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二、八种断行(分三科)∵∵酉一、标所为

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远诸缠。复为永害一切一切恶不善法诸随眠故,及为修习能对治彼诸善法故,便更生起乐欲策励。广说如前修四正断加行道理。

这是三十七道品里边的四神足。四神足这里边先解释四三摩地,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二科八种断行。八种断行里边分三科,第一科标所为。「标」这个字应该就是提出来;「所为」就是所要做的事情。所要做的事情把它提出来,叫做标所为。

「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这个「彼」就是指那位禅师、那位修行人。「由如是」:由前边说的四正断,四正断就是四正勤,四三摩地就是四神足,欲、勤、心、慧。他因为精进地修四念住,精进地修行四种定,这四种定修行得有了成就,所以叫做「增上力」,得到强大的力量。「已远诸缠」:这个修定得到成就了,什么成就呢?就是「已远诸缠」;他已经能够远离一切烦恼。这个一切烦恼就指现行的烦恼说的,就是在一切境界上他心能够保持清净,没有烦恼的扰乱、缠扰。这件事做好了,但是还有事情没做。

「复为永害一切一切恶不善法诸随眠故。」标出来所做的事情就是这个了。烦恼是不动了,但是烦恼的种子还没有断,所以他要继续努力地用功,继续努力地用功做什么呢?就是为了「永害」:永久的消灭了,「一切一切恶不善法」:就是一切烦恼,一切恶不善法;这里边有烦恼、也有业。「诸随眠故」:这些烦恼的随眠故,就是消灭这些烦恼的种子故。

「及为修习能对治彼诸善法故。」为了灭除这些烦恼的种子,这是一件事。「及」:就是还有一件事,「为修习能对治彼诸善法故」:能对治彼烦恼种子的诸善法故。「永害一切一切恶不善法诸随眠」,这是个目的;怎么样才能够永害这一切的随眠呢?要「修习能对治彼」的「诸善法故」,当然还是戒定慧,但是名字可是不一样了。

「便更生起乐欲策励」:前面四神足是为了调伏、息灭烦恼的现行,是要有乐欲策励等事,现在为了灭除烦恼的种子也还是,还要「更」要「生起乐欲」和「策励」,前面也说到乐欲策励。「广说如前」:像前面四种三摩地说过,如前修四正断的那个加行的道理。看《披寻记》。

∵∵

《披寻记》九七四页:

广说如前修四正断加行道理者:如前四正断中说有发勤精进、策心、持心,即此所指广说加行。依彼建立种种差别,即此所指广说道理。

「广说如前修四正断加行道理者:如前四正断中说有发勤精进」,又说「策心、持心」,这几句话,「即此所指广说加行。依彼建立种种差别」,种种差别就是八断行了,「即此所指广说道理」。前面没有说八断行,这里才说。

∵∵

彼于如是正修习时,有八断行。为欲永害诸随眠故,为三摩地得圆满故,差别而转。

「彼于如是正修习时,有八断行」:也就是乐欲、策励、发勤精进这些事情。「彼于如是正修习」的「时」候,修习三摩地的时候,「有八」种「断」烦恼种子的一种的清净的修「行」。「为欲永害诸随眠故」:修八断行的目的,就是想要永害一切烦恼的种子。烦恼的种子就是现行的烦恼没有动,在那里休息;就像人睡眠似的,他若睡醒了出来活动,还是那个人,他若睡眠的时候就是休息了。烦恼有两个现象,一个是烦恼睡觉了的时候,就是这个种子不动;烦恼的种子睡醒了,烦恼就活动出来了。是一样的意思,就这样,等于是个譬喻了。

「为三摩地得圆满故,差别而转。」这是两回事,一个是要永害烦恼的种子、一个是为三摩地得圆满。因为修禅定得初禅、得二禅乃至第四禅,都是一大段、一大段的,不是一刹那间就圆满了的。所以成就了多少,要继续努力,使令它的功德得圆满;初禅得圆满,二禅、三禅、四禅得圆满,乃至到非非想定得圆满。「差别而转」:为了这件事,修行的时候有各式各样的条件,那就是八断行。「而转」:就是现起。这一段是标所为。

∵∵

酉二、释差别(分三科)∵∵戌一、征

何等名为八种断行。

下边第二科释差别,解释出来八断行的差别。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

戌二、释(分二科)∵∵亥一、辨体相(分八科)∵∵天一、欲

一者、欲。谓起如是希望乐欲:我于何时修三摩地当得圆满?我于何时当能断灭恶不善法所有随眠?

