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三、倒等流

倒等流者,谓邪见,边执见一分,恚,慢,及疑。

这是「烦恼杂染」,里面一共是九科,现在是第七科「烦恼颠倒摄」这一科。这一科第一科是「举颠倒」讲完了,现在第二科是「烦恼摄」。「举颠倒」,就是举出来那七种颠倒,然后又加以解释。第二科「烦恼摄」,就是颠倒和烦恼配合一下彼此的摄属。这里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列」,标列就是前面说的「当知烦恼略有三种,或有烦恼是倒根本,或有烦恼是颠倒体,或有烦恼是倒等流。」倒根本是什么,谓无明。颠倒体者,谓萨迦耶见、边执见一分,见取、戒禁取、及贪。这是四种「颠倒的体性」,四种颠倒的体性,在十种烦恼里面就是萨迦耶见,边执见的一分,见取,戒禁取,加贪。这里一共是五种。剩下来就是第三科「倒等流」。

这十种烦恼配这四种颠倒,只说到五种。刚才说的萨迦耶见,边执见一分,见取,戒禁取及贪,只说到这五个,五个实在只是四个半,其余的没有标,没有说出来,其余的没有说出来,究竟那是怎么回事情?这就属于第三科「倒等流」,就是颠倒法的同一类性质的东西,虽然没有把它放在里面,但是它也是它的同类性质的,就是这样意思。

那几种呢?「谓邪见」,十使里面的那个邪见,还有「边执见」的一分,前面说边执见的一分就是常见,那是颠倒体里面的。那么还剩下来的边执见应该就是断见,断见没有放在里面,它就属于等流了。还有「恚、慢」,恚和慢和疑也没有放在颠倒体里面。那么它这几种属于什么呢?属于是倒的等流。

前面说颠倒的根本就是无明,完全是由无明里面出来的。「无明」,就是不知道一切法都是虚妄的,执着是真实的。从这里面看出来,执着有我见,有常见,有断见,有邪见,有见取,戒禁取,有贪,恚,慢,疑这几种,所以剩下来的就还是这些颠倒的等流,同一类性质的,遭遇到不同的情况,所生起的反应,就叫做「倒等流」。

这个「邪见」,拨无因果,这也是无明,也是这样子。

「边执见」,前面常见之外是断见。断见,不知道因有感果的作用,得到果以后,他又会去生出来种种的烦恼,生出来种种的业力,又去感果报。由因而果,由果而因,就是相续不断的流转下去,不是断了的。但是人有无明的关系,就是智慧不对,就是颠倒执着,执着是断的,所以还是颠倒的等流的。

「恚」,就是瞋心,瞋心就是这里面说是…「贪、恚、慢、及疑」是怎么回事呢?是外道他执着边执见,执着有身见,有各式各样的执着。你赞叹他呢?他还算欢喜,你若回驳他,说他:你说的不对,你是邪知邪见。他就会「恚」,就瞋恨了。这是在他的「见」、在他的思想上引起的愤怒,引起的这个瞋恨心,那叫做「恚」。不是我们一般的贪着五欲,满意了就贪,不满意就会恨,和那个不同。那个是属于爱烦恼,这是见烦恼的。

这个「慢」,就是他有这个思想的时候,有所执着的时候,那么当然他是慢,他就高举,心里面就是轻视别人,认为自己有高尚的理想,所以那就叫做慢。但是究竟怎么回事?他还是有「疑」的,没有见道,只有佛教徒得入圣道的人,没有疑。得入圣道,得初果以后也好;大乘得了无生法忍也好,对人生的真相,诸法的真实相没有疑问了,决定是这样子。不会你张三、李四说出个什么理论来,他会动摇,没有这回事情,不随别人的舌头转了。但是没有入圣道不行。比如说是外道,他心里面虽然和别人讲,宣扬他的真理,好像他好像真实的,但是他心里还是不决定的,所以他还是有「疑」。还是由那无明里面流露出来这么多的烦恼的,所以这是倒的等流。

辰三、别广

此中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边执见一分是无常常倒。见取是不净净倒。戒禁取是于苦乐倒。贪通二种,谓不净净倒,及于苦乐倒。

