变果识)。
初能变所以特名异熟,有两种简别;
一、是简别前六识不是真异熟,能够称为异熟的,唯有第八赖耶识
二、是简别不是八地以上的真异熟,八地以上的第八识,虽还可以叫做真异熟,但已不是我执的恒爱着处,因为我执已舍了。
持杂染种————显示善、恶业果名识
能变果识————显示这不是能变中的因能变,因为因能变第八现行识,是不能受熏成种的,所以第八是我爱执藏。
乙二、广辨唯识丙一、明三能变丁一、初能变戊一、结前辨破
(上来)虽(然)已(经大)略说(了)能变三名,(然)而(还)未(能)广辩能变三相。
有人问:(能变三相有三),且初能变其相云何(是怎样的呢)?
颂曰
戊二、举颂总答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3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
4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初阿赖耶------------------------------------一、自相门
一、三相门异熟---------------------------------------二、果相门
八一切种--------------------------------------三、因相门
执受处---------------------四、所缘门
二、所缘行相门----不可知
了--------------------------五、行相门
三、心所相应门---------------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六、相应门
四、五受相应门----------------(相应)唯舍受-------------七、五受门
五、三性分别门----------------是无覆无记-----------------八、三性门
段六、心所例同门-----------------触等亦如是
七、因果譬门-------------------恒转如暴流-----------------九、因果门
八、伏断位次门------------------阿罗汉位舍----------------十、伏断门
戊三、广释颂意己一、正释颂意庚一、释三名辛一、总释三名
论曰。
(阿赖耶识这个名字,一般以为是大乘唯识所有的,实际小乘教典中同样是有的,所以)初能变识,大小乘教(都)名(为)阿赖耶。(阿赖耶识是印度话,玄奘三藏义译作藏,因为)此(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由于具有三藏义,所以名阿赖耶)。
【阿赖耶识】
瑜伽行派所说的根本心。音译又作阿梨耶识或阿黎耶识,意译为藏识、宅识等。向来的小乘部派佛教只建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瑜伽行派却认为在此六识的深处,有不断地生死轮回、经常都有持续活动的根本性的心,并称之为阿赖耶识。而最先提到此阿赖耶识的是《解深密经》。
关于阿赖耶这一词,原指贮藏物品的仓库或藏;详细地说,有(1)潜藏、(2)贮藏、(3)执着三意。依照此三意,阿赖耶识有如下三种特质:
(1)潜藏于身体中的阿赖耶识︰此识被认为潜藏于身体中,是以生理方式维持身体的根源性的心。它存在于身体的每个部位;不管睡觉或觉醒,都在心的深处持续活动。
(2)贮藏所有种子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名为一切种子识;被认为是种子(受表层性的身、口、意三业的影响而成)所停留的场所。过去的业变成种子在阿赖耶识中受薰习。盖被种植的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成长发展,其后遇缘而成为新的业并发芽,接着此业又会再种植新的种子。由于表层性的心(现行识)与深层性的心(阿赖耶识)的相互因果且有机性的关系而持续存在的情形,被称为阿赖耶识缘起说。而瑜伽行派又从“一切均由阿赖耶识所作”的立场,主张唯识说。阿赖耶识,不仅一方面产生眼识乃至末那识七识,同时也产生身体与自然界(器世间),并持续任持之。
(3)作为执着对象的阿赖耶识︰瑜伽行派在阿赖耶识之外同时又建立了一深层性的心,即称为“末那识”的自我执着心。而此深层性的自我执着心的对象又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的,绝不是常一主宰性的我(阿特曼)。然而从阿赖耶识产生的末那识,却将生出自己的阿赖耶识,误解其为我、自我、常一主宰的我,而加以执着。
阿赖耶识(藏识)其后又被分为能藏、所藏、执藏三方面来研究。“能藏”是指收藏种子,“所藏”是指收藏诸法所薰习的种子,“执藏”是就被末那识执着而言。阿赖耶识的异名,除一切种子识之外,又有异熟识、阿陀那识、无垢识等,而无垢识(阿末罗识)是指没有污染、无垢清净的阿赖耶识。从阿赖耶识中去除所有污染的种子,使阿赖耶识转化成极其清净、没有污染的大圆镜智,这是瑜伽行派的究终目的。
(所)谓(此阿赖耶识)与杂染(诸法)互为(因)缘故。-----这是正式解说阿赖耶识的能所藏义
由阿赖耶识为种子,生起杂染诸法的现行,这就是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在,同一时间,杂染诸法的现行,又熏成赖耶识中的种子,那又是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了。如在这更互为因的关系下,显示赖耶具有能所藏义。当第八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时,赖耶为能藏,为它所含藏的种子为所藏。
有情执为自内我故。---这是解释执藏
所谓诸世间有情的第七染污意,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自内我,所以名为我爱执藏。
所谓执藏————是我爱缘执之义,第八阿赖耶识见分,无始以来恒被有情(第七识)爱执为我,其情形恰如金银宝的库藏,为那所有者牢牢的执守着,一时一刻的也不放松,对这所执藏的赖耶,那能执藏者当然是第七识。
能藏(特种)------------------第八识
三能藏
(所藏------------------------种子)
(能藏------------------------七转识)
所藏
所藏(受熏)-------------------第八识
(能执藏------------------------第七识)
藏执藏
所执藏(我爱缘执)-------------第八识
(如)此(像上所说的三藏义),即(是)显示初能变识所有(的)自相。(说赖耶为能藏,是就因为这方面讲的,说赖耶为所藏,是就果的这方面讲的,因而明显的显示因果相,就是赖耶的自相)。
有人问道:赖耶识除了以能所藏义显示它的因果相外,难道就无别的自体相可得了吗?
