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三、应正教授(分三科)未一、征
∵云何教授?∵
∵在「如是学」这一大科里面分两大科,一个是「略分别」和一个「广分别」。「略分别」里面分七科,现在是第五科「应正教授」。这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教授?」这个来学习佛法的人,应该怎么教授他呢?的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未二、标
∵当知教授略有八种。
∵「当知教授略有八种」,这第二科是「标」出来,是标出来数目;应当知道教授学者简要的说有八种教授。
∵∵《披寻记》一二八四页:
∵当知教授略有八种者:如下所说示现种种所趣入门有五差别,宣说能治断、常二边邪执处中之行有二差别,及令除舍诸增上慢,故成八种。
∵「当知教授略有八种者:如下所说示现种种所趣入门有五差别」,就是下面、紧接着就在下面所宣说的。「示现种种所趣入门」,这个老师对于学的人,开示他所趣入的门。你想要到第一义谛那里去,你想要到涅盘那里去,一开始的这个入处有五种。这五种门是不一样的,所以叫「五差别」,这五种教授。
∵「宣说能治断常二边邪执处中之行有二差别」,说了五种差别之后、说了五种门之后,又宣说二种门,一个是能治「断邪执」的门,一个是能对治「常」边的邪执的门,这两个加上那前面五个就是七个。「及令除舍诸增上慢」这是又一个门,又一个教授,「故成八种」。因为下面的文没有直接的说这八种教授,在《披寻记》它在这里先告诉我们,这八种教授就是这八种。
∵下面第三科是解释,分四科,第一科是「辨自他」,分两科,第一科是「施他教授」。「辨自他」这一科的用意就是说明谁是教授的人。八种教授是这个教授者所说的八种教授,这是对学习的人说,但是能教授的人呢?就是「自、他」这两种,分两科,第一科是「施他教授」。
∵∵未三、释(分四科)申一、辨自他(分二科)酉一、施他教授
∵谓诸菩萨或三摩地为依止故,或于长时共彼住故,于彼慈悲欲为教授。
∵八种教授先不要说,先说能教授的人。现在这个「谓诸菩萨」,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学习佛法,弘扬佛法的人很多,所以叫做「诸菩萨」。在这诸菩萨中「或」者,是不决定。其中有的菩萨,他已经得到三摩地了,也就是也有神通这样的菩萨。「为依止故」他的心、他那个清净心是以三摩地为依止,就是安住在三摩地里面。这个菩萨、这位邬波拖耶,或者他是阿阇黎,他的程度是这个程度了,他不是散散乱乱的,他是有禅定,有神通的人,「为依止故」,这句话是说这位老师的程度。
∵「或于长时共彼住故」,说这个老师、这个教授师,他是和那个被受教授、受教的人在一起住。或于长时期和那个学习的人在一起住,就是这个人福报太大了,能有这么一个高尚的人和他同住。「于彼慈悲欲为教授」,这个有三摩地的这位菩萨,对于和他常在一起住的那个人发了慈悲心,想要教授他,想要收他做徒弟,想要教授他佛法,这个人真是有善根。这一科是「施他教授」,就是这一个或者我们说这人是圣人,他对于这个凡夫,学习佛法的人有了慈悲心想要教授他,这是一个情形。
∵∵《披寻记》一二八四页:
∵或三摩地至欲为教授者:此显施他无倒教授,如由神境神变能现种种神通境界,令他于己生极尊重,由彼于己生尊重故,于属耳听瑜伽作意极生恭敬,是即三摩地为所依止而为教授。或复以无染心先与依止,以怜愍心现作饶益,于时时间以其随顺八种教授而教授之,是即长时与彼共住而为教授。
∵「或三摩地至欲为教授者:此显施他无倒教授」,这句话的意思表示这个人的程度很高,他是证悟佛法的人,他能够布施他人无颠倒的教授,不会胡说八道,他真实能宣扬清净的佛法给你。「如由神境神变,能现种种神通境界」,这个人有了三摩地,就是有了三昧、这个人他就能够现出来神境神变,不可思议境界的变化,他能现神通这个人,能现出种种神通的境界。「令他于己生极尊重」,使令那个学者、那个学徒、那个弟子,对于这个菩萨生极尊重心。「极尊重」,哎呀!这个人有神通,不得了,有这种神通境。「由彼于己生尊重故」,由于那个学徒、那个弟子,对于这个圣者生尊重心的缘故,「于属耳听瑜伽作意极生恭敬」,他就属耳,这个「属」就是系属,他那个耳朵就是系属在老师的法音上,就是连接起来了,就是注意地听那老师讲瑜伽作意就怎么样修止观。「极生恭敬」,他生出来的恭敬生到极点了,那恭敬心这样子。「是即三摩地为所依止而为教授」,就这个意思,这句话就表示这个意思。
