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五、乞行处苦(分二科)∵

荒一、显处(分二科)

日一、总标

乞行处苦者:当知此苦,略有七种。

这个忍品里面说的忍,一共有三种忍,第一种耐他怨害忍已经学习完了,现在是安受苦忍。安受苦忍里面有八种,现在是第五种乞行处忍,分两科第一科显处,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乞行处苦者:当知此苦,略有七种。」这一种苦里面简略的说有七种不同,下边呢第二科列释。

日二、列释

一者、自誓毁形。剃须发等,弃舍世俗诸相好故。二者、自誓毁色。受持改变坏色衣故。三者、进止云为皆不纵任。游涉世间,一切行住自兢摄故。四者、依他活命。舍商农等世间事业,从他所得而存济故。五者、尽寿从他求衣服等。于所获得非法珍财,久所贮积,不受用故。六者、尽寿遮止人间诸欲。离非梵行,淫欲法故。七者、尽寿遮止人间嬉戏。舍离观听、歌舞、笑戏、倡妓等故;及离与己亲友同龄、笑戏、欢娱、携从等故。

「一者、自誓毁形。剃须发等,弃舍世俗诸相好故。」第一种苦呢就是自己这位菩萨,他不愿意作在家菩萨他要出家,他就是「自誓毁形」不是别人劝他的,他自己主动的要出家。要出家第一件事呢就是要毁形,这个「誓」是决定的意思,一点也不犹豫,就是改变他的形象。怎么叫做「毁形」呢?「剃须发等」这个剃除须、剃除发这些事情。叫做「弃舍世俗诸相好故」就是弃舍了世间人一般人所认为的这个相好的这件事,他弃舍这件事。这个上面说「须发」,若说到「须」可能这个人不是很年轻,已经有须了,应该是这个意思。这个有须发,世间人可能认为这是庄严的相貌,现在这位菩萨要出家呢,就是弃舍了这件事,所以叫做「毁形」。

「二者、自誓毁色。受持改变坏色衣故。」第二件事呢就是他「自誓」要改变他的色,什么叫做「毁色」呢?「受持改变坏色衣故」。他这个「受持」,也就是着的意思,他所着的衣服,不着原来的在家人那个美好的颜色的衣服,就是穿这个变坏的颜色的衣服。

「三者、进止云为皆不纵任。」第三件事情呢就是「进止」,「进」就是动,「止」就是静,动静。「云为」,「云」就是说话,「为」就是作事。这些事情呢「皆不纵任」,他都不放纵自己。「游涉世间,一切行住自兢摄故。」他一到任何的地方去,不管是行是住,他都自己约束自己,他不放纵不放逸,这个「竞」有恭敬的意思,到一切处都有恭敬心而不随随便便的,这件事不容易。

「四者、依他活命。舍商农等世间事业,从他所得而存济故。」第四件苦事就是菩萨自己,出了家作了比丘,他不自己生产,要依赖他人的施舍,依赖他人的布施,来维持生命的存在,这件事也是个苦事。「舍商农等世间事业」他弃舍了这个发财、生财之道,这个「商」是作生意,「农」是种田,各式各样的世间上的生财之道他都弃舍了。「从他所得而存济故」,你自己不生产那生活所需就有问题了,但是他呢就从他,从别的人同意修学圣道这件事的人,能够支持你,「从他所得」得到了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而存济」这样子,靠这样的方法来维持生活,这件事也不容易,向别人伸手是一个很苦的事情。

「五者、尽寿从他求衣服等。于所获得非法珍财,久所贮积,不受用故。」这是第五件事,「尽寿」尽其寿命,这么长的时间内都是「从他求衣服等」,都是靠别人的布施,衣服等等的事情。「于所获得非法珍财」,对于所得到的不合法的这些财物不受用,非法所得的财他不要;或者是说谎话骗人来的钱他不要,「久所贮积」的他也不要,就说我明天不出去乞食,我今天乞多一点贮藏起来,不要,比丘不这样作,菩萨比丘没有隔宿之粮,「不受用故」这件事这是佛所规定的,也不是容易办的事情。