论主回答道:(要知道,赖耶是以)摄持因(相与)果(相)为(它)自相(的)故。(自相,就是自体。自体是总,因果是别,自相摄持因果二相为自体,像这样的,又有什么不对呢)?
《述记》说:
“摄————是包含义,包二为一。
持————是依特义,以总为别所依特。
又,离因果二相,就无总,摄二为体,二是总之义,总是义之体,体与义为依名之为持,摄二义为体名之为摄”。
外人又问道:自相既是依于因果而有的,那它就应是假有而没有它的实在的自体?
论主回答说:不!不可这样讲!假定条然有因果二相,将之合为一个自相,那可说自相是假的,现有是离了自相就没有别的因果相,因果相是就自体上的别义说的,怎么可说自相是假!如说自相是假,那是绝对错误的!
外人又问:第八识有多位多名,为什么在三能变中,举异熟果相之名,于别释中乃说染分藏识之名?
论主回答说:此识(的)自相,分位虽(说是很)多(的,但因)藏识(的)过(失特别的)重,是故(特别)偏说。
论主又说:此中所说的自相,就是第八识的自体,分位虽说是有多种,要不出于如下八种;就是依止执受相、最初生起相、有明了性相、有种子性相、业用差别相、身受差别相、处无心定相、命终时分相。在这么众多的分位中,但以我爱执着现行位上的称名藏识的过失最为重大,所以特别偏说藏识,亦即以阿赖耶为此识的自相。
外人问:此异熟果报是怎样来的呢?
论主回答道:(当知)此(异熟)是(由生前运用六转识所造的善、恶之业,以此善恶业的力量),能(够牵)引(第八阿赖耶识到)诸(三)界、(五)趣、(四)生(去感受苦乐异熟果报,以此)善、不善(之)业(所招感的)异熟果(报)故,(就)说名(为)异熟。(假定)离(开了)此(第八阿赖耶识,小乘学派所说的)命根(之果)、众同分(之果)等,恒时(生灭)相续(的)胜异熟果,(根本是)不可得(的)故。
外人问:为什么?
论主回答说:因为命根是依此识相分种子而假立的,同分是依此识身心分位而假立的。
论主又说:第八识的果相,在有漏位中,是有异熟、等流、增上、士用四果的,前七转识乃至根尘,虽也可说具有等流、增上、士用的三果,但异熟果,在它们决定是没有的,唯第八识独得胜异熟果。
等——————是等化地部主张的穷生死蕴;上座部主张的有分识;大众部主张的有根本识。
所谓胜异熟果————是对异熟生说,余识或有名为异熟生,但绝对不可说胜异熟果。
此(异熟)即(是)显示初能变识(的)所有果相。(异熟这名,是依果相而立,随他业因而成自果)。
《摄论讲记》说:“果相,与因相相反的,唯从受熏方面安立。谓依彼能熏习的杂染品法,从无始时来所熏成的熏习,在阿赖耶识的后后相续而生中,引起本识内在的替移默化。这受熏而转化的本识,或因名言新熏而有能生性,或因有支熏习成熟而引起异熟识的相续,就是三相中的果相”。
(如是)此识果相,虽(如前说是有)多位多种(的,但善、恶业所感的)异熟(果位,较之前面我爱执藏位要)宽(得多,而且)不共(于其余的诸识,因真胜异熟果,唯第八识所独有的。因为如此),故偏说之。
此识果相虽多位多种——————阿赖耶可以分为三位:我爱执藏现行位、善恶业果位、相续执持位。亦可以分为五位;异生位、二乘有学位、三乘无学位、十地菩萨位、如来位。故称多位。此识具除离系果之外的四果: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故称多种。
【赖耶三位】
由“因位”到“果位”,将第八阿赖耶识之变化分为三段以说明之,称为赖耶三位。此系唯识宗之说。即: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为七地以前之菩萨、二乘之有学位,与一切凡夫等,自无始以来的第八识之位;于此位时,第八识系由第七末那识执有实我实法而成。
(二)善恶业果位,乃第八阿赖耶识善恶业之果报相继生起之位;此为八地以上至十地之菩萨、二乘之有余依位,乃至全部我爱执藏现行位的第八识之位。于此位中,第八识称为毗播迦,亦即异熟识。
(三)相续执持位,即相续执持种子之位;于此位中,第八识称为阿陀那,亦即执持识。谓自无始以来至佛果之尽未来际,在因位时执持善、恶、无记,与漏、无漏之种子,在果位时执持无漏最善之种子,能生起现行诸法。七地以前之菩萨及凡夫等之第八识兼具此三位,八地以上菩萨之第八识具有后二位,达于佛果后,其第八识仅具最后一位。通常将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时,主要系凸显我爱执藏之过失及众生第八识之自相。
异熟宽不共————在三位之中,异熟之名通二位;在五位之中,异熟之名通四位,故称为宽。四果之中,除异熟果之外的三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皆通余法,只有异熟果不通余法,故称不共。
外人问:颂文当中的一切种,为什么叫做因相?
