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三、供养佛等(分二科)∵地一、举于佛所

又亲于佛所,供养承事。

这是「与现法果」,这一大段文里面也是有不善业有善业的不同,现在这里是第三科「供养佛等」,这里分两科,第一科「举于佛所」。「又亲于佛所,供养承事」,这个「与现法果」,就是现在发心做种种的功德,现在就能得到果报,这里面前面已经说过两科了,现在第三科说是「供养佛」。「又亲于佛所」,自己亲自在佛的这个地方,「供养」佛,为佛做事情,也是一样能得现报。这是「于佛所」,第二段是「例于僧所」。

∵∵

地二、例于僧所

如于佛所如是,于学无学僧所亦尔。

「如于佛所如是」,是这样子。「于学无学僧所亦尔」,就是在佛的弟子里面有二类,就是已经悟入圣位的人有二类:一类是学,一类是无学。「无学」,就指四果阿罗汉以上的圣人说;「学」,就是初果、二果、三果。这大众僧里面,这个「僧」这个字,不是指个别一个人说,就是四个人以上很多很多的出家这些圣人,若是供养佛的时候,当然随佛来的或者五百比丘,或者是一千位比丘,或者还有很多的比丘。那么佛这是单独说一段,这底下说佛的弟子,对于大众僧里面有属于「学」,还在继续修学圣道的,圣道还没有圆满,已经成就圣道,圣道还没有圆满,这时候叫做「学」,已经圆满了叫做「无学」。这样的大众僧「亦尔」,也是一样,也可以能得现法果。

∵∵

亥二、例损害

若即于此尊重事中,与上相违,由损害因缘起不善业,受现法果。

前面这是指在这么多的良福田做功德,以下是做恶事,所以第二科是翻「例损害」。

「若即于此」,假设一个补特伽罗,一个众生,他在这么多有道德有圣德的佛陀,或者是大弟子,这「尊重事中」,已入圣道的人都是尊重,在这样的境界里面。「与上相违」,和前面说的事情是相违背的,或者是做恶事,或者是毁谤,或者是伤害,或者种种不饶益的事情。「由损害因缘起不善业」,由于他内心里面有损害的动机的因缘,发动出来种种的罪业,那么这样情形会怎么样呢?「受现法果」,他也会遭遇到会得到,现在就会得到很多苦恼的果报,会得到现法果,还有后法果的。

∵∵

未三、与他增上果(分三科)申一、标

与他增上果者:谓亦由受现法果业。

前面一段是「与现法果」,这个业力现在能得果报。这是第三科「与他增上果」,分三,第一个是「标」。「与他增上果者:谓亦由受现法果业。犹如如来所住国邑,必无疾疫灾横等起。」这个「与他增上果」分三,第一科是「标」。

「与他增上果者」,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谓亦由受现法果业」,这也是由于你自己做了功德,或者是前多少生做的功德,或者现在做的功德,而现在得果报的业力的关系,可是又有其他人的力量,是「与他增上果」。就是另一个人的大的力量啊,他的力量就是影响了很多人,使令很多人受到影响,或者好的,或者是坏的,那叫做「与他增上果」。这样说从「与他增上果」这句话来说,是另外一个人的力量,我们受到了影响,这叫做「与他增上果」,可是这个「增上果」,又不全是这样子。「谓亦由受现法果业」,也由于自己,自己也有这种业力,所以得到了这样的事情,受到了影响。这两句话是标出来,这个「与他增上果」的大意。下面解释,先解释由佛的力量,「举佛世尊」。

∵∵

申二、释(分二科)酉一、由佛等力(分二科)∵戌一、举佛世尊

犹如如来所住国邑,必无疾疫灾横等起;佛神力故,无量众生无疾无疫,无有灾横,得安乐住。

「犹如如来所住国邑」,我们举一个例子,就说是佛陀他这个时候在这个国度里面,某一个城市在这里住,某一个地方住。「必无疾疫灾横等起」,那么这一个地区决定不会有病,不会使令有流行的病,不会这样,不会有灾有大的灾难的,这种恶的事情的影响,这种事情的威胁,没有这些事情的生起。

「佛神力故,无量众生无疾无疫,无有灾横,得安乐住」,这个地方为什么没有疾疫灾横等起呢?因为有佛的神力的缘故,无量无边的众生没有疾没有疫,没有疾病,没有灾横的生起,大家能够很安乐的居住。那么这件事就是这样意思,就是由佛的力量「与他增上果」,是这样解释。可是这里面「亦由受现法果业」的关系,和自己还是有关系的,这是一样。