「六者、尽寿遮止人间诸欲。」第六件事呢说尽形寿遮止,就是不作这种人间的诸欲,不享受人间的诸欲。一般人在家社会上生活的人呢,那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那就是社会上那种思想,那种行动,贪求的事情,这位菩萨比丘完全停下来了。「遮止人间的诸欲」拒绝这一切事情。「离非梵行,淫欲法故。」就是远离这个欲的事情,这是污染的事情,这淫欲法他不要,拒绝这些事情。

「七者、尽寿遮止人间嬉戏。舍离观听、歌舞、笑戏、倡妓等故;」第七件事呢也是尽形寿遮止人间的嬉戏,人间的人有一些欲乐的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歌舞、笑戏、倡妓这些事情,菩萨都弃舍了,舍离「观听、歌舞、笑戏、倡妓等故。」「及离与己亲友同龄、笑戏、欢娱、携从等故。」还远离什么事情呢?与己是亲友,在家的时候他们有亲厚关系是好朋友,或者是这些亲友和自己的年龄是相同的,大家见面了这个就会笑戏,内心里面感觉到欢乐,「携从等」或者是手拉着手到什么地方去,我跟随着你,你跟随着我这些事情,这个菩萨完全也停止下来这种事情。

荒二、明忍

如是等类,因乞求行所有艰辛所生众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乞行处苦。

「如是等类,因乞求行所有艰辛所生众苦,」这前面是列释,这下面第二科明忍。「如是等类」前面列出来的这么多,是「因乞求行」这举出来其中一个,或者乞求衣服、饮食等,所有的都在内。因此而有了艰辛,有些坚难苦恼,辛劳的事情,所引起的苦恼,众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菩萨都能忍受这件事。「不由此缘,精进懈废,」不因为乞求等事所引起的众苦,那我就何必再出家修学圣道作什么呢?菩萨不会这样子「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乞行处苦」。

《披寻记》:

「当知此苦略有七种等者:修所成地说:由剃除须发故,舍俗形好故,着坏色衣故,应自观察形色异人,」菩萨这比丘应该自己观察我的形、我的色和其他的人不同,「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形相。」这种形象和一般人不同,别人看见都不庄严,但是这个修行人呢接受这个下劣形象。

「于行住坐卧语默等中,不随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这个比丘行住坐卧语默等中,不随欲而活动,制服自己的憍慢心,往趣到他人家去的时候,「审正观察游行乞食,」自己心里面常常的要有智慧,观察所遇见的一些情况,这样子到聚落里面去乞食,「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威仪。」前面是下劣形象,这是下劣威仪。「又正观察从他获得无所蓄积诸供身具,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众具。」这个菩萨比丘,〈修所成地〉只说比丘,不是说菩萨。这个比丘,自己没有生产,生活所需是没有的,都是向人乞求。向人乞求就给什么都是好了,所以都是下劣的众具,这本来是说三样,但是「由此五相,当知是名初处观察,」这个第一个,下劣形象里面有三种,就是剃除须发、舍俗形好、着坏色衣。那么这就是一共三种,三种再加这两种就是五种「由此的五相,当知是名初处的观察。」

「又善说法毗奈耶中诸出家者所受尸罗,」就是善说法、善说毗奈耶,这是佛的大智慧境界。在佛法里面诸出家者,所受的尸罗就是戒,「略舍二事之所显现:」简略的说呢,就是弃舍两件事,就显现出来这个修学圣道的人的相貌,那两件事呢?「一者弃舍父母妻子奴婢仆使朋友眷属财榖珍宝等所显;」这件事不容易,弃舍父母这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二者弃舍歌舞」出了家以后,也不歌、也不舞、也不「倡妓笑嬉欢娱游纵掉逸亲爱聚会种种世事之所显现。」这些事情也都弃舍了。(陵本二十卷十四页)

「由是当知,此初五种誓受下劣形相」、下劣的「威仪」,下劣的「众具所摄,后之二种誓受禁制尸罗所摄。」后面那两种就是戒律所摄,那么这是和菩萨这一段文是相合的。

洪六、勤劬处苦

勤劬处苦者:谓诸菩萨勤修善品劬劳因缘,发生种种身心疲恼,悉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勤劬处苦。