论主回答说:(要知)此(现行阿赖耶识)能(够)执持诸法(自他)种子,(使)令(这些诸法种子完全的保存而)不(散)失故,(所以)名(为)一切种。(可见所说此识的因相,就是种子识,但现在望于能持种子这方面讲,姑且把它说为现行识)。
论主又说:本来三相皆是现行识,但因所望之义有别,所以说为自相、果相、因相三种。实际说来,于中并没有什么宽狭的差别,皆可通于现行识及种子识的。如前七转识,不管是它们的种子还是现行,皆是依于本识的,本识为它们的依持因。至本识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与一切现行诸法为因,证知因相是通于种子及现行的。
(假若)离(开了)此(能执持诸法种子的第八识,诸其)余(的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甚至无为)法,(不是有间断的,就是没有它的实体,再不然就是坚凝永恒的,要想它们)能(够普)遍执持诸法种子,(那是绝对)不可得(的)故。(因此,不得不承认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为因相)。
此(一切种名)、即(是)显示初能变识(的)所有因相。
此识(的)因相,虽(然说是)有多种,(如同类因、相应因、俱有因、持种因等。如是因相,虽则是有很多种,但同类、俱有、相应的三因,不但第八识有,其余诸识亦有,可是)持种(因的功能,唯独只有第八识有),不共(余法,因为余法没有这样的功能),是故偏说(之)。
有人问:为什么第八识没有异熟因?
论主回答说:所谓异熟因者,当知就是善恶业的异名,为招感未来苦乐不同果报的因。但为异熟业所招感的异熟报第八识自体,前面一再说过,唯是属于无记,怕以第八识不能说为异熟因。
有人问:为什么第八识没有遍行因?
所谓遍行因者,是指在吾人身心活动的烦恼中,那最强烈而为其它一切烦恼原因为烦恼,经论中称为遍行惑的,叫做遍行因,其性唯是染污的,而第八识性唯无记,所以第八识不可从遍行因生。
此识因相虽有多种———————唯识宗的十因当中,异熟识通八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不相违因。不通异熟因、遍行因。
持种不共————是说持种之能不共余法,余法不能有此功力,不是共故,只有第八识有持种功用。
(此)初能变识,(若)体(若)相,(亦即体上所有义相),虽(说是很)多(的,如从识体变为见相二分,为清净种依,为同类因等,为等流果等,可说多式多样的不是一种,然自证分只有(因、果、自)三义,所以)略说唯有如是(自、因、果的)三相。
辛二、别释种子壬一、正明种子
(上来虽已说明第八识能持诸法种子,可是还没有说明所持的一切种子是指是什么?所以针对识中所持的)一切种子相,应(当)更(加进一步的加以)分别,(才能真正了解种子是什么)?
外人问:(既然如此,那么)此(颂文当)中(是以)何法名为种子?(亦就是种子究竟是什么)?
论主回答道:(所)谓(种子,就是那被摄在第八)本识中,(所有能够)亲(自)生(起各各不同现行)自果(的)功能差别。(就是生起诸法各自现象的作用,亦就是诸法各自的亲因。如是差别的功能,唯识学上叫做种子)。
本识————乃是显示种子所在,简别不如经部师主张色心等持种
亲生自果———就是从自种子,亲生现行之果,简别异熟因望于所生果,不得说为种子,一定要望自品,能够亲生的话,方得名为种子
功能差别————简别现行的七转识,望于所生种,虽说是因缘,亦亲能生果,但因为是现行法,比较容易了解,所以不说功能,种子是难以了知的,所以以功能显种子义。
外人问;种子和第八识以及所生起的现行果法,究竟是一体呢?还是异体呢?
论主回答道:此(种子)与本识(以)及所生(的现行)果(法,是)不一、不异(的)。
外人又问:为什么?