∵∵

戌二、例轮王等

如佛世尊如是,转轮圣王及住慈定菩萨亦尔。

这是第二科「例轮王等」。「如佛世尊」的佛神力,是有这样的「与他增上果」的事情,是这样。「转轮圣王及住慈定菩萨亦尔」,这是转轮圣王和安住在慈三昧的菩萨也有这种威力,能令他居住的那个地方有这样事情。

∵∵

酉二、由菩萨施

若诸菩萨以大悲心观察一切贫穷困苦,业天所恼众生,施以饮食、财谷、库藏皆令充足,由此因缘,彼诸众生得安乐住。

前面是由佛等的力量,这底下「由菩萨施」的力量,叫「与他增上果」。「若诸菩萨以大悲心」,菩萨的内心有大慈悲的这种心,「观察一切贫穷困苦」,这个大慈悲心观察一切众生的贫穷的困苦,生活困难。「业天所恼众生」,这个贫穷困苦,为什么会贫穷困苦呢?是「业天所恼众生」。这个不相信佛法的人,就是连我们中国人都有,也有这样有同样的思想,认为人世间的灾难是天的意思,天降下来这个灾难给我们受苦,天的意思。按佛法的意思不是天,是自己的业力,是以自己的业力有这样的罪业来扰乱我们,所以我们有贫穷困苦。所以这个一般人内心里面所谓天,实在就是业力,所以叫做「业天」。由业力的罪业的力量,使令我们受苦恼的,这样的人,也就是说若诸菩萨以大悲心观察「业天所恼众生」,就是这样的意思。

「施以饮食、财谷、库藏」,那么菩萨有大福德所以能布施他饮食,布施他的财谷,给他的库藏,「皆令充足」,使令他们的生活美满了。「由此因缘,彼诸众生得安乐住」,这就叫做「与他增上果」,有这样的事情。那么这上面这个意思,本来是自己自作自受,自己造了这样的罪业,自己去受这个苦;自己造这样的福业,自己会得到安乐住,这是前面的意思。现在「与他增上果」,这一段文又另有一个意思,就是也能得到别的大力量人的影响,也受到他的影响。那么这一方面这是得到好的影响,反过来说也有反面的上的事情,这个大恶人他也能「与他」众生的「增上果」,他能推行一种政策,使令很多人都苦恼,那么当然也是由「受现法果业」的关系,也有这种事情。

∵∵

申三、结

如是等类,是他增上所生现法受业应知。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就是说「如是等类」,这相同的情形,「是他增上所生」,是另外一个人的强大的力量,所引起的「现法受业」,是这样情形,应该这样知道。

∵∵

巳二、损益门(分二科)午一、举损害门(分三科)∵∵未一、标

损益门者:谓于诸有情,依十不善业道,建立八损害门。

前面是「与果门」,「与异熟果」乃至到「与现法果」,说这些果。现在是说「损益门」,这个业的门有这么多的不同,有损也有益,从这业就是门,从业门上就是发出来这个损益的事情。这里边分两科,第一科「举损害门」,先是「标」。

「谓于诸有情」,就是这个于诸有情,这个很多很多的众生,「依十不善业道」,众生他的身口意造作了十种恶业。这个佛菩萨对于众生的十种恶业,在这上面加以分析建立「八」种「损害门」,依这个十不善业道建立八种损害的,对于众生有所损害的门,就是由这个门出来这一些不饶益的事情。

∵∵

未二、征

何等为八?

这是问,前面是标,这是问。什么叫做「八」呢?

∵∵

未三、列

一、损害众生,二、损害财物,三、损害妻妾,四、虚伪友证损害,五、损害助伴,六、显说过失损害,七、引发放逸损害,八、引发怖畏损害。

「一、损害众生」,这十不善业一开始就是杀害生命,那么就是「损害众生」。你造了这样的业,也就是有了一个门,从这个门里面就会生出来很多不饶益的事情,「损害众生」。

「二、损害财物」,就是盗、偷盗,你造了偷盗的罪业以后,你也就有一个门,从这个门就是「损害财物」,损害这些事情。就是你造了损害众生财物的这种盗业,于是乎就有一个门,这个门还是损害你的财物的。

「三、损害妻妾」,这是对男人说,这就是淫欲,欲邪行。那么你在因地的时候,你损害了他人的妻妾,你又是有个门,有个门将来你的妻妾就有问题。

「四、虚伪友证损害」,这是妄语是虚伪,就是说些虚伪的话。这个「虚伪友证」,这里面又有一个意思,就是于妄语来损害人,这妄语是虚妄语,但是以真实语的面貌说出来的话,本来是说谎话,但是这个谎话是,不是用妄语的态度,而是用真实语的态度,真的你是怎么怎么地了,所以叫做「证」,有这种味道。这个「虚伪友证损害」,这个「友」字,这个字是不是「反」字?反证,这个道理是一样,总是用真实语的态度,证明说这个人怎么怎么不好,实在目的就是来伤害这个人,这又有一个门。

