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威力品第五
∵∵午三、威力处(即威力品)(分二科)未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威力?∵
∵这是第三科「威力处」,就是威力品,这个是从菩萨地那里分来的。这个「别显持义」那里有「种性持」、有「发心持」、有「觉分持」。这个「觉分持」里面有「结前生后」,还有「摄举纲要」。「摄举纲要」里分两科,第一科「总标」,第二科是「别广」。「别广」里面分三科,第一科就是「所学处」;这个「所学处」里面一共是分五科,第一科是「自利利他处」,这就是自他利品,第二就是真实义品,就是「真实义处」,现在第三科是「威力处」,就是成就了,见到第一义谛以后就是有大威力的这个意思。但是现在是说佛的境界。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诸佛菩萨威力?」佛菩萨他有大威德的力量,这个力量是怎么情形呢?这是问。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略三种」,略说三种威力,第一科就是「圣威力」。
∵∵未二、释(分二科)申一、略三种(分三科)酉一、圣威力
∵当知略有三种。一者、圣威力:谓诸佛菩萨得定自在;依定自在,随其所欲,一切事成。
∵「当知略有三种」,佛菩萨的威力,简略地说就是有三种,第一个就是「圣威力」,入了圣道以后就是有威力。「谓佛菩萨得定自在;依定自在,随其所欲,一切事成」,「谓佛菩萨得定自在」,他长时期地用功修行,他得到了定的自在。初开始得定,定的功德还不圆满,当然更不能说是自在,现在佛菩萨得到了定,而后常常地入定、出定,这样子训练,而最后得到自在,就是没有障碍了。
∵凡夫得定呢,也有,也能长时期地用功修行,也是得定自在,那就是没有爱见慢的关系,他还是凡夫。现在说是圣人,就是不但是得世间的禅定自在,这应该是出世间的禅定了。因为灭除去三界的见烦恼、爱烦恼,所以得定自在。
∵「依定自在随其所欲一切事成」,因为他得的定有大自在的威德,所以随其所愿意做的事情,这一切事情都能做成功,那么这就是「圣威力」。
∵∵《披寻记》一二一九页:
∵谓佛菩萨得定自在者:此中菩萨唯约八地以上为论,由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得十自在故。下皆准知。
∵「谓佛菩萨得定自在者:此中菩萨唯约八地以上为论」,这《披寻记》的作者也是这么的意见,八地以上的菩萨说的。因为什么要这样讲呢?「由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得十自在故」,因为这个第八地菩萨得了十自在故,所以他就叫做定自在。这个第八地菩萨就是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就是心里面任运地与第一义谛相应,不需要特别地努力,能有这种境界,这个无相就是第一义谛了。「得十自在」,第八地菩萨,八不动地就成就了十自在。当然这十种自在,第八地菩萨成就了以后,要经过九地、十地,到佛的境界究竟圆满,所以从第八地菩萨开始得十自在,所以这里面说佛菩萨得定自在就是应该从这里开始。「下皆准知」,下文也是这样子就可以知道的。
∵∵心调柔故,善修心故,是名圣威力。
∵「心调柔故」,他得了定自在,他心里面调柔,不是那么粗暴,这就是没有烦恼的关系。前七地的菩萨虽然也断了很多烦恼,但是还没有能够得到调柔的境界,就是烦恼还没有清净。第八地菩萨把三界内的一切的爱烦恼、见烦恼完全清除了,得到法身的境界。「善修心故」,他从善巧地修学禅定,修学禅定的关系,所以他心调柔,所以能够得自在。「是名圣威力」,圣威力就是这样意思。