论主又回答道:(因为阿赖耶的)体(与种子的)用、(种子的)因(与现行的)果,(在道)理(上)应(当是这样非一非异的)尔故。
无记
体----第八摄用归体(不异)
无记
体用门
无记
用----种子体用别论(不一)
三性
种现关系
因
因----种子将因属果(不异)
果
因果门
隐
果----现行因果别论(不一)
显
以体用门看:
第八识是体,种子是用。这第八识是有情的主体温表,种子是其作用。若果摄用归体,不管那种子,其性都是无记的,两者决不是别异。因为,体是用家之体,用是体家之用,怎么可以说异?假定体用别论,第八识是无记,种子熏于三性诸法,又现行三性诸法,必然是通于三性的,所以两者是异其性,不能说是同一。当知这就是体用门中,两者不一不异的关系。
以因果门看:
种子是因,本识是果。这本识是现行,种子是其生因,两者有着因果的关系,而因果假定是相顺的,这因种将属现果,因果是就完全没有别异。若种子是隐伏于第八识中的能生的作用不着,现行是种子所生,既然是显现的,当然隐显有别,两者不能完全是同一的。当知这就是因果门中,两者不一不异的关系。
与现行不一不异的种子,在清辨、安慧等论师,认为是假有无实自体的。如清辨向所主张的“胜义皆空,世俗假有”可知。种子是世俗谛,当然是假有的。安慧说种子属相分,因而亦是假有的。在安慧看来,见相二分俱是遍计所执,虽立一识种子,其体非是实物。
现在论主说种子与现行
(种子与现行),虽(是)非一(非)异(的,但决定不是假法)而是实有(的)。
有人问:为什么?
论主回答道:(当知)假法如无(法一样,犹如龟毛兔角一样的,不能为诸法的亲因,所以说)非因缘故。(但诸种子望于诸法,就是诸法的亲因缘,理当体是实有,不能说它是假)。
清辨、安慧接着难道:此(诸种子)与(他所生的现行)诸法,(他们之间的关系),既(然是)非一(非)异(的,那就)应如瓶等(一样),是假非实。(瓶等是由泥团构造成的,而泥团与瓶等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的,瓶等是假非实,谁个都承认的,所以种子亦应如瓶等是假非实)!
论主回答说:(这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若尔(假若如你们所说,凡是非一非异的,必然都是假有的,那么),真如(法性与诸法之间的关系,亦是非一非异的,难道真如)应(当亦)是假有?(如果你们真的)许(承认)(真如亦是假有的),则便无(有)真胜义谛,(真胜义谛假定真的没有,试问谁说有世俗谛?如是拔无二谛,试问又凭什么去修行而得成佛?是以我们不得不说种子实有)。
论主又说:然(而我们所说识中)诸(法)种子(是有),唯(是)依(于道理)世俗(谛)说为实有,(是)不同(于)真如(实有的)。
论主说:当知真如唯是胜义胜义实有,种子不是这样,不但是胜义有,亦通于世俗有。现在为了显示异于真如,所以说是唯依世俗,并不是不通于胜义。这末说来,种子与真如,实有的意义,虽说是一样,但世俗和胜义二谛,不能不有所简别。何况种子于俗谛中,固然可以名为实有,但一入于胜义谛中,就又成为虚妄假法,可是真如不同,不论在真在俗,悉皆是实有的,绝对不会变成假法。
讲到种子,向来分为有漏种与无漏种的两类:
(诸有漏)种子,(是依附于第八识的自体的),虽(说必须)依(于)第八识(的自)体,(然)而是此识(的)相分(所摄),非(是其)余(的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三分所摄)。
有人问:为什么唯是相分?
论主回答道:(因是第八识自己的)见分,恒(常)取此(自己的相分)为(所缘)境(的)故。
有人又问:就是差别功能的种子,为什么必须依于第八识的自体分?
论主回答说:这因第八识的自体分,为七转识现行所熏习的地方,而第八识的自体分,能接受它的熏习,所以第八识的自体分,就为种子之所依附。
论主又说:由于如此,护月论师说诸种子依于见分,为自证分之所缘,这是不对的,因见分只能缘于相分,是不能受熏的,所以种子不得依于见分。种子的依附处,虽说在自体分,但其对第八识体,不特有生果的功能之用,而且更能为体用的两者。
论体:诸有漏种(子)与(第八)异熟识。(到了摄用归体时,顺于本识的无记性,其)体(是)无(有差)别(的)故,(在三性中,性类是相同的,所以皆是属于)无记性(所)摄。-----(此是摄用归体)。
论用:(彼能生的种子)因(与所生的现行)果,俱有善、(恶、无记)等(三)性故,(所以种子之因通于三性,现行之果)亦名(通)善等(恶、无记三性)。-----(这是约差别门说,亦就是体用别论说)。
体------现行
第八识
体----------无记性-----摄用归体
用-------种子相分
用----------三性(引自果)---体用别论
(其次,说到)诸无漏种(子,此无漏种子并)非(是)异熟识性所摄故。
有人问:为什么?
论主回答说:(因为此无漏种子的体性是不顺于本识的体的,所以不论是)因(是)果,俱是(属于)善性(所)摄故。(所以此无漏种子),唯(独)名为善,(不得说为无记)。
论主又说:同时无漏种子,虽说也是依附于第八识的自体分,但它却不能成为见分的所缘,因为见分只缘于外,不能内缘自体分的,所以不是相分所摄,原因它们的体性、体类,不管那种,都是相反的。
外有又说:既然如此,难道:无漏种子如真不是见分所缘的境界,那就应当说它不是唯识
论主回答道:不!要知这虽不是见分所缘,但同样的是识自体,并不是离于识的,约这不离识义,说它亦是唯识,与唯识义是不相违背的。
外人说:若尔(假若是这样,无漏种不是异熟性),何故(瑜伽论第五十七卷)决择分(中)说二十二根,一切皆有异熟种子?(又为什么说一切)皆(是)异熟生?
