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三、爱缚(分二科)辰一、举颂言
∵众生寻思所钻摇,猛利贪欲随观妙;倍增染爱而流转,便能自为坚固缚。
∵现在这一大段文共分二十七科,现在是第三科,是「爱缚」,是爱的系缚,分二科;第一科是「举颂言」,这四句是颂。下边是长行的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别释颂」,分五科;第一科「寻思之所钻摇」,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辰二、长行释(分二科)巳一、别释颂(分五科)
∵午一、寻思之所钻摇(分二科)∵∵未一、征
∵今此颂中,云何寻思之所钻摇?
∵这四句颂里面,第一句:「众生寻思之所钻摇」,就是众生的心为寻思所动摇。「寻思」,前面讲过,就是: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就是很多的分别心。这个寻思来动摇他的心,究竟指什么说的呢?这是问。下面第二科是解释,也就是回答了。
∵∵未二、释
∵谓如有一,于先所得、先所受用诸欲境界,不正作意,发生不善,依于耽嗜诸恶寻思。
∵「谓如有一」,就是说有一个补特伽罗、有一个人。「于先所得」,对于他以前所得到的欲。「先所受用」,这个「所得」是属于他的了;「先所受用」,那就是他享受这个欲。就像你买了很多面包,但是你还没有吃,那叫做「所得」;等到你吃这面包的时候,就叫做「受用」。「诸欲境界」,就是很多的色声香味触的、所欢喜的境界。「不正作意」,就是不如理作意,你不知道这是因缘生法,它都是无常、无我的,是有过患的。「发生不善」,因为不正作意、不如理作意,所以就发出来无利益的、无饶益的。「依于耽嗜,诸恶寻思」,总而言之就是依于耽嗜,「耽嗜」就是爱着,就是以爱着为基础,就是发出来种种的恶寻思:这些对于自己、对于他人有伤害的这种分别心,这就叫做「寻思之所钻摇」,就是欲的寻思。
∵∵午二、猛利贪欲(分二科)未一、征
∵云何猛利贪欲?
∵前边是第一科「寻思之所钻摇」。现在第二科猛利的贪欲,分二科;第一科是「征」。这个颂的第二句「猛利贪欲随观妙」,现在说这个「猛利贪欲」。「云何猛利贪欲?」怎么叫作猛利的贪欲呢?
∵∵未二、释
∵谓如有一,于昔余生修习贪欲,亦多修习。由是因缘,令此生中,于先所得、先所受用诸欲境界,不正作意,而被贪欲散坏其心。
∵「谓如有一,于昔余生修习贪欲,亦多修习」,就是说这个人在过去多生中,他曾经他的身口意修习过这个贪欲,就是熏习过这个贪欲──贪着五欲的事情。「亦多修习」,是他过去生中修习贪欲,修习多少呢?修习很多,他对这个欲的事情,他很多很多。
∵「由是因缘令此生中,于先所得、先所受用诸欲境界,不正作意」。「由是因缘」,就是由于过去熏习过很多的贪欲的事情,所以使令现在生中在「先所得」到的诸欲、「先所受用」的诸欲境界,「不正作意」,和过去一样,也还是不能如理作意。「而被贪欲散坏其心」,使令被这个贪欲心、这个贪欲的心所法、贪欲的烦恼,散乱、破坏了他的清净心,心老是为欲所系缚,而不得清净。
∵这上面说这个「猛利贪欲」,是因为过去生中曾经这样贪欲过,所以在他内心里面熏习了这样的种子;今生也继续这样子不断地熏习,熏习就猛烈了,这个贪欲心就猛利起来。
∵∵午三、随观净妙(分二科)未一、征
∵云何随观净妙?
