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二、一切精进(分二科)天一、征
∵云何菩萨一切精进?
∵天二、释(分二科)地一、标列种类(分二科)玄一、二种
∵谓此精进,略有二种。一者依在家品精进。二者依出家品精进。
∵现在是菩萨地。菩萨地的前面就是声闻地。
∵菩萨地就是大乘佛法的学者,圣道的次第。
∵这大科方面,我就从「如是学」这一科来说。这一科里面有「结前生后」第一科。第二科略广的分别,广分别中、就是六波罗蜜和四摄这一科。这个「如是学」就是这样地学习大乘佛法的道次第。这六波罗蜜里面,这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都已经说过了。现在是精进波罗蜜。
∵这精进波罗蜜里面,一共是有九种精进。九种精进里面第一科是自性精进。第二科,就是现在一切精进。自性精进这一科已经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一切精进。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菩萨一切精进?」什么叫做菩萨的一切精进呢?这是问。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种类。又分两科,第一科、二种。
∵「谓此精进略有二种」。这一切精进有两种不同。那两种呢?「一者依在家品精进」,第一种是依于没有出家,他还是在家的佛教徙,他也一样地要精进地学习佛法、广度众生。「二者依出家品精进」。就是出家的佛教徒,他精进地修学佛法、广度众生。这是分这么两类,就包括了一切精进。这在家、出家,是说精进的人,约人说的。这是二种。下面说三种。
∵玄二、三种
∵当知依此二品精进,各有三种。
∵「当知」就是我们应该注意,依此二品精进的不同,各有三种精进。那三种呢?
∵∵一、∵∵擐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
∵就是有这三种不同。这是标列,标列出来种类的不同。有在家、出家的不同。这是约人说的。那三种不同呢,是约法说的。下面第二科、随释三种。随顺前面的标列,解释这三种精进。分三科。第一科、解释擐甲精进。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地二、随释三种(分三科)玄一、环甲精进(分二科)黄一、征
∵云何菩萨擐甲精进?
∵这菩萨,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就可以名之为菩萨。这菩萨的擐甲精进是什么意思呢?这「擐」这个字当个「着」字讲。我们读《金刚经》:「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着这五衣、或者七衣、或者是九条衣。着什么呢?「甲」,这个「甲」是古代的军队,和敌人作战的时候,要戴上盔甲,能保护自己的安全。这样子,这勇猛的心就能发动出来。这里面这「甲」是个譬喻,在法上怎么样讲呢?就是发勇猛的愿:我要精进地学习佛法。就是发这个愿,发精进的愿,就叫做「甲」,是这意思。现在这句话是问的意思,下面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辨行相。辨这行相,精进修行的相貌,叫做行相。这个「行」也可以当「心」字讲。就是我们心的相貌。这精进的时候,你的心是什么样子?可以这么讲。
∵黄二、释(分二科)宇一、辨行相
∵谓诸菩萨于发加行精进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
∵「谓诸菩萨」。这擐甲精进的意义,是说诸菩萨于发加行精进之前。这「发加行精进」。「发」者「动」也。发动加行,「加行」就是采取行动,勇猛的行动发作出来了,叫做行。现在这个行,不是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现在是指精进说。精进的行动发出来了,叫「发加行精进」。「之前」这行动发动之前。发动之前就是还没有发这个行动,还没有精进。那个时候「其心勇悍」,这位菩萨他的心非常地勇猛,我不怕困难,所以叫「勇悍」、勇猛。「先擐誓甲」,先着这誓的甲。这个「誓」,我们在讲《入中论》的时候讲过,这个「誓」应该说还有个「愿」、誓愿,四弘誓愿。你发这样的愿是决定不退的,所以叫做「誓」,这个誓是这个意思。现在是说,要勇猛地修学圣道,先要发勇猛的愿。