现在所难问的,就是最后的三无漏根,既然亦被说为异熟,怎么可说无漏种唯皆善性而非无记?
论主回答说:(诸无漏种子),虽(然)名(为)异熟,(然)而(并)非(是)无记。
外人问:为什么?
论主回答说:(因为此无漏种子,其体并不是异熟,只不过由于它所)依(的识是)异熟(而已)故,(从所依的识得)名异熟种,(因为它是没有另外自体的,所以三无漏根只能说为是异熟生,不得说是真异熟,因为它是从异熟识中无漏种子所生的)。
有人又这样问道:无漏种子其体不是异熟,由于依于异熟识故,所以得名异熟,那末,无漏种子其体不是无记,由于依于无记的关系,理当亦应名为无记!所谓“依异熟故名为异熟,依无记故应名无记”。
论主解答说:(无漏种子与第八异熟识,是)异(不同)(的)性(质)相依,(犹)如眼等识(与所依的眼等根一样,(眼等识虽通于三性,但眼等根却是无记,绝对不可说识依于根,就随所依根名为无记。因此,无漏善种虽依无记的第八异熟识,但仍保持它的善性,并不因为所依的识是无记,能依的无漏种亦成无记,当知异性是可以相依的)。
论主又说:假定有人一定要说无漏善种依识名异熟,亦当令其从识名为无记。那末,识依于眼名为眼识,应亦从眼名为无记,可是事实不是这样!眼识依于无记眼根,并不隋于眼根名为无记,无漏种依于无记的异熟识,为什么要说它是无记?“此既不尔,彼云何然”?所以无漏种不名无记。
上来是约无漏种子本有边说,现在再约无漏种子新熏边说:
或(有认为)无漏种(子),由(于)熏习(的)力(量,展)转变(异到)成熟(的现行果位时,由于它是从因至果,从生至熟,变异而熟的,所以)立异熟名。(由于它是善性所摄的异熟,并)非(是)无记性所摄(的)异熟。(关于这点,我们必须分别清楚,不可随便混为一团)!
论主说:瑜伽论说二十二根皆名异熟,这有明文可证,谁也无法否认,但在诸经论中,从来不曾见到有什么地方,说是皆通无记,所以无论怎样,若有说无漏种通于无记,那是有背圣教的!
壬二、举执辨破癸一、举三偏执子一、执本有丑一、立义引证
一切种子虽说都是摄在第八赖耶识中,但诸种子究是怎样来的?为是先天本有的?还是后天熏成的?
论究到这问题,在诸论师之中,向有三师异说的,就是护月、难陀、护法三师的见解差别,彼此之间有着相当的诤论,谁都认为自己是对的。现在顺其次第论说之:
(在)此(讨论种子怎样来的这个问题)中:
有义:(是指第一家护月论师义)(护月论师认为):一切种子,(不论是有漏的,还是无漏的),皆(是先天的)本性(而)有,不(是)从(后天)熏(习新发)生(的。至于经论之中,有说)由熏习(之)力(而有,那不过)但(只)可(说是)增长(本来固有的种子,事实上,并不是另外熏习而产生的。所以说)但可增长。
主张种子本有,不能单凭自己说说就算,还得要有圣教为证,不然,很难让人信服,因此,现在特别引诸经论以为证明。
(首先)如(无尽意)契经说:一切有情(众生,从)无始时(以)来,有种种界,(就是有各种各样差别不同的种子。这些各种各样的差别种子,都是本来存在的,就)如(印度一种)恶叉聚(毒果)(很多很多的聚集在一起一样),法尔(自然而然)而有,(不必要假借其它事物造作而有)。
种种界————显示各各差别不同的种子,而这差别不同的种子,不是现在开始有的,而是从无始来一直都是这样本来存在的。如是各种不同的种子,好象印度一种毒果,很多很多的聚在一起。举这恶叉聚为喻,是因阿赖耶中有多界的。
恶叉聚————恶叉---即金刚子,是一种树的果实名,形如无食子,落地则多聚于一处,故称恶叉聚。
法尔————即天然,自然之意,意谓不借其它事物的造作自然而有。
无尽意经————无汉译本
(当知经中所说的)界,即(是)种子差别(之)名故,(不是指的另外什么东西)。
又(阿毗达磨)契经(中)说:(从)无始时(以)来(就有的)界,(是)一切(诸)法等(的所)依。
(当知此中所说的)界,(就)是因(的)义(意思)。(当然亦就是种子的别名,为众生无始来本来就成就的)。
《摄论讲记》说:“依世亲论师的解释:界,是一切杂染有漏诸法的种子。因无始来有这一切杂染的种子,有为有漏的一切法,才依之而生起。生起了有为有漏法,就有五趣的差别。假使除灭了这杂染种子,就可证得清净的涅盘-----无性及成成唯识论的解释:把依和界看成两个东西,说界是种子,依是现识;若说依就是界,认为有犯重言的过失。世亲、无性二家主要的差别点:世亲是从种子不离识体这一面谈,无性却把种子与现识分开来说”。
界——————是一切杂染有漏诸法的种子。因无始来有这一切杂染的种子,有为有漏的一切法,才依之而生起。生起了有为有漏法,就有五趣的差别。假使除灭了这杂染种子,就可证得清净的涅盘。
