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六、作意

云何作意?谓七种作意。了相等如前说。

现在的文是闻所成地。闻所成地里面就是说的五明,现在先解释内明处。内明里面分四大科,第一科事施设建立说过了。现在第二科就是想差别施设建立。这一科里面有四个颂,现在是第四个颂。这第四个颂里面分十科,现在是第六科作意。

「云何作意?」第六科作意。前面是第五科,第四科、第五科说的是止观,现在第六科说作意。「作意」,在前面文说过,就是有「七种作意」。「作意」就是在内心里面修禅定的时候,从未到地定开始修这七种作意,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无所有处定都是要修这七种作意才能向前进步的,这是修禅的一种方法。就是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一共七个作意,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但是后文还有解释的。

寅七、教授

云何教授?谓五种教授。一、教教授。二、证教授。三、次第教授。四、无倒教授。五、神变教授。

「云何教授?谓五种教授」。这个教授是师长教授学徒的,对学徒的教授。这里分五种的不同:第一个是「教教授」,就是这个补特伽罗,他所学习的佛陀的教法,能够不增不减的教授给学徒,就是将语言文字的佛法教授给他。「二、证教授」,第二个就是修学止观,修学止观才能证悟真理,所以它叫做证教授。「三、次第教授」,次第教授就是所学习的不管是教,也不管是证,都是有深、有浅,有前后的差别,所以按照次第去教授的。比如说是修止观,修这个现观,那就应该是观察这个苦集灭道四谛,先应该教授这苦谛,然后集谛、灭谛、道谛这样教授。比如说要修禅定,先应该修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也是要按照次第来教授的。

「四、无倒教授」就是在前面这三种教授,都是应该没有错误的、如法的来教授这位学徒,所以叫无倒教授。不应该其中有错误。这个地方,就是人容易有一种问题,好为人师,就是有这种问题。所以若能无倒教授,那就好一点;你一知半解的,不可能能够不犯错误。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弥勒菩萨慈悲开示我们,要发无上菩提心,发大悲心弘扬佛法,使令三宝不断,要好好学习,要好好修行,你达到了程度的时候,你才能够无倒教授,不然的话就容易错误。「五、神变教授」神通变化也不是自己能够通达的,也是要依赖师长来教授,你才知道怎么修天眼通,怎么修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这也要教授的,但是这是最后的教授。

寅八、德

云何德?谓无量、解脱等,如句中已说。

「云何德?」第八科是德。「谓无量、解脱等」就是四无量心、八解脱、四无碍解、无诤三昧,很多很多的功德,殊胜的胜德。「如句中已说」,第一个颂里面已经说过。这是佛教徒所应该成就的胜德。

寅九、菩提

云何菩提?谓三种菩提。一、声闻菩提。二、独觉菩提。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菩提?」这是第九科。「谓三种菩提。一、声闻菩提,二、独觉菩提,三、阿耨多罗藐三菩提。」这是三乘圣人所成就的功德。声闻菩提,若是论根性来说,菩萨是因,佛是果,这是根性最利的。其次是独觉,其次就是声闻。声闻菩提和独觉菩提,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觉悟第一义谛,都是这么多,都是这一样。但是智慧有深浅,所以所得到的菩提也就有高下了。「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这样意思。但是都是觉悟的第一义谛,所以都能够了脱生死,但是道力还是有差别。「菩提」是一个智慧,就是清净无漏的智慧。「佛陀」这个字,翻作中国话翻作「觉」,也是智慧,但是那个是约人说的,这个是约所成就的法说的。也就是一切圣人所成就的无量无边的功德,里边最重要的一个功德就是智慧,所以特别的标出来,叫做「菩提」。

寅十、圣教

云何圣教?谓授以归依,制立学处,施设说听,建立师徒,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诃欲爱味,示欲过失,显说杂染及清净法,教导出离及与远离,称赞功德,乃至广说无量无边清净品法。

「云何圣教?」这是第十科,怎么叫做圣教?也就是佛陀,他宣扬教法教化众生的时候,都讲些什么事情呢?这底下就是大要的说出一个大纲,这样意思。这是问,底下回答。「谓授以归依,」这个圣人,就是佛陀教化众生,先开始来传授这个归依,教导我们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是这样意思。这个「归依」就是依止的意思。我们修学圣道,对于这件事我们完全不明白,要依止佛法僧来学习这件事,那就叫做依止。就是开始学习的时候,你一定要依止佛法僧,不然的话,这件事办不成。可是在学习的时候,要靠佛、靠僧,可是内心学习呢,念念与道相应,那就是第一义谛了,所以就是法。是这样意思。