∵∵若我为脱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处那洛迦不在余趣。
∵看这个愿怎么发的,他怎么说?「若我」这菩萨自称为我,为解脱一个有情的生死大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一千个大劫。就是,成、住、坏、空是四个中劫,这四个中劫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劫。这住劫里面有二十个增减,二十个增减算是一个住劫,其他的三个劫也可以作相等的来计算。这样说,有一千个大劫,这个时间已经很长了。「等一日夜」就和一日一夜相等。这一日一夜就是一千个大劫。这样子「处那洛迦」。这样的一日一夜计算起来,有一千个大劫。这么长的时间「处那洛迦」,就是居住在地狱里面,在地狱受苦这么长的时间。「不在余趣」不是在其他的五趣。地狱趣苦恼是最重的了。
∵∵乃至菩萨经尔所时,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乃至菩萨经尔所时」,经过那么长的时间,就是三大阿僧只劫。一日夜算是一千大劫,这样子计算起来要到三大阿僧只劫的时候,才「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这么长的时间在那里受苦,而能成就无上菩提。
∵∵假使过此百千俱胝倍数时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
∵假使还要超过前面这个数目,前面说的这个时劫。超过多少呢?「百千俱胝倍数时劫」。这个「俱胝」翻到中国话就是「亿」,百、千、万、亿的「亿」。但是印度的算数,这个「亿」有三种。有十万为亿、百万为亿、千万为亿,有这么多算法不同。就算是千万为亿,就是百千亿,「过此百千俱胝」,超过前面的数目百千亿的倍数时劫,那么长的时间。「方证无上正等菩提」,这么长的时间才得无上菩提。
∵∵我之勇悍,亦无退屈。
∵这个菩萨自己说;这么样受这么长的时间的苦,他的勇猛心还没有退下来。我们一般的凡夫,一感觉苦就要退了。我不要受这个苦,我不要自找苦恼。但这个菩萨说,受这么长的苦,他的勇猛的心不退下来。
∵∵于求无上正等菩提,非不进趣。
∵这么长的时间,他的勇猛心还没退下来,还是希求无上菩提。「非不进趣」,并不是说休息了,不进趣无上菩提了,不是的。
∵∵既进趣已,勤勇无懈。
∵既然发了无上菩提心进求无上菩提了,发这个大愿以后。「勤勇无懈」,他精进勇猛,他不懈退。
∵∵何况所经时短苦薄。
∵何况菩萨得无上菩提的时间没那么长,所受的苦也没有那么多。像是在地狱里受那么多苦。那他的进趣无上菩提的勇猛精进,更不是特别难的事情了。
∵∵是名菩萨擐甲精进。
∵这擐甲精进的意思就是这样子。这一段文就表示菩萨发这个精进的愿,这么样的伟大。
∵宇二、显胜利
∵若有菩萨于如是相菩萨所有擐甲精进,少起胜解,少生净信。
∵这是第二科、显胜利。前面第一科、辨行相,辨这擐甲精进的相貌。这下面显示发这擐甲精进的胜利,殊胜的利益。
∵「若有菩萨于如是相菩萨」,假设另外有一位菩萨「于如是相菩萨」,就是有这样相貌的菩萨,他所有的擐甲精进「少起胜解」,另外一个菩萨对此菩萨的擐甲精进「少起胜解」,不是起很多的胜解,少少地发起了深刻的信解。这「胜解」就是他对于这件事的认识非常有力量。这「胜解」也就是智慧。「少生净信」,由于有胜解,所以也就会有净信,有清净的信心。这个「信」从智慧建立的。所以有了胜解,也就会有信心。如果对于这件事没有胜解,你不是太明白,你说你有信心,那句话有多少不真实了。
∵∵如是菩萨,尚已长养无量勇猛发勤精进大菩提性。
∵这位菩萨,「少起胜解、少生净信」的这位菩萨,「尚已长养」尚且已经能够长养。这个「养」就是「长」,「长」就是增长。他就增长了无量的勇猛,就是很大的勇猛心,没有恐怖。「发勤精进大菩提性」,他就会建立;「勤」就是精进,精进趣求无上菩提的愿的,他也会发这个愿。他只是对那位菩萨的擐甲精进,少起胜解,少生净信而已,他就能够长养无量勇猛发勤精进大菩提性。
∵∵何况菩萨成就如是擐甲精进。
∵何况那位菩萨他自己成就了这样的擐甲精进呢?他的功德有多大呢?