阿毗达磨经————无汉译本。
护月论师说:(除了经典,作为唯识根本论的)瑜伽(论)亦说,(有漏、无漏)诸种子(的自)体,(从)无始时(以)来,(其)性虽(说是)本有(的,然)而(还要)由染(污或者清)净(的两种现行去)新所熏发,(才可使本有种子增长起来。如有漏杂染现行的熏习,就可使有漏本有种子增长起来;无漏清净现行的熏习,就可使无漏本有种子增长起来。唯有经常的受到这样的熏习,才可发出现行的果法来。在现行果法没有生起以前,虽然受到熏习,只是熏增而已)。
护月论师又说:如分别说:于有漏染中,生起贪现行时,即熏本来有的贪惑种子心心增进,不不是另外熏成一个新的种子;生起嗔现行时,即熏本来有的嗔惑种种子心心增进,并不是另外熏成一个新的种子。贪嗔烦恼是这样,其他一切烦恼亦然。于有漏净中,生起有漏生得善现行时,亦熏识中本有生得善种子增长,更不另外熏成一个生得善的种子。生起有漏福德善现行时,亦熏识中本有福德善种子增长,更不另外熏成一个福德善的种子。
(瑜伽论卷二又有这样的说):诸有(具有)情(识活动的各个种)类(众生,从)无始时(以)来,(假)若(有可以)般涅盘法(的话)者,(那他)一切(有漏、无漏的)种子,(当然)皆悉具足,(因为不是没有法尔种子,可以说为具不具足的)。
(假若)不(具足)般涅盘法(的话)者,(那就)便阙(声闻、缘觉、佛果)三种菩提种子。
如是等(像这样的经论之)文诚证,(明有漏无漏的本有种子,并)非(是)一(种,确是很多的。在这里不作详引)。
丑二、以理自推
由来立种子本有说的最大根据,在五姓各别的教权与因果必然的原理
所谓五姓各别的教权,是说有情在先天上,由于无漏种子的有无,而有五种种姓的差别。诸经论中,如入楞伽经卷二、无上依经卷上、善勇猛般若经卷一、大般若经卷五九三、大庄严论卷一、瑜伽论二十一声闻地,皆说有五种姓别。
又诸有情(类),既(然)说(有)本有五种(种)性(的差)别故,(由此可知),应(该肯)定有法尔种子,不(是)由(于)熏(习之所新)生(的)。
【五种姓】
佛教教义。姓亦作性。略称五姓,或称五种种姓、五种乘姓及五乘种姓。瑜伽行派和法相宗认为一切众生先天具有五种本性,由阿赖耶识中无漏种子(没有烦恼所污)和有漏种子(为烦恼所污,受到束缚限制)所决定,不可改变。
《大乘入楞伽经》卷二称五种种姓为:声闻乘种姓,缘觉乘种姓,如来乘种性,不定种姓,无种姓。佛教认为,此五种种姓,证得的果位均不同。
1、声闻乘定姓(定姓声闻):闻佛声教而得觉悟,故名声闻。专门修习声闻因,而证声闻果,不想进求佛道,是名声闻乘定姓。
2、缘觉乘定姓(定姓缘觉):观察思维因缘生灭的法和理,契证真实灭谛,故名缘觉。专门修习缘觉因,而证缘觉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缘觉乘定姓。在大乘看来,这只是独善其身而不拯救众生。
3、如来乘定性(定姓菩萨):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证菩提果,是名定性菩萨(如来乘定姓)。以上三种统称“三乘”。认为这三乘一定会相应地达到罗汉、辟支佛、菩萨(或佛)的果位,故称定性。
4、不定种姓:指具有三乘本有种子,遇缘薰习,修行不定。若近声闻,就修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修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又修习菩萨法,究竟达到何种果位,不能肯定,是名不定种姓。
5、无种姓:无种,指无善根种子。生成邪见,拨无因果,不受化度,不求解脱,甘溺生死,是名无种姓,又名一阐提。谓不信佛法,无佛种姓,永远沉沦生死苦海,虽然能修得人天胜妙果报,却永远不能成佛。此五种姓之说,虽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宗所特有的主张,但思想来源很早。
(一)菩萨定姓───────顿悟──┐
││
│(二)独觉定姓─┐├定姓─┐
│├───定姓二乘──┘│
│(三)声闻定姓─┘│├有性──出世间
│┌独、声─┘成佛─┤
五姓┤├菩、声──┐│
各别├(四)不定种姓┼菩、独──┼渐悟───不定姓┘
│└菩、独、声┘
│不成佛
└(五)无性有情────────────────无性──世间
第一、菩萨定姓︰能法尔照见生法二空,发得四智,具有开觉佛果的无漏种子。
