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十二、领纳相

云何领纳相?谓随忆念过去曾经诸行之相。

这一大段一共是分三十一科,现在是第十二科「领纳相」。这个大科是「所缘差别」,这是修禅定的时候所缘境的不同。

「云何领纳相?」怎么叫做领纳相?「谓随忆念过去曾经诸行之相」,这是说这个修行人他内心里面随那个时候的因缘,忆念过去曾经经过的「诸行之相」,「行」就是有为法名之为「行」,就是经过事情的相貌在心里面现出来。这个「领纳」,过去诸行是所领纳的,能领纳的当然是这个人的心;这个心它在忆念的时候,过去诸行才显现出来的,若不念它是不现出来的,这是叫做「领纳相」。

卯十三、分别相

云何分别相?谓思未来诸行之相。

「云何分别相?」这是第十三。「谓思未来诸行之相」,这是说这个修行人他在静坐的时候,心里面在思惟将来的事情;将来的事情在现在来说是没有的,但是由心的思惟也就会现出来,那就叫做「分别相」。

卯十四、俱行相

云何俱行相?谓分别现在诸行之相。

这个「俱行相」是说什么呢?是「分别现在」,这件事在现在、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现在的有为法的相貌。这个有为法的相貌和能分别的心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叫做「俱」;过去的在现在来说也是不存在,未来的在现在来说也是不存在,所以那不是「俱」。曾经经过的事情,心里面再忆念会再现出来,这件事当然我们不修行的人也有这种事情。这个「分别相」、我们也有这样的事情,但是在修行人有多少不同。如果这个人修行的禅定深了,他思惟未来的行相,有可能是符合事实的,未来是有这种事情,他心里面会分别;若是修行的功夫没有那么高,那思惟未来诸行只是这么妄想,未必符合事实,这是有这样的不同。

卯十五、染污相及不染污相(分三科)∵∵辰一、别辨相(分二科)

巳一、举染污相

云何染污相?谓于有贪心、思惟有贪心相;乃至于不善解脱心、思惟不善解脱心相。

这是第十五科,十五科里边有「染污相及不染污相」,这两个相合在一科里面说。分三段,第一科是「别辨相」,「别辨相」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举染污相」。

「云何染污相?」怎么叫做染污呢?「谓于有贪心、思惟有贪心相」,这是说这个修行人,他还没能够断这个贪心,他心里面还是有贪心的,所以有贪欲的活动的,是有贪心,那么就是心里面有贪的种子,他有因缘引发出来,那么就是有贪心。「思惟有贪心相」,这个所贪的境界显现出来的时候,他思惟这个所缘境的时候贪爱心就现出来,所以叫做思惟有贪心的相貌,这就是染污心。贪是个染污,若没有贪就清净了。

「乃至于不善解脱心」,这中间就是「有瞋心、思惟有瞋心相;有愚痴心、思惟有愚痴相……乃至于不善解脱心」,一共二十个心,那么第十九就是「于不善解脱心」,还没有能够解脱一切烦恼的心,「思惟不善解脱心于」,这个心没有解脱,而心会思惟这个不解脱的相貌,那么叫做思惟不善解脱的心相。

巳二、例不染污相

云何不染污相?谓于此相违,当知即是不染污相。

这底下是第二科。前面是「举染污相」,这第二科「例不染污相」。怎么叫做不染污的心相呢?「谓于此相违」,就是与这个染污是相违的,就是「谓于无贪心、思惟无贪心相;无瞋心、思惟无瞋心相…乃至于善解脱心、思惟善解脱心相」,那么这就叫做「当知即是不染污相」,就是没有烦恼染污其心,其心就是清净了。这个心的本身,也不是染污、也是不染污,是无记的,它与染污心在一起活动就名为染污,与清净心在一起活动就名为清净;这个心本身是无记的,是这样意思。

辰二、出所观

此中已出离于断不修方便者,观有贪等;修方便者,观略下等。

这底下第二「出所观」。第一科是「别辨相」,就是别别地辨别染污相、不染污相,这是一科。第二科「出所观」,是标出来、就是提出来这所观察的行相。

「此中已出离于断不修方便者」,「此中」就是这个染污相、不染污相这里边,是「已出离」,就是已经发出离心的人,这个人他不愿意做生死凡夫了,他有坚定地、高尚地意愿想要做圣人,他有这样的意愿,已经出离了。发了这样的心,「于断不修方便者」,他应该努力修学戒定慧、断烦恼才对;但这个人发心是发心了,对于断烦恼这件事他不修方便,不实际上采取行动修四念处,不采取行动修止观,那叫做方便;或者止观,或者三十七道品,这些都是方便,他不修。不修呢,「观有贪等」,他若是注意自己的心相的时候,他心里面还是有烦恼;你发了出离心,只是发而已,你的烦恼还是在的。那个房子里有垃圾,你若不扫它就是在那里,它不会自动消失的;你若不修行,心里的烦恼还是在那里,观察还是有贪瞋痴等烦恼。