∵∵如是菩萨,于求菩提饶益有情,无有少分难行事业,
∵可生怯劣难作之心。
∵发擐甲精进的这位菩萨,他俱足了擐甲精进的这位菩萨,「于求菩提」对于希求无上菩提,利益一切众生的这种大事情,「无有少分难行事业」在他心里面,不感觉有小小的一点难行的事情,不感觉到有难这件事。「可生怯劣难作之心」,若感觉难,那心情就会怯劣,就有点恐怖,就没有力量了,就这件事不能做。现在这位菩萨「无有少分难行事业,可生怯劣难作之心」,没有这回事,他不感觉有什么难做的事情。这是有了擐甲精进的话,就不感觉求无上菩提饶益有情有什么困难。
∵∵看这个《披寻记》:
∵「长养无量勇猛发勤精进大菩提性者:此中大菩提性,谓即精进波罗密多种性应知。」就是指精进波罗密说的,就指「无量勇猛发勤精进大菩提性」。这样说,这擐甲精进是无上菩提的因就是了,这样意思。
∵玄二、摄善法精进(分二科)黄一、征
∵云何菩萨摄善法精进?
∵前面第一科、擐甲精进,是精进之前先建立精进的大愿。现在是第二科、摄善法精进。这个「摄」就是积集的意思,积集无量无边的善法,这件事非常地精进。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菩萨摄善法精进?」怎么叫做菩萨的栽培无量无边的善法的精进呢?
∵这是征问。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略义。这略义,「略」者「要」也,先立出来他的要义,这摄善法精进的要义先把他显示出来。∵
∵黄二、释(分三科)宇一、标略义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
∵这摄善法精进的大义是什么?谓诸菩萨所有的精进。
∵∵能为施、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密多加行。
∵就是六波罗密的加行,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努力地去实践六波罗密,这就叫做精进波罗密。
∵∵能成办施、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密多。
∵这六波罗密的加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位菩萨他能够成办施波罗密,能成办戒波罗密、忍波罗密、精进、静虑、慧波罗密多,能成就六波罗密,那就叫做加行,这也就叫做摄善法精进。这是标略义。
∵下面第二科、出种类。分两科。第一科、总标。就是标出来,说明这摄善法精进的种类。摄善法精进他有个别不同的相貌。
∵宇二、出种类(分二科)宙一、总标
∵当知此复略有七种。
∵此摄善法精进有七种不同。那七种呢?这句话「当知此复略有七种」这叫总标。就是总标出来他的数目有七个,标出数来。
∵下面第二科是列释。就是列出名字,再加以解释。分七科。第一科是无动精进。
∵宙二、列释(分七科)洪一、无动精进
∵一、∵∵无动精进。
∵这其中里面第一种就是叫做无动精进。不动,就是不摇动、无动摇。怎么叫做无动精进呢?