「一者、欲」:第一个还是欲。「谓起如是希望乐欲」:就是这个修行人他心里面生起来这样的乐欲,生出这样的好乐心,生出来这样的希望心。「我于何时修三摩地当得圆满」:我什么时候我修的这个奢摩他的止能够圆满呢?能够得到四禅八定呢?「我于何时当能断灭恶不善法所有随眠」,这是两个愿望,我什么时候能够灭除去恶不善法所有的种子呢?这样子。

∵∵

天二、策励

二者、策励。谓乃至修所有对治不舍加行。

「二者、策励」。前面这是欲,这是八断行的第一个,要有这样的愿;第二个就是策励。「乃至修所有对治不舍加行」:这个「策励」,实在是已经有了行动。前面这是愿,现在策励就是有了行动了,就是真实开始修行了。修行的时候,他的内心常常地鞭策自己、常常地鼓励自己,应该策心、持心,应该发勤精进,应该是止、举、舍,就是这样子来鞭策自己。「乃至修所有的对治不舍加行」:就是不弃舍努力的用功,说腰疼,我不告假;头疼,我还是去静坐的。这叫做「不舍加行」,不要因为一点事就会停下来。这个修行的事情是不容易!

∵∵

天三、信

三者、信。谓不舍加行正安住故,于上所证深生信解。

这个「信」也还是很重要,这是第三个断行。「谓不舍加行」: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他不弃舍他的功课,精进地用功。「正安住故」:他依据圣教、依据和尚、阿阇黎、或者是佛的修多罗里边所开导的,这样安住不动。他不离开,他这修行的方法是安住在佛的法语中,这样用功修行。因为不舍加行的关系,「于上所证深生信解」:这个「上」,就是圣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些圣人,佛、菩萨、阿罗汉,圣人,他所证悟的涅盘、无漏的法身境界,「深生信解」:深深地生起相信这件事,是,是这样子!这个「不舍加行」这里边,由于他自己努力地修行上,建立了这样的信心。我们读经,因语言文字的学习而有信心,现在这上面是说由修行中而建立信心,这是不一样的。由修行而建立信心,这个信心是深刻、坚定,不会因为别人说了一句话,我就没有信心了、我不信佛了,不会有这么回事儿,不会有这件事。这是信心。

∵∵

天四、安

四者、安。谓清净信而为上首,心生欢喜;心欢喜故,渐次息除诸恶不善法品粗重。

「四者、安」:第四个断行就是安。「谓清净信而为上首,心生欢喜」:谓这一位修行人他有清净的信心。「而为上首」:而为第一;当然有愿,前面是生欲,欲前面一定是有信,所以信是最一开始的时候就是有信的,所以为上首,是最初的。「心生欢喜」:他有清净信,他又经过一个时期的修行,他感觉我有希望、我会有成就的、我会得圣道;发愿得圣道,而又相信能得圣道,这心里面欢喜,他用功修行的时候心里欢喜,「心生欢喜」。

「心欢喜故,渐次息除诸恶不善法品粗重」:就是次第地,这上面不是说一刹那间就是无量劫,不这么说,就是真实地昼夜六时这样用功。这样用功,渐次地你的功夫进步了,就「息除诸恶不善法」的种子,这个粗重的现行就得调伏,调伏了,就是把那个种子降伏了它,叫它不要动,能有这个力量了。「麤重」:就是没有堪能性,有身粗重、心粗重。现在是由于有信、有愿、有行,头一个是愿,第二个策励就是行,加上信,有信愿行的关系,他到这时候有了成就了,就是得了轻安乐了,身粗重、心粗重都调伏了,就转变为身轻安、心轻安了,所以第四是安,这是他成就、得了轻安乐了。