「修方便者,观略下等」,如果发了出离心,他就发心修行、修止观、修四念处、修八正道、修六波罗蜜,那么他就观察这个心有略、有散、有下、有举有这些不同的相貌。前面那个二十心里面有「略」,「略」就是修止的时候这个心与所缘不生分别叫做略。「下」就是惛沈,就是他开始修行的时候,心里面有的时候是止,有的时候是观,有的时候是惛沈,有的时候是掉举,就是还有这些事情。但是成功了的时候,烦恼种子都断掉了,那么就是没有贪心了,没有烦恼了就清净了。

辰三、释染净(分二科)∵∵巳一、染污心(分二科)∵∵午一、举有贪心

有贪心者:谓贪相应心,或复随逐彼品粗重。

前面第一科是「别辨相」,第二科「出所观」,现在第三科「释染净」,解释染和净。分两科,第一科是「染污心」分两科,第一科「举有贪心」。

「有贪心者,谓贪相应心」,就是有贪爱的境界就有能贪爱的心,这个能贪爱的烦恼与心在一起活动,那叫做「贪相应心」,这叫做「有贪心」。「或复随逐彼品粗重」,这个「贪相应心」是贪现行了,「彼品粗重」是没有现行的种子;或者说表面上他的心没有贪,但是还有彼品、彼类,彼贪一类的种子「随逐其心」没有舍离,那也叫做有贪心。这样讲,说是表面上没有贪心还不是靠得住,不能说决定就是清净;若有种子,还是不清净。所有这有贪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贪相应心,一个是没有相应但是还有种子存在随逐不舍,所以叫做「彼品粗重」。

午二、例余一切

如是由缠及随眠故,一切染污心,如应当知。

这第一科是「举有贪心」,现在第二科「例余一切」。「如是由缠及随眠故」,前面说有贪心;「如是」、这样子,由于你有烦恼的现行叫「缠」,还有烦恼的种子叫「随眠」,由缠及随眠的关系,「一切染污心」,就是有没有烦恼活动都是染污、不清净的,随其所应,应该明白是这样子。这件事当然是要学习过佛法的人,而这样子观察自己的时候才明白这件事。如果不大明白的人:我心没有贪心、我就是清净,我就是圣人了啊!那就变成增上慢了。所以现在这里面说你要注意,「如应当知」你要注意这个事情。

巳二、不染污心

以能对治缠及随眠故,成不染污。

这是第二科「不染污心」。前面说的是染污,这底下说不染污。「以能对治」,因为这个人发了出离心之后,他能够修四念处,由佛法来对治、来消灭这个烦恼缠和烦恼的随眠。心里面有正忆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身不净能降伏烦恼的活动,还不能够断烦恼的种子。要深入的观察心是无常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才能断烦恼的种子。所以「以能对治缠及随眠故,成不染污」就清净了,能断烦恼种子。所以非佛教徒也能得四禅八定,也没有欲界的烦恼了,但是不能断随眠,那还是不清净,是这样意思。

《披寻记》三九五页:

此中已出离于断不修方便等者:依世间道,已得离欲,名已出离。于断惛掉,未能勤修应时加行,是名于断不修方便。与是相违名修方便。云何名为应时加行?谓于时时间修习止相,于时时间修习观相,于时时间修习举相,于时时间修习舍相,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一卷八页)。不修方便者:观心有贪离贪,有瞋离瞋,有痴离痴,染污不染污相。修方便者:观心略、散、下、举、乃至广说,善解脱、不善解脱,染污、不染污相。如是染污、不染污别,随应当知。

「此中已出离于断不修方便等者:依世间道,已得离欲」,依世间的修行方法,能够离世间的欲,「名已出离」,我刚才不是这么讲的。这个是《披寻记》的作者这么解释,这叫做已出离,就是出离欲了,但是不是用佛法的方法离欲的。「于断惛掉,未能勤修」,这件事他不勤修;就是「未能勤修应时加行,是名于断不修方便」,这样讲。「与是相违」名叫做「修方便」。