第二、独觉定姓︰只具有独觉果的一分生空无漏智种子,决定可证独觉,而终取灰身灭智,故得此名。
第三、声闻定姓︰只具有声闻果的一分生空无漏种子,决定悟证声闻果,而终取灰身灭智,故得此名。
第四、不定种姓︰这应具说“三乘不定种姓”。这是指具有菩萨、独觉、声闻各种种子,而经声闻、独觉果后,得转入菩萨乘,开觉佛果的人。如果详细地说,应有四类,即︰(1)具三乘种子者,(2)具菩萨、独觉二种子者,(3)具菩萨、声闻二种子者,(4)具独觉、声闻二种子者。就中,前三为不定姓,最后则属第二或第三的定姓。
关于第二的独觉定姓和第三的声闻定姓的差别,在《法华玄赞》中举有三同七异。即“三同者︰所断、所证及假择灭同义也。七异者︰利钝、依佛自出、藉教观理、四谛缘起、四果一果、练根时节、说法神通也。依前三同,化城为一,依七异故,羊鹿是别也。”
至于第五的无性有情,依《入楞伽》和《庄严经论》,亦有三类。即︰断善、大悲和无性的三阐提。就中,第一和第二,通一阐底迦和阿阐底迦;第三即正为阿颠底迦──无性有情。此三种人的分别,在《枢要》说︰“由此三人(断善、大悲、无性)及前四性,四句分别︰(一)因成果不成,谓大悲阐提。(二)果成因不成,谓有性断善阐提。(三)因果俱不成,谓无性阐提、二乘定性。(四)因果俱成,谓大智增上,不断善根而成佛者。”
所谓五种姓别————是指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阐提种姓。如是五姓,各各皆是有性,所以成为五种姓别。
又瑜伽(论五十七卷明二十二根中)说,(不但人类众生具有,就是)地狱(中受苦的众生也能)成就(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无漏根(的,不过这只)是(成就的)种(子,而并)非(是)现(行)。
又(瑜伽论三十五卷说,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时以来),展转(流)传(下)来,法尔所得本性住(种)性。(就是菩萨本性住种姓)。
瑜伽论所说六处殊胜的这话,一般学者肯定指为佛果位上的六处现行,就是依无漏种子生佛果根境六处殊胜,不能说是能持种的第八识,假定是指能持种的第八识,为什么要广说六处?何况有漏的识体,有什么殊胜可言?然而另有一些学不以此说为然,认出为六处,是指第六意处,亦就是指能持种的第八识,所谓殊胜,是指无漏种子,即显所持因性。于此两种说中,以后一说为是。
《瑜伽论》三十五卷说:“云何种姓,谓有二种:一、本性住种姓;二、习所成种姓。本性住种姓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姓。习所成种姓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姓”
【二种性】
本性住种性:此自无始以来,依附第八阿赖耶识,法尔所存之大乘无漏法尔种子也,此种性于我等具缚之身中亦自无始备于法尔,假令受六道四生之轮回,而于阿赖耶识之中,持之而不失坏也。
二、习所成种性:闻如来之教法,而起闻思修之三慧,新熏习有漏之善种,依此熏习力增长彼法尔无漏之种子者。具此本有新熏之二种性,而得完全菩提涅盘之妙果也。
法尔所得————就是本来成就。
由(上面所引)此等(三文),证(明)无漏种子(确是)法尔本有(的,并)不从(新)熏(才)生(的。经论中既然说无漏种是法尔本有,有漏种又是怎样呢?当知)有漏(种子),亦应(当是)法尔(本)有种,(现)由熏(习,只是令之)增长(而已,并)不(是)别(有新)熏(种子的)生(起)。
有人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在经论中没有提到?
论主回答说:这因有漏本有种子,从无始来曾经不断的现起,所以经论没有分明别说。在道理上讲,经论既明无漏法尔本有种,亦合有有漏本有法尔种。
护月论师总结说:如是(这样的)建立,(就会)因果(关系)不(相杂)乱。
一般说来,因果必是一因一果的,既不是多因一果,亦不是一因多果。若有认为种子唯是新熏,或许本有更有新熏,则现行之法时刻熏于种子,到后要生现行时,以无量种子而生一法现行,那就变为陷于多因一果的过失之中,违背这个因果必然的原理。因此,由立本有种子,各各唯生自果,因果得以不乱。如果不是这样,新熏的种子很多,它们生果的功能是平等的,有的生果有不生果,因果便会错乱,怎能建立正确因果!
