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二、行缘识

由此新所作业故,说此识名随业识。

「由此新所作业故,说此识名随业识。即于现法中,说无明为缘故行生,行为缘故识生。」前面一段说到两个果:「内异熟果」和「增上果」。后面这一段就是辨两种因:一个「引因」,一个「生因」。先辨那个「引因」,引因里面先辨引因的相貌。「引因」的相貌就是两种:一个是「能引」,一个是「所引」。现在这里先说「能引」,能引里面先说「缘起」,后来再解释「识」的名字。「缘起」里面就说这两个字,「无明缘行」和「行缘识」。这个「无明缘行」,这一段昨天说过了,现在是第二节「行缘识」。

「由此新所作业故,说此识名随业识」,这个「新所作业」,也就是现在所造的身口意的三业,或者善业、福业、不动业和罪业。这个前面是「无明缘行」,这个行,就是「新所作业」。由于内心里面有无明,不知道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所以内心有冲动,就是造了很多的生死业。造了这个业以后呢?这个情形就是,这个业就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了,所以就说此阿赖耶识,名为「随业识」,这就叫做「行缘识」。

这个阿赖耶识里面它能受熏,它能储藏很多的业的种子,在我们创造的时候就在同时,刹那刹那的熏在阿赖耶识里面。所以熏在阿赖耶识里面那些业种子,那么就叫做「行缘识」。「以行为缘」,而造成了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而这个种子就是「业」,这个「识」就随这个业就去了,叫「随业识」。就是随顺你造什么业,它就熏成什么业种子,它是如实的,一点没有过也没有不及,所以叫做「随业识」。这个「行缘识」,在无明的时候也有识,在行的时候也是有识,「无明缘行」的时候在识里面熏成种子,这个种子名之为「识」,有这样的意味。

∵∵

日二、结说现法

即于现法中,说无明为缘故行生,行为缘故识生。

这就是「行缘识」,指这个说。「即于现法中」,这一段是「结说现法」,就是把前面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两个意思再做一个结束,总结起来说。

「即于现法中说」,前面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它的要义也就是在你现在的色、受、想行识里面。这个「现法」,就是现在的五蕴法里面说,法里面说就是「无明为缘故行生,行为缘故识生」,就是这一句话。前面是解释它的内容,这一段就把它会合在十二缘起,这两个支里面,就是这样意思。

∵∵

荒二、释识名(分二科)∵∵日一、名因识

此识于现法中名为因识,能摄受后生果识故。

这是解释「识」的名称。前面是「明缘起」,明「无明缘行,行缘识」的这个缘起。这底下是解释「识」的名称,识的名称。第一个是「名因识」,第二个「名六识身」,现在是「名因识」。

「此识于现法中名为因识」,说现在这个「随业识」,这个识,就是在现在的五蕴身里面,它不是果识它是「因识」,它现在还没得果,但是已经造成了得果的因了,所以叫做「因识」。就是你现在的身、口、意三业的行动,在识里面造成了一种种子了,这个种子将来能得果,所以这个时候叫做「因识」,这样意思。

这个「因识」,为什么叫做因识?「能摄受后生果识故」,这个「摄受」,就是引发的意思。你心里面造了福业、或者是非福业、或者不动业,这个业有能力引发后来的生命体,它有这个力量,所以叫做「因识」。「后生果识故」,就是将来的生命,将来的生命。现在我们的生命,现在生命是过去的「因识」引来的。我们现在在造业,又去引未来的生命,这生命是这么来的,由业力引发出来的。引发出来的说那个生命体叫做「果」,现在的业叫做「因」,而那个「果」,主要就是以阿赖耶识为主的,所以叫做「果识」。那个阿赖耶识是由现在的「因识」引发的,所以就是「能摄受后生果识故」。「摄受」,当引发讲,或者当成就讲也是可以。

∵∵

日二、名六识身

又总依一切识,说名六识身。

前面解释「因识」这个名字,这底下叫做「名六识身」等。这个「身」就是体性,六识的体性。

「又总依一切识,说明六识身」,前面说是叫做「果识」,叫做「因识」。这个「因识」它能摄受后生的「果识」,这样说这个因识,只是单独的指一切种子识说的。可是在事实上的活动的时候,那当然不只是阿赖耶识的一切种子识。