∵这是第三科,解释「随观净妙」这一句话,分二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随观净妙」呢?清净美妙的这种欲的境界。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未二、释
∵谓如有一,不善护身,不摄诸根,不住正念,游行聚落,见甚少年可爱美色诸母邑已,便不如理取净妙相;由此因缘,身心烧恼。
∵「谓如有一」,就是有一个补特伽罗。「不善护身」,不能保护他的身体。「不摄诸根」,他不能够收摄他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不能这样。「不住正念」,他不安住在如理作意上面。所以心里面向外攀缘,这个诸根也向外攀缘,也包括了身体。「游行聚落」,就各地方去游行,从这个都市到那个都市,从那个都市又到一个地方,各处走。
∵「见甚少年可爱美色诸母邑已」,因为各地方走,就会看见了很年轻的、可爱的「美色诸母邑已」,很多的女人。「便不如理取净妙相」,他就不能如理作意,心里面随顺自己的爱着心去取着这个清净的、美妙的相貌、她的身相。「由此因缘,身心烧恼」,由于他现在不能如理作意,所以他的身、他的心,为这爱烦恼所燃烧,就像猛火在燃烧似的,他这个爱烦恼苦恼他的身心,就是像火的燃烧似的,所以使令他很苦恼。这个《披寻记》的文。
∵∵《披寻记》六六五页:
∵不善护身等者:谓游行时,不避恶象马等而与俱行,乃至广说履诸粪秽,是名不善护身。于不应观所有众色,不护根门,起恶寻思,是名不摄诸根。于所应观所有众色,不策观察,起善寻思,是名不住正念。
∵「不善护身等者:谓游行」的时候,「不避恶象、马等」,这个恶象、恶马、恶狗乃至土匪。「而与俱行」,同他同时在那里、在路上走,在一起走。「乃至广说履诸粪秽,是名不善护身」,这个「不善护身」,是这样意思。「于不应观所有众色,不护根门」,说是不应该去看所有的众色,他不保护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就是门,这个心从这里边向外去活动,所以叫门;也从外边得到很多的消息,所以有「出入」的意思。不保护根门:就是保护使令心里面能够如理作意,不生烦恼、不起烦恼,积集善根,叫做「保护」;现在他不能保护、放逸自己,起恶的寻思,就是种种……主要是欲的寻思,「是名不摄诸根」。
∵「于所应观所有众色,不策观察」,应观所有众色,不能够鞭策自己去观察,应该观察一切的色法都是因缘所生,都是苦、空、无常、无我,应该这样观察;但是他不能这样观察。「不策观察,起善寻思」,若发动这苦、空、无常、无我的善寻思,那叫做「应观所有众色」;他不能这样子。「是名不住正念」,就是不如理作意了。
∵∵午四、倍增爱染(分二科)未一、征
∵云何倍增染爱?
∵这是第四科,先是「征」,怎么叫做「倍增染爱」呢?加倍的使令他这个染爱心殊胜起来。
∵∵未二、释(分三科)申一、标
∵谓由五种相貌,当知染爱增长。
∵这下面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谓由五种相貌」,当知道染爱的增长。染爱的增长有五个相貌,从五个相貌,就知道染爱的增长了。这是「标」。
∵∵申二、征
∵何等为五?
∵这是「征」。
∵∵申三、释(分五科)酉一、不舍诸欲
∵谓如有一,虽于下劣诸欲境界,尚生猛利诸贪欲缠,耽着不舍,何况上妙?
∵这是第三科解释。解释分五科,第一科解释「不舍诸欲」。
∵「谓如有一」,有一个人。「虽于下劣诸欲境界,尚生猛利」的诸贪欲缠,他能够生起猛利的烦恼。「耽着不舍」,爱着这个下劣的诸欲境界而不肯弃舍。「何况上妙」的诸欲境界呢?这是一个相貌。
∵∵酉二、邪求摄受
∵又以非法多分凶暴积集珍财,不以正法;亦常摄受增上众具。
∵这是第二科:「邪求摄受」。
∵「又以非法」,说这个人又能够以非法的手段、不合法的手段,多分是凶暴、凶恶强暴的手段「积集珍财」。是「不以正法」,他不能够「以正法」:就是合乎十善道、合乎因果的道理;他不能这样。「亦常摄受增上」的众具,就是品质特别好的一些器具,这样子。
∵∵酉三、悭物行恶
∵又于轻贱无所用物,尚不欲舍,何况贵重?虽为追求少劣财物,尚行众多身语意恶,何况多胜?
∵「又于轻贱无所用物」,这是第三科「悭物行恶」:又于这个「轻贱无所用」的东西,是「尚不欲舍」,都尚且不愿意布施给人,何况那个贵重的东西,更不愿意布施给人了。「虽为追求少劣财物,尚行众多身语意」的恶行。「何况多胜」,何况又多、又殊胜的财物呢?那么所造的恶事是更多了;这是第三个相貌。下面是第四个:「不乐妙行」。
∵∵酉四、不乐妙行
∵又于受持少小妙行,其心尚无趣向爱乐,何况广大?
∵又此人对于受持很少、很小的善行,有功德的一种行为。「其心尚无」,他的内心里面尚且没有「趣向爱乐」,就是不是爱乐,是向于爱乐,是这么一个心情都没有。「何况广大」的妙行呢?更是没有这种心了、没有这种欢喜心。
∵∵酉五、不乐涅盘
∵又于涅盘尚不乐闻,何况欲得?
∵这是第五个。又此人对于佛教里面,这个三乘圣人所得涅盘的境界,尚且都不欢喜听闻这件事。「何况欲得」?更没有这种出离心了。这是第五科:「不乐涅盘」。
∵这是用这五个相貌来解释「染爱增长」的这个意思。
∵∵午五、坚固缚(分四科)未一、征
∵云何坚固缚?