∵「或复以无染心先与依止,以怜愍心现作饶益」,「或复以无染心」,这个有禅定有神通的这个圣者,或者又,「复」就是又,又以无染污的心,没有染污的心,「先与依止」,以前就给他作依止师的,他可能是他的邬波拖耶,也可能是他的羯摩阿阇黎,教授阿阇黎,就是他的依止师,你要跟他学习佛法的人。「以无染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老师没有染污心。怎么叫做没有染污心呢?这个受学的这个弟子是凡夫境界,有的时候听老师的话,有的时候发脾气不听老师的话,有顺、有逆的不同。有时候听教、有的时候不听教,但是这个圣者其心不动。你对他是恭敬供养,他心里也是清净鲜白;你对他毁谤,没有礼貌,他心还是清净庄严。没有说你对我好,我就爱你,那就是染污了;你对我不好,我就恨,这都叫做染污。这位老师是「以无染心」,没有染污心,不管是顺、是逆,他心都是清净的,没有爱、没有恨的染污。「先与依止」,这是以前,不是现在,以前就给你作老师,这是一个身份,是你老师的身份,你就是他的弟子了,这个身份。「以怜愍心现作饶益」,圣人他那个无分别的境界,不是凡夫的境界。他现在要和你接近,他想要教授你,他就是用哀愍,怜愍你在黑暗中生活,在无明黑暗里面生活,是一个大苦恼的境界,他是哀愍你、来教授你的,纯是利益你而来教授你的,这个叫做「以怜愍心现作饶益」。
∵「于时时间以其随顺八种教授」,他时时的,他这个慈悲心没有间断地,从始至终的这样子,随顺八种教授「而教授之」,用这八种方法教授他。「是即长时与彼共住而为教授」,是这么一个情况。这能教授的人和弟子的关系是这样。
∵∵酉二、从他教授
∵或由其余诸菩萨众,或由如来为作教授。
∵这是第二「从他教授」。「或由其余」,或者是由别的人不是这位菩萨,这位依止师他没有教授。其他的诸菩萨众,或者是由佛,由如来,「为作教授」,来教授他,来教授这个弟子的。
∵∵《披寻记》一二八四页:
∵或由其余诸菩萨众等者:此显从他得正教授应知。
∵「或由其余诸菩萨众等者:此显从他得正教授应知」,不是从他这个依止师这里得教授,是另外其他的菩萨、其他的佛来教授。这是能教授的人有这两种差别,一种是你的依止师,你跟他出家的,或者是你皈依他的,他都来教授你;或者不是他,另外的人来教授,这是说这种情形。
∵∵申二、辨先因(分四科)∵∵酉一、寻思心
∵于教授时,先当审谛寻思其心,如实了知。
∵这个第二,前面第一科是「辨自他」,就是辨别能教授人的差别有这两种情形。现在第二科「辨先因」,就是先说一说这受教的人的情形。这个被教授的弟子本身,你过去世、你以前栽培的情况怎么样?但是也是和教授师有关系。分四科,第一科「寻思心」。
∵「于教授」的时候,这个老师,这个教授阿阇黎在教授的时候,他不是立刻的也不加以观察就跟你讲解佛法,不是的。他「先当审谛寻思其心,如实了知」,先应该、一开始教授的时候,先应该「审谛」,就是很认真地,很深刻地「寻思其心」,就观察这个弟子的心。你的心现在是什么情形?现在这个心是清净、是染污,你是怎么个情形?这样思惟。「如实了知」,真实地知道你现在的情况,你的思想是怎么个情形,知道这件事。
∵∵《披寻记》一二八四页:
∵先当审谛寻思其心等者:谓由记说神变,当寻求他心行差别故。
∵「先当审谛寻思其心等者:谓由记说神变,当寻求他心行差别故」,前面说是住在三摩地现种种神通,那是神境神变。现在这个「寻思其心,如实了知」是「记说神变」,就是是这样意思,就是这位菩萨他有他心通,他能知道你日常里面,你遇见什么事情心怎么反应。你遇见一棵树怎么反应;你遇见老虎的时候怎么反应;遇见白糖、给你一个饼干的时候你怎么反应,这位菩萨先要知道你的程度,是这个意思。
∵∵酉二、寻思根
∵寻思如实了知心已,寻思其根,如实了知。