所以「又总依一切识」,又全面的来看一看,那应该是一切识都包括在内,那就指「六识身」说了。因为你活动的时候,实在是前六识活动,也就是主要是第六识活动,不是单独有阿赖耶识的。所以若「总依一切识」来说明的话,那应该名为「六识身」,六识的体性都包括在内的。那么「六识身」是活动者,这个在活动的时候是指「六识身」说的。受熏,阿赖耶识受熏,把活动的成果储藏起来,能够摄受,能够保持不坏,当然是阿赖耶识的力量,所以那就叫做「因识」。

∵∵

洪二、所引

又即此识是后有名色种子之所随逐,此名色种子是后有六处种子之所随逐,此六处种子是后有触种子之所随逐,此触种子是后有受种子之所随逐。

这底下第二科是「所引」,前面是指「能引」说的。这个引因的相貌,先解释什么叫做「能引」,后来才解释什么叫做「所引」。那么现在知道这个「能引」是这样了,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这就是「能引」。现在这底下解释什么叫做「所引」。

「又即此识是后有名色种子之所随逐」,「又」就是这个「此识」,此识当然指这个「因识」,就在因的时候这个识。这个「识」是「后有名色种子所随逐」的地方。「后有」,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这也是有,这是现有;这个现有结束以后还有新的生命,就名之为「后有」。那个「后有」的生命是由谁来成就的呢?由名色、六入、触、受所成就的。所以属于「后有的名色种子之随逐」,这个「名」的种子,「色」的种子是随逐就个识,随逐这个「因识」。若指将来能受果的力量来说,就名之为「因识」;若是已经受果了,那么就叫「果识」,其实只是一个识,看它对望那一部份,就立出不同的名字。将来能摄受后生果识,就名为「因识」;若是它已经现行了,那么就叫做「果识」。

所以「又即此识是后有名色种子」的随逐处,是所随逐的。就是这个「识」是所随逐的;「名色种子」是能随逐的。这个「名色种子」,就是我们这个前六根、六识在活动,活动的时候不单是识也有根;不单是根也有识,也有六根、六境、六识,实在是十八界。十八界全面的活动造成的业力,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这里面也有「名」的种子、也有「色」的种子,不单是一种。因为你缺了一样就不能活动,没有所缘的色、声、香、味、触、法也不能活动;没有能做依止的眼、耳、鼻、舌、身、意也不能活动;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是不能活动。他们这根、境、识,合作起来才能动,动,阿赖耶识才能受熏。所以熏的时候在受、想、行、识那一方面就叫做「名」,其余的就是「色」,就是色了。

所以我们譬如说:是在一个黑暗的地方,就是众多的人必须要从这里经过,但是这个地方很暗,那么你在那里放一个光明灯,你在那里放一个光明灯。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也是你的六根、六识,六境合作,才能做这件事,那么将来你的眼睛就是特别,就是这样子。那么这眼睛也是包括根、境、识的,是包括的。所以就是,有名也有色;有色也有名,而不是单独一件事的,所以「又即此识是后有名色种子之所随逐」。

「此名色种子是后有六处种子之所随逐」,这是前面说是,这个「识」是「名色种子的随逐处」,这在十二缘起来说就是「识缘名色」,就是这句话。这底下说是「此名色种子是后有六处种子之所随逐」,就是「名色缘六处」,在十二缘起里面就是这句话。「此名色种子」,它是所依止,是所依的,是后来、将来那个生命的六根种子的随逐处,就是「名色缘六处」,因为有了「名色」,它能为将来的「六处」作缘,是这样子。在我们这一念心一动的时候,这里面很复杂,也是无明缘行;同时也是行缘识;同时也是识缘名色;名色也是缘六处,这就有很多事情,「是后有六处种子之所随逐」的。

「此六处种子是后有触种子之所随逐」,这六处的种子为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处,六处不是现行,是六处的种子。这个种子它又是后有生命体「触种子」的随逐处。因为你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不能与色、声、香、味、能、法相接触。所以这个「触」,是一定要有「六处」才能够有触,而那个触也是有种子的,也是有种子。你若是说是,譬如说:是成立一个佛学院,我给他买一个好的椅子,给他坐那里舒舒服服的学习佛法,这就是个触,这个以触为主要的。将来你那个触就是也会很好,假设人家买一个好椅子,你都把它破坏了,将来你那个触有问题,就是各式各样的情形。「六处种子是后有触种子的随逐」就是「六处缘触」。