「勤劬处苦者:」这是第六,这个「劬」也就是勤劳的意思。「谓诸菩萨勤修善品劬劳因缘,」这是说菩萨出了家以后,要精进的修四念处、修三十七道品,「劬劳因缘」那也就是很辛苦的事情。「发生种种身心疲恼,悉能忍受;」那么常常的用功修学圣道,有的时候就会身感觉疲倦,有的时候心也感觉疲倦,这初开始静坐的人,这个身体痛、这个腿子痛,那这个事就是问题你要忍耐一点。忍耐一点呢也不要忍耐太过头,忍耐一会儿就好了就放腿子,也可以经行一会儿。那么常常这样子呢,这个关就过去了。那么第二就是心,你在那里坐,这个心要用止观来调伏,有的时候可以,有的时候止不能止、观不能观,心里烦躁的很。心里烦躁的很,想要下座跑一跑,但是还没开静,所以这也是苦。但是有的时候呢,心还可以继续的修止观,这个身体不行,身体有问题。有的时候呢身体可以继续坐在那里,但是心不行。有的时候身心都不可以。就是各式各样的情形,身疲恼、心疲恼。这些事情就是「勤修善品劬劳因缘,发生种种身心疲恼。」

这些事情怎么办呢?你要忍受,要忍受,常常调。常常用经行、宴坐;宴坐、经行。那么这是身体的表现于外的相貌,内心里面静坐的时候也是止观,不静坐的时候还是止观,常常调、常常调渐渐就进步了。这个身体的不调,慢慢、慢慢就会减少、减少。内心的不调也慢慢也会减少,不是永久的,所以只要你忍耐一下子,慢慢它就会进步,慢慢会进步。若不忍耐,不忍耐那这个就,那四念处没有办法修。不修,不修那么你就不能得圣道。不能得圣道和得圣道有什么不同?我修学圣道身有苦恼、心也有苦恼,我不能忍我就不修了,这是不修圣道。修学圣道,我若能忍我将来我就能修圣道,修学圣道以后就有成功的希望。成功了以后和不修圣道有什么不同?修学圣道成功了,不要说是大成功不是。就是你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从欲界定到未到地定,这个时候心情快乐,盘上腿心情也快乐,放腿子经行心情也快乐。不修圣道的时候,因修圣道而有的身心疲恼是没有了,但是你不快乐,你不修圣道没有快乐的。

不修圣道的人,我们说是一个人年龄到了我不工作了,我合法的退休,退休真能休吗?真能休息吗?是不能休息的。你身还要做事,心里面也有事,没个完就是了。没个完其实来和修学圣道对比来说,很多很多的苦恼,就是头几天我们上课讲的,一个是坏苦,一个是苦苦,还有行苦。你不能避免不能解脱的,不要说一般人你不能避免这个苦,就是有大权势的人他们一样也都是苦,他们的苦可能比我们还厉害。这是修学圣道成功了,和没修圣道的就是这样子,说我因为修学圣道招感来身心的疲恼,我不忍受,不忍受其实你还是苦的,还有很多苦等着你,还有很多苦等着你。

若修学圣道你忍受这个苦都暂时的,过一个时期就没有这件事了,没有这件事你心情快乐。心情快乐这句话你怎么讲?不是说我有修行人家都恭敬我,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不算。就是别人毁辱你,你的心情还是快乐。成就圣道的人是这样,不管外面的境界是顺是逆,内心里面没有变化,还是那个圣道的清净的境界不受影响的。所以我说,我不忍受这个苦,不忍受这个苦你不能离苦的,还不如暂时的忍耐一点,过了一个时期就不苦了。所以这上面说这位修行人有大智慧。「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勤劬处苦」。

洪七、利他处苦(分二科)

荒一、指事

利他处苦者:谓诸菩萨修十一种利有情业,如前应知。

「利他处苦者:」这是第七科利他处苦,分两科第一科指事。「谓诸菩萨修十一种利有情业,如前应知。」这个利他处苦,就是利益众生这个地方也有一些苦。什么事情会引发内心或者身心的苦恼呢?「谓诸菩萨修十一种利益有情的事业,如前应知。」像前面界品有说了,那个饶益有情戒一共说有十一种。