∵∵一切分别、种种分别、根本烦恼、少分烦恼、一切异论、一切苦触、不倾动故。
∵他遭遇这件事的时候,他心里面不动摇,这就叫无动精进。
∵这「一切的分别」和「种种的分别」。这《遁伦记》也有解释。但是现在,我分别一下,我加以解释。「一切分别」、下面是「种种分别」。「种种」就是各式各样不同的分别。那么「一切分别」就不是「种种分别」了。如果「一切分别」也有种种的差别,那就重复了。那怎么解释呢?就是,于一切法有所得的分别,这样是「一切分别」。我们不管遇见什么所缘境界,都是有执着。我们有所得的执着心,普遍一切处。这叫做「一切分别」。
∵「种种分别」,这就是有差别了。这个是如意的分别,这个是不如意的分别,这是可爱的分别,这是可憎的分别。这时候起了高慢心的分别,起疑惑心的分别,起我、我所的分别,就是各式各样的分别。那叫做「种种分别」。
∵这「种种分别」以「一切分别」为基础,以「一切分别」为依止。因为你先是有所得,而后起可爱的分别,起可憎恶的分别,都是有所得。如果你观察一切法无所得了,那「种种分别」就不能建立了,就不能生起了。这分这么两种分别。
∵我们说修止观断烦恼,他不是说断贪瞋痴的烦恼,不是这么意思。当然也有这意思,这修五停心观就是断这贪瞋痴的烦恼。但是五停心观只是调伏,他实在没有断烦恼。这五停心是破除障道因缘,以后修止观,那时候是正式破烦恼。
∵而这破烦恼,所以说起来,你仔细观察的时候,他不是破贪瞋痴烦恼,不是。是破贪瞋痴以前的有所得的烦恼,把有所得的烦恼破了以后,再就不生贪瞋痴的烦恼了。
∵我们,三十七道品,第一个是四念处,第二四正勤。四正勤:「末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末生恶法令不生,已生恶法令断。」那个善法、恶法指什么说的?因为你已经开始静坐了,就是你静坐的时候,不是掉举、就是昏沉。那这就是恶法,是断这个恶法。那个善法呢,那就是无漏的戒定慧,那你止观成功了,见到第一义谛了,那是善法。
∵所以「一切分别」、「种种的分别」。「根本烦恼,少分烦恼」。「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这是三毒。「少分烦恼」就是随烦恼,随烦恼是根本烦恼的等流性的东西。譬如说:昏沈、掉举这也是烦恼,但是比根本的烦恼轻微了。这「少分」指轻微地,有轻、重的不同。重的烦恼叫根本烦恼,轻的烦恼叫少分。不是约数量说的。
∵「一切异论」。这前面,第一段是分别,第二段是烦恼。由分别而有烦恼,先有分别而后才有烦恼。下面这「一切异论」呢,这「异」就是不同于佛法的这些思想。一切不同于佛法的思想,就是外道的异论。这些外道的邪知邪见的思想,这也是一回事。
∵「一切苦触」,就是苦恼的接触,你与苦恼接触你就苦恼了,这不是小小的一点事,很多很多的苦恼的事情来苦恼你。「一切苦触」。
∵「不倾动故」,这位菩萨,摄善法精进。摄善法精进里边有个无动精进,怎么叫「无动」呢?「一切分别、种种分别,不倾动故」,这叫「不动摇」。
∵这可见这精进波罗密,他已经在佛法里面,已经达到什么程度了。不是说,没有学习过经论,也没有修过止观,他就能够有摄善法精进,不是的。看这文上,看出来,你有这个程度:「一切分别、种种分别,不倾动」,你心里面不动摇。「根本烦恼、少分烦恼」也不能动摇你。看这个菩萨这是什么程度?
