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卷十二.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
∵辛三、修习所缘诸相作意(分二科)壬一、征
∵复次云何修习所缘诸相作意?
∵「复次云何修习所缘诸相作意?谓即于彼彼诸相作意思惟,以思惟故能作四事」。
∵这是〈三摩呬多地〉的第三科。这个「作意及所缘」,分两科讲完了。现在第三科「修习所缘诸相作意」。前面是说了「作意所缘」以后,现在再说明「修习所缘作意」的一种作用、一种功德。说了这么多的作意和诸相、三十二相,有什么用处呢?是这个意思。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复次」就是前面说了「所缘诸相」,其中的含义还没有完,所以「复次」,又「修习所缘作意」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所缘诸相的作意,若是加以修习的话,有什么功德呢?是这样意思。
∵这是问。底下解释,分两科,第一科「能作四事」,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壬二、释(分二科)癸一、能作四事(分二科)子一、标
∵谓即于彼彼诸相作意思惟,以思惟故能作四事。
∵「谓即于彼彼诸相作意思惟」,前面说了七种作意,又说四十作意,又说三十二相。这些「诸相」不是白说的,是修行人在修止观时候要用的。这就是说那个修行人「于彼彼诸相」,前面说三十二相,就是一个相一个相,你能拿它作所缘境,去作意、思惟、观察的话,你就能够得到四种功德。「以思惟故能作四事」,你若能去思惟观察的话,你不会徒劳的,会成就四种事。
∵这是「标」,底下「列」,那四种功德呢?
∵∵子二、列
∵谓即修习如是作意,又能远彼所治烦恼,又能练此作意及余,令后所生转更明盛。又即修习此作意时,厌坏所缘,舍诸烦恼,任持断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
∵「谓即修习如是作意」,这是第一件事,就是用它作所缘境,你能够修习,这个「习」就是不断的重复地做,做了一次再重复做,重复做、重复做,不断的重复这样做,不断的重复这样作意观察,这是一件事。
∵「又能远彼所治烦恼」,第二件事呢,就是能远离你所要对治、所要消灭的烦恼。我们不高兴有烦恼,但是烦恼还是要在心里面活动,现在若能够,你能够修这「彼彼作意」,「彼彼诸相能作意思惟」的话,就能够息灭那个所灭除的烦恼,那个烦恼就灭了。这个原因呢?我们如果…你若是作如是观的话,你应该会感觉到。譬如说是修无我观,修这无我观,无我观是个名称,它有一个内容的,你把这内容啊!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你把它如实的明了了,然后在修止观的时候就这样思惟,这样思惟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如实的了知了。就是文字上说是无我,我们就这样去思惟观察,就对于无我义会更深入的、更彻底的明白了是无我的,就是把这件事做成了。做成了的时候,就是「远彼所治烦恼」,因我而生起的烦恼没有了;因为有我而生起的烦恼,这个烦恼不生起了;因为在你心里面没有我,所以你不会再因为我而生烦恼。
∵譬如说修这不净观……,这个不如理作意……,佛告诉你这样子去观,这样的染污分别,你观察是染污的、观察是青瘀的、脓烂的、散坏的、是膨胀的、是白骨……什么什么的,这样的观察。愈观察你对于这个不净愈能够如实了知;这种了知的印象愈深刻,愈深刻呢,「因净」,原来我们的颠倒心认为是清净的而引起的烦恼没有了,这烦恼不起了,所以「能远彼所治烦恼」,就是认识的清楚了,它就没有烦恼了。所以要不断的去观察,不断的去思惟,是这样意思。所以「修习如是作意」,你就成就了如实了知,成就了如实了知「能远彼所治烦恼」,这烦恼就同你远离了,同你距离的远了,再不发脾气了,没有这个问题,眼睛不会厉起来,就是这样子。这就是药吃对了,病就好了,是这样意思。