「此中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这是第三科「别广」。「烦恼摄」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列」,第二科「随释」,现在第三科「别广」,就是详细的把它配一配,和这个颠倒、和烦恼说一下。

「此中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就是在无我法中,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嘛,他偏要执着有一个我,这是一种颠倒。

「边执见一分,是无常常倒」,就是执着有我,执着这个我是常恒住、不变异的。

这件事我们若是修无我观的话,你非要清楚的知道这个常倒不可,就是在有老病死、有生灭变化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个不老病死的「我」,你一定要…没有我,究竟什么是「我」?你要清楚。执着有我…我们再去听现在的大德也好,古代大德也好,有的时候他开示我们,什么叫做「无我」?他只是说没有我,而不说「我」的相貌。我们后来学习的人就迷迷糊糊的,只是说没有我,山河大地没有我,色受想行识没有我,究竟什么是我?我是什么样子?他不说,他不讲。不讲,你就不知道,你的无我观怎么修呢?没有办法修。只是用一般的人情样子去说,那怎么能得…无我是圣人的境界,那样讲无我,怎么能是圣人呢?这是一个问题。

所以《阿含经》你不注意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智度论》你不注意学习,就有这个问题。对这个我,无我都搞不清楚。但是从来这边讲这个,讲那个呢?结果还是「有我」。还是说有我,不然的话这个理论说不过去,于是乎佛教的真理弄的混乱,思想混乱,就是有这个问题。现在《瑜伽师地论》不是,我刚才说《大智度论》也是,它清清楚楚说出来什么叫做我,就说「无我」。这样子这无我观你才能修嘛!所以在这个身体里面,在这个老病死里面没有这个我,你要清清楚楚的,不是说要疑问,不是那么回事。

「边执见一分」,就是那个常我、常见。边执见一共两个,现在说其中的一分是常见。这个「常」怎么回事?常是无常常倒。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都没有常恒住的东西,但是就执着有个常恒住的我,所以叫做「常倒」。

「见取,是不净净倒」,这十使里面也有「见取」。这个见取前面也讲过,就是外道他认为他的思想是最殊胜的,最胜,最上,最微妙,最第一的,是最好,你们的思想都不如我,就是这个想法。是「不净净倒」,因为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不是一个美妙的思想,他认为是最好的,所以是「不净净倒」,这样意思。

「戒禁取,是于苦乐倒」,外道修这个苦行,就持一种戒,持这个牛戒、狗戒、鸡戒、还有学鹿,鹿戒,学这种戒是一种苦行。或者是太阳,用太阳晒,四面都是火,修这种苦行。这个苦行,实在是苦而认为是乐,认为这样将来可以升天,怎么、怎么的,等这苦恼受完了,将来就升天了。所以他那种就是一种「于苦乐倒」,在苦恼的境界上认为是乐。

「贪通二种」,那个贪的烦恼就是爱着他的思想,那么这个通于二种,「谓不净净倒,及于苦乐倒」,通于这个。现在这一大段文,就把颠倒和十使,十种烦恼,完全配合完了,这样意思。

寅八、烦恼差别(分二科)卯一、标列

烦恼差别者,多种差别应知,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栀、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如是等类烦恼差别。

「烦恼差别者」,前面是第七科「烦恼」,颠倒、烦恼的配属。现在是第八科「烦恼的差别」。烦恼的差别和前面烦恼的分别也不一样。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烦恼差别者,多种差别应知」,那多种呢?「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栀、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如是等类烦恼差别」,这是烦恼的不同,就是他有不同的、特别的情况,就是列出来特别的名字,表示这个烦恼的这个相貌。这是「标列」。

底下第二科有解释,「随释」,随释第一科「辰一、释名字」,解释烦恼的名字,一共有二十六个名字,现在第一个是「结」。

卯二、随释(分二科)辰一、释名字(分二十六科)巳一、结

当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

「当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这里面第一个名字叫做「结」,这烦恼又名为结。「结」是什么意思呢?「能和合苦」,就是它有能力,使令你的心和苦恼在一起,受这个苦恼的折磨,身心有苦,使令你种种的不安,那么这就叫做「结」。这样看呢?这个「结」就是和的意思,和合名之为「结」。但是不是与快乐;而是与苦恼在一起。烦恼有这个力量,能叫你和苦恼在一起。人是不愿意有苦的,但是非苦不可,什么原因呢?就是烦恼的力量。你若不烦恼,就没事了。