∵∵

天五、念

五者、念。谓九种相,于九种相安住其心,奢摩他品能摄持故。

「五者、念」:第五,这是个念,这都是说到修行的方法,「念」是修行的方法。这个「念」是什么呢?「谓九种相」:这个念有九个相貌,有九种相貌。九个相貌是什么呢?「于九种相安住其心」:就是用这九种相貌的念,成就九心住,成就这个九心住。所以这个九念也好,九种念相也好,九心住也好,都是属于奢摩他这一类的,「奢摩他品」。「能摄持故」:就是你若是修这个念,就能摄持你的心不乱,能令你的心明静而住,可以由散乱心达到寂静住而不乱、不动乱。这个「能摄持」,就是能拿过来,就是由这个念的方法,就能成就九心住、能成就禅定,是这么意思。看《披寻记》。

∵∵

《披寻记》九七四页:

谓九种相等者:谓念、等念、随念、别念、不忘念、心明记、无失、无忘、无失法,是名念九种相。如〈决择分〉说(陵本五十七卷十六页)。当知此随九种心住差别建立,由于奢摩他品能摄持故。

「谓九种相等者:谓念、等念」,念是一个、等念是一个、随念是一个、别念是一个、不忘念是一个、心明记是一个、无失是一个、无忘是一个、无失法是一个,一共是九个,「是名念的九种相貌」。这九种相貌如〈决择分〉有解释,在陵本五十七卷十六页。「当知此随九种心住差别建立」:就是由九种心住的差别建立这九种念。「由于奢摩他品能摄持故」:由于它也是属于止,就能够摄持你的心不乱。就是由九种念得九种住,是这个意思。

譬如说第一个是「念」,第二个是「等念」。这个九心住,第一个是「内住」,为什么这个心不向外面攀缘,安住在所缘境呢?所缘境就是内,安住在所缘境就叫「内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念,念所缘境了,心就住在所缘境这里;这个心念什么、心就在什么地方住,是这么意思。你若想要不妄想,你要数数地忆念所缘境,心就住了,就住下来了,就安住在所缘境,所以叫做「念」。

这个第二个相貌是「等念」,这个等念就是「等住」;第一个是内住,第二个是等住。这个「等」就是平等,你前一念安住在所缘境上、第二念也安住在所缘境,前后念是一样的,叫「等住」;若前一念我安住在所缘境,第二念就跑了,那就不等了。为什么能够等住呢?因为等念的关系;因为你前一念是念所缘境,后一念也念所缘境,它就会等住了,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子;这个随念、别念,都按照那个九心住的意思去解释,就是这样有九种相貌。这个「念」这个字,是个修行的方法,这是修定的一个方法。这是第五,现在第六。

∵∵

天六、正知

六者、正知。谓毗钵舍那品慧。

「六者、正知」:这个正知是什么呢?「谓毗钵舍那品慧」;前边这个念就是修止,是奢摩他品,能摄持心不乱。现在这个「正知」是属于什么呢?正知是属于观,「毗钵舍那品」是观,能观察的智「慧」。前边四神足能够调伏烦恼的现行叫它不动,现在是为断随眠。这样讲,那这里说到这个正知是毗钵舍那慧,那一定包括无我观在内;你修不净观、修无常观、修什么观,但是一定要有无我观,才能断烦恼的种子的。所以,什么叫做正知?就是毗钵舍那品无我的智慧,包括这个智慧在内的。

∵∵

天七、思

七者、思。谓心造作。于断未断正观察时,造作其心,发起能顺止观二品身业语业。

「七者、思」:这个思,「思」也是一个修行的方法。「谓心造作」:就是心在动,心在动的时候要有一个指挥者;就是有很多军队,要有个司令官,这个司令官来指挥这个军队。现在修行的事情,就是世间上一切事情都是一样,要有一个指挥者、要有一个能决定者,就是指挥者,我要这样做、我要那样做。那个指挥者叫做「思」。我们说是有身口意三业,实在都是思心所,都是思在指挥。什么叫做业?就是心里面的思,它是业。

这底下解释这个心造作。「于断未断正观察时,造作其心」:「于断未断」,就是这位修行人常常地反省自己:我这个烦恼是断了,我这个烦恼没有断,我昨天是断了,今天又没有断,今天又有烦恼了!就是各式各样情形,有断、有没断,断了又没断。这个,修行常常是反反复覆地,有进也有退、有退也有进,就是这样进进退退的,没到阿罗汉,总是就是这样子。「于断未断正观察时」:常常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有问题要解决,就是「造作其心」。就是指挥这个心,这样做、这样做、这样做。譬如说我有一点糊涂,那么马上要修缘起观;说我是有点我慢,一定要修无我观。就是经过反省以后,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那么就推动自己,命令自己这样做、这样做、这样做,那叫「造作其心」。