∵我们没有作如是观的时候,也是人与人不同。有的人智慧大,他看得清楚,他心里有个反应,遇见合理的、不合理的是有反应。我们智慧不够,遇合理的事情、不合理的事情,也有反应。大家不一样,同样的境界反应的不一样。但是若是在佛法里面,你能够努力的修这些如理作意,就能彻底的把自己改变了。改变了以后,就是「远彼所治烦恼」,一切烦恼都没有了。这是第一种好处。
∵不但这一种好处,还有第二种好处。「又能练此作意及余,令后所生转更明盛」,这是第三种。「又能练此作意」,「练」,练者习也,就是修习那个习。练习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断的重复,如写字,这个字不断的重复的写,不断的重复写。修行修止观呢?观也是不断的重复的观是无我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就不断的重复这么想。修不净观也是,不断的重复的观;修无常观也是这样子修,观受是苦,也是这样的观。你能这样子「练此作意」,作意的时候呢?「及余」,这个「余」是什么?后面解释的很好,这就是和作意在一起活动的心,就是心。这个作意就是心所,心所法是各式各样的,那个心王是通于一切心所法,只要有心所一定是有心王。这个「余」就是那个心,「作意」就是心所。你常常这样子用功修行的时候,「令后所生转更明盛」,就是刹那刹那的这么生起嘛!你那心里面的智慧光明就强起来了。那么这样说,前面「远彼所治烦恼」是断德,能断烦恼,这底下是智慧光明就殊胜起来,「转更明盛」。
∵「又即修习此作意时,厌坏所缘,舍诸烦恼」。前面说这个「远彼所知烦恼」是现行,是烦恼的现行。后面引这《披寻记》上说,就是前面说那四种,沈、掉、乱、着这四个烦恼,这个四个烦恼就是包括了一切的烦恼,那是属于断德一部分。现在转更明盛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殊胜了。
∵「又即修习此作意」的时候呢,「厌坏所缘」,这七种作意里面有厌坏所缘,就是对于所缘境有厌离心、有厌离心。这不是一个美妙的,观察这色受想行识如病;就像一个人有病,病不是好的。如病、如痈,病是通说的,痈就是生疮了,如病、如痈、如箭、如剌,苦、空、无常、无我;那么这样子观察所缘境的时候,就能够「厌坏所缘」。原来我们对于我自己的色受想行识认为是很美满的,认为是可爱的,现在也感觉到这不是好的东西,是坏的东西。「厌坏所缘,舍诸烦恼」,就是把这一切的烦恼都弃舍了、都没有了,这应该也包括烦恼的现行,但是也深入的消除了烦恼的种子。
∵「任持断灭」,烦恼种子消灭了以后,叫做「断灭」;而这个断灭是保持、任持,能摄持住不变。你只是调伏了烦恼的现行,你不谨慎呢,烦恼又来了,你不能任持,你不能保持不变。若把烦恼种子给消灭了,那就是究竟的解脱了,究竟断灭了烦恼,这个清净的境界能保持得住,这个「任持断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这个时候就使令很多很多的烦恼,远离了你的色受想行识,它永久也不再来和你亲近了,那么就是解脱了。
∵这个修习此作意时,是「厌坏所缘」,这是努力的修行加行道。「舍诸烦恼」是无间道,就是烦恼障碍我们见到真理,把烦恼去掉了,我们就和真理面对面了,就中间就没有间隔了。「任持断灭」是解脱道,没有烦恼的系缚了、解脱了。「令诸烦恼远离相续」,是胜进道,还要继续向前修,因为断烦恼只是一开始断一部分,不是完全断了,所以继续要修行,那么烦恼就更远离了。「令诸烦恼远离相续」,「相续」指的生命体说,或指这个阿赖耶识说也好,或者就是指这个色受想行识说也好。