∵∵《披寻记》一二一九页:
∵善修心故者:善故名圣,由无染义是善义故。如三摩呬多地中圣智三摩地说。(陵本十二卷十五页)
∵「善修心故者:善故名圣」,这个善这个字,就是表示是圣人的意思,为什么叫做善呢?「由无染义是善义故」,就是没有烦恼,没有染污;没有染污所以名之为圣。「如三摩呬多地中圣智三摩地说」,那里就是这么讲的。
∵∵酉二、法威力(分二科)戌一、释义
∵二者、法威力:谓诸胜法有广大果,有大胜利,是名法威力。
∵前面是「圣威力」,这第二是「法威力」。「法威力」分两科,第一科是「释义」,第二科「显体」,第一科先「释义」。第二种呢,是法的威力,就是得到第八地的菩萨呢,他有了高深的禅定,灭除去三界以内所有的烦恼,他成为圣人,他有这种威力。第二个「法威力」是什么呢?「谓诸胜法有广大果」,就是特别殊胜的功德法,你这样修行修学之后,就会有广大的果实。在这里面就成就了大的胜利,「是名法威力」。这是「释义」,第二科「显体」。
∵∵戌二、显体
∵此中法者,即是六种波罗蜜多;所谓布施,乃至般若。如是诸法,有大威力,名法威力。
∵这看见是,就是八地菩萨以后他继续地,他从初欢喜地的时候就修这个六波罗蜜,他要八地以后继续修六波罗蜜,由六波罗蜜里面得大威力;布施的威力、持戒的威力、忍辱的威力、精进的威力、禅的波罗蜜的威力,般若波罗蜜的威力。这样说呢,在八地的时候他已经有圣威力,以后继续地修六波罗蜜,有六波罗蜜的威力,所以叫做「法威力」。
∵∵酉三、俱生威力
∵三者、俱生威力:谓佛菩萨先集广大福德资粮,证得俱生甚希奇法,是名俱生威力。
∵「三者、俱生威力:谓佛菩萨先集广大福德资粮,证得俱生甚希奇法」,这个「俱生威力」是什么呢?「谓佛菩萨先集广大福德资粮」,就是他在资粮位、加行位这个时候,他已经积集了广大的福德资粮。积集了广大的福德资粮,没得圣道的时候,他在生死里流转的时候,他也有些希奇的事情,就是法的威力。等到得无生法忍之后,继续地修六波罗蜜,这个时候他也是有甚多的希奇的事情。
∵到了第八地的时候,弃舍了肉身,得了法身;得了法身的菩萨,他又示现化身,在人间在众生的世界又有父母,他又得一个化身。这化身一生来的时候,就有甚多希奇的事情,那叫做「俱生威力」,是指这一种说的,不是前边的事情,都是指八地菩萨以后。他来到人间的时候,他可能是现佛身,也可能是现菩萨身,也可能现个阿罗汉,也可能现个比丘、现个比丘尼,他有这些不思议的,这些希奇的事情,这叫做「俱生威力」,与生俱来的这种大威德力。
∵这是分这么三种,圣威力和法威力,这个圣威力和法威力是菩萨所修行的真实的功德,俱生的威力就是来示现化身所有的威力,也就是圣威力和法威力所现出来的,应该是这样意思。
∵∵申二、广五种(分二科)酉一、标列
∵又佛菩萨如是威力品类差别复有五种:一者、神通威力,二者、法威力,三者、俱生威力,四者、共诸声闻独觉威力,五者、不共声闻独觉威力。
∵「又佛菩萨如是威力品类差别,复有五种」,前面是说三种,略说三种威力。这下面说到「五种」。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又佛菩萨如是威力品类差别」,有五种不同:第一个是神通的威力,第二是法威力,第三是俱生威力,四者共诸声闻独觉的威力,五者不共声闻独觉的威力,分这么五种。这是「标列」,下面「随释」,随所标列的加以解释。分四科,第一科是先解释神通的威力,先是「征」。
∵∵酉二、随释(分四科)戌一、神通威力(分二科)亥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神通威力?