「五、损害助伴」,这是离间语。你说这个离间语使令人,这个「助伴」就是亲友,就是彼此间有感情的关系,你用离间语加以损害,这又出来一个门。

「六、显说过失损害」,这是粗恶语。粗恶语就是很明显的,一点不含蓄的,就是说些暴恶的语言来毁辱这个人,来损害这个人,这又出来一个门。

「七、引发放逸损害」,这就是绮语。说这个杂秽语引发出,本来人家的心还是很平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听见了你的这样的语言,就引发出来种种放逸的行为,这就是你那个绮语的损害,对他人的损害,这又出来一个门。

这前面就是身三、口四,「损害众生」,「损害财物」,「损害妻妾」,这是杀、盗、淫的身三的三业;底下「虚伪友证损害」,「损害助伴」,「显说过失损害」,「引发放逸损害」,这是口中的四过,语言上的四种过失,加起来就是七个门。

「八、引发怖畏损害」,这就是十不善业道的最后的三个,就是贪、瞋、痴。由于自己的贪瞋痴展转不断在活动,又引发出来很多的罪过,使令人怖畏的损害,就是这样子。那么这加起来一共是八个「损害门」,这八个门对于众生都是有所损害的,原来就是自己创造的也就是。

∵∵

午二、例利益门

与此相违,依十善业道,建立八利益门应知。

这是第二科,前面是「损害门」,这里「利益门」。

「与此相违」,与前面这个十不善业道是不同的,怎么不同呢?「依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不虚伪友证损害,不损害助伴,不显说过失损害,不引发放逸损害,不引发怖畏损害,所以和前面是相反的。「依十善业道,建立八」种,对于一切众生有利益的门应该知道,是这样意思,这是损益门。

这个「业门」,这是第五科这个业门说完了。看前面这个十善业、十不善业,这与异熟果,与等流果,与现法果,与增上果,各式各样的说法。其实都是,完全是在众生本身的思想行为上分别出来的,但是佛若不这么说,我们还是不明白。

∵∵

寅六、业增上(分三科)∵卯一、征

业增上云何?

这是第六科,前面是第五科是「业门」,现在说「业增上」。「业增上」怎么讲?就是业力的重,业力怎么叫做重业,强大的业力,这个业力怎么会强大呢?就说这个道理。分三科,第一科是「征」。「业增上云何?」就是怎么叫做业力会强大呢?这是「征」,底下是「标」。

∵∵

卯二、标

谓猛利极重业。

这就叫做「业增上」,就是我们创造的这个业力,我们内心是非常的「猛利」,由猛利的心发出来猛利的活动,这样所创造的业就是「极重」的「业」,极重大、极严重的业力。

∵∵

卯三、释(分二科)辰一、标列

当知此业由六种相:一、加行故,二、串习故,三、自性故,四、事故,五、所治一类故,六、所治损害故。

这底下是第三科解释,怎么叫做「猛利极重业」,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标」,第二科「随释」。

「当知此业由六种相」貌可以明白的,第「一」个就是「加行故」,「二、串习故,三、自性故,四、事故,五、所治一类故,六、所治损害故」,一共是这六项。由六种相可以知道这业力是极严重的,那么这是「标」。底下解释,解释也就是分六科,先解释这个「加行」业。

∵∵

辰二、随释(分六科)巳一、加行

加行故者:谓如有一,由极猛利贪瞋痴缠,及极猛利无贪、无瞋、无痴,加行发起诸业。

「加行故者」,由于这个「加行」,就是采取行动。「加」这个字就是用力量的意思,就是勇猛大的,勇猛的力量行动,所以这个业力就重了,这个缘故,底下再加以解释。「谓如有一」,就是说譬如有一个人,「由极猛利贪瞋痴缠」,就是由于这个人他很猛利、很勇猛、很锐利的贪瞋痴的烦恼,现行的烦恼,这个「缠」,活动出来的烦恼。由这样的烦恼,「加行发起诸业」,所以这个业就重了。

「及极猛利无贪、无瞋、无痴,加行发起诸业」,那么这个前面「极猛利贪瞋痴」,是造恶业造罪业,底下「及极猛利无贪、无瞋、无痴」,那这就是善业了,乃至到无漏业了。就是善业也好,就是有漏业也好,无漏业也好,都是由自己的心创造出来的,什么心呢?就是「极猛利贪瞋痴」,「极猛利无贪、无瞋、无痴」,就都是由心创造的,心猛利故,所以造的业也特别的猛利;心若不猛利,那个业力也就不猛利,就是这么回事。