∵「一切异论」。当然对于佛法的思想,是他所欢喜、所学习的。那么不同于佛法的异论,他不动摇。他不会说:哎呀!这个外道的思想很高明啊!不会有这种想法的。不会对外道的道理他生欢喜心,没这回事。这个我看也不容易,能达到这个程度也不容易的。
∵「一切苦触」。这也不是容易,受了苦的时候,他不倾动,他心里也不动摇。我看见《高僧传》上说:好像是在中国清朝的时候,华严宗有一位大德,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把他逮捕了送到牢狱里面去。送到牢狱里,那个狱卒、在牢狱里服务的那些、就算是职员吧。就对老和尚说,说是,你给我钱,我就令你不苦恼,你若不给我钱,我就叫你苦恼。但是,老和尚说:我是出家人,我没有钱啊!这个卒就把这一切刑罚的东西都给他上上,给他苦恼。这老和尚:「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一念,所有的刑罚都没有了,自动地都破坏了。这也不可思议。然而这狱卒就害怕了,哎呀!这个老和尚有道德呀!然后就向***、向皇帝报告。皇帝立刻下令,释放他。当然这个老和尚,不但是念《华严经》,可能这个人另外有修行,所以有这种感动。如果平常的时候一点也不用功的人恐怕不行。
∵现在这位菩萨,可能他心里面,有无生法忍了,应该是这样子。「一切苦触、不倾动故」,受一切苦的时候,心里面不动。这是不可思议。
∵最近,我心里有一点感觉。有一点什么感觉?是昨天?是前天?有两位同学来。我问他,我说:你修止观,是修止,还是也修观?他说:我只是修止而不修观。因为观我修不来。我从这里连想,很多的同学都不修观。都是修止而不修观。只是修止而不修观有什么问题呢?你不能破有所得的执着。无论什么事情,心里面都是有执着。你修观的时候会增长智慧。增长智慧,主要的是能破有所得的执着的智慧,主要是这个智慧。如果你不修观,你只修止,你这愚痴不能破。因为你有所得就是愚痴。你这样子,不但你自己日常生活你有困难,遇见什么事情你的执着就出来了,执着出来,你自己就苦恼。同时也影响到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到当职事人办事的困难。也会这样子。
∵「一切苦触,不倾动故」,这地方就显示出来。就是他有无所得的智慧,所有的事情不动摇他。不能动摇。
∵这我已经说了,没有说一百次,可能至少能有十次以上。就是,我们功课表上有规定,你早晨静坐完了的时候,要读《金刚经》。读《金刚经》,就是《金刚经》的道理去思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照这个话这么想。一样,就是心里这么想就是了嘛!没有别的事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段文是什么意思?这段文是念佛三昧阿!你知道呀!这一段文。当然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样念佛,那你这一段文,你不知道是念佛三昧。当然这念佛三昧,也就是非常重要的法门。你常常这样「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超越了这些虚妄的境界了,你就不苦恼。我曾经说过和打妄想一样,有什么不同?但是,我修不来。说我能把《金刚经》背下来非常好,功德无量。但是你应该思惟里面的义。那里面那句话的义要思惟。那是很重要的。只是把文背下来,虽然也功德很大,但是功德还不算大。你若是思惟里面的义,那就是非常地不得了。可以令你转凡成圣阿,你知道呀!
∵「一切苦触,不倾动故」。就是这位菩萨他能够有般若波罗密的智慧,观察这苦触不可得,就入于不生不灭的地方去了。这就没有事了,就不苦了。
∵∵看这个《披寻记》:
∵「无动精进等者:真实义品中说」,这在三十六卷,真实义品。「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如实知已」,这个「离言自性」这句话怎么讲?什么叫「离言自性」?
∵这个「离言自性」。我们这「离」字先不念,先说「言自性」。言说,就是说话,也就是文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八个字,就是两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里面有义,就是有言,有义。或者说有文,有义,就是这样子。但是我们愚痴无闻的凡夫的习惯,就是;言里面有义,言是能诠显的。里面的义是所诠显的。有能诠、有所诠。我们的习惯就执着言所诠显的那个义有真实性,就是「言自性」。譬如说,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这都是言,都是文句。文句里面有义,我们执着他们都是有真实性的,叫做「言自性」。
∵但是现在佛告诉我们,能诠的文诠显所诠显的义,是不真实的。所诠显的义是不真实的,不是真实的。他说一个譬喻,说是,我现在很饿,说包饺子给我吃。我们就说「吃饺子」这三个字,三个音。「吃饺子」这三个音这是一句话。但是真实你说这一句话的时候,你真实嘴里有饺子吗?是没有的呀!只是那句空话,不真实有饺子。这所诠的义是没有的,只是一句话。但是,所诠显的饺子没有,能诠显的文句也是不真实了,也是没有。所以所诠显的不可得,能诠显的名句也不可得。这个时候这叫「离言自性」。这「离言自性」就是这个时候这境界是没有言说的,是离言说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