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三、乱相(分二科)∵∵巳一、征
∵何等乱相?
∵「所缘差别」里面有征、有释。「释」里面先「辨相」,分三科;一个「标」、一个「征」、一个解释。解释里面先解释「四相」,第一科解释「四相」,第二科解释「三十二相」。这个「四相」里边第一科是「标列」,第二科「随释」,第三科「别广」。「别广」里面分两科,第一科「举应远离相」。「应远离相」里面第一科是「沈相」,第二科「掉相」,现在是第三「乱相」,就是修禅定的时候这些过失,也就是这些障碍。这第三个是「乱相」,什么叫做乱相呢?
∵∵巳二、释(分三科)∵∵∵午一、彼增上
∵谓不守根门等四,如前应知,是钝根性,多求多务、多诸事业,寻思行性。
∵「谓不守根门等四,如前应知」,这个「乱」就是散乱,心里面不能够寂静。什么原因会这样呢?「谓不守根门等四」,前面讲过,就是自己行住坐卧的时候不能守护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随意地、懈怠地向外攀缘,攀缘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第一个过失就是「不守根门」所以会引起散乱。第二个就是「食不知量」,饮食的时候不知道多少的量;或者吃得太少,或者吃得太多,也会造成内心的不安。第三就是「初夜后夜不能够悎悟勤修观行」,懈怠也是不行。第四个是「不正知住」。由于这四个原因所以会乱,静坐的时候心里面乱。
∵「是钝根性」,这个人他不是利根;是个钝根,根性非常的钝。「钝」这个字怎么讲呢?「钝」就是迟钝、就是缓慢,可以这么解释。就是他修学圣道的条件不够,他对于修学佛法的事情,像闻思修的这种事情,或者是信进念定慧这一方面,他都不及格,他的心力在圣道上,修止或者修观的时候「极迟运转、微劣运转」。「极迟运转」,就是特别的缓慢;「微劣运转」,「微劣」就是小小地有一点活动,不是一个有力量的一个活动,这样子他当然是不合适了、不相应了。对于修学佛法的事情,他不能够很快地能有所觉悟、能得圣道,他办不到这件事,所以叫「是钝根性」。「多求多务」,但是对于非圣道的事情,世间尘劳的事情,那他可是不同,「多求」,多所贪求,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多务」,他能用很多力量,他能发出了很多力量去做那些事情。「多诸事业」,他能计划出来很多事情,做这件事、做那件事。「寻思行性」,世间上这些尘劳的事情,他心里面会有很多计画,他会想出来很多事,这个人是这样的,这就叫做「钝根」。
∵这叫做「乱相」。这「乱相」这里分二科,第一科「征」,第二科「释」,这是「彼增上」,彼乱的增上,能帮助你乱,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能令你静坐的时候心里面乱,而不能寂静住,这是一个意思。
∵∵午二、彼行相
∵无巧便慧,无厌离心,不修远离。
∵这是第二科「彼行相」,就是那个乱的行相。前边说那几句话是「增上」,就是帮助他乱的力量很强;这个是说乱的行相,乱的相貌。
∵「无巧便慧」,他没有善巧方便的智慧;修静坐的时候若是心里面惛沈了,就想辨法把惛沈破除去,叫心里面不惛沈明静而住;若心里面掉举了,想辨法把掉举停下来,叫心里面明静而住,然后或者修不净观、或者修无我观。但是他没有这种智慧,心里面来了惛沈就叫它惛沈,来了掉举一直地就是掉举,他不能够巧便地调转,他不能,没有这种智慧。「无厌离心」,来了惛沈也好、来了掉举也好,他没有厌离心;这个没有关系!止观修不来,没有关系!就是这样意思。对世间的尘劳有欢喜心,「没有关系!」他不厌离这些生死惑业苦的事情。
∵「不修远离」,有这些惑业苦的业障现前的时候,他感觉没有关系,不厌离,所以也不远离这些事情。不远离;说我做不得主嘛!我也想远离,但是做不得主,所以不修远离!这经论上佛菩萨有开导,可以修一种对治的法门,就能够远离一切杂染的事情,但是不修!他不修!
