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力种性品第八
∵初持瑜伽处.力种性品第八
∵这一品说这个「力种性」。「力」,就是佛的十力智,处非处智力、业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那个十力。「种性」,就是因的意思。这「十力」也就是佛的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的因。
∵这里是「如是学」,就是所学的法。能够这样学呢?能栽培一切种智的因,使令这个种性得增长,所以叫做〈力种姓品〉。
∵∵寅二、如是学(分二科)∵卯一、结前生后
∵已说菩萨所应学处。如是应学,我今当说。
∵「已说菩萨所应学处」,这是这一科叫做「如是学」,这前面「别显持义」,那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种性持」,就是〈种姓品〉。第二科,「发心持」,就是〈发心品〉。「觉分持」,第三科是「觉分持」,分两科,第一科是「结前生后」,第二科「摄举纲要」。「摄举纲要」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第二科是「别广」。「别广」里面分三科,第一科就是「所学处」。「所学处」就是从〈自他利品〉开始,〈自他利品〉、〈真实义品〉、〈威力品〉、〈成熟品〉、〈菩提品〉,这一共是五品,是「所学处」。
∵「已说菩萨所应学处」,所应该学习的境界。这最后的〈菩提品〉,就是无上菩提,行菩萨道所成就的果。从〈自他利品〉到〈真实义品〉、〈威力品〉、〈成熟品〉都是因;〈菩提品〉就是果了。这个「所应学处」,已经宣说过了,「如是应学,我今当说」,下面的文呢?这些法是应该学习的,我现在要说了。
∵这下面说的法呢?我们读起来,是以我们的这个程度,感觉到亲切了一点;说〈真实义品〉那就好像是远了一点。这是「结前生后」。下面是第二科「略广分别」。
∵∵卯二、略广分别(分二科)辰一、略(分二科)巳一、总标(分二科)
∵午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胜解多求法,说法修行法,正教授教诫,方便摄三业。
∵「略广分别」分两科,第一科是「略」,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有颂,有长行。「嗢柁南曰」,这先说颂。「嗢柁南曰:胜解多求法,说法修行法,正教授教诫,方便摄三业」,这是颂的标,下面是「长行」,是解释颂。
∵∵午二、长行
∵若诸菩萨欲于菩萨所应学处,精勤修学,最初定应具多胜解,应求正法,应说正法,应正修行法随法行,应正教授,应正教诫,应住无倒教授教诫,方便所摄的身语意业。
∵「若诸菩萨欲于菩萨所应学处,精勤修学」,若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想要对于菩萨所应学的境界,「精勤」的「修学」的话呢?「最初定应具多胜解」,这个颂的第一句「胜解多」,现在把这个「多」字放在前面的「多胜解」,一开始发菩提心的时候,「定应」,决定应该具足多种的胜解,这件事先应该学习,其次呢?
∵「应求正法,应说正法,应正修行法随法行,应正教授,应正教诫,应住无倒教授教诫,方便所摄的身语意业」,这是一共七科,这是「标」,下面「别释」,把所标的,一样、一样加以解释。分七科,第一科「应多胜解」,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巳二、别释(分七科)午一、应多胜解(分二科)未一、征
∵云何菩萨具多胜解?