∵「寻思如实了知心已」,这第二科「寻思根」。「寻思如实了知心已,寻思其根,如实了知」,还要观察你过去世,你栽培的善根的情况。就是信、进、念、定、慧,你的善根。你这个人信心强,智慧不够,但是这个人过去持戒清净,有过这个善根;或者这个人过去世是修过禅定的;或这个人学习过圣道,学习过佛法,学习过四念处,有这个栽培的。就是善根是各式各样的,这是「寻思其根,如实了知」。
∵∵《披寻记》一二八四页:
∵寻思其根如实了知者:谓于有情软中上根部分差别如实了知,如应如宜为说正法故。
∵「软中上根」,譬如说这个智慧,智慧很高,他以前栽培的智慧很高,那就叫做「上」;他以前智慧栽培的很少,那就叫做「软」;另外还有一种是中等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中等的善根。
∵人是不一样,有的人…你看在佛法里面,他对经教的学习平平,但是他静坐相应,一下子就得到未到地定,一下子得到色界四禅了,这表示他前生这个定的善根特别强,今生遇一点点因缘,他就很快地就有成就了,这是定的善根。另外有的人,他修定平平地,但是学习佛法的教义方面,他很有成就,通达佛法,辩才无碍,这一方面的成就。这表示他的慧的善根强一点,这不一样。慧的善根强?就是通达一切法是无我的道理,通达一切法毕竟空的道理。他的老师就叫他修四念处,一下子就得无生法忍,但是他没有什么定,定力不够,只是一个未到地定,他不能得到四禅。他的慧根强,慧根强先得圣道,这时候再努力的修禅定,得色界四禅。慧强,先得圣道。定的善根强,先得禅定,这是有先、后的差别。也有的人定、慧的善根都差一点,都是不及格,但是有一点信心,这是不一样。有的人能够精进力很强,福报很大,这也不一定。福报很大呢?这种大福德的阿阇黎,他能造一个大庙,供养很多的出家人在那里修行,这也是了不起。人的善根是各式各样的情形。
∵现在这位善知识「寻思其根」,有情有软中上的不同。「如实了知,如应如宜为说正法故」,「如应,」如其善根所应,如其所宜,如其所应,所适宜的正法,于正法相应,这个正法和那善根相应,这样子为说正法。这样的老师,这是圣人啊!真是太难遭难遇了,这样子。
∵∵酉三、寻思意乐
∵寻思如实了知根已,寻思意乐如实了知。
∵这是第三科「寻思意乐」。这位老师在观察他的…经过观察以后,就「如实」的就知道了,知道他的善根的软中上的情形,他又怎么的呢?「寻思意乐」,寻思他现在的心里面所欢喜的,他欢喜什么?叫「寻思意乐」。比如这个人他欢喜作医生,这个人他欢喜作建筑师,他欢喜修禅定,他欢喜作方丈,他欢喜作监院为大众僧服务,就各式各样的,这欢喜意乐就是他的欢喜,也是各式各样的情形,「如实了知」。
∵∵《披寻记》一二五八页:
∵寻思意乐如实了知者:谓于有情软中上品,净与不净,胜解差别,如实了知。起净胜解令渐增长,不净胜解令渐舍离故。
∵「寻思意乐如实了知者:谓于有情软中上品,净与不净胜解差别」,有情的软中上品,也是大概地分三类,或者是清净的属于善法的这一类;或者属于不清净的,就是和烦恼相应的这些杂染的事情。他有些地方特别有研究,这些事情。清净的这方面的事情,什么、什么他有研究,都分下、中、上品,「软中上品」。
∵「胜解」,你心里欢喜什么,多数就对那一件事有深刻的认识。我欢喜写字,他对于写字这件事他知道的事情就多。欢喜画画,他对画画这事情也知道的多。那一个人欢喜写文章,他对于这件事他就知道的多,那就叫做「胜解」,就是他的知识深刻,超过一般人,那么也就是他的「意乐」。你喜欢那件事,你就对那件事很容易有胜解;不喜欢的事情,他不接触,他就没有胜解了。所以这「意乐」和「胜解」是一回事。意乐是因,胜解是果,这样子。
∵「起净胜解令渐增长」,如果这个弟子,他的心里面对清净的事情这一方面有胜解的话,那个老师就叫他增长,叫他这一方面继续努力,叫他增长。「不净胜解令渐舍离故」,不净的胜解,那老师就叫他弃舍,这件事对你有害没有功德的。下面第四科「寻思随眠」。
∵∵酉四、寻思随眠
∵寻思如实知意乐己,寻思随眠如实了知。