「制立学处」,一开始是教授这个归依,进一步是做什么呢?就是制立学处。佛为我们,佛陀的大智慧,知人见人,为优婆塞、优婆夷,乃至比丘、比丘尼,乃至一切佛教徒制立这个学处,所应该学习的就是戒,学习戒法。「施设说听」,前面学处是戒,这底下就学习教义了。「施设」也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性,为他安排什么样的佛法,为他教授,是这样的意思。这个「说听」,我这么想,是依义发言名之为「说」,根据这个道理来说话,依义发言,叫做说。你说了老半天,没有道理,那不能算是说。这个「听」呢?就是闻说而能得义,是名为听。你是听到了。如果只是听那几句话,而没有明白什么道理,那你和没有听到有什么不同呢?这叫「施设说听」。

「建立师徒」,建立师徒就是学习佛法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师,由这个师来教导这个学徒。由师长的教导才能引发一切圣道,不然的话这个圣道很难现前,所以一定有师,初开始学习的人就是徒,要这样。也就像一个团体,社会上的事业也是一样,我们出家人的寺庙也是一样,每一件事要有人负责,要有一个人负责,这一件事才可以做的。说是我要学习佛法也是一样,你也要有一个师,不然这件事也是做不成。

「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建立师徒,前面这一段,就是学习戒定慧,向师长学习戒定慧。这底下是说这个圣教中,一般性地宣扬的时候,倒不是一定要说第一义谛,说苦集灭道,都不是这个,而是说这个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说这样的佛法。先告诉这个人发慈悲心,「施论、戒论」就是发慈悲心的意思。我所有的这些财富,我应该发慈悲心,对于贫困的人应该有同情心,那么叫施论。戒呢,也是要发慈悲心不要做这些令众生苦恼的事情,也是慈悲心的意思。生天之论,施论、戒论都是生天之论,就是将来能得到可爱的果报,能生到天上去。

「诃欲爱味,示欲过失」这又一样,就是要呵斥欲的爱味。我们众生对于五欲,染着这个欲的事情,要呵斥这件事。「示欲过失」,开示我们,我们对于染着这个欲是有过失的,要这样讲解这件事。「显说杂染及清净法。」这个「显」就是要说的非常明白,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什么是杂染法,什么是清净法,要明明白白的说出来。比如杀盗淫妄这是染污法,十种恶法是染污法,「及清净法」修学五戒十善,乃至到出世间的圣道,这是清净法。

「教导出离及与远离」,圣教是教导我们从欲里面,从这个杂染法里面出离,从那里面解脱出来。「及与远离」,远离就是不要亲近,不要亲近这些染污法。「称赞功德」称赞出离、远离是有功德的;不出离、不远离,染着于欲,在生死里流转是有过失的。看出这个圣教说的什么事情,就是说的戒定慧,说要发慈悲心利益人,说这个事情。没有说我叫你发财,我叫你富贵荣华去发财,没说这个话。但是这个施论、戒论,也就是发财之道。但是这个是由慈悲心,用慈悲心来爱护别人,而不是自己有想要发财,而去施论、戒论;用慈悲心,只是想别人好,没有去想自己怎么怎么的,只是用这样的心来爱护别人。佛法这个圣教是这样意思,圣教是这样。圣教,没有说是你布施十块钱,我叫你得一百块,不是这样说话的。

「乃至广说无量无边清净法。」这就是无量无边的出世间圣道,或者四谛、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一切佛法,这样意思。

壬三、摄圣教义相(分二科)∵∵癸一、征起

云何摄圣教义相?

前面这一段一共是十科讲完了。这第四个颂的十科讲完了。这底下是第三科,摄圣教义相。内明处一共分四科,第二科想差别施设建立相讲完了。现在这底下第三科,摄圣教义相。其实前边十科最后一科,云何圣教,很简要的说了,但是这里边又重说,当然说的是由广而略,说出这个圣教的相貌。这第一科是征起,第二科列释,也是分十科。第一科能修习法。

「云何摄圣教义相?」怎么样由渊博的圣教把它略略地说出来它的义相呢?