∵∵午三、彼缘境
∵于胜境界,不乐攀缘,亲近愦闹,方便间缺,不审了知乱不乱相。
∵「于胜境界,不乐攀缘」,对于禅定的境界,对于出世间圣人的境界他不欢喜去攀缘、去思惟观察,不欢喜。「亲近愦闹,方便间缺,不审了知乱不乱相」,对于愦闹的事情、障碍修道的这一切愦闹的事情「亲近」,他欢喜去接近;说什么地方风景特别好,那他要去看看,忽然有什么事情有特别的地方…;总而言之,这些散乱放逸的事情他欢喜。「方便间缺」,能得圣道的这一切的事情他都缺少,没有这些行动,这些行动不欢喜。「不审了知乱不乱相」,他不能够认真的知道,这是乱相于圣道有妨碍的,这是不乱相是能修学圣道的,他对这个乱不乱的事情他不去认真的去观察,他不管,没有关系。这就叫做「乱」,这个「乱」是这样意思。
∵∵《披寻记》三九一页:
∵不审了知乱不乱相者:于心住中若有诸相寻思及随烦恼令心流散扰动,是名乱相。若住一境,依六种想作意思惟:谓无相想、无分别想、寂静想、无作用想、无所思慕无躁扰想、离诸烦恼寂灭乐想,名不乱相。如下〈声闻地〉释(陵本三十二卷五页)。
∵「不审了知乱不乱相者:于心住中若有诸相寻思及随烦恼令心流散扰动,是名乱相」,「于心住中」就是在静坐,令心明静而住的这种境界里边「若有诸相」,你心里面有这个色声香味触的相、有男相女相、或有老病死的相,就是有这些相的扰乱。「寻思」就是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各式各样的寻思。「及随烦恼」,就是贪欲、瞋恚、散乱各式各样的这些烦恼。「令心流散扰动」,这个「相」、或者「寻思」、或者「随烦恼」令这个人的心流动散乱、不安静,扰动不安静,「是名乱相」,这叫做乱。这可见有三种:一个相,一个寻思,一个随烦恼,这三种令他散乱。
∵「若住一境」,要是这个修行人他的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不乱,「依六种想作意思惟」,他依止六种的观想去警觉自己去思惟,「谓无相想、无分别想、寂静想、无作用想、无所思慕无躁扰想、离诸烦恼寂灭乐想」,这叫做「六种想」。
∵「无相想」就是静坐的时候心里面没有色声香味触的相、没有男女的相,也不去思惟这些老病死令心杂乱的相,没有这些相;「无相」、没有相,心里面是想但是没有这些相的想。「无分别想」就是没有那个寻思的想,没有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那些寻思,没有那些寻思想叫「无分别想」。「寂静想」就是没有五盖;贪欲、瞋恚、高慢、疑惑这些想。「无作用想」,因为没有相想,相的作用就没有了;这个相令你心里面散动;这是没有相的作用。「无所思慕无躁扰想」,没有那个寻思;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那些寻思,没有寻思的时候心里面就不会思慕、也没有躁扰想。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亲里寻思,就是心里面思慕;亲里寻思,我想我家里的人,想我的好朋友,那么就思慕,心里面躁动扰乱。现在没有这种寻思,所以就「无所思慕无躁扰想」。「离诸烦恼寂灭乐想」,你没有随烦恼,没有贪欲瞋恚等等这些随烦恼,心里没有这个烦恼,所以心里面很寂灭,灭除这一切,心里面很快乐,「寂灭乐想」。「名不乱相」,这就是你静坐的时候心里面没有乱的相貌。「如下〈声闻地〉释(陵本三十二卷五页)。」
∵∵辰四、着相(分二科)∵∵巳一、征
∵何等着相?