∵那么就是得到这四种功德,这个修此「作意」有这四种事情,第一个数数的「修习如是作意」,这件事情很重要。然后得到什么的好处呢?就是第二又「能远离彼所治烦恼」。第三「练此作意及余,令后所生较更明盛」,这是第三。第四「修习此作意时,厌坏所缘,舍诸烦恼,任持断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第四个。
∵∵子三、结
∵是故修习如是所缘诸相作意。
∵这是第三科「结」,结束这一段。说了那么多的「作意」、「所缘」是为干什么的呢?原来就是为了断烦恼、增智慧、得解脱的意思。
∵∵癸二、能入诸定(分六科)子一、入定因缘(分三科)丑一、标列
∵复次由四因缘,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谓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
∵「复次由四因缘,入初静虑」。这是这个「修习所缘诸相作意」,「能作四事」这是一科。第二科「能入诸定」,这个也是很好的事情,使令我们入到很多很多三味里面去,能作如是作意有这个功德。「能入诸定」这是第二科,「能入诸定」里面分六科,第一科「入定的因缘」,有什么条件可以入定呢?分三科,第一科「标列」。
∵「复次由四因缘,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这是菩萨告诉我们,你要准备四个条件,这四个条件准备好了,你就能「入初静虑」,色界的初禅,「乃至有顶」,二禅、三禅、四禅,「有顶」应该非想非非想定都可以入,但是现在主要是四种静虑。那四种呢?底下列出来。
∵「谓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这四个因缘。这是「标列」出来,底下第二科「解释」,先解释这个「因力」,什么叫做因力呢?
∵∵丑二、随释(分四科)寅一、因力
∵云何因力?谓曾邻近入静虑等。
∵「云何因力?谓曾临近入静虑等」。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他过去「曾」、曾经「邻近入静虑等」,就是接近「邻近」,就是初静虑是个邻居,你曾经入定,那个定和初静虑是相邻的,就是这么意思。它是初静虑的「邻」,你到了邻这个地方和初静虑就接近了,这么意思。你曾经「邻近」的定,邻近的定就是未到地定,可以这样说。那入了,你能学习那个,你就能入初静虑,入初静虑就不难。
∵或者说就是你前一生,你前一生这样学习过,学习过你栽培了这个奢摩他的种子,这个定的种子,依此种子为因,这个因有力量使令你入定,入初静虑,就这样说,就是以种子为因。
∵∵寅二、方便力
∵云何方便力?谓虽不邻近入静虑等,然由数习无间修力,能入诸定。
∵「云何方便力?」这是第二,什么叫做「方便力」?这个《披寻记》那个文下面还是有的。「云何叫做方便力」呢?「谓虽不邻近入静虑等」,说是我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我没得未到地定,我没有初静虑等。
∵「然由数习意无间修力,能入诸定」,然而你若是不懈怠,你能够有强烈的希望,我要得定,我要得到初静虑,那么你就会数数地去静坐,修习止观而不懈怠。「无间」就是不懈怠。「修力」,不懈怠的这样修止观。「能入诸定」,你还是可以入定的。
∵这样说呢,这个「因力」是过去的事情,不是现在。这个「修习」是现在,现在你可以努力,还是有希望可以得定,就是精进可以入定。那么这个「方便力」,方便力这三个字是个题目,这题目的意思,怎么讲法呢?「数习无间修力」,就叫做「方便力」;就是采取实际的行动,实际的去用功修行,那叫做「方便力」。
∵这是第二科,底下第三。
∵∵寅三、说力
∵云何说力?谓于静虑等增上缘法,多闻任持,乃至广说。即依此法独处空闲,离诸放逸,勇猛精进,自策而励,住法随法行,由此能入静虑等定。
∵「云何说力」?第三科是「说力」。