「云何名为应时加行」呢?「谓于时时间修习止相」,就是这个修行人静坐的时候,「时时间」那个时候、那个时候,那么就修习止;说我心里面掉举了、散乱了,我就修习止把掉举、把散乱停下来;过一会儿我又掉举了、又散乱了,再修止相,所以「时时间修习止相」。「于时时间修习观相」,这个时候我心里面惛沈了、沈没了,那么我就修观,心里面去如理作意,或者是观察无常、或者观法无我、观一切法空、无相,这样子时时修习观相。「于时时间修举相」,这个修习举相,沈没的时候就可以修习举。这个举相,前面解释或观佛相、观佛的光明、修光明像,那么心就不沈没,不沈没就生欢喜;或者修举相,修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佛、法、僧、戒、舍、天,修六随念;或者自己有什么殊胜的功德,心里这样一观念的时候生欢喜心,这个沈没就没有了,那就叫做举相。什么时候应该修止,什么时候应该修观,什么时候应该修举,你就那个时候应该修止,修观,修举。

「于时时间修习舍相」,什么叫做舍呢?说我这个时候止得很相应,心里面不惛沈、也不散乱,明静而住,那时候应该修舍相;已经相应了,你不要再去动它,不要再去修止、再修举就不对了,要舍。我这时候修观,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修得很相应,就这样修就好了。就是正好的时候你就不要再动,那么叫做「舍」、「修习舍相」。止、观、举、舍,修止观的人,这是很重要的,要用这些方法来调,来调自己。「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一卷八页)」。

「不修方便者:观心有贪离贪,有瞋离瞋,有痴离痴,染污不染污相」,你没有修方便,那么人就是这样子,有的时候贪、有的时候不贪,有的时候瞋、有的时候不瞋,就是这样子。「修方便者:观心略、散、下、举、乃至广说,善解脱、不善解脱,染污、不染污相。如是染污、不染污别,随应当知」,你若修行的时候心就起变化,有这样事情。这是把这段文解释完了。

卯十六、正方便相

云何正方便相?谓所思惟白净品因缘相相。

这是第十六「正方便相」。这个「正方便相」,或者说这个「正」是什么呢?「正」就是无我,「正」就是涅盘,就是随顺进入涅盘的修行方法就是正方便相,就是合理的方便相,合理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谓所思惟白净品」,没有染污的清净善法,这一类的因缘相的相貌。

《披寻记》三九五页:

云何正方便相等者:谓若思惟如是如是守根门住,乃至正知住故,如是心不染污,名所思惟白净品因缘相相。

「云何正方便相等者,谓若思惟如是如是守根门住」,就是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常守护它,这些染污的东西不要进来。「乃至正知住」,乃至食要知量、初夜后夜要不能睡眠、要修习止观要修行,乃至一切时正知住故,这就叫做白净品因缘相的相貌。「如是如是心不染污,名所思惟白净品因缘相相」,什么叫做正方便相?就是这个。

卯十七、邪方便相(分三科)∵∵辰一、征

云何邪方便相?

就是不合道理的、增长贪瞋痴的这一切事情的相貌。

辰二、标

谓所思惟染污品因缘相相。

这是第十七科「邪方便相」;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标」、第三科是「释」。这底下就是「释」。

辰三、释

即是思惟如是如是不守根门住故,乃至不正知住故,如是如是心被染相。

「即是思惟如是如是不守根门住故」,这个「如是」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色是一个境界,各式各样的色就是「如是如是」,各式各样的音声也是「如是如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境界。「不守根门住」,不守护自己的六根。「乃至不正知住故」,那么这就是「如是如是心被染相」,心就被染污了。

这就叫做「邪方便相」,也就是一般的不修行人的相貌。

卯十八、光明相(分二科)∵∵辰一、征

云何光明相?

这是第十八科「光明相」分两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光明相」呢?

底下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明善取」又分两科,第一科「举二种」,举出来两种。

辰二、释(分二科)∵∵巳一、明善取(分二科)∵∵午一、举二种

谓如有一,于暗对治或法光明,殷勤恳到善取其相,极善思惟。

什么叫做「光明相」?这底下举出来两种。就是「于暗对治」对这个黑暗的对治;这个暗是外边的暗,就是夜间有暗、或者白天在洞里边也是有暗,那么这就需要太阳的光明、月亮的光明、或者灯的光明、或者其他火的光明,就能对治这些黑暗相。

「或法光明」,这个就是闻思修,对于佛法有闻思修的学习,你就有了佛法的光明,就是智慧,这个是能对治心里面的黑暗。那么对治心里的黑暗这件事「殷勤恳到」,这不是短时期就可以成功的,你要精进「殷勤」、就是一次又一次要这样去修行的;「恳到」而且要特别的诚貌,不是马马虎虎可以行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