∵前面沈、掉、乱这三种相解释完了,现在是第四种「着相」。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什么叫做「着相」呢?「着相」怎么讲呢?底下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彼增上」。
∵∵巳二、释(分二科)∵∵午一、彼增上
∵谓不守根门等四,如前应知,是钝根性,是爱行性,多烦恼性。
∵「谓不守根门等四」,还是这件事。可见静坐的人不守根门、食不知量、初夜后夜不勤修悎悟不勤修观行、不正知住,这都是障碍自己用功的事情。「如前应知」,像前面说了,这应该知道。「是钝根性」,这个「着相」的人、有着的这个人是个钝根性。「是爱行性」,那个惛沈是个愚痴的行性,现在这个着「是爱行性」,就是他的爱欲心特别多,爱欲心多。「多烦恼性」,你有爱烦恼就会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烦恼也随着都来了。
∵∵午二、彼行相
∵不如理思,不见过患,又于增上无出离见。
∵这第二科是「彼行相」,彼那个着相是什么样的相貌呢?是「不如理」的思惟,什么事情他不能有智慧地思惟,总是用情感去思惟事情。「不见过患」,不能够觉悟五欲是有很多的过患,令你能自害、他害、俱害,现法罪、后法罪、现法后法罪。「又于增上无出离见」,这个「增上」是什么呢?就是更好的色声香味触,就是这个。有「增上生」、有「决定胜」这两种,这「决定胜」是修出世间道,这个「增上生」就是世间善法。世间善法做什么呢?就是你将来得到更好的、更殊胜的人间的果报,或者天上的果报。人间的果报也好,天上的果报也好,总而言之就是个欲,对这件事「无出离见」,他没有出离心,他没有出离的思想,没有这种思想。所以叫做「着」,原来这个「着」实在就是爱,就是这样意思。
∵∵《披寻记》三九一页:
∵是爱行性等者:于资生具为性耽染深生爱着,由是说言是爱行性。或为贪瞋痴慢寻思随应现行之所染污,由是说言多烦恼性。于增上生难使远离、难使厌患,由是说言又于增上无出离见。
∵「是爱行性等者:于资生具为性耽染深生爱着」,人的衣食住是资生具,他就是爱着这个,深深的爱着,「由是说言是爱行性」。「或为贪瞋痴慢寻思随应现行之所染污,由是说言多烦恼性」。「于增上生难使远离,难使厌患」,他也不能远离,说这样人要出家就是很难了,「由是说言又于增上无出离见」。
∵∵卯二、例应修习相
∵对治如是应远离相,随其所应当知即是应修习相。
∵这底下第二科「例应修习相」。前面是说「远离相」,远离这四相:一个沈、一个掉、一个乱、一个着,对治这四个是「远离相」,前面这个五盖曾经提过,能够依佛说的各式各样的法门,或者是不净观、或者是缘起观、或者是光明,各式各样的法门,能消除去前面的远离相,这远离相应该远离的。「随其所应当知」,后面也有、前面也有,都说过。「即是应修习相」,这个应修习是应该成就的,把这个清净的功德成就了,染污法就远离了。
∵∵丑二、三十二相(分二科)∵∵寅一、标列
∵复有三十二相。谓自心相、外相、所依相、所行相、作意相、心起相、安住相、自相相、共相相、粗相、静相、领纳相、分别相、俱行相、染污相、不染污相、正方便相、邪方便相、光明相、观察相、贤善定相、止相、举相、观相、舍相、入定相、住定相、出定相、增相、减相、方便相、引发相。
∵前面这四相是「应远离相」说完了,这底下又有「三十二相」,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还有三十二相,这个修行人应该是要注意,什么三十二相呢?先列出来,「谓自心相、外相、所依相、所行相、作意相、心起相、安住相、自相相、共相相、粗相、静相、领纳相、分别相、俱行相、染污相、不染污相、正方便相、邪方便相、光明相、观察相、贤善定相、止相、举相、观相、舍相、入定相、住定相、出定相、增相、减相、方便相、引发相」,一共是三十二相。我倒没有去数这个数,有三十二相。
∵∵寅二、随释(分三十一科)∵∵卯一、自心相(分二科)∵∵辰一、征
∵云何自心相?
