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二、不乐积蓄
∵其性好乐广大财位,于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乐大事业,非狭小门,于诸世间酒色、博戏、歌舞、倡妓种种变现耽着事中,速疾厌舍,深生惭愧。得大财宝,尚不贪着,何况小利。∵
∵现在的文是说,菩萨有六波罗蜜,这个贤善法的相貌。先说施波罗蜜的相貌。第一科说到法施,第二科说无畏施,现在第三科说财施。财施分两科,第一科是「不诳网他」,这一科说完了。现在是第二科「不乐畜积」。
∵「其性好乐,广大财位」:性,就是这个菩萨的心,他的心性欢喜有广大的财富。「于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前面这句话是标出来,下面这一句话等于是解释。说这位菩萨,于彼一切广大的财富「心好受用」,他欢喜拥有能够可以行菩萨道。「乐大事业,非狭小门」,他也欢喜有广大的财富事业,不是一个小小的境界。
∵「于诸世间酒色、博戏、歌舞、倡妓种种变现耽着事中,速疾厌舍,深生惭愧」,这位菩萨对于世间上的一般人所欢喜的酒、欢喜的色、博戏就是赌博,这些歌和舞、倡妓的事情,还有种种的变现的活动,是「耽着事中」,这些事情都是很容易令人生爱着心的。这位菩萨也有这个爱着心,但是他很快的「速疾厌舍」,就是厌恶这件事,就弃舍了,就是不执着了。「深生惭愧」他曾经爱着这些事情,他反省自己就有惭愧心了。
∵「得大财宝,尚不贪着,何况小利」,这是他自己生惭愧心的一个想法。这位菩萨获得了很广大的财宝,他心里面都不爱着,何况这个赌博、倡妓这些小利呢。
∵∵卯三、结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菩萨有施波罗蜜的相貌,这个种性就是因的意思,施波罗蜜多是成佛的因,所以叫做施波罗蜜多种性。
∵∵寅二、戒种性相(分三科)∵∵卯一、征∵∵
∵云何菩萨戒波罗蜜多种性相?
∵这是第二科,施波罗蜜多是第一科。戒波罗蜜的种性相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样可以知道菩萨有戒波罗蜜的相貌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由意乐」。分三科,第一科是律仪戒摄。
∵∵卯二、释(分二科)∵∵辰一、由意乐(分三科)∵∵巳一、律仪戒摄
∵谓诸菩萨本性成就软品不善身语意业,不极暴恶,于诸有情,不极损恼。
∵这个戒波罗蜜多的相貌是什么样子呢?「谓诸菩萨」的本性,就是原来的这个心性,就成就软品,他本来和一切众生,久远以来流转生死的;但是他的内心和一般的凡夫不同,他有软品的不善的身语意业。什么叫做「软品不善」的身业、不善的语业、意业呢?是「不极暴恶」,他也有暴恶,但是不是那么严重。怎么叫做「不极暴恶」呢?「于诸有情,不极损恼」,就是有情对他有所伤害的时候,他不损恼有情,不报复,不是那么样的厉害。这个「软品」这句话呢?就是有轻微的不善身语意业。这个轻微是什么意思?就是容易制伏。他这个不善的贪瞋痴的烦恼生起的时候,他用正念就能够把他调转过来,那就叫做软品。如果是正念生起了,烦恼不能制伏,烦恼反倒能制伏自己的正念,那就不是软品了,那就是暴恶的境界了。
∵∵《披寻记》一一二七页:
∵本性成就软品不善身语意业等者:谓以软品贪瞋痴为因缘故所起诸业,是名软品不善身语意业。于诸众生无杀害心,是名不极暴恶。成就不害,不好以恶身语损恼于他,是名不极损恼。
∵「本性成就软品不善身语意业等者:谓以软品贪瞋痴为因缘故所起诸业」,所生起的身语意业,「是名软品不善身语意业」。「于诸众生无杀害心」,虽然也会损恼有情,但是不会有杀害的心情,是「名不极暴恶」。「成就不害,不好以恶身语损恼于他,是名不极损恼」。
∵∵虽作恶业,速疾能悔;常行耻愧,不生欢喜。
∵「虽作恶业,速疾能悔」,前面是说他也损恼有情,但是虽然有了损恼有情的罪过,但是很快的会忏悔。「常行耻愧,不生欢喜」,他的内心里面常能反省自己,有羞耻心、有惭愧心,他不会因为做了恶事生欢喜心,所以这都是软品不善身语意业的相貌。
∵∵《披寻记》一一二八页:
∵不生欢喜者:有寻有伺地业颠倒中,说有喜乐颠倒,谓如有一不善业道现前行时,如游戏法,极为喜乐。(陵本九卷五页)与此相违,当知是名不生欢喜。
∵「不生欢喜者:有寻有伺地业颠倒中,说有喜乐颠倒」,这个造了恶事的时候,他有喜乐颠倒。什么叫做喜乐的颠倒呢?「谓如有一不善业道现前行时」,就是这个众生,他做恶事的时候,「如游戏法,极为喜乐」就像人在游玩的时候,在花园里面游玩的时候,心里面感觉到喜乐。所以做恶事的人,他也有这种心情,感觉到很快乐,这就叫做「业颠倒」,这就叫做「喜乐颠倒」。陵本九卷五页上说的。「与此相违,当知是名不生欢喜」,与这个喜乐颠倒相违反的,那就叫做不生欢喜心。
∵∵不以刀杖手块等事,恼害有情;于诸众生,性常慈爱。
∵「不以刀杖手块等事,恼害有情」,这位菩萨他虽然没入圣位,但是他不用刀,也不用杖,也不用手,也不用块,这些等等的事,恼害有情。「于诸众生,性常慈爱」,对于一切众生,好的众生,或者是有罪过的众生,他都有慈爱之心。
∵∵巳二、摄善戒摄(分三科)∵∵午一、敬事尊长
∵于所应敬,时起奉迎,合掌问讯,现前礼拜。
∵「于所应敬,时起奉迎」,前面这是摄律仪戒,摄律戒是简单的说出来这怎么多,就是能够警止十不善业,修学十善,那就叫做摄律仪戒。现在是摄善法戒,分三科,第一科是敬事尊长。「于所应敬」,应该恭敬的就是师长,「时起奉迎」能够立起来去欢迎,还「合掌问讯,现前礼拜」,礼拜师长。
∵∵午二、修和敬业
∵修和敬业,所作机捷,非为愚钝,善顺他心。
∵这是第二科「修和敬业」。这个「修和敬业」,做这样的和敬业的时候,他非常的敏捷,「非为愚钝」,并不那么样的迟钝。而能「善顺他心」,「善顺」就是他能善巧的随顺他人的想法,而不违背别人的想法。
∵∵《披寻记》一一二八页:
∵修和敬业等者:摄事分说:谓有苾刍作是思惟:摄取捷慧爱乐修福同梵行者以为助伴,所有僧事及其余事,皆令彼作,我独萧然自得而住。(陵本一百卷七页)当知是人于同梵行,非爱非敬不作应作,今此不尔。所作机捷成就六种可乐、可爱、可重无违诤法,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一处,常令欢喜,是名善顺他心。
∵「修和敬业等者:摄事分说:谓有苾刍作是思惟:摄取捷慧爱乐修福同梵行者」。就是这个「摄取」,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连络,连络有敏捷智慧的人,连络欢喜修福的同梵行者,这个同梵行者,有智慧,还欢喜修福,同他多连络,「以为助伴」,就是同他做朋友。「所有僧事及其余事」,所有大众僧的事情,「及其余事」,及其他的不属僧事以外其他的事情。「皆令彼作」,就是叫这个有捷慧欢喜做福的人叫他去做。「我独萧然自得而住」,我单独地很清闲自在的这样子住,所有的事情都叫这个好朋友去做,我什么事都不要做!这是(陵本一百卷七页)上说。「当知是人于同梵行,非爱非敬」,这个人他这样的态度,他在同梵行里面没有爱,别人都不欢喜他。「非敬」,别人都不尊敬重他的。「不作应作」,他这个人应该做的事情他都不作,就是占别人的便宜,他的想法。「今此不尔」,现在这位菩萨不是这样子。「所作机捷」,应该做的事情很快就去做了。「成就六种可乐、可爱、可重无违诤法」,这位菩萨成就了六种和敬业:就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就是这六种六和敬法。成就这六种令人欢喜、令人爱敬、可令人尊重的事情「无违诤法」,与人都和合,而没有冲突的,没有纠纷。「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一处,常令欢喜」,彼此都是欢喜的,「是名善顺他心」,这个善顺他心是这样的意思。
∵∵午三、成就贤善
∵常先含笑,舒颜平视,远离颦蹙,先言问讯。
∵这是第三科「成就贤善」。说这位菩萨,他「常先含笑」,他若与人见面的时候,他先主动的表示欢迎,「含笑」。「舒颜平视」,这个他的面貌,会很开朗的,很和平的与你见面。「远离颦蹙」,不会愁眉苦脸的。「先言问讯」,他先同你说话,问候你好,这样子。
∵∵《披寻记》一一二八页:
∵常言含笑等者:此显为性贤善应知。随世仪转慰问有情,或问安隐吉祥,或问诸界调适,是名先言问讯。