「此种子触是后有受种子之所随逐」,这个「此种子触」,不是现行的触,是种子的触,它又是什么呢?又是后有生命体里面那个「受种子」的随逐处。那个「受」由这个「触」做依止才能够出现的,不是没有这个触,那个受是不能有的,没有那个受的。有好的触就有好的受;有坏的触就有坏的受。这就是福业和非福业的不同了。这样子加起来总起来说呢,就是「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这一共从识到受,一共是五个,这五法,这五法是「所引」的,这五法是所引的。就是前面「无明缘行,行缘识」是「能引」的,这五法是所引的,再明白一点说,无明缘行,行缘识是能造者;这识、名色、六处、触、受是所创造的种子,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是这么回事。无明缘行、行缘识是「能引」;识、名色、六处、触、受是「所引」是那样子,所引生出来的种子。

∵∵

寅二、结名

如是总名,于中际中后有引因应知,由此能引识乃至受一期身故。

这是「结名」,结束这一段。前面说什么叫做「引因」,先是「辨相」。「能引」和「所引」这两个的相貌,现在这个相貌说完了,就说它的名字。

前面这一段,总起来是说什么东西呢?就说的「中际中的后有引因应知」,中际中的后有引因应知道。无明缘行,行缘识是「前际」;识、名色,六入,触、受是「中际」。现在说的呢,就是「中际」里面「后有的引因」,它那将来的生命以「此」,以这五法种子为「引因」,它能引发出来后有的果报,是这样意思。

「由此能引识乃至受一期身故」,为什么它是「后有引因」呢?「由此能引」,因为由这个识、名色、六处、触、受的种子,就能引出来后一个生命的「识」的「一期身故」。那一个「一期」,或者一百年为一期,那个生命能活到,能存在一百年,或者存在一万年,那么那一个时期里面的果报,能引出来那个果报的,所以就叫做「引因」,这样意思。

∵∵

宇二、生因(分二科)∵∵宙一、辨(分三科)∵∵洪一、受缘爱

由先异熟果愚引后有已,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缘境界受爱。

这底下是「生因」,前面是说「引因」,这底下说「生因」。这个唯识的经论里面,解释十二因缘是这样解释的,前面一段是「引因」,后面一段是「生因」。

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能引」;识、名色、六处、触、受,是「所引」。这「生因」,也有能、所,就是爱、取、有,是能生;生、老、死是所生。而这个「生因」和前面那个「引因」,有直接关系。

看它的解释:「由先异熟果愚」,这是先辨别「生因」的受缘爱,「由先异熟果愚引后有已」。「由先异熟果愚」,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是这么个意思;那个无明缘行,行缘识也就是「异熟果愚」,就是不知道这个「异熟果」,它是无我、无我所的,它是能造成很多的苦恼的,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东西,但是我不知道「异熟果愚」。由这个因得这个果,它是一个令人苦恼的事情但是我不知道,我认为很好,所以就是这个认为好的,这个无明,就是「异熟果愚」。由这「异熟果愚」,发出来的活动就是「行」,无明缘行,有了行就缘,识、名色、六处、触、受。识、名色、六处、触、受是「后有」。无明缘行,行缘识是「能引后有」的,这个能引的是什么呢?就是「异熟果愚」,就是无明,它不知道是苦、空、无常、无我,所以就去,还是创造一个力量把那个苦恼的境界引发出来,这样意思。

「引后有已,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缘境界受爱」,这无明的冲动就有了行,行就有了识,这样子造作了就引发出来这个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五法的种子,但是这件事没有到此为止,还有第二件事。「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这「境界」就是增上果,就是境界增上果,就是前一个生命他所创造的业力,所得的增上果。这个增上果得到以后,这内心里面又缘这个境界,这个增上果,这个时候内心里面有反应,缘这个增上果,不是生贪心就生瞋心,贪、瞋、痴、慢各式各样的烦恼。但是主要是爱烦恼说的。

所以「又由第二境界所受果愚故,起缘境界受爱」,这「境界」就是个所缘缘。你这个心有因缘、次第缘、增上缘,就缘这个所缘缘的时候,心里面有受,有受就有爱这么回事。前面「异熟果愚」,这是内异熟果;这「境界」,是外面的增上果。这个内异熟果,不知道那里面是无我、无我所的,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不知道。对于境界,对于增上果也是一样是糊涂,不知道这里面也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也不知道,所以叫作「愚」。「境界所生受」就是果,对这个果是「愚」,不明白它的缘起的道理,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不知道。不知道呢,「起缘境界受爱」,这个境界好啊!能令我满意啊!或者说是,虽然不能够令我满意,但是对于我有满意的情况有助力,我也是欢喜,那么这就是「境界受爱」。在境界上有了受,或者是乐受、或者苦受、不苦不乐受,那么有了受就有爱,这个爱当然也有欲爱、色爱、无色爱,各式各样不同的爱。