∵「谓于静虑等增上缘法,多闻任持,乃至广说」。这个「谓于」就是说你想要成就禅定的人,「于静虑等增上缘法」,就是讲解,这是指书本子,这书本上讲解这「静虑等」,讲解静虑:初静虑,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定,讲解这样的定的教法,这个教法是你修定的「增上缘」。我还疑惑这个增上缘的「缘」是个教,原来我看了其他的本子,也就是「缘」。就是这个教法,是你修定的最强力的一个助缘,这个助缘这个教法,还是这个教法。
∵「多闻任持」,你能够「多」就是重复的,或者是不断地去学习。这个「闻」就是学习的意思,你自己听闻,你自己阅读,都是闻,从经典上闻。「任持」,学没有白学,要把里面的要义能摄持住,究竟说什么?里面怎么个次第学习这个禅定?你要能够摄持住。若是打开本子知道说什么,合上本子就不知道了,那就是没有能「任持」,这个不行,这个不可以,一定要任持,等到跑香跑完了,盘腿一坐,这个法门就在你心里面现出来,这就是你「任持」了。我学是学了很多,一盘上腿子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功,那就是没有「任持」。
∵「乃至广说」,不只是任持那么简单,还有很多事情,还有很多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即依此法独处空闲,离诸放逸」,就是这个修行人,他自己根据经论上说明这个修行禅定的方法,你就根据所学的这个方法、这个法门,「独处空闲」,这个「独」就是你一个人,你一个人住在空闲的地方,那个地方不吵闹。这个「独处空闲」在这《清净道论》上说的非常明白,就是一个人,不可以有第二个人,那个地方那么讲。但是我在想,可以那么说,就是…这个「独」什么意思呢?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解释了,就是人与人相住的时候,就像一个人相住似的,很多人在一起住,很就像一个人相住似的,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触恼。谁也不触恼谁,叫做「独」,谁也不触恼谁。我们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不触恼,要爱护那个修行人,他要用功的时候,不要打他闲岔。那么但是若互相帮助就出现了,这里有好多人同住的,你有需要的时候我来照顾你,我有需要的时候你来照顾我,互相照顾。但是若要用功的时候就像一个人似的,谁也不打谁闲岔。那么这个解释,你们同意不同意。
∵「独处空闲,离诸放逸」,不可以放逸。这个光阴、时间非常的宝贵呀!不能把宝贵的精神,放在没有用的事情上,就是「放逸」。「离诸放逸,勇猛精进,自策而励」,要勇猛,我不怕困难,精进的去努力,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就这样用功修行。「自策而励」,但是这个懈怠是与生俱来的,那怎么办呢?自己要警策自己,不要懈怠,「而励」,努力的用功。
∵「住法随法行」,要安住在「法随法行」这里用功,不能退下来,就是有困难也不退下来,一定向前进,这个「住」就是有这个意思。「由此能入静虑等定」,就是因为这个,因为这个…因此,那么这个「说力」呢?就是经论的这个本子,本子上说到这么多静虑的「增上缘法」,而你能去学习,能选择一个好的地方,没有潮湿,也没有那么多的蚂蚁,也没有老虎,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勇猛精进,自策而励,住法随法行」,你就能入静虑,就成功了。这样说这个「说力」呢?这个「说」是什么?就是经论,这样子叫做「说力」。
∵∵寅四、教授力
∵云何教授力?谓于亲教轨范师所,或于随一余尊长所,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从此审谛,作意思惟,能入静虑及诸余定。
∵「云何教授力?」这是第四「教授力」。其实从字面上那个「说」就是教授的意思,但是看内容不是那个意思。「教授力」是什么意思呢?