∵「常言含笑等者:此显为性贤善应知。随世仪转」,随这个人情这样的活动,「慰问有情,或问安隐吉祥,或问诸界调适」,诸界就是地水火风,就是四大调和的意思,是名「先言问讯」。
∵∵巳三、饶益戒摄(分五科)∵∵午一、了知恩报
∵于恩有情,知恩知报,于来求者,常行质直,不以谄诳而推谢之。
∵这是第三科「饶益戒摄」。前面是「摄善法戒」、「摄律仪戒」,现在这是「饶益有情戒摄」。分五科,第一科「了知恩报」。「于恩有情」对于有恩的人哪,「知恩知报」,他知道这位有情对我有恩,我应该要酬报他,知报。「于来求者,常行质直,不以谄诳而推谢之」,对于远来对我有求的人,「常行质直」,他内心很诚实的面对这件事,「不以谄诳而推谢之」,就是不说妄语来欺骗拒绝那个人的希求。
∵∵《披寻记》一一二八页:
∵于来求者常行质直等者:谓诸菩萨于己有恩诸有情所,善知恩故。若等若增现前酬报,随能随力,如法令其意望满足。虽无力能,彼若求请,即于彼彼所作事业,示现殷重,精勤营务,终不顿止彼所希求,云何令彼知我无力,非无欲乐。如真实义品中说(陵本三十六卷十四页)。此所说义,准彼应释。
∵「于来求者常行质直等者:谓诸菩萨于己有恩诸有情所,善知恩故,若等若增现前酬报」。「若等」他以前对我有多少恩呢?我平等的酬报,或者再增加一些,「现前酬报」这个有恩者。「随能随力,如法令其意望满足」,随自己的能、随自己的力量,随自己的能力能做得到的,就是如法的令其他的希望能够得到满足,而不拒绝。「虽无力能,彼若求请」,假设这位菩萨这个时候,他没有这个力量,没有这个能力。这个「力」,力和能,有相通的意思;但是也可以分开来说。或者是财力,或者是体力。体力叫做「力」,财力叫做「能」;或者倒转来说也可以。「彼若求请」的时候,「即于彼彼所作的事业,示现殷重,精勤营务,终不顿止彼所希求」。
∵「彼彼所作事业」那个人、那个人,他所做的事业,他要求我做这样事、这样事、这样事,我要表现出来殷重、就是特别诚恳,很重视这件事!「精勤」的「营务」,就是很勤力的去给他做这件事,「殷重」就是他的内心,「精勤营务」就是表现出来的行动。「终不顿止彼所希求」,决定不会一下子拒绝他所希求的。「云何令彼知我无力,非无欲乐」,若是我没有力量,我还要表示诚恳愿意帮助他,心里面想怎样使令他知道我没有力量?我没有力量帮助他,并不是我不愿意帮助。「如真实义品中说」(陵本三十六卷十四页)「此所说义,准彼应释」。
∵∵午二、如法求财
∵如法求财,不以非法,不以卒暴。
∵这是第二科「如法求财」。这个菩萨摄受众生、利益众生的时候,在六波罗蜜里面,第一个波罗蜜就是施,就是用财来利益众生。但是菩萨也可能这个时候没有财富,没有财富就要求这个财富。求财富的时候,「如法」不违犯国家的法律,也不违犯佛法中的戒律,这样子去求财富的。「不以非法」,决定不用这个非法的手段去求财富的。「不以卒暴」,就是非理的行动去求财富的。
∵∵《披寻记》一一二九页:
∵如法求财等者:谓与如理作意相应,以法及不凶险追求财物。不以非法及凶险,如有寻有伺地说应知。(陵本五卷十六页)
∵「如法求财等者:谓与如理作意相应,以法及不凶险追求财物」。「如理作意相应」,就是合乎法理的这种作意,去求财富,要这样子才相应。「以法及不凶险」,合乎因果的道理,不用杀盗淫妄酒去做事情为职业的。「不凶险追求财物」,不是用暴恶的手段去追求财物。「不以非法及凶险,如有寻有伺地说应知(陵本五卷十六页)」那里有说。下面第三科「乐修福业」。
∵∵午三、乐修福业
∵性常喜乐修诸福业。
∵就说这个菩萨,他的心性常是喜乐来造作这一切对他人有利益的事情。「修诸福业」者,什么是福业呢?
∵∵《披寻记》一一二九页:
∵性常喜乐修诸福业者:谓施、戒、修三福业事应知。
∵「谓施、戒、修三福业事应知」,「施」就是布施。前面说到有三种布施。「戒」呢,就是自己能够持戒,不作非法的事情。「修」,是修定。这三种事情叫做福业。这个「施、戒」都是在散乱中的功德,「修」是在禅定里面了。有散善、有定善,这定善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于他修福尚能奖助,况不自为。
∵说这个发菩提心的菩萨,他对于别人修福,修诸善业,修施戒修的时候,他还能赞叹帮助他成就福业,何况自己不做呢?