∵「云何菩萨具多胜解」,怎么叫做菩萨具足的多胜解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依处」,分两科,第一科「标数」。
∵∵未二、释(分二科)∵申一、依处(分二科)酉一、标数
∵谓诸菩萨于其八种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
∵「谓诸菩萨于其八种胜解」,这上面说胜解有八种,对于这八种胜解的「依处」,这八种是胜解的依处,也是说这八种是所应胜解的地方。
∵「具足成就净信为先」,要具足成就这八种胜解,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净信为先」,先要对于「八种胜解」要有清净的信心。先要有信心,由信心而后有胜解,这个文的次第是这样。
∵什么叫做「胜解」?就是决定。就是你对于这样的佛法的理解,一点也不犹豫了,毫无犹豫,那叫做决定。因为成就了决定的胜解了,所以心情快乐,心情喜乐。和没有得到胜解的时候,心情不一样,因为胜解了的时候,他是可以通往无生法忍、通往第一义谛那里去,就是明明白白这件事,不是还有疑惑,「念佛是谁?」,不是疑惑的,没有疑惑心,没有这件事,所以心情很快乐。所以这个喜乐是决定的相貌。
∵在这文上看呢?这个「信」是在「胜解」的前面。因为有信心,所以就发心学习佛法,由学习而得胜解,是这样。但这文的这件事,这个「胜解」也是有深浅,这个「信」也是有深浅的。若先信而后胜解,胜解以后,信也随之深刻了,所以「信」,在胜解之前也有信、胜解之后也有信,这是这样子。
∵∵《披寻记》一二六三页:
∵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者:此中喜乐,谓即菩萨增上意乐,由诸菩萨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于诸佛法所有胜解,印解决定故。
∵「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者」,这句话。「此中喜乐,谓即菩萨增上意乐」,这个本论的、这个《披寻记》的作者是这样解释。他说这里面说那个「喜乐」,就是菩萨的「增上意乐」。「增上意乐」是什么呢?就是初欢喜地,初欢喜地就是欢喜,这里面说这喜乐就是初欢喜地的那个欢喜,那就是圣人了。
∵「由诸菩萨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于诸佛法所有胜解,印解决定故」,他说出个理由是这样子。「由诸菩萨净信为先」,就是胜解之前,先对于佛法有净信心,先要这样子。有了净信的时候呢?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择法为先」。这个「择法」,就是七觉支那个择法,那说这个「择」就是无漏的,无漏的智慧了,他能够决择,能够观察诸法实相,能够观察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这是无漏的智慧了。
∵「于诸佛法所有胜解」,他有这样的智慧了,所以他去学习佛法,他对于这佛法的理解就达到了这个程度。「印解决定」,什么叫做「印解」呢?就是决定。他这样通达了佛法的道理,他内心里面就肯定了、他不动摇了。这是《披寻记》的作者这么解释这一段文。这一科是「标数」,标出来这胜解有八种数,这「多胜解」,有多少算是多呢?有八种,有这么多。
∵∵酉二、列释(分八科)戌一、于三宝功德
∵一者:于三宝功德胜解依处
∵这八种这下面就是「列释」,列出来这八种胜解,加以解释。解释分八科,第一科「于三宝功德」的胜解。「于三宝功德」,就是对佛宝的功德、法宝的功德、僧宝的功德。前面〈菩提品〉应该是对佛宝的功德说了很多,那么对于法宝的功德、对于僧宝的功德,「胜解依处」,在什么地方,有决定的胜解呢?就是在三宝功德这里有胜解。「三宝功德」是胜解的依止处。
∵∵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
∵「具足成就」,对于三宝功德的胜解,你是具足地成就了,成就了胜解。这个初果圣人呢?现在这是〈菩萨地〉是大乘,这个初果圣人,他得了成就了初果以后,他对于佛法僧的信心、对于佛法僧戒的信心,是不可破坏,也有这种味道,就是有决定的这个味道。这可见他们得了初果的圣人,他无我观、他一入无我观的时候,他这无分别智与第一义谛相应,达到了这个境界。所以他在作如是观的时候,当然根本智是无分别,可是他有的时候也有分别智,也有清净的、有分别的智慧。所以他就会体会到佛的境界、体会到阿罗汉以上的圣人的境界、体会到诸法寂灭相的境界,就是佛法僧的境界,他超越了凡夫的境界。因为他作如是观的时候,与第一义相应了的时候,佛也是这样子,这些阿罗汉这些圣人是这样子,这个涅盘也是这样子,所以他得到胜解。
∵我们不修无我观,你不修止观的人,你看「念佛是谁?」你达不到这里,你没成功的时候,你还是门外汉呀!你不修止观的人,完全就可以…是可以用这个字,是最恰当了,就是门外汉。说什么是佛,你心里面迷迷糊糊的,不知道什么是佛。说阿罗汉他的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候,就是第一义谛。什么叫做第一义谛?你完全是茫然的,所以这个信心也是不坚固,也不够深刻。你的信心也不够,就是也是在浮动,心里面在浮动的动乱的境界,所以不可以说这是得不坏信,不可以有这种境界的,不可以这么讲的。