∵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出种类」。
∵∵亥二、释(分二科)天一、出种类
∵谓六神通:一者、神境智作证通,二者、随念宿住智作证通,三者、天耳智作证通,四者、见死生智作证通,五者、知心差别智作证通,六者、漏尽智作证通,是名神通威力。
∵「谓六神通」,神通威力就是指六种神通说的。「一者、神境智作证通,二者、随念宿住智作证通,三者、天耳智作证通,四者、见死生智作证通,五者、知心差别智作证通,六者、漏尽智作证通,是名神通威力」,这是先列出来,列出来「出种类」,这是六种神通。
∵∵《披寻记》一二二○页:
∵神境智作证通等者:谓从一种变作多种,如是广说乃至梵世身自在转,是名神境;由神境智于此神境领受示现,是故说此名为神境。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名神境智;由此智于彼境能领受能示现,是故说此名神境智。即此智种子由生缘所摄受故,势力增长,相续随转,名神境智作证。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神境智作证通。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九卷十一页)如是乃至漏尽智作证通,皆如彼释应知。
∵「神境智作证通等者:谓从一种变作多种,如是广说乃至梵世身自在转,是名神境」,这个「神境」,「神」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么叫做「神境」。指什么说的呢?「从一种变作多种」,一个身形变作很多的身形,其他各式各样的事情,由少而多,能变现出来很多的事情。「如是广说乃至梵世身自在转」,就是他现在这个身体不但是在人间,在欲界,能到色界天,到梵的世界去,有大自在的境界出现,那么这就叫做「神境」,这个「神境」是这样意思。
∵「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名神境智」,这个「神境」这样讲,这个智慧是什么意思呢?他解释这个「智」这个字,神境智作证通,这个「智」。「若智具大威德」这个智慧,这个闻所成慧、思所成慧,闻所成慧没有什么威德力,但是思所成慧有一点,但是也不是很大,到修所成慧,与禅定相应的时候,这个智慧就有力量了,但是修所成慧通于凡、通于圣,若入圣位的修所成慧,力量才是不可思议。
∵「智具大威德」,那就是在禅定里面的时候,得到四禅八定的时候,这个智慧,它的大威德力才显示出来,这是因修而成,是修果,就是禅定所成就的果报,修所成果,「修所成是修果,名神境智」,这个是神境智。现种种神通,实在也是智慧来决定的,为什么要现这个神通?是由这个智慧;有的时候现,有的时候不现,由智慧决定,所以里边有个「智」,名「神境智」。
∵「由此智于彼境能领受能示现,是故说此名神境智」,由于这个智慧,当然这个智慧与慈悲相应的,这个智慧「于彼境能领受能示现」,对于那个神通的境界,他能够领受,其实就是它来控制,「能领受」就是能控制。「能示现」出来,应该这样显现出来,这个「能示现」,「是故说此名神境智」。
∵「即此智种子由生缘所摄受故,势力增长,相续随转,名神境智作证」,说到这个「作证」;这个「作」就是修,由修而证,所以叫做「作证」。「即此智种子」,就是这个智慧的种子,最初修因的时候只是栽培一个种子,还没有现行。这个智的种子,「由生缘所摄受故」,就是生起的因缘来所成就的,这一句话说得很简单,那当然你要发无上菩提心,佛菩萨最初就是发无上菩提心,而后修闻思修三慧,这样子慢慢地才得圣道,也得了四禅八定,也得到圣道的智慧。
∵「势力增长」,最初的时候的栽培,力量还是很薄的,后来逐渐地栽培,力量逐渐增长。「相续随转」,相续不断地增长,随顺活动。「名神境智作证」,最后成功了,就是得到了神境智的神通。
∵「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神境智作证通」,就是从开始一直到最后成功,总摄为一个,统一起来,叫做「神通智作证通」,「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九卷十一页)」。「如是乃至漏尽智作证通,皆如彼释」,都是六十九卷那里有解释,「应知」。这里边《披寻记》这么大概地解释。
∵∵天二、别辨相(分六科)地一、神境智通(分二科)玄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神境智通?
∵这下面第二科是「别辨相」,前面是「出种类」,就是标出来六波罗蜜的类别,下面一样一样解释。分六科,第一科先解释「神境智通」。分两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诸佛菩萨」的「神境智通」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出种类」。
∵∵玄二、释(分二科)黄一、出种类
∵谓佛菩萨神境智通略有二种:一者、能变通,二者、能化通;如是二种品类差别,各有多种。
∵「谓佛菩萨神境智通略有二种」,有两种神境智通。「一者、能变通,二者、能化通,如是二种品类差别,各有多种」,第一个是能变通,能变现。能变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原来有这么一个情形,后来又会转变,那叫做「变通」。「化通」呢,原来没有,什么事也没有,但是就无而忽有,就变化,化现出来,所以叫做「化通」。「如是二种品类」是有「差别」的,是「各有多种」,能变通也有很多种,能化通也有很多种不同。这是「出种类」,下面第二科「别辨相」。分两科,第一科是「能变通」。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黄二、别辨相(分二科)宇一、能变通(分三科)宙一、征
∵云何能变神境智通品类差别?