∵∵午四、悯苦知畏
∵若见若闻他所受苦,所谓杀缚、割截、捶打、诃毁、迫胁。于是等苦过于自受,重于法受,及重后世。于少罪中尚深见怖,何况多罪。
∵这底下第四科「悯苦知畏」。「若见若闻他所受苦」,若看见别人受苦,若听说别人受苦,「所谓杀缚」,说是那个人为人所杀,为人所系缚,为人所「割截、捶打、诃毁、迫胁」迫胁就是威胁他。「于是等苦过于自受」,别的人受这个苦,他若是见闻的时候,他内心的感觉,是超过了他自己受苦的情形。「重于法受」:这个「重于法受」,在《披寻记》里有解释。「及重后世」,也特别的尊重后世。这个意思:现在我不受苦,但是将来要受苦,那他就决定想办法改转这件事、改变这件事。现在受一点苦不要紧,将来不要受苦,这叫「重后世」。「于少罪中尚深见怖」,小小的过失,尚且深深的感觉到恐怖,何况很多的罪过呢?
∵∵《披寻记》一一二九页:
∵过于自受重于法受者:谓若见闻他所受苦,过于自所受苦,重于现前领受彼法苦故。
∵「过于自受重于法受者:谓若见闻他所受苦,过于自所受苦,重于现前领受彼法苦故」。这个《披寻记》的作者,是这么解释这句话。「重于现所领受彼法苦故」,就是现在所领受的彼法苦故;那或者是杀,或者是缚、割截、捶打、诃毁、威胁,这都是彼法苦。但是在《遁伦记》上有不同的解释,他说这个「重于法受」是什么呢?就是现在受苦,将来受乐,这是一种;或者现在受乐将来受苦,这是一种情形,这就叫做「法受」。他思惟这件事的时候,他宁可现在受苦,而将来不受苦,是这样意思。
∵∵午五、助伴作业(分二科)∵∵未一、简择所作(分二科)∵∵申一、于如法事
∵于他种种所应作事,所谓商、农、放牧、事王、书印、算数,善和诤讼、追求财宝、守护储积、方便出息,及以舍施、婚姻集会。于是一切如法事中,悉与同事。
∵这是第五科「助伴作业」,就是帮助别人作事情。分二科,第一科是「简择所作」。分二科,第一科「于如法事」。「简择所作」,就是这件事要加以简择、加以观察,应该做的就做;不应该做的还是不要做,这叫做简择所作。这个分二科,第一科「于如法事」,就是合乎道理的事情、有公德的事情,这是应该做的。
∵「于他种种所应作事」,就是对于其他的菩萨、其他的众生,各式各样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所谓商」做生意的,「农」耕田的,或者是「放牧」牧牛、牧羊这些事情,「事王」就是在***做事情,或者是「书印」或者是读书、或者是刻印,或者是「算数」这一行业的事情。
∵「善和诤讼」,就是人与人有诤讼了,能去调解这件事。「追求财宝、守护储积」就是商、农、放牧各式各样的事情,都是追求财保,目的是追求财宝,得到了财宝要加以守护,要储积、要积蓄。「方便出息」,使令这个财富还要有利息。「及以舍施」,得到了财富以后,还能够布施出去,布施这些穷困的人。「婚姻集会」或者是有婚姻的事情大家集会,这些事情都是合法的事情。「于是一切如法事中,悉与同事」,都是和他相同的做这些事情,以求财富。
∵∵∵∵申二、于非法事∵于他种种斗讼诤竞,或余所有互相恼害,能令自他无义无利受诸苦恼,如是一切非法事中,不与同事。
∵第二科于「于非法事」。这个同事有二个意思:一个是自己也做这件事;一个是帮助别人做这件事,这叫做同事。「于他种种」,若是对其他的人有各式各样的「斗讼、诤竞」有冲突,互相这些诤论,或者是有很多很多纠纷的事情,或「余所有」的「互相恼害」的事情。「能令自他无义无利」,这些诤竞、纠纷冲突,能使令自己和他人都得不到好处的,是没有利益的。「受诸苦恼」,反倒是增加了很多的苦恼。「如是一切非法事中,不与同事」,这个菩萨不做这种事,也不帮助他人做这种事。
∵∵未二、加行所作(分二科)∵∵申一、制止
∵善能制止所不应作,谓十种恶不善业道。
∵这第二科「加行所作」。分二科,第一科是「制止」。它前面第一科是简择所作,现在第二科是「加行所作」。「善能制止所不应作」,这个菩萨他能够善巧地,也就是有智慧,能够制止所不应该做的这个菩萨他能够善巧地,也就是有智慧,能够制止所不应该做的情,能把它停下来。什么事情呢?「谓十种恶不善业道」,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这十种恶事是不善业道。这是制止,下面第二科是成办。
∵∵申二、成办
∵不违他命,善顺于他,同忍同戒,于他事业随彼所欲,废己所作而为成办。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