∵这以下第二科「随释」,随其次第加以解释,分三十一科,三十二相分三十一科解释。第一科是「自心相」,解释这个「自心相」,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这三十二相列出来以后,这底下解释,怎么叫做「自心相」呢?我们自己的心的相貌是什么样子呢?谁都有心,但是自己的心的相貌是什么样子?未必能明白。
∵这底下就加以解释,第二科解释,第一科「标取相」,先举出来自心的相貌。这个「取」在这里来说就是认识,认识自己心的相貌。
∵∵辰二、释(分二科)∵巳一、标取相
∵谓有苾刍,先为烦恼染污心故,便于自心极善取相,如是如是心有染污,或无染污。由此方便,心处沈等,由此方便,不处沈等。
∵「谓有苾刍,先为烦恼染污心故」,旧的翻译叫「比丘」,新的翻译叫「苾刍」,音稍稍有点不同,就是出家人,受了大戒的人。「先为烦恼染污心故」,以前没有出家的时候,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我的心为烦恼所染污的缘故,感觉是不对劲,所以出家修行。「便于自心极善取相」,感觉到我的心为烦恼所污染的时候,这件事是有大患的,要赶快地解除去这个染污,要对治、要消除去这个染污。那么怎么样办法呢?「便于自心极善取相」,先决条件就是对于自己的心要「极善取相」,尽其所能地达到极点,要认识自己心的相貌,先要认识。
∵「如是如是心有染污,或无染污」,这个「如是」指境界说,遇见这样的境界、遇见这样的境界,心就有染污了;遇见了这样的境界、这样的情况,就没有染污了;就是有染污和无染污,这个染污、无染污《披寻记》里解释很详细。「由此方便,心处沈等,由此方便,不处沈等」,因为这个比丘是出了家,就学习佛法;学习佛法的时候,他就用,他把所学习的佛法,在日常生活上、在自己行住坐卧上就使用它,使用它来调这一念心,「由此方便,心处沈等」,若是由于有这样情况的时候,心就会处于沈、掉、乱、着,就处于这个境界里面,这个心就在这样的颠倒境界里面。「由此方便」,这个「方便」就是不用佛法来对治,还是原来的旧家风,这样的情况心就处于沈、乱、着等的情况里面。「由此方便,不处沈等」,若是修学佛法,用佛法来调的话,你若肯这样努力,「方便」就是这样努力去修行的话,「不处沈等」,我这一念灵明的心就从那个沈、掉、乱、着里面解脱出来了,就不处于沈掉那四种颠倒里面了,就清净了。这就是这个比丘出了家以后,他能这样子来调心,就是这么意思,这叫做「自心相」,就是认识自己的心的相貌,常这样用功。
∵这是「标取相」。第二「释沈等」,解释沈等。
∵∵巳二、释沈等
∵言沈等者:谓沈等四,乃至令心碍着之相,或复于彼被染污心。
∵前面这节文有「处沈等、不处沈等」,这「沈等」是什么呢?「谓沈等四,乃至令心碍着之相」,就是前面说的那个四种,沈、掉、乱、着这四个相。「乃至令心碍着之相」,沈、你若不调它,自己在尘劳里面的情况,你跳不出去这四个相,一个沈、一个是掉、一个乱、一个着,乃至在色声香味触里面去熏习,就是令你心碍着之相,他是不能够解脱的,所以是「碍」;他是把你系缚住了,所以是「着」,「碍着之相」;这个沈就是这样意思。「或复于彼被染污心」,或者说这个心被色声香味触各种杂染的境界染污了,这也叫做沈、也就叫做掉、也叫做乱、也叫做着,是这样子的意思。底下《披寻记》说得详细。
∵∵《披寻记》三九二页:
∵云何自心相等者:此中略以二义释自心相:一、于自心遍知杂染还灭方便善巧相,二、于自心遍知杂染爱乐及过患相。此复云何?谓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不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如是差别,名自心相。若诸苾刍,先为贪等烦恼染污其心,便于自心极善取相,遍知自心,由有贪性乃至不善解脱,如是如是心有染污。又知自心从贪等出,安住离贪等中,如是如是心无染污。又由不守根门,乃至种种广说为方便故,心处沈等;与此相违,不处沈等。如是一切皆能偏知,数数思择令心离染,安住无染,是名遍知杂染还灭方便善巧相。或复于彼被染污心,了知长夜爱乐杂染,虽或暂时从杂染出,然复速疾还入染中。又于彼心了知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能为俱害,乃至广说为缘生彼所生身心忧苦,是名遍知杂染爱乐及过患相,〈声闻地〉中广辩识身便知(陵本五十一卷十三页),今准彼释。
∵「云何自心相等者,此中略以二义释自心相」,这一大段文字,《瑜伽师地论》文是用两种义来解释「自心相」。第一「于自心遍知杂染还灭方便善巧相」,这是一个意思。「二、于自心遍知杂染爱乐及过患相」,这是一种。因为知道心里面是杂染爱乐有过患,所以就要有「还灭方便善巧相」,是这么个意思,这两个相是有关连的。
∵「此复云何?」,这两个又是怎么个意思呢?又加以解释。先解释「自心遍知杂染、不杂染相」,「谓有贪心、离贪心」,这个心的相貌有这么两种,见到可爱的境界就有贪心,或者是远离了贪心。「有瞋心」,遇见一种境界心里面愤怒了、或者是不愤怒,「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遇见一种境界不明白道理,不认识它的真实相,为它所蒙蔽有所执着,那么就是痴心;或者是远离了痴心。「略心、散心」,这个「略」在这里边的意思,是修学佛法、修奢摩他的止,使令这个心集中于所缘境上,远离一切沈掉,使令心里面明静而住,这叫做「略」,这样意思。「散心」,或者是心里面不用法来约束,心里面就散乱。「下心」,就是惛沈睡眠令心下。「举心」就是心里面不睡觉、不惛沈的时候,心里面就是浮动,这叫做「举心」。「掉心、不掉心」,掉心前面有解释过,在一个可爱的境界上心里面浮动、掉心;「不掉心」、远离了这些掉动的事情,心里面寂静住。「寂静心」心里没有烦恼的扰乱叫寂静心;有烦恼的扰乱就是「不寂静心」。「定心」,心里面寂静了而能进入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叫「定心」了;「不定心」没能得禅,心里面不定。「善修心,不善修心」,或者是得了禅定用佛法来修行,使令你得大自在,远离爱见慢的烦恼,使令入住出得大自在,那么叫「善修心」;你没能这样用功,「不善修心」。「善解脱心」,你修四念住能令你这个心从一切烦恼里面解脱出来,那么叫做「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你不修四念住,你就不能得解脱。「如是差别,名自心相」,前面这个我数了一下一共是二十个心;如是差别叫做「自心相」。
∵「若诸苾刍,先为贪等烦恼染污其心」,我们用功修行的时候,我这个心「为贪等烦恼染污其心」,「便于自心极善取相」就认真的来认识自己的心;那就是得要从早晨一起来,到晚间睡觉之前的时候,时时的看自己的心怎么反应,遇见什么境界的时候怎么反应,这还是不容易;时时的来看自己的心相,还是不容易,「便于自己极善取相」。
∵「遍知自心」,就是普遍的;在时间上是普遍的,在境界上也是普遍的。说是我们出家人说要修行,第一件事就是这样修行;开始修行的时候就是这样,先是一直地看住自己的心在怎么样,要做这件事。这样子「遍知自心」,约境界也是普遍的,约时间也是普遍的,知道自己的心「由有贪性乃至不善解脱」,一共是二十个心,在这个地方就是十个心。「如是如是心有染污」这就是染污;二十个心,十个是染污的、十个是清净的。「又知自心从贪等出」,我这个时候用佛法来调的时候,我这个心就从贪解脱出来不贪了,有如理作意。「又知自心从贪等出,安住离贪等中,如是如是心无染污」,前面是说染污,这是说心不染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