「发起能顺止观二品身业语业」:发起这件事,这个身业语业,而是随顺止观二品的。止观实在是意业,但是与身业语业也有关系,那么还就是三业。发动三业的清净,以种种方便令自己的三业清净者,就是那个发起者叫做「思」,这样意思。譬如我现在惛沈了,那么发觉自己惛沈了,那么就要修举,修这个方法;譬如现在我掉举了,我要指挥这个心叫它修止,来破除这个掉举,就是那个发动者、那个司令官叫做「思」。看这个《披寻记》。

∵∵

《披寻记》九七五页:

发起能顺止观二品身业语业者:此中义显静虑律仪。谓由止观二增上力,损伏一切犯戒种子,令身语业得善清净,如是当知烦恼已断。诸观行者观察烦恼断未断时,正审思察,愿证如是清净身业语业,此身语业名顺止观。

「发起能顺止观二品身业语业者:此中义显静虑律仪」:就是那个得到了禅定共戒。得到了禅定的人,他的身口意自然是清净、合乎律仪的;能灭除一切不威仪的事情,使令三业清净。这个时候和这个散乱的人、和没得定的人不一样。「谓由止观二增上力」:这个「静虑律仪」是怎么回事情呢?「谓由止观二增上力」:就是这个修行人,他有奢摩他的力量,他也有毗钵舍那的力量,这两种强大的力量。「损伏一切犯戒种子」:就是能够损减调伏一切犯戒的那个烦恼的种子,因贪心而犯戒、因为瞋心而犯戒、因为愚痴而犯戒、因为高慢而犯戒、因为邪知邪见而犯戒,这些烦恼都是有种子的,由于你修止修观,使令这些烦恼种子得调伏,能损伏、折损了它的力量,折损了那个种子的力量。「令身语业得善清净」:这个种子一枯萎了,它就不能现行了,烦恼种子枯萎了、不现行,那么你表现于外的身业、语业就清净了,它就没有这些污染了,「得善清净」。「如是当知烦恼已断」:这样子,你就会知道,哦,这个现行烦恼是不动了;现行烦恼不动,就知道那个种子没有力量了;种子没有力量了,那就是你的止观的力量强了,所以就「如是当知烦恼已断」。

「诸观行者观察烦恼断未断时」:这就是那个摄乐作意、观察作意。「诸观行者」:就是修止观的这位禅师,「观察烦恼断未断」的时候,「正审思察,愿证如是清净身业语业,此身语业名顺止观」:「正审思察」,这个「正」,是指佛的法语;他就根据、依据佛的法语来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时候,「愿证如是清净身业」、清净的「语业」,「此身语业名顺止观」:这个清净的身语业,就顺于意业的止观。如果你身不清净、语不清净,那就影响你意业的止观,使令你的止观有困难;现在身业语业清净了,你的意业的止观也就受到了支持、支柱的力量,也就容易清净,容易成就止观。就是,意业也会影响身业、语业,身业、语业也影响你的意业的。现在是因为止观的力量强大了,损伏了烦恼的种子,所以身业语业清净;身业语业清净,意业也就得到清净,意业止观也得到清净了。这叫做「发起能顺止观二品身业语业」。这就叫做「思」,思是这样意思。

∵∵

天八、舍

八者、舍。谓行过去、未来、现在随顺诸恶不善法中,心无染污,心平等性。

「八者、舍」:八断行现在讲到第八个,这个「舍」字怎么讲呢?「谓行过去、未来、现在随顺诸恶不善法中,心无染污、心平等性」,这个舍这么说。「行」:就是我们的心。这个心,「行过去」:行于过去世的随顺诸恶不善法中,行于「未来」世的随顺诸恶不善法中,行于「现在」世的随顺诸恶不善法中。这个「诸恶不善法」:就是遇见一些可爱的境界的时候,令我生贪心,这恶不善法;遇见一些可憎恶的事情,令我心里面生瞋心,那就是诸恶不善法;乃至到生种种的烦恼心。当然也有是因贪心而生瞋心,因瞋心而生贪心,烦恼与烦恼互相的变化,都叫做诸恶不善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