比如说这个人为愤怒所折伏,所折磨的时候,发很大的脾气,这个没有烦恼的人在旁边看,他把那个愤怒的瞋心把它转移了,就立刻就没有事了嘛,但是不可以转移,就是继续的愤怒,继续受这个愤怒的折磨。你若不作意呢?你还不知道。你在自己不发脾气的时候,自己没有愤怒的时候,你去看那个愤怒的人,你就会觉悟到,那个人的本心是很温和,是很平静,没有什么事的。但是愤怒若一来了呢?就苦恼了,为愤怒所苦恼,所以这个愤怒和他的心合起来了。但是他若是知道…像佛教徒,你学习了佛法,我的本心也不贪,也不瞋,也不……一切烦恼都没有,本身是一张白纸。忽然现在有愤怒,就是这个瞋心所来了,我若不同瞋心所合起来,我的心就没有什么事嘛,很快会明白到这里。这若是把它去掉,去掉,那你就可以学习圣道,学习戒定慧,才能叫这个愤怒不起,不生起。

那么没有学习圣道怎么办呢?转移目标。你现在念佛,心里不要去思惟那个苦恼的事情,你去念阿弥陀佛也好,念观世音菩萨也好,念经也好,立刻心就太平了。但是我们自己还…不行!他骂我,他挖我的墙角,他破坏我。你用智慧处理这个事情,不要发瞋心,你发瞋心先伤害你自己。心里平静,用智慧解决问题,可以还是一样嘛。你发了瞋心,问题还没解决。所以自己你时常在静坐中,不要打妄想,思惟思惟这件事都有意思,用智慧处理事情。所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这个烦恼就是会做这件事,叫你苦。

巳二、缚

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

烦恼又名为「缚」,名字叫做缚。「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令于善行不随所欲」。这个烦恼它另有一个作用,就是贪瞋痴这个烦恼,叫你在善行上不随所欲。

比如说我现在想要做善,做利益人的事情,或者做种种的…在社会上我要做一些…这广大的社会有很多问题,我要想出来很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令这个广大的人群,能够解除很多的痛苦,得到很多的幸福。做这件事的时候,哦,你本身的这个私心、这个贪瞋痴来了,就做障碍,使令你这个善行不得随欲,不能随你所欲做成就的,它就能障碍你。贪心来了,就是不可以;瞋心来了,也不可以;各式各样的烦恼来了,障碍你这个善行不得成就,不行!比如说若是自己拿出智慧,来利益社会的时候,哦,不可以,这个人是我的怨家,不可以。或者是这个人,我若是支持他,将来他会伤害我,总是想出个理由,叫你这个善事不得成就。这个烦恼就会障碍,把你困住了,系缚住你,不得有这样的作为,不可以有这样的作为,「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

巳三、随眠

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故名随眠。

这是第三科,这个烦恼的名字又叫做「随眠」。这个烦恼是什么样的呢?「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一切世间」就是所有的有情,不管你是天上的人,人间的人,三恶道的人,乃至你是不是相信宗教,乃至你是佛教徒都是一样,你内心里面都有那个「增上」的种子,就是有力量的种子,就烦恼的功能,而且是「增上」,就是有力量的。有力量的烦恼的功能,在你内心里面「随逐」,不舍,和你不分离的,是这样子。表面上这个人,贪心也没出现,瞋心也没出现,各式各样烦恼都没有活动,这个人看上去很平易近人,很好很好的,看起来很好,但是在佛法来说,他的心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烦恼种子在那潜藏着,随时会出来,随时都会出来的,那个就叫做「随眠」。它在不活动的时候呢?就叫做随眠,是这样子。

