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十四、舍寿行别(分二科)∵∵辰一、举颂言
∵等不等而生,牟尼舍有行,内乐定差别,如俱舍卵生。
∵这是第十四科「舍寿行别」,分两科,第一科「举颂言」,第二科「长行」的解「释」。
∵∵辰二、长行释(分二科)∵∵巳一、别释颂(分二科)午一、显差别(分二科)∵∵
∵未一、示现所依(分二科)∵∵申一、色身等
∵此颂所明,谓佛示现住最后有菩萨位时,先所获得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圆满庄严妙色身生,于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其色身生与前正等。
∵这个「长行释」里边分两科,第一科是「别释颂」。分两科,第一科是「显差别」。分两科,第一科「示现所依」。又分两科,第一科「色身等」,这个色身是他所示现的。
∵「此颂所明」的道理,「谓佛示现」,这是说佛显现他「住」在「最后有菩萨位」的「时」候,这个「最后有」,就是再以后就是佛了,现在在凡夫位的最后,叫「最后有」,这个时候还是属于菩萨的阶位。在这个时候,「先所获得」的「三十有二大丈夫」的「相」貌,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三十二相之外,又有八十种随好,「圆满」的「庄严」和微「妙」的「色身生」。这个「生」也就是示现的意思,由无而有叫做生。这是在最后有菩萨位时,有这样的生命体。
∵「于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其色身生与前正等」,这是在菩萨位的时候,最后有菩萨位的时候,他的身相是这样子。「于后」就是他出家以后,最后在菩提树下证悟了无上菩提的时候,「其色身生」,得无上菩提的时候,他这个色相身体的生命,「与前正等」,和前边最后有菩萨的时候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还是正相等的,还是一样的。成佛了以后,和未成佛最后有菩萨的身相是相等的,这是「色身等」。
∵∵申二、名身不等
∵其名身生,由胜无漏不相似故,与前不等。
∵这是第二科,说这个「名身」,就是受想行识是名。这个他内心的世界,就是受想行识,这一个生命体的出现。「由胜无漏不相似故」,得了无上菩提以后,他的受想行识是殊胜无漏的境界,就是没有烦恼了,也没有烦恼障,也没有所知障。这个时候的受想行识,和没得无上菩提时候的受想行识是不相似。「与前不等」,和没得无上菩提之前是不相等的,是有差别的。这两科合起来叫做「示现所依」,这个「所依」就是他的色受想行识,他显现的色受想行识是这样子。
∵∵未二、示现弃舍(分二科)∵∵申一、标依定力
∵又佛示现内寂静乐及沙门乐为依止故,得定自在;如定心力,舍诸寿行及诸有行。
∵这是第二科「示现弃舍」,就是显现出来弃舍了这件事。这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标依定力」,有什么力量能够弃舍呢?就是因为有定力。
∵「又佛示现」,这有不同的意思,就是佛成佛了以后,他又显现出来「内寂静乐」,就是得到禅定了,四禅八定、四无量心都是成就了,那么这都叫做「寂静乐」。「及沙门乐」,这就是无漏第一义谛的境界,这个法乐,前面是禅悦,这个是法喜。「为依止故」,这是一个定、一个慧,为他的依止,为他的生命体。「得定自在」,这个寂静乐和沙门乐为依止故,他成就了无上的「定自在」。
∵「如定心力,舍诸寿行」,如他自在禅定的力量,他就能弃舍他的寿行,就是他的寿命。这件事在《大毗婆沙论》上说得详细,是按佛在世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寿命都是一百岁,那么佛就是到八十岁的时候,就舍掉这个身体了,这样子还有二十年他不要了,就弃舍了。若以二十年为一分,一百年就有五个二十年,就是分五分的话,佛只生到八十岁,就是用了四分,那个第五分不要了,叫做舍第五分寿,就是这样解释。这个舍寿行就是这样意思,这是第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佛的寿命应该是一百二十岁,那么四十年算一分,那么就是三四一百二,一共有三分,佛活到八十岁,就是佛用了两分,那个第三分佛不要了,弃舍了,这叫做「舍诸寿行」。