癸二、列释(分十科)∵∵子一、能修习法

此中有能修习法。谓于诸善法专志所作,相续所作,方便勤修。

这分十科,这是第一科。「此中有能修习法。」这圣教里边……佛陀教导我们的有能修学圣道的方法。「谓于诸善法专志所作」就是对于三十七道品,或者是其它的一切法门,「专志所作」你修学的时候,你要专一、心要专一。要专一的来作这件事,要这样子,这件事才容易成就。你若是作这作一点,又作其他的事情,又作什么什么事情,那样不行。「相续所作」不但是专志而且还要相续不断的来作这件事。譬如修四念处,不是一个短时期可以成功的,你一定要相续不间断,不要懈怠才可以。「方便勤修」以专志、相续为方便,精进地去修行,要这样子才可以。这底下《披寻记》的这段文:

《披寻记》四七八页:

有能修习法等者:谓能勤修诸善方便。是名能修习法。方便有二:一、殷重,二、无间。如次名为专志所作,相续所作应知。

「有能修习法等者:谓能勤修诸善方便,是名能修习法」。这样就是说出两件事,我们怎么样来修学这个四念处呢?这个方便有两个:一个就是殷重,第二个就是无间。「如次名为专志所作,相续所作应知。」这样讲呢,殷重所作就是专志的意思,专一其心。「志」也可以说是愿,愿望。愿望……可能很多的愿望,在佛法里面,我又想要读经,我又想要念咒,我又想要得神通,我又想要什么什么地,当然愿望可以很多,但是你现在修学这个法门的时候,要一样一样修,要专志。现在要修四念处,要专一的作这件事。我现在若是想要得神通,你就专一的修这神通,要专志,然后相续不断的这样子。这样说的倒是非常的简要,一个专志,一个相续,这两个方法。专志就叫做殷重,相续就是无间了。

子二、所修习法

有所修习法,谓所有诸善法。

现在第二段,所修习的佛法是什么呢?「谓所有诸善法」善法很多很多的。《披寻记》上说:

《披寻记》四七八页:

有所修习法等者:此中善法,通世出世应知。

「有所修习法等者:此中善法,通世出世应知」。通常说十善法,要具备了五戒十善的基础,然后你或者是修世间的禅定,或者修出世间的四念处,就是这样的世出世善法。

子三、有过患法

有有过患法,谓应遍知法。

这是第三科,有过患法。这种事情是有过失的、是有灾患的。什么呢?谓应遍知的事情。遍知是什么呢?就是苦、集、灭、道这个苦谛,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它是一个有灾难的东西。

《披寻记》四七八页:

谓应遍知法者:此说苦谛所摄诸法应知。

「谓应遍知法者:此说苦谛所摄诸法应知」。这个苦谛,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里边,生苦、老苦、病苦,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还有个五取蕴苦,很多很多的苦,很多的灾难都从这里出来的,并不是从外边来的,所以应该知道我们这个生命体是个过患法,不是个好东西。但是我们修行还是要假借它。

子四、有染污法

有有染污法。谓应不着、制伏,初应断法

「有有染污法」这是第四科。「谓应不着、制伏,初应断法」应该是不着,应该制伏,这是「初应断法」。一开始修行的时候就应该断掉的,把它消灭了它,这件事,那就是染污法。

《披寻记》四七八页:

谓应不着制伏初应断法者:此说集谛所摄诸法应知。应正思择,厌坏对治,名应不着。应正修习,伏断对治,名应制伏。

「谓应不着制伏初应断法者:此说集谛所摄诸法应知。」苦谛、集谛,这是集谛,属于集谛这一大部份的事情都包括在内了。「应正思择,厌坏对治,名应不着」,应该正思择,就是在奢摩他里面去思惟、观察,观察它是无常的、是苦的,有很多的过患,这样的用功修行来对治自己,名应不着,应不着就是这样的意思。你不去亲近它,这个着也有个亲近的意思,不亲近它,而观察它是苦,是无常,是败坏法,那就叫做不着,这么讲。「应正修习伏断对治」。你若观察它是无常、无我的,那就叫做能制伏。观察它是不净的、是苦的、是无常的,那叫不着。观察它是无常、是无我、是空,叫伏断对治。这个方法能消灭它的过患,能消灭这个染污的烦恼。这个对治就是消灭的意思,名应制伏。这样子,不着和制伏加起来就是四念处,来对付集谛的染污法。

子五、障碍法

有障碍法,谓违逆现观究竟法。

「有障碍法」这是第五科。有障碍法是什么呢?「谓违逆现观究竟法」,就是它能够违逆、不随顺,能障碍,障碍这个现观究竟法。这个究竟是指现观说的,就是你修这个四念处的现观,它能究竟的解决这个生死的问题,所以现观叫究竟法。那么障碍现观究竟法的是谁呢?这《披寻记》上的解释:

《披寻记》四七八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