所以用佛菩萨的慧眼来看,是这样子,是这样。我们…当然跟一个人的背景有关系,一个人的背景,他前生或者是学习过佛法,佛法学习了,他死掉了以后来到今生,他还有一点佛法的气分,带到今生来。这个气分呢?对他烦恼种子的随逐有影响,这情形不同。如果完全没有学习过佛法的,那又不同。说从三恶道来的,人间来的;从三恶道的众生来到人间的人;从欲界天的人来到人间的人;从色界天、无色界天来的人;或者从无想天来的人,都是不一样的。他都把前一生的那个气分带来,对这个世间增上种子有所影响,但是,不是决定的,今生又会遇见不同的因缘,又加以又有影响,就是有影响的。你若是遇见一个恶知识,这恶知识和你有深厚的因缘;遇见有一个善知识,这个人是佛教徒,和你也有深厚的因缘;或者是各式各样的情形。彼此没有因缘,不容易受影响,就是有因缘的人,你就要受他影响的,因为中间有感情。这感情是太厉害了,理智也是很厉害,但是也要有因缘。所以一切世间的有情,他的内心里面,有增上种子的随逐,就有这个问题,故名「随眠」。

巳四、随烦恼

倒染心故,名随烦恼。

这个「倒染心」,就是颠倒迷惑,就是贪瞋痴嘛。贪瞋痴它一活动出来,就染污你的心,原来这个心,也无所谓染污,也无所谓清净,是无记性的,这个贪瞋痴一出来,就染污你的心,使令心不清净,使令你的心不能解脱。因为贪瞋痴一出来就使令心不清净了,那么这叫做「随烦恼」,这随烦恼还有这样的意思的。

这些话是描写烦恼的相貌,烦恼的相貌在我们佛教徒,也很有意思,这句话,很有意思的,有什么意思呢?你天天静坐读经,忽然间烦恼来了,你立刻知道,唉哟,我的心不清净了,立刻会知道这件事。若是没有佛法的熏习的时候,你知道这件事吗?唉哟,我现在心不清净了,会知道这件事吗?我看不知道。因为知道了以后,好,我立刻的就把正念要提起来,把这染污心的心把它排解出去,才会有这件事。所以这件事是有意思的,所以佛法不可不学习。名相很多,名相很多,都很有意思,要知道。

巳五、缠

数起现行,故名为缠。

这个「缠」这个字是对前面那个种子说的。种子是没有起现行,现行是由随眠的种子生起来的作用,它还没有生起的时候称之为种子,称之为粗重,称之为随眠。现在这里是「数起现行」,一次又一次的发出来活动。贪心生出来活动,瞋心也生出来活动,各式各样的烦恼生起来活动,这时候就叫做缠。缠这个时候呢,就有什么问题?你要修学善法的时候,他就有困难,你修善法就有困难。说我们要修止观,它就障碍你修止观。你说你要为大众僧做事,不,它就要障碍你,就是自己障碍自己。

「数起现行,故名为缠」,说这个人有很多烦恼,但是不起现行就无障碍。你愿意静坐也可以,愿意拜佛也可以,愿意诵经也可以,不障碍。若是这个烦恼要活动起来,活动起来就不行,有困难。所以我们用功修行的人,佛教徒想要用功修行的时候,你要抓住机会!烦恼不动的时候,你赶快用功,等到烦恼来了,烦恼来了你还能用功?不行!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度那个因儒童,今天他要结婚了,因儒童要结婚了,佛就在没有举行结婚典礼之前去度化他,一下子把他度化成了,贪心还没出来去度化他,成功了。若结婚以后,你再去度化他,不行。那个时候,他的烦恼一直的活动,不行,你想要度化他就困难了。有好多这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这个例子。说是数起现行的时候,这时候你想修行困难了。

巳六、暴流

深难渡故,顺流漂故,名暴流。

这是第六个「暴流」。暴流,就是这个河很深,水很猛,不容易渡过去。多数的一切人都是被水漂流,漂流过去了,都有可能淹没到里面了。烦恼亦复如是,我们这个烦恼深无底,也是不容易过这个烦恼河,它也是漂流一切众生在生死里流转,在生死里流转,所以叫做「暴流」。暴流,当然是形容这个水的流动很有力量,你在里面不容易站的住的。所以人若想修行的时候,你要在你烦恼没动的时候才可以,你等到烦恼动时还修行?

巳七、栀

邪行方便,故名为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