∵∵

巳二、串习

串习故者:谓如有一于长夜中亲近修习,若多修习不善、善业。

「串习故者」,这第一个是「加行」,加行是指发动业力的那个叫做「加行」,心来加行是这样意思。底下这二科是「串习」,怎么叫做「串习」呢?「谓如有一于长夜中亲近修习,若多修习不善、善业」,这叫做「串习」。就是说有一个人,「于长夜中」,这个「夜」是没有光明黑暗,那就是众生在无明的长夜中,久远以来一直到现在,长时期的。「亲近修习」,「亲近」就是接近,与这个不善业去接近,那也就是令自己欢喜的意思;「修习」,自己参与这个罪业的事情去造作。造作的时候不只造一次,「若多修习」,又造一次,又造一次,不断的造,所以这个业力就重了。

这底下说「善业」,于长夜中亲近修习,若多修习「不善业」,于长夜中亲近修习,若多修习「善业」。我们在生死里面,在无明长夜中亲近了三宝,亲近修习善业,若多修习善业,那这个善业也就会强大,是这样意思。这个是在内心里面,有强烈的无贪瞋痴,有强烈的贪瞋痴,业力会重,去造作这件事的时候,是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造,所以这个业力会重。不管是善业、是不善业,都是这样子。

∵∵

巳三、自性(分二科)午一、依不善业辨

自性故者:谓于绮语,粗恶语为大重罪;于粗恶语,离间语为大重罪;于离间语,妄语为大重罪。于欲邪行,不与取为大重罪;于不与取,杀生为大重罪。于贪欲,瞋恚为大重罪;于瞋恚,邪见为大重罪。

「自性故者」,这个第三个理由是叫做「自性」,由于自性故而使罪业重。这里分两科,第一科「依不善业」来说。

「谓于绮语,粗恶语为大重罪」,这个「自性」,这里说自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你造的业本身来说,业的本身来说轻重,是这个意思。「谓于绮语,粗恶语为大重罪」,譬如说我们说一些放逸的语言,说一些污秽的语言,令人心不清净,引发别人的放逸,这种语言和粗恶语来对比的话,「粗恶语为大重罪」,那种暴恶的语言,罪过就大,大过这个绮语。这个粗恶语和绮语来对比来说,粗恶语的罪过大,「粗恶语为大重罪」。

「于粗恶语,离间语为大重罪」,这个粗恶语和离间语来对比的时候,这个离间语的罪过大,这样说,这样比较。「于离间语,妄语为大重罪」,这个离间语和粗恶语来对比,离间语是罪过大;但是若和妄语来比较,离间语还不算大,是妄语的罪过大。这四种语言里面,妄语的罪过是特别大的,这样说。这是四种语言里面,看出来「绮语」的罪过轻,「妄语」的罪过大。

「于欲邪行,不与取为大重罪」,这底下是身业,身业来说,欲邪行这是个罪过,但是若和不与取来对比的时候,不与取是大重罪,这偷盗的罪业大过欲邪行,大过这件事。「于不与取,杀生为大重罪」,「于不与取」,这偷盗的罪业已是很大,要是和杀生罪来对比的话,杀生罪是最大的,它的罪过重,最严重。那么这身三种业力,这「杀生」罪最大。所以十不善业一开头先说杀,然后说盗、说欲邪行,它是这样讲。口中四过呢?「妄语」也在先,这样的排列次第。

「于贪欲,瞋恚为大重罪」,看这意业的三种,第一种是贪欲罪,第二种是瞋恚,这两种对比起来,「瞋恚为大重罪」。「于瞋恚,邪见为大重罪」,邪见的罪过还要大过瞋恚,比瞋恚大。这可见邪见就是愚痴,什么叫愚痴?就是「邪见」。邪见的罪过太大了,因为这无明黑暗它是罪过的根本,一切的罪过都从这里出来的,所以它的罪过大。这是约十不善业来说罪过的轻重,罪过最大的地方。

∵∵

午二、依善业辨(分二科)未一、于三褔事

又于施性,戒性无罪为胜;于戒性,修性无罪为胜。

这是第二科「依善业」来「辨」别功德的殊胜。

「又于施性,戒性无罪为胜」,又于这施、戒、修这三种善法,三种善法里面,第一个是布施,这布施在它本身上看,本体上看叫作「性」。布施本身上来看,和戒本身上来对比的话,「无罪为胜」。这个戒,我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不妄语、不饮酒,这个戒本身它和布施来对比的时候,戒有什么好处呢?「戒」能不犯罪,不造罪。施不是,施虽然也是一种善法,但并不表示这个人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他可能还是有罪的。有罪的布施功德不是太大,要能够持戒,能够没有罪,不要造罪,这件事才殊胜,是胜过布施的功德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