∵「云何坚固缚」?这个「坚固缚」。前面解释「倍增染爱而流转」,现在要解释「便能自为坚固缚」,解释这句话。这是第五科「坚固缚」,分四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坚固缚」呢?
∵∵未二、标
∵谓由三种相,知坚固缚。
∵这是「标」,标出来三种相。下边是第三科,是列出来这三种相。
∵∵未三、列
∵一、坚牢故,二、苦所触故,三、长时随逐故。
∵这是三种相。下边第四科是解释这三种相。
∵∵未四、释
∵于现法中,由恶行根贪瞋痴故,知缚坚牢;于当来世,由生那落迦、傍生、鬼趣,知苦所触,及长时随逐。
∵先解释这个「坚牢故」。
∵「于现法中」,就是他不是过去、不是未来,就是他现在的身口意中。「由恶行根」,就是恶行的根本。恶行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贪瞋痴」,由贪瞋痴发出来种种的恶行,所以贪瞋痴是恶行之根。「知缚坚牢」,所以知道他的烦恼的系缚是很难破坏的、是坚固的。
∵∵《披寻记》六六五页:
∵由恶行根贪瞋痴故等着:贪瞋痴三,名不善根。此为因缘,起诸恶行,名恶行根。难可破坏,故名坚牢。当知此约烦恼名缚。
∵「由恶行根贪瞋痴故等着:贪瞋痴三,名不善根」,贪瞋痴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此为因缘,起诸恶行,名恶行根。难可破坏,故名」叫做「坚牢」。「当知此约烦恼名缚」,这个坚固缚指烦恼的系缚叫做缚、叫做「坚固缚」。
∵∵「于当来世,由生那落迦、傍生、鬼趣,知苦所触,及长时随逐」,他现在世由这个恶行根贪瞋痴,发出来种种的恶行,将来世怎么样呢?「于当来世,由生那落迦」,他就会到地狱去了;「傍生」就是畜生;到饿鬼的世界,叫「鬼趣」,就生到三恶道去了。
∵「知苦所触」,他就知在这个苦恼的境界里面生存,为苦所触恼。「知苦所触」这个「知」,到三恶道的受苦,他现在还没有到三恶道,但是你现在造了很多的罪业,就知道你将来要到三恶道去,所以叫「知苦所触」。
∵「及长时随逐」,这个业、这个罪业不能一下子都得果报,所以没得果报的时候,它长时随逐你,终究有一天它要发生作用、令你苦恼了。
∵∵《披寻记》六六五页:
∵知苦所触及长时随逐者:当知此约业缚,名坚固缚。乃至先世所造一切恶不善业,未尽、未出故。
∵「知苦所触及长时随逐者:当知此约业缚」,当知此约业缚,知苦所触就长随逐,就是你造的罪业来系缚你,「名坚固缚」。「乃至先世所造一切恶不善业,未尽、未出」,你没得果报,它就不灭,所以你不能从这里解脱出来,所以「长时随逐」。
∵这是把这三种相──这个「坚固缚」有三种相,解释完了。
∵∵巳二、略辨义(分二科)午一、标说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
∵这是第二科。前面是「别释颂」,第一科;这是简要地说明前面这一大段的意义,分二科;第一科是「标说」。
∵「复次」,前面说完了,这又再说。说今当简要地辨别上一段所说的道理,这等于是个题目,下面就是解释这一件事。
∵第二科是「释义」,是解释略辨的义,分二科;第一科「依失坏辨」,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午二、释义(分二科)未一、依失坏辨(分三科)申一、标
∵谓略显示依二失坏因,有二种失坏。
∵现在这个略辨义,怎么叫做「略辨义」呢?谓简略地、也就是简要地,显示这个众生,「依二失坏因」,这个失坏是有因的,叫「失坏因」。「依二失坏因,有二种失坏」,说这件事。这是「标」,下面是列出来。
∵∵申二、列(分二科)酉一、二失坏因
∵何等名为二失坏因?谓不正思惟力及因力。
∵这个二种「失坏因」是什么呢?「谓不正思惟力及因力」,这是二种失坏因。这是两种。
∵下面是第二科:是「二种失坏」。
∵∵酉二、二种失坏
∵云何名为二种失坏?谓方求失坏及受用失坏。
∵这叫做「二种失坏」。这一共是二种失坏因和二种失坏,这是标出来。下边第三科是解释,解释这二种失坏因和二种失坏,分四科;第一科先解释「不正思惟力」。
∵∵申三释(分四科)酉一、不正思惟力
∵云何不正思惟力?谓随念先所受用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或邪分别现前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或邪取相不正思惟;或即于彼若住、若行不正思惟。