前面「异熟果愚」是自体爱,这后面「境界受果愚故,起缘境界受爱」,这个是在增上果,在增上果这里面做种种的希求,种种的希求。

∵∵

洪二、爱缘取

由此爱故,或发欲求,或发有求,或执欲取,或执见戒及我语取。

「由此爱故,或发欲求,或发有求,或执欲取,或执见戒及我语取。由此爱取和合资润,令前引因转名为有」,是这样。前面这一段是辨别这个「生因」,这个生因就是这么回事,就是由「先异熟果愚」加上「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这两个愚合起来在活动,在活动就是「引后有」。

「由此爱故,或发欲求」,这是第二科「爱缘取」,起了爱的时候,当然也有欲爱、色爱、无色爱。「由此爱故,或发欲求」,由欲爱就发出欲求;由色爱、无色爱就发出来有求,是这样的意思。这个「欲求、有求」这是属于染污的,染污的的境界。「或发有求」,也还是染污的。我想要得色界定、得无色界四空,这个希望心里面也是染污,也并不是清净的,都是有所得、有所执着的,所以都是染污的。

「或执欲取,或执见戒及我语取」,前面他因为有「异熟果愚」,有「境界受果愚」,一个增上果愚、一个是异熟果愚,这二个愚。这二个愚,第一个不相信善恶果报,这是一个愚,造种种的罪业。若是没有这个异熟果愚,他有胜义愚、真实义愚,他会能发出来福业,能发出来不动业的,那么这也还是愚。

「由此爱故,或发欲求,或发有求」,前面说是「境界受爱」,前面「异熟果愚」是自我爱,这是一个境界爱,应该这两个爱都合在内。「由此爱故,或发欲求」,在欲界,有人间的欲,或者欲界六天的欲,我希望,我希望能得到那样的欲。「或发有求」,他对欲界的欲,虽然也是有多少迷恋,但是愿意得色界四禅,愿意得四空定,这心情不一样。那也叫做「求」,「或发有求」。

现在这里说:「或执欲取,或执见戒及我语取」,这是「爱缘取」,就是「爱」增长了,这时候叫做「取」。前面有爱但是不一定有活动,这个「取」,就是爱增长了以后,有了活动的时候那个爱,那叫作「取」。这个「取」也是不一样的,一般的人就是「欲取」,他就知道色、声、味、触是最好的,就是无限量的去增求,这是「欲取」。

「或执见戒及我语取」,这是稍微聪明一点的凡夫,就是在家人,在家人他这个心情,他不欢喜欲了,他欢喜得禅定,或者欢喜要得涅盘,这样的意思。那么这个人他怎么样个办法呢?「或执欲取,或执见戒」,人或者是,他还要欢喜人间这种五欲乐,但是更殊胜一点,这叫做「执欲取」。「或执见戒及我语取」,或者这个众生他帮助、成就,见取、戒禁取及我语取,欢喜这件事。这个见取,「或执见取」,这个不包括「我语取」在内。「我语取」是我见、身见的种子。「或执见取」,这明白点说就是指外道说的,他有见取、有戒禁取,这是不一样的,他执着他的这个邪知邪见,这是一个错误。「及我语取」,我语取就是执着我,执着我;有欲取的,也有「我语取」;执见取的也是「我语取」。这个执着者,也可能会转成佛教徒,但是在凡位的时候不一定,他原来那个邪知邪见,未必完全能放下。但是肯来到佛教对佛教还是有点信心,有信心但是还有点累赘,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或执欲取,或执见戒及我语取」,「及我语取」就是我执我见;执欲取的人也有「我语取」;执见取,戒禁取的人也是有「我语取」,这两种人。一般的「执欲取」的,就是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深的思想,就是在社会上生存目的,就是尽量的争取色、声、香、味、触的美,叫做「欲取」。「或执见戒,及我语取」,就是外道,简单说就是「见取」。那么这里面,这个邪见应该要也包括在内,这戒禁取也是包括在内。或者是「执见取」,就是把那个身见不在内,身见不在内,那么执着见取,或者他执着断见,或者执着常见,或者执着空论。那么对这样的思想他很欢喜,他全面的接受了,所以叫「执见取」。「执见戒,及我语取」,他也执着这「我」,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一个「我」,这样执着。

∵∵

洪三、取缘有

由此爱取和合资润,令前引因转名为有。

这是第三段「取缘有」,前面是「爱缘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