荒二、明忍

由彼所生种种忧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利他处苦。

「由彼所生种种忧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也能够忍受,虽然有苦照样还是利益众生的。「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利他处苦」这是明忍。

下面看《披寻记》:

「修十一种利有情业等者:戒品中说:由十一相,名住一切种饶益有情戒。(陵本四十卷八页)」那上说的「如彼广说应知。」

洪八、所作处苦

所作处苦者:谓诸菩萨或是出家,便有营为衣钵等业;或是在家,便有无倒商贾营农仕王等业。由此发生种种勤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所作处苦。

「所作处苦者:」这是第八科。「谓诸菩萨或是出家,」这个菩萨或者他是出了家,出家的菩萨。「便有营为衣钵等业;」那你要出家以后不能说没有事情,你还要去操心,你去做一些你那个衣服,或者是你吃饭的时候用的钵多罗,这些事情呢还是要照顾的。

「或是在家,便有无倒商贾营农仕王等业。」或者这位菩萨他没有出家,他还是在家,在家呢你还要做事的,「便有无倒的商贾」就是合法的,「无倒」就是合法,没有非法的。这个「贾」,「商贾」商就是贾,或者是行商作贾,现在好像也没有决定这个分别。「营农」或者是耕田的事情,「仕王」就是在***里作事情,你若要作这些事业的,在家菩萨一定要有事业的,有职业。「由此发生种种勤苦,」你作这些事情呢,你就会引起很多的辛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所作处苦」。

宇三、忍苦胜利

又诸菩萨虽触众苦,而于无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无退转,常勤修习,无变异意,无杂染心。

「又诸菩萨虽触众苦,而于无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这是第三科忍苦的胜利,这个安受苦忍分三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解释,解释里面分三科,第一科如理思惟,第二科能引众苦,现在是第三科忍苦胜利。「诸菩萨虽触众苦」他虽然遇见了很多的苦恼,「而于无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虽然遇见了苦,这个苦不能障碍他,他对于无上正等菩提以前是没有努力的去勤修,现在「能正勤修」能努力的去修学圣道,回向无上菩提。「已正勤修,能无退转,」说是已经努力的勤修圣道了,虽然有众多的苦不能障碍他,他能够继续努力达到无退转,就是不失掉,这个圣道成功了不会退下来的,不会失掉的。不像世间的荣华富贵不是永久的,你搞错了就失掉了,就会失掉的。「常勤修习,无变异意,」他得到成就圣道之后,得无生法忍以后,他成就的圣道不会再失掉的。「常勤修习」虽然不退转还没有圆满的成功,他要继续的努力的修习,「无变异意」不会中间有改变主意了不修圣道了,没有这个意思。这个世间上的事情,你说是你作医生能发财,但是作医生作久了就厌烦作医生,不高兴作医生的事情,不高兴;其他的就作律师的、会计师、所有的都是那样子,他作久了他厌烦不高兴。修学圣道不是,修学圣道呢他发欢喜心,他没有厌烦的意思。

说是我听你讲过一回《金刚经》,你不要再给我讲《金刚经》了,你这个人没有明白什么是《金刚经》。你就是对于这个事情,你没有真实明白什么叫做《金刚经》!是《法华经》、是《般若经》?「闻诸法空,生大欢喜。」我听老师讲『一切法皆空』已经听了几百千遍了,这是大欢喜而不厌烦。为什么?因为你在那里面有了味道,有了法味,有这回事情。这回事情呢就是,你若是只是有闻所成慧办不到这件事,一定要有思所成慧,要有修所成慧的时候,就会有这个境界,不怕重复。

所以这个你读《法华经》也好,你读《华严经》也好,读这《般若经》,读《维摩诘所说经》也好,读一遍又一遍、读一遍又一遍,心里欢喜而不感觉到厌烦,这和世间上事情不同。如果我们学习佛法初开始的时候,听了一遍以后再听就不高兴了,你要知道这是你不够及格的意思!你不及格!所以「常勤修习,无变异意」没有改变的意思,没有。而且这个是我们,我上一回我们说过。这个我们在闻所成慧这个阶段,老是平平常常的境界,没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很努力了,但是还是平平常常的。若是你到思所成慧的时候,这就又变化,你的看法不同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