∵「云何能变神境智通品类差别」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就是「出种类」。
∵∵宙二、释(分二科)洪一、出种类
∵谓十八变:一者、震动,二者、炽热,三者、流布,四者、示现,五者、转变,六者、往来,七者、卷,八者、舒,九者、众像入身,十者、同类往趣,十一者、显,十二者、隐,十三者、所作自在,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辩才,十六者、能施忆念,十七者、能施安乐,十八者、放大光明;如是等类,皆名能变神境智通。
∵「谓十八变」,原来这个「十八变」是出在佛法上讲的,就是这上说的十八变。那十八变呢?「一者、震动,二者、炽热,三者、流布,四者、示现,五者、转变,六者、往来,七者、卷,八者、舒,九者、众像入身,十者、同类往趣,十一者、显,十二者、隐,十三者、所作自在,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辩才,十六者、能施忆念,十七者、能施安乐,十八者、放大光明。如是等类,皆名能变神境智通」,这是「出种类」,下面第二科是「别辨相」。分十六,第一科是「震动」。
∵∵洪二、别辨相(分十六科)荒一、震动
∵震动者:谓佛菩萨得定自在,心调柔故,善修心故;依定自在,普能震动寺、馆、舍宅、村邑、聚落、城郭国土、那落迦世界、傍生世界、祖父世界、人世界、天世界。
∵这是第一个说到「震动」。「谓佛菩萨得定自在」,佛菩萨得了定自在,还是说从八地菩萨以上。「心调柔故」,他心里面没有烦恼的刚强,烦恼是刚强的,没有烦恼了,所以心里面调柔,比较柔和,为什么会调柔呢?
∵「善修心故」,因为他善巧地用止观来修这个心,来训练它,所以最后它调柔了。「依定自在」,成就了定自在的关系,他就依据这个定自在,「普能震动寺馆」,就有这种力量,能震动这个寺、馆。这个「寺」这个字,原来是在汉朝的时候,是***招待外宾的地方,叫做「寺」,这里边应该还是这个意思。还有这个「馆」,旅馆,各式各样的馆。「舍宅」,还有「村邑、聚落、城郭国土」,都能够感觉到震动。「那落迦世界」就是地狱的世界,「傍生世界」就是畜生的世界,「祖父世界」就是鬼,鬼的世界。
∵在这个劫初的时候,人心都是敦厚,劫初的时候,人心敦厚,地狱里面没有人,也没有饿鬼,也没有这些三恶道,就是人逐渐地逐渐地道德堕落了,最初就有人做偷盗的事业,偷盗别人的财富,于是乎这个人死了就变成鬼了。变成鬼了的时候,他最初做鬼就立名为「祖父」,以后来的鬼,也就名为「祖父」,是这样意思,所以叫做傍生的世界和祖父的世界。佛菩萨得定自在能震动地狱、畜生、鬼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天的世界,都能够感觉到震动。
∵∵《披寻记》一二二○页:
∵祖父世界者:谓饿鬼趣应知。
∵这是在《大毗婆沙论》有解释,《大智度论》也有解释。
∵∵一四大洲、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皆能震动,是名震动。
∵「一四大洲」,就是南阎浮提、东胜身洲、西牛贷洲、北俱卢洲,四大洲。「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一千世界」就是一千个四大部洲,乃至一个须弥山,还有一个六欲天,乃至到初禅,初禅在一个小千世界的最上,这就是「一千世界」,就是小千世界。「二千世界」,就是第二个;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上边有个……,就是三禅,一千个初禅上面有一个二禅,这是「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上面有个三禅。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三」就是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最上边就是有一个四禅天。
∵「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皆能震动」,佛菩萨这个威力可真是很大,这么多的世界都震动了。「是名震动」,佛菩萨这个威力的震动,应该是说对于众生没有伤害的意思,没有伤害的情形。这是第一个是「震动」。
∵古德的解释,佛菩萨现这种威力,使令大地震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佛若来到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的时候,就是能动摇众生的无明的关系,动摇众生的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是从来也没有人能动过的,佛菩萨来教化众生的时候,众生的无明有可能会被消灭了,是这个意思。除了佛法之外,其他的世间上的智者,不能断众生的无明的,所以无明不动,只有佛菩萨有这种威力,能够动摇。
∵∵荒二、炽然
∵炽然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从其身上发猛焰火,于其身下注清冷水;从其身下发猛焰火,于其身上注清冷水。入火界定,举身洞然,遍诸身分出种种焰,青、黄、赤、白、红、紫、碧绿,颇胝迦色,是名炽然。
∵「炽然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从其身上发猛焰火」,这是第二科,解释这个「炽然」。炽然是什么呢?「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从其身上」,从他的身体上面发出来很猛的火,其实就是光明,发出很猛焰的火。「于其身下注清冷水」,这个身的上部分,看出是有猛焰的火,而身下边,还是流注很清凉的水。「从其身下发猛焰火」,前面的一上一下是这样,第二段呢,这个「神境通」又变化了,身下发出来猛焰的火,从其身上注清冷水,又改变成这样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