∵「寻思意乐」以后,还要观察什么呢?「寻思随眠」,观察他内心里面的烦恼,「随眠」。若是常常把烦恼动出来,烦恼活动出来,他应该会知道,知道你现在有什么烦恼。但是烦恼不常动,这时候心平气和的时候,没有烦恼,那没有烦恼实在是有烦恼,那为什么说没有烦恼呢?就是烦恼没有动。就像人睡觉了似的,他今天没有出去工作,看不见他,看不见他并不是没有这个人,他是在卧室里睡觉了,你外面就看不见。说贪心,这个人没有贪心、也没有瞋心,不是。贪心,瞋心的烦恼睡觉了,在心里面伏藏在那里不动,这是什么?就是种子,烦恼的种子。烦恼的种子在那里,平常的人我们不知道。这个人看上去很清净,眼耳鼻舌身意都很清净,没有烦恼,其实烦恼里面是有。你说小孩子他没有什么烦恼,其实小孩子和大人是一样,他心里面是污染的,那只有圣人才知道他心里有烦恼的随眠。
∵这随眠烦恼的情形他的老师也知道,「如实了知」。说这个人他现在表面上是清净,但是心里面是有烦恼的。有什么烦恼是重?什么烦恼轻?他知道。
∵前面那个「寻思其根」,是清净的善根,以前在佛法里的栽培的。这个「寻思随眠」是染污的烦恼。
∵∵《披寻记》一二五八页:
∵寻思随眠如实了知者:谓于有情劣中妙界部分差别,如实了知故。
∵这「劣中妙界」这个地方,使令我想了老半天才知道怎么讲这个话。「劣中妙界」就是劣界、中界、妙界。
∵这个佛的十种智慧,这处非处智力,自业智力,这两种是关于世间的增上生道。佛用这两种智慧为众生说人天善法,用这两个智慧做这件事。等到后面的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十种智力后面八种智慧,是为众生宣扬决定胜道,出世间的圣道的,用这八种智慧。这个不是属于人天这一范围内,是属于超越人天的圣道。超越人天的圣道就是三种,一个劣、一个中、一个妙。属于声闻人的,名之为「劣」。属于独觉,辟支佛的属于「中」的。这个人是他有佛性的,那叫做「妙界」。但是他现在是凡夫,不管你是声闻,缘觉,佛的种性,你现在是凡夫,你心里都有烦恼,都是有随眠的烦恼,就是「部分」的「差别,如实了知」,看见众生心里有烦恼,同时那个老师也知道这个人是声闻种性,知道这个人是辟支佛种性,知道这个人是佛种性,这个老师这程度太高了,这样境界。
∵∵申三、辨种类(分二科)酉一、标举(分三科)∵∵戌一、示趣入门
∵寻思如实知随眠已,如其所应随其所宜,示现种种所趣入门,令其趣入。
∵谓或修不净,或复修慈,或修种种缘性缘起,或修界差别,或修阿那波那念。令趣入已,如其所应(注:此处文与《陵本》有异)
∵「寻思如实知随眠已,如其所应随其所宜,示现种种所趣入门」,这下面「辨种类」,这个「辨种类」这句话就是正式开始来教授这个人了。前面这四种是观察这个人的根性,观察这个弟子的程度怎么情形?下面这第三科「辨种类」,就开始教授了,为他说什么样的佛法,这样意思。分两科,第一科是「标举」。分三科,第一科「示趣入门」。
∵「寻思如实知随眠已」,经过观察以后,就是真实地明白了,他什么烦恼重?什么烦恼轻?知道了。
∵「如其所应」就是随顺他所合适的。这个人是声闻种性,就为他说声闻种性的佛法;他是辟支佛种性;他是佛种性,这样情形。「随其所宜」随他烦恼的轻重,善根的厚薄,「所宜」,所相应的为他宣说佛法。
∵「示现种种所趣入门」,这个「示现」,我们头几天讲过,就是开示他各式各样的「所趣入门」。就是第一义谛这大般涅盘是他所趣入的境界,但是那是将来的事情,现在开始有个门,从这里开始趣入,所以现在这个叫做「门」,从这里「悟入」,就是开始修行的这个法门是第一义谛的门,你这个法是你的门,其他的法不是你的门。「令其趣入」,叫他随顺这个方法,开始用功修行,入于圣道,这样子。
∵「谓或修不净,或复修慈,或修种种缘性缘起,或修界差别,或修阿那波那念」,这就是五停心观。这个我们今天的佛教,汉文佛教也可能有的地方是这样,但是大多数都不是这样。我们就是我接触佛教以后生欢喜心,我要出家修行,等到剃度受了戒以后,你的羯摩阿阇黎,你的邬波拖耶、亲教师叫你干什么?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是怎么个情形?叫你干什么呢?我看有的就叫你到厨房学习烧菜,把菜烧得好好的,也好,这也是好事。叫你怎么招待客人,叫你怎么念南无、打水陆、放焰口,教你怎么会做,把这些统统都做会了。也可能让你到佛学院也可能,就这样子,就是各式各样这样子,那也是「入门」也是个门,这样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