∵现在这上面劝我们佛教徒,当然这里面是大乘,是「于三宝功德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这个「胜解」这句话呢?当然是说是智慧,有强有力、有力量的、有很深刻的理解,这个是一种智慧的相貌。但是也就是信,也就是信。说是我们如果对于佛法一点也不理解,你说你相信佛法?这事合道理、不合道理?你对于佛法有信心吗?有这个道理吗?所以这个信,一定是有胜解的内容的,才可以说信。
∵所以这上面说「净信为先」,先要有净信,有多少净信,他才有兴趣去学习佛法,由学习而得胜解。得了胜解以后,这个信心才坚定下来。所以这个信和胜解是一回事。这个「净信为先,决定喜乐」,是这么一个境界。
∵∵谓于佛法僧真实功德,具多胜解。
∵这个这句话是解释前面这句话,「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谓于佛法」,就是你对于佛法僧,这里面说佛是大圣人,法就是涅盘。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白纸黑字的经律论也是法,实在来说,这是佛法,是方便的佛法。这是真实的说就是圣人所成就的涅盘,才是法宝。圣人所证悟的大般涅盘是法宝;我们所学习的这个白纸黑字的这些经论的佛法,这是个方便,这是个方便的境界。
∵这些个白纸黑字的这个佛法,你用个火柴一点着了,就可以烧坏的,这是无常的!这是无常的境界。这个法宝还是无常的吗?说佛菩萨所证悟的大般涅盘是常住不坏的,不可破坏的;这是个方便的境界。但是这个方便的法宝,还是很重要。我们若是没有这样白纸黑字的法宝,我们从什么地方去学习佛法?你不可以说,不立文字的。不立文字是圣人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凡夫你说没有文字可以吗?没有文字我们能学习佛法呀!
∵这里面说这个「僧」呢?就是已经得入圣道的僧,不是凡夫境界,不是凡夫。凡夫这是…实在是很可怜的境界。说这个「僧」,就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舍利弗***,目健连***,大阿罗汉这些大菩萨,这是僧宝。
∵这个「于佛法僧真实功德」,是到了无为的境界了,到了无为的境界。这个《维摩经》这个〈入不二法门品〉,「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这就是真实功德,这是无为的境界。
∵「具多胜解」这个若按照《披寻记》作者的解释,这个「多」,什么叫做「多」?就是能深入到第一义谛,叫做「多」。我们从文字上这样去理解,那是很肤浅的境界,不能说是「多」。「具多胜解」,这是第一种,这是八种胜解的第一种。下面第二种「于威力」。
∵∵戌二、于威力
∵二者、于佛菩萨威力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谓于如前所说威力,具多胜解。
∵就是对于佛菩萨的威力,这前面那〈威力品〉已经讲过了。对于这个你有胜解,这个佛菩萨的威力是胜解的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
∵「谓于如前所说威力,具多胜解」,这是这句话是解释前面这句话,对于像前面〈威力品〉所说的,这个有圣威力,有法威力,有俱生的威力,「具多胜解」。
∵∵《披寻记》一二六四页:
∵谓于如前所说威力具多胜解者:如前〈威力品〉说:诸佛菩萨威力当知略有三种:谓圣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一一广释应知。(陵本三十七卷一页)
∵「谓于如前所说威力具多胜解者:如前〈威力品〉说:诸佛菩萨威力当知略有三种:谓圣威力、法威力」,和这个「俱生威力」。「一一广释应知。(陵本三十七卷一页)」。
∵∵戌三、于真实义
∵三者、于真实义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谓于如前所说真实义,具多胜解。
∵这是第三个胜解,「于真实义」胜解,就是〈真实义品〉所说的那个四种真实义要有胜解,那个真实义是胜解的依处,「具足成就」是「净信为先,决定喜乐」。
∵「谓于如前所说真实义,具多胜解」,就是要时时的要深入的思惟,不思惟不行。不思惟,你很难能够悟入。这个我们如果不思惟,只是小小的有一点闻慧。这三种智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闻慧还不具足,小小有一点闻慧。那么如果静坐地话呢?你不专精思惟,你这个闻慧也不成熟,那么静坐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修止观,就是修止,也可能会,可能有点止;观,就观不来了。所以这个闻慧这个地方,一定进一步地要有思惟,专精思惟,一定要是这样子做才可以。这样子呢?你慢慢的就达到胜解的程度,你才能够有进步,你才有可能会免掉了「门外汉」这三个字,不然的话,你拿不掉这三个字的。
∵∵《披寻记》一二六四页:
∵谓于如前所说真实义具多胜解者:谓于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甚深胜义,诸法真如起胜解故,如前〈真实义品〉广说应知。(陵本三十六卷八页)