子二、执重生丑一、立义引证
有义:(是指第二家难陀论师义)(难陀论师认为:种子为后天的东西,所以)种子(之所以为种子,不论有漏、无漏的那种),皆(是由现行的)熏(习而新)故(产)生(的。至于经论当中,说从无始而有,那并不是显示它的本有,亦就是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因为)所熏(与)能熏俱(是)无始(以来就)有(了的),故(所以)诸(有)种子,(从)无始(以来就)成就(的,无始熏习而有种子,所以一切种子,不外是新熏的。既然如此,种子必然由现行的熏习而生)。
难陀论师说:(此种子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习气的异名,此)种子既(然)是习气(的)异名,(所谓)习气,(就是现行熏习的气分),必(然是)由熏习而有,(决不是先天的)。如(胡)麻(中所有的)香气,(是以香)花熏(习)故生。
苣胜————就是胡麻,印度的风俗,欢喜用香油涂身。香油的制法,先将香花和苣胜埋入土中,使它坏烂,然后取苣胜油;胡麻的本身原虽没有花香,但经香花的熏习,压出的油,就有花的香馥了。这譬喻中,花是能熏,苣胜是所熏,苣胜与花俱生俱灭,久之,所熏苣胜,就带能生彼香的因性而生了。
难陀论师又说:(种子皆由熏生,不是我自己的主张,而有经说)。如契经(多界经)(中有)说,诸有情(众生的)心,(由于各种)染净诸法(之)所熏习(的原)故,(使)无量(的)种子之所积(聚会)集(于其中,由此故知,诸种子,皆由新熏习而有)。
难陀论师说:心以积集为义,亦即由积集种子而来。因为是这样的关系,所以知道诸种皆由熏习之所熏生,绝对不可说是本来就有,如有以为本来就有,那就大错特错了!
难陀论师又说:(不特经中是这样的讲,无著摄大乘)论(亦这样的)说:内种(决)定(是)有熏习(的,如果没有熏习就不得成为种子,可是)外种熏习,或(者是)有、或(者是)无,(那是没有一定的)。
内种————就是阿赖耶识中的能生性,内种思想的产生,原是从世间的外种子悟出来的。见到世间的谷麦种子有能生性,能生自果,所以把一切法的能生性,建立为种子。
外种————如谷麦等
再约教申理来说:
难陀论师又说:名言、(有支、我执)等三种熏习,(如是三种习气),总摄一切有漏法种,(没有不穷尽的)。
护月论师问:这三种习气是怎样有的呢?
难陀论师回答道:是由现行法熏习在阿赖耶识中的。
难陀论师说:彼(名言、有支、我执)三(种的习气),既(然是)由熏习而有(的),故(所以足以证明诸)有漏种,必(定是要)藉熏(习而)生。(假定不是由熏习生,名言等的三种习气,摄种应该不能穷尽,因为法尔本有的种子,是不在此中所摄的)
难陀论师又说:(要知道,不特诸有漏种是由熏习而有,就是诸)无漏种(的)生(起),亦(同样是)由熏习(而来的)。
护月论师问道:你们怎么知道?
难陀论师回答说:(无著的摄大乘论)说:闻熏习(是由听)闻(清)净法界(平)等流(出的)正法而熏(习生)起(的)故,(如是听闻的清净法界等流正法),是出世心(的)种子性故。
护月论师问:为什么?
难陀论师回答道:因为此清净法界等流正法熏习的种子,应知亦是法身种子,与阿赖耶识是相违的,非是阿赖耶识所摄,所以是出世心的种子性。
《摄论讲记》说:“谈到出世心的因缘,先要说到清净种子的来源。清净种子,就是正闻熏习的来由,是因为听闻最清净法界的等流正法。三乘圣法从此生的法界,是本性清净而离染显现的,所以叫清净法界。世尊远离二障,亲证这离言说相,不像小乘的但离烦恼障,所以最为清净。因大悲心的激发,怜愍救度一切苦恼有情,就从自内所证的清净法界,用善巧的方法,宣说出来。这虽不就是法界,却是从法界流出,是法界的流类,并且也还平等,相似。众生听此清净法界等流正法的影像教,也就熏成了出世的清净心种。譬如某一名胜地,我们从未去过,也不曾知道;去过的人,要使大众前往游览起见,就用摄机把它映下来,公示大众,并说明经过的山川道路。我们所看到的,当然只是这名胜的影像,并非本质,并非亲临其境,但因此我们心中就留下这名胜的影子,甚至发心前往游历。正熏习也是这样,清净法界究竟是怎样,众生没有亲证到,但由佛陀大悲显示出来,众生闻此清净法界等流的正法,也就熏习成清净种子了”!
《摄论讲记》又说:“闻熏习,不是赖耶自性,那它的自性是什么呢?正闻熏习种子的下中上品,它是法身的种子。法身的意义有广狭不同:有时,单指有情本具的如来藏性;有时,指赖耶转染还还净,因无量清净熏习而显现的大圆镜智;有时,总指佛果位上的一切。这里的法身,约果智的法身说。这是法身的种子,所以是法身所摄。闻熏习种子,与阿赖耶识相违,是能对治赖耶的,所以非阿赖耶识所摄。它是出世间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是因净法界而有的,所以在它闻熏习的时候,虽是世间,没有生起无漏心,却能成为出世心种子性。平等的世间杂染法,是、向生死方面走的,所以不但是恶,就是善心,也不能成为出世心的种子性。现在的闻熏习,虽是世间,而能成为出世的种子性,是因为它有掉过头来趣向涅盘的关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