∵「谓于亲教轨范师所,或于随一余尊长所,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这个不是经本子,不是经论的本子,而是以为一个人,谓于什么人呢?「谓于亲教」,就是你的亲教师,就是为你受戒的这个人,他有责任来教导你的那个师长,或者是「轨范师」,那么我们通常说和尚就是亲教师,轨范就是羯磨师了,「师所」他们那个地方。
∵「或于随一」,或者不是亲教师也不是轨范师,「于随一」随那一位,其余的,除了亲教师、轨范师以外,其「余」的「尊长所」,他有能力做教授。「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在这个人的地方你得到了一个法门,他为你讲解这个法门,你得到了;这个法门是随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的。「无倒教授」没有错误的教授,教授是教授了还要没有错误才可以,那么这就是靠人了。说是依法不依人,这个就是依人,前面呢,就是依法,这个就是依人。说不依人,说那个有谄诳的人是不可以依,若诚实的人还是可以依,应该这么说。
∵「从此审谛作意思惟」,你从这个人的这一边,得到了这个法门的时候呢,你能够「审谛」,审谛也就是包括了「独处空间,离诸放逸,勇猛精进,自策自励」,这就是这个意思,很认真的作意思惟,也是用功修行了。「能入静虑及诸余定」,也可以入,也会成功的。这一段文上《披寻记》:
∵∵《披寻记》四○○页:
∵云何教授力等者:此说依他教诫教授能入诸定,即施设此名随信行,是钝根性。此中无倒教授,谓观青瘀及脓烂等,或一切行皆是无常,或诸行苦,或一切法皆无有我,如是等。
∵「云何教授力等者:此说依他教诫教授能入诸定,即施设此名随信行」,前文就是随法行的人,这是随信行的人。那么「随法行」是利根的人,「随信行」,就是钝根的人。
∵「此中无倒教授,谓观青瘀及脓烂等,或一切行皆是无常,或诸行苦,或一切法皆无有我,如是等」。「无倒的教授」,这是四个力: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四个力,这四个解释完了。第三个「结显」。
∵∵丑三、结显
∵如是显示四观行者。谓具因力者、方便力者、若利根者、及钝根者。
∵「如是显示四观行者」,前面这四个就指「如是」,这样显示四种观行,四种观行,因此四种而有观行,就是一个是「因」,一个是「方便」,一个是「说力」,一个「教授力」。
∵「谓具因力者」,足具了因力者,是前生的栽培,以前的栽培。「方便力者」,是现在的栽培。「若利根者及钝根者」,也与前生有关系,这两种人,只要有方便力就可以成功了。
∵∵子二、得静虑者有染差别(分二科)丑一、标列
∵复次有四得静虑者:一、爱上静虑者。二、见上静虑者。三、慢上静虑者。四、疑上静虑者。
∵这是能入诸定里面,「能作四事」是第一科,「能入诸定」这一共分六科,第一科是「入定因缘」,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二科「得静虑者有染差别」,得到了定的人,他还没有完全清净,他还是有烦恼的,但是不一样,烦恼与烦恼还是有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复次有四得静虑者」,就是有四种得静虑的人有烦恼的差别,有四种烦恼得静虑的差别,得静虑的人有四种烦恼。一是「爱上静虑者」,这个「爱」是烦恼的名字,这个「上静虑者」,这「上」应该是赞叹的意思,赞叹这个静虑是上人法,不是我们有欲的人的境界,是超过了人的境界,所以叫做「上静虑者」,得到了上静虑呢,他还是有爱烦恼,所以是「爱上静虑者」。
∵「二、见上静虑者」,这上静虑上呢,他还有见烦恼的。「三、慢上静虑者」,有慢烦恼。第「四、疑上静虑者」,得了静虑,还有疑惑的。这就是爱、见、慢、疑有四种烦恼的不同。
∵这是「标列」,下面「解释」,解释里面,先解释「爱上静虑」,爱上静虑先是「征」。
∵∵丑二、随释(分四科)寅一、爱上静虑(分二科)卯一、征
∵云何爱上静虑者?
∵「爱上静虑」是什么意思呢?底下「解释」分两科,第一科「举种类」。
∵∵卯二、释(分二科)辰一、举种类
∵谓有如一先闻静虑诸定功德,而不闻彼出离方便,于彼一向见胜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
∵「谓如有一」,这就是说:譬如有一类的人,「先闻静虑诸定的功德」,得了禅定有三味乐、有喜乐、有殊胜的功德,有功德或者是得了神通怎么怎么的,那么听说这样事情呢,心里面当然生希望心,我不想做欲界的人,色界天上的人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