∵这个「行」就表示这个寿,也是一种刹那刹那变异的,所以叫做「行」。佛「舍诸寿行」,「及诸有行」,以及其他的这些有漏的行,有漏法都弃舍了,这个时候就是入无余涅盘了的意思。而这件事,有这种自在力,我愿意长、愿意短,都由我自己决定,这个力量从那来呢?是由这个「定自在」的力量,他就有这种自在,到时候我愿意提前走了,我愿意延后都可以,这是他有这个自在力。可是这件事里面还有一点曲折,就是这个须跋陀罗,是佛临涅盘的时候,度化他成阿罗汉的,这个须跋陀罗这个外道,得了非非想定的外道,也就是可以说是个仙人了,他应该这时候受度,佛如果八十岁这时候走了,他就不能得度,所以佛又延长三个月,佛有这种自在力,所以又延长三个月,又度化这个须跋陀罗,所以佛对这个寿命的事情,是有这种自在力。
∵∵《披寻记》六八五页:
∵又佛示现内寂静乐及沙门乐等者:于现法中住静虑乐,是名内寂静乐;无漏界中离贪瞋痴,证胜义乐,名沙门乐。由此二种为依止故,得定自在;即此为依,舍诸寿行及诸有行。此中舍有余依,名舍寿行;尽苦边际,名舍有行。
∵「又佛示现内寂静乐及沙门乐等者:于现法中住静虑乐,是名内寂静乐。」这个在家人,如果智慧高一点,在社会上就会有一些如意的事情,那么出了家的时候,就弃舍了。那你有什么乐呢?就是你要去努力修行,得到禅定「内寂静乐」。如果你不努力,是在家的欲乐弃舍了,出家以后有什么乐?就是饿的时候,吃饭有一点乐,还有什么乐?什么也没有。所以你若不努力,一无所得,你若出家以后,你不努力,你一无所得,就老是平平这样子。所以这个地方,出家努力的静坐,得了寂静乐,这是一件事。
∵「无漏界中离贪瞋痴,证胜义乐」,这无漏的世界,就是圣人的世界。圣人的世界,如果你上进的意愿强,你能够不怕辛苦,修这个四念处,你能够弃舍了贪瞋痴,贪瞋痴这件事弃舍了。「证胜义乐」,这个贪瞋痴灭掉了,就表示你的大智慧圆满了,般若波罗密圆满了,般若波罗密圆满就是见到胜义了,见到诸法的实相,这时候也是有乐,叫做「胜义乐」。这是有这两种乐:一个内寂静乐,一个胜义乐。「名沙门乐」,这个「胜义乐」,叫做「沙门乐」。「由此二种为依止故,得定自在」,一个内寂静乐,一个胜义乐为依止得成就的定自在,这个定自在不是一般禅定的自在,一般禅定的自在达不到这个程度,这是佛的境界了。
∵「即此为依,舍诸寿行及诸有行」,你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有这样作。「此中舍有余依」,叫做「舍寿行」,就是你弃舍了贪瞋痴,见到真理了,但是你这个身体还是个有漏的;现在的时候,入无余涅盘的时候,把这个也弃掉,也舍掉。「尽苦边际,名舍有行」,就是把所有的苦,这个色受想行识就是苦,这个苦到最后的边际了,就是以后再也没有这样有漏的色受想行识了,所以这是苦的边际,到此为止了,现在把他弃舍了,叫做「舍有行」。这个「舍寿行」,是「有行」之一,这有漏行中间的一个,这有行的范围广了。
∵∵申二、辨等不等(分二科)∵∵酉一、色身等
∵彼舍边际妙色身生,与前正等。
∵这第二科「辨等不等」,前面是「标依定力」,这是第二科辨相等不相等,分两科,第一科「色身等」。
∵「彼舍边际妙色身生」,与前还是相等的。这个「与前正等」有两个前:一个前,入涅盘之前,就是得无上菩提以后,这是一个前;第二个前,得无上菩提之前,就是没成佛之前,都应该是相等的。
∵∵酉二、名身不等
∵其名身生与前不等,故有差别。
∵「其名身生与前不等」,就是他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无上菩提,这个身的现前与前面不一样。这个不一样有两种:一个是你没得无上菩提的时候,你的受想行识,和得无上菩提之后的受想行识,当然是不等,就是不一样,「故有差别」。第二个说法,「舍诸寿行及诸有行」,是弃舍了,但是这个受想行识无上菩提没有弃舍,是没有弃舍,所以这个「舍」有点不同,有点不一样,「故有差别」。
∵∵《披寻记》六八五页:
∵其名身生与前不等者:此名身生,谓定自在。由此殊胜不相似故,与前不等。
∵这个也就含蓄这么讲,这个定自在的力量是特别殊胜的,和以前是不一样。我想得无上菩提以后,和临涅盘的时候,这个定自在是相等的,只是没得无上菩提的时候,那和这是不一样,是「与前不等」。
∵∵午二、喻道理(分三科)∵∵未一、举喻
∵如因其辊卵生鸡等,依卵而生,即此生已,渐渐增长,种类相似,破辊而出。
∵这是第二科「喻道理」,前面是「显差别」,在最后有菩萨的色受想行识得无上菩提的时候的色受想行识,于涅盘的时候的色受想行识,这样子对比有等不等,这叫「显差别」。现在是「喻道理」,用譬喻显示这个道理,分三科,第一科是「举」譬「喻」。