∵前面标出来失坏因,第一个失坏因是不正思惟。怎么叫做不正思惟的力量,令这个人失坏呢?「谓随念先所受用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这就是前面那个「依耽嗜」、那个「寻思」。「谓随念」,谓随顺自己的意念。「先所受用境界」,不是现在,你过去受用的境界已经不现前了;但是你心里面忆念,就会在你的第六意识现出这个影像来,所以叫做「念」。随顺你的念力,能现出来先所受用的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过去受用的境界,由于你忆念的因缘就现出来了,现出来以后,就在这个境界上有不正思惟。这个境界不是前五根所得,前五根所得已经过去了,只是在第六意识里面现出来过去的影像,在影像上有种种的不正思惟,这叫做「不正思惟力」。
∵「或邪分别现前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这是第二个「或邪分别现前境界」,这个现「前境界」,前面是先所受用境界,现在是现前──显现在你的面前的这些境界,就是前面「随观净妙」那个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就是你前五根面对的这些欲的境界,你心里面有不正思惟:一个是前五根面对的境界,第六意识有不正思惟;一个是已经过去的境界,心里面又忆想而不正思惟。
∵「或邪取相不正思惟」,这就是前面那个倍增染爱的境界,就是特别地猛利了,「或邪取相不正思惟」。「或即于彼若住、若行不正思惟」,「或即于彼」,就是前面那个随观净妙的境界。「或即于彼」所观的净妙的境界,「若住」,若停留在那里;「若行」,就是自己在走路、在经行的时候,而心里面忆念这些境界,而「不正思惟」。这一共加起来是四种不正思惟。把这《披寻记》念一下。
∵∵《披寻记》六六六页:
∵云何不正思惟力等者:此中四种不正思惟,如次配前依耽嗜思,随观净妙,倍增染爱应知。随观净妙有二差别:谓不善护身等,及取净妙相。由是成四不正思惟。言即于彼若住若行不正思惟者,谓于住时、行时诸所作业,不守正念,不住正知故。
∵「云何不正思惟力等者:此中四种不正思惟,如次配前依耽嗜思」,这是第一个:「谓随念先所受用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这一个。「随观净妙」,这是第二个:「或邪分别现前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倍增染爱」,就是「或邪取相不正思惟」这一个;「应知」。「随观净妙有二差别」,这第四个思惟「或即于彼若住、若行不正思惟」怎么讲呢?「随观净妙」这一部分有二种差别,「谓不善护身等,及取净妙相」这二种。「由是成四」:这「不善护身」就是行;「取净妙相」就是住,是「若住、若行不正思惟」──这二种,加起来就是成四种不正思惟。「言即于彼若住、若行不正思惟者,谓于住时、行时诸所作业,不守正念,不住正知故」,是这样意思。
∵∵这一大段解释二种失坏因的第一种,就是「不正思惟力」,这个解释完了。
∵∵酉二、因力
∵云何因力?谓于可爱境界宿习欲贪。
∵「云何因力?」这个「因力」的失坏因是什么呢?「谓于可爱境界宿习欲贪」,对于这个可爱的境界,你前多少生也是熏习过这种烦恼,这就叫做「因力」。假设这个人前一生是在色界天、无色界天,那他今生来到欲界来,他的烦恼就轻、他这欲烦恼轻;所以若是前生是在欲界,那今生还是在欲界,那他的烦恼就重。
∵∵酉三、方求失坏
∵云何方求失坏?谓如有一成就二种失坏因故,以非正法,或以凶暴,追求积集所有邪财。
∵这个「方求失坏」──这是第三科「方求失坏」。怎么叫做「方求失坏」呢?「谓如有一」,有这样的人。成就了「二种失坏因」,有不正思惟、还有一个因力。这二种失坏因,就是使令你的心里面破坏了你自己的清净心、失掉了正念,叫做「失坏因」、叫做「失坏」。这二种失坏因你都成就了的关系,那么会怎么样呢?「以非正法,或以凶暴」,不合乎国家的法律、也不合乎佛法的因果的道理。那么或以凶暴的态度「追求、积集所有邪财」,就是你追求财的这个手段太恶劣了,所以叫做「邪财」;得到了财以后,而还会造种种恶,所以叫做「邪财」。
∵∵酉四、受用失坏(分二科)戌一、征
∵云何受用失坏?
∵这个受用失坏因,怎么叫做「受用失坏」呢?分二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别辨所蔽」,分三科;第一科是「贪染」。
∵∵戌二、释(分二科)亥一、别辨所蔽(分三科)天一、贪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