∵「谓于如前所说真实义具多胜解者:谓于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甚深胜义,诸法真如起胜解故」,这个真实义实在这里面就这几种,就是「法无我」和「补特伽罗无我」。这个「甚深」的「胜义」,这个「无我」就是「甚深胜义」,「诸法」的「真如」,就是「甚深胜义」。「起胜解故」,你在这里常常思惟,就能建立胜解。「如前〈真实义品〉」里面「广说应知」。
∵∵戌四、于因
∵四者、于因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谓于种种如应所摄,无颠倒因,具多胜解。
∵这是第四个,第四个应该胜解的,就是这个「因胜解」,这个因是胜解的依处,具足的成就,要是「净信为先」而成就了「决定喜乐」。「谓于种种如应所摄,无颠倒因,具多胜解」,这个「因胜解」,这段文就是说我们学习了佛法的人,对于各式各样的如其所应,所成就的「无巅倒因」,就是没有邪知邪见的错误,符合佛法的真理的这些因缘,你对于这个要具足「具多胜解」才可以。
∵∵《披寻记》一二六四页:
∵种种如应所摄,无颠倒因者:无颠倒因有十差别,云何为十?谓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摄受因、生起因、引发因、定别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如是十因。或杂染摄,或清净摄,或无记摄,由是说言,如应所摄,义如下说。
∵「种种如应所摄,无颠倒因者:无颠倒因有十差别」,就是有十种因,十种不同的因,是名叫做「种种」,这个论文上是有「种种」这两个字,就是十种差别的因。「云何为十?」什么叫做十呢?「谓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摄受因、生起因、引发因、定别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如是十因。」
∵「或杂染摄」,或者属于流转生死的境界。「或清净摄」,出世间的圣道。「或无记摄」,也不是杂染,也不是清净,这一类的。「由是说言,如应所摄,义如下说」,离这儿不远有解释。
∵∵戌五、于果
∵五者、于果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谓于种种如应所摄的无颠倒果,若具多胜解,
∵「五者、于果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前面说「因胜解」,现在这是「果胜解」。什么叫做「果胜解」?「谓于种种如应所摄的无颠倒果,若具多胜解」,这样子。
∵∵《披寻记》一二六四页:
∵种种如应所摄的无颠倒果者:无颠倒果,有五差别,是名种种。云何为五?谓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义如下释。如是五种,遍摄染净无记诸果,由是说言如应所摄。
∵「种种如应所摄无颠倒果者:无颠倒果,有五差别」,有五种不同,「是名」叫做「种种」。「云何为五?」那五种呢?「谓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义如下释」,下面有解释。「如是五种,遍摄染净无记诸果,由是说言如应所摄」。
∵∵戌六、于应得义
∵六者、于应得义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喜乐,谓于无上正等菩提所应得义。我有堪任定当能得,具多胜解。
∵「六者、于应得义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这是第六个「于应得义」要得胜解。于应得的义,就是无上菩提,在这里这是胜解的依处,要「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谓于无上正等菩提,所应得义」,无上菩提是我们应该成就的。
∵「我有堪任定当能得,具多胜解」,每一位佛教徒,自己要有这个信心,相信自己有堪任,有这个能力。我有这个能力,「定当能得」,决定能得无上菩提,要自己要有这样的信心,那么「具多」的「胜解」。
∵∵戌七、于得方便
∵七者、于得方便,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谓于一切菩萨学道,能得方便。由此方便,得应得义,具多胜解。
∵「七者、于得方便,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这是第七个「于得方便」。「于得方便」,就是得无上菩提的方便,这也是胜解的依处,要具足成就胜解,而是以「净信为先」,才能得到「决定喜乐」的胜解。下面解释。
∵「谓于一切菩萨学道,能得方便」,什么叫做「于得方便」,得方便呢?「谓于一切菩萨学道」,学这个菩萨道就是能得无上菩提的方便。「由此方便,得应得义」,由于你努力的修学这个方便,你就成就了所应成就的无上菩提,你对于这个要具多胜解。
∵∵戌八、于善说
∵八者、于善言、善语、善说,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谓于契经应颂记别等法,具多胜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