∵「如因其辊卵生鸡等」,就是鸡鸭这些动物,它们是卵生,是有辊的。这些鸡等,它们是「依卵而生」,也是在母体里边结成胎,但是先是成一个卵,离开母体以后,还要经过母亲的,还要孵育,然后它才能生。「即此生已」,这个卵生了以后,「渐渐增长」,这个卵也要渐渐增长。「种类相似,破辊而出」,这个「种类相似」,就是这卵生的动物,都是这样子,彼此都是这样子,彼此的种类是相似的。「破辊而出」,这个「渐渐增长」,应该是说它的母亲要孵育它成熟了,然后「破辊而出」,这个鸡从这个辊里面出来了,这是这么说。这是一个举的譬喻,是这样子。下面第二科「合法」。
∵∵未二、合法
∵如是如来色身名身差别道理,当知亦尔。
∵就是那个譬喻是「如是」,是这样子。在法上说,佛的「色身」和「名身」不同的道理也是这样子,就是佛成就了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和名身,当然这个受想行识是依托在地水火风组成的身体里面,可是由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名色身、名身去修行去,出家修行,修行最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和以前就不同了。那么到入无余涅盘的时候,等于是破辊而出,类似这样子,就是这个色身是弃舍了,这些有漏都已经弃舍了,这无上菩提的受想行识是不灭的,所以「破辊而出」。入无余涅盘的时候,譬喻是「破辊而出」,这样意思。「当知亦尔」,也是这样子。这样子就是有同,有舍有不舍,有等有不等的差别。
∵∵《披寻记》六八五页:
∵如因其辊等者:此中辊言,喻彼无明,由覆藏义,是辊义故。卵生鸡等,依卵而生者,喻依色身胜名身生。即此生已,渐渐增长,种类相似者,喻定自在。破辊而出者,喻舍寿行,及诸有行。
∵∵未三、别释
∵此中差别,谓佛世尊若不弃舍诸寿行者,应满寿量方般涅盘。定力所持,舍寿行故,不满寿量而般涅盘。
∵这第三科是「别释」,第一科「显差别」,第二科「喻道理」,现在第三科是「别释」。
∵说这里边有一个不同的地方,「谓佛世尊若不弃舍诸寿行者」,佛应该活一百岁,他不弃舍,就活到一百岁,或者是活到一百二十岁,不弃舍。「应满寿量方般涅盘」,那他应该是圆满了他一百岁的寿量,或者是一百二十岁的寿命,圆满了以后,「方般涅盘」,才入无余涅盘的,应该这样子。「定力所持,舍寿行故」,但是佛有定的自在力,有定自在力的控制,「舍寿行故」,他愿意舍,就可以舍,愿意不舍,愿意延长就延长,有这个自在力。现在佛是弃舍了这个寿行,就是应该做的事情做完了,就走了。不像我们凡夫,病得很苦了,还愿意活下去,还要千方百计找医生,还要把那个身体弄多少洞,还感觉还愿意活下去;不是,佛不这样,佛是「舍寿行故,不满寿量而般涅盘」,入无余涅盘了。
∵∵巳二、结略义(分三科)∵∵午一、标
∵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这是第二科「结略义」,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第二科是解「释」。
∵∵午二、释
∵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舍诸寿行,色身、名身二种差别,及显弃舍所依因缘。
∵就是定自在。
∵∵午三、结
∵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
∵卯十五、贪瞋痴爱(分二科)∵∵辰一、举颂言
∵无淤泥等欲,无魑魅等瞋,无罗网等痴,无江河等爱。
∵这是第十五科「贪瞋痴爱」,分两科,第一科「举颂言」,第二科是「长行」解「释」。又分两科,第一科「别释颂」。分两科,第一科「举世俗不自在法」。分两科,第一科「标」。
∵∵辰二、长行释(分二科)∵∵巳一、别释颂(分二科)
∵午一、举世俗不自在法(分二科)∵∵未一、标
∵此颂所明,谓有四种能为世俗不自在法,世间现见能令有情不自在转。
∵「此颂」里面「所明」,所说明的意思就是有四种、有四条,「能为世俗不自在法」。这个「世俗」,就是一般的这些虚妄不真实的境界里面;「不自在」,虽然是不真实,但是能令人不自在,你心里面,你不能自主,他要控制你,这是不自在。「世间现见」,这个事情不是甚深的道理,就是世间上的人「现见」,眼前就可以看见的,「能令有情不自在转」,就是不能自主地活动。这是标,底下列出来,有四种法能令人不自在。那四种呢?
∵∵未二、列
∵一者、陷溺淤泥。二者、鬼魅所着。三者、入于罗网。